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游说,汉语词汇。

拼音:yóu shuì

指某人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自己的建议、主张被采纳、实施。

语出《韩非子·五蠹》:“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而徼幸其后?”

汉语词语

拼音

yóu shuì

基本解释

[peddle the idea of;drum up support for sth.] 泛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被采纳

惠雪舫游说翰苑,围辅成误娶填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引证解释

1.指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①《韩非子·五蠹》:“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而徼幸其后?”

②《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③晋 左思 《咏史》之八:“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④《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穰侯目视车中曰:‘谒君得天与诸侯宾客俱来乎?此辈仗口舌游说人国,取富贵,全无实用!’”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降及战国,士工游说,纵横家流,列於九家之一。”

⑥汉 刘向 《序》:“当此之时……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 孟子 、 孙卿 儒术之士,弃捐於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於俗。”

2.泛指劝说别人采纳其意见、主张。

①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

②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事已至此,欲罢不能,快快遣人游说便了。”

③《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中国灭亡论》:“板垣退助忧之,乃大倡自由平等之说,奔走游说遍于国内,卒成大党,名曰‘自由’。”

茅盾 《腐蚀·十月二日》:“舜英轻轻叹了口气,似乎放弃了游说我的意思了。”

3.指说客。

《汉书·孔光传》:“﹝孔光﹞不结党友、养游说、有求於人。”

4.谓古代叫做“

《尉缭子·原官》:“游说间谍无自入,正议之术也。”

5.泛指以言语劝说。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於理。”

相关记载

商鞅本是 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秦孝公,做到秦国最高官职大良造;苏秦兄弟三人,并为游说之士,秦以合纵之术先后说动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之君,六国听从,以其为“从(纵)约长”,并相六国,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以东者十五年;其弟苏代继之,以其术为名于燕国;魏国人张仪,入秦后,惠王用以为相;甘茂本为不蔡监门官吏史举家臣,入秦后为秦武王的左丞相;范雎、蔡泽也都因游说而为秦昭王的相国。

《战国策》及《史记》中保留有大量游士游士活动及言论的记载,大多为绝妙的论辩散文,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具有影响。西汉时,诸侯聚养宾客,犹有游说余风。及唐代,李白、高适等诗人作品中,对战国自由游说之风,尚多向慕之情。

《史记.张仪列传》:“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又《苏秦列传》:“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荀悦《汉纪》卷十:“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饰辨词,设诈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凡此三游之作,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

基本含义

中国游说

相比较而言,在中国的游说形式主要有:

1、争取出席有关部门专门组织的立法或者行政政策意见听取的座谈会;

2、针对决策者个人及其接近者的交往与意见表达活动,这一形式所占比重较大;

3、利用权威媒体与权威信息收集机构提供高层领导可以阅看的内参文件;

4、利用知名专家与民意代表在两会或者其他场合发表个人意见,尤其借助于媒体压力引起决策部门注意。

在现有的游说体系中,针对个人与台面下的色彩还比较浓,防止偏听主要是寄希望于政策制定者的善意与能力,而不是让不同利益群体均有公开游说的机会。既然核心决策者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很明显,遏制个人化游说活动中的贿买现象就很不容易,很多人会发现游说甚至需要变成针对核心决策者的家人或者亲信的活动。

美国游说

美国的游说(LOBBY)大致分三个类别:一是直接游说,其例如美国农场主协会、美国制造商联合会、亚华协会、来复枪协会,它们以会员制形式存在,收取会费,很清晰地显示自己代表会员与会员所在行业或圈子的利益;其二是代理游说,主力是律师事务所、政治性公关公司与政策性策略公司,他们接受特定机构的委托,收取费用,用一套专业方式与社会关系网络来完成代理任务,而且他们往往有专门的注册游说人员,例如我这次接触到的威廉斯默仑策略机构,还有挺有点名气的卡西迪公关公司,这类机构圈内人一望而知他们就是为人游说的,但圈外人还以为他们是做一般商业广告、律师服务或者咨询业务的呢;其三是倾向性游说,其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所谓独立思想库,思想库一般有一定的政策立场的倾向,例如布鲁金斯比较倾向自由主义立场,而企业研究所就比较倾向保守主义立场,捐助者也往往以此立场分类,思想库往往提供政策设计,具有游说能力,且其领导人物与主事者往往有相当社会地位与话语权,同时也被大家贴上了比较明显的立场标签,但是他们较前两类往往更能表现出表面中立性,尽管实际上他们的资金来源与政策选择本身就有倾向性。这三者在美国都非常发达,而且互相补充,从多角度渗透影响政策决定者,构成一个绵密的价值链条。

美国人的典型游说方式是:

1、调查研究报告——系统数据与论证,确保游说的说法放到桌面上不是那么难看,我就记得为支持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美国八大思想库曾经专门提出专项研究报告,零点还参与提供了相关数据;

2、研讨或者讲座——其中以午餐讲座最多,主讲者与评论者阐述,听众可以提问与质疑,游说对象大半就被邀请在听众之中,我曾在卡内基多次做过类似讲座的演讲者;

3、旅行考察——将游说对象组织进考察活动中,很多美国政界人士会参与类似活动,比如今年夏天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就会组织美国的市长代表团与国会助理代表团访华,但是那需要专门向相关单位备案报告;

4、争取出席听证的资格——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有大量的听证活动,这可以产生公开与直接影响决策者的作用,美国国会关于针对中国的贸易法案就需要大量听取美国贸易团体的证言;

5、间接辅导——游说机构也做一些有意识地利用媒体、决策机构内部媒体、针对国会助理甚至议院和政府官员的培训进修项目,利用这些途径传达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同时也维护与这些人的关系。

除了这些主要的游说活动外,私人间的吃饭与聚会也经常被使用,但这些活动最终还需要上面这些相对正式的形式体现出来。游说也往往与政治捐款有联系,游说机构也出于利己目的提供或者帮助提供政治捐款,但是这种捐款一是要限于法律规定的政治捐款的额度,以防少数人的捐款过度影响某些政客,二是这些捐款也只能用于指定的政治活动而不是简单地变成私人的款项。当然并不是没有违法的情形,美国因游说而起的政治丑闻这两年颇为不少。

游说作用

古代社会风俗与习尚的一种。我国至春秋、战国之际,奴隶制插曲封建制过渡,各国地主政权先后成立,士人聚徒讲学,传授知识,各国国君招徕并任用“贤士”,以谋富国强兵之道。

因而,持有一定政治和哲学主张的“士”,为得到统治者的信用,往往率领门徒游说于诸侯之间,陈说形势,朝秦而暮楚。一旦受到重视,即为国君之“师”、相,成为执政大臣,也有任为大夫、博士。置学宫以尊称,游说、养士和从师形成很盛的风气。

游说影响

秦、汉统一帝国的出现,使中国知识阶段层史上的游士时代告终,然策士游说促进了古代政治思想、辩论术、对策学的发展.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徼幸 左思 刘师培 弃捐 孔尚任 板垣退助 茅盾 舜英 李陵 秦孝公 大良造 合纵 左丞相 秦昭王 荀悦 卡内基 古代社会 封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