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游宦 ,汉语词汇。

拼音:yóuhuàn

注音:ㄧㄡˊ ㄏㄨㄢˋ

释义:[be out to serve as an official] 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

在西汉初年,宦游制度的发达和影响力从司马相如的行动上可见一斑。司马相如景帝时任武骑常侍,但意不自得。后梁王率枚乘邹阳等宾客来朝,相如与之一见倾心,就装病辞了职,跑到了梁王的封地,成了梁王手下的一个文艺工作者。

词目

游宦

拼音

yóu huàn

出处与详解

1、春秋 战国 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

《商君书·外内》:“奚为淫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

《韩非子·和氏》:“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王先谦 集解:“不守本业,游散求官者。”

2、泛指外出求官或作官。

《汉书·地理志下》:“及 司马相如 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

《后汉书·王符传》:“自 和 安 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 符 独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进。”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游宦久不归,山川脩且阔。”

宋 李发先 《跋》:“蚤从 云台 史君 游宦入 蜀 ,见闻已不凡矣。”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 唐 之诗人,惟 陈子昂 、 张说 、 高适 集中间有 幽州 之作,此外游宦於兹土者寡。”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 暑袜街 郝公馆 的主人,本是客籍游宦入 川 的,入 川 仅仅三代。”

3、谓离家在外做官。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游宦久不归,山川脩且阔。”

唐 杜牧 《柳长句》:“ 灞上汉 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宋 刘子翚 《出郊》诗:“乾坤征战久,游宦别离多。”

康有为 《序》:“ 公度 生于 嘉应州 之穷壤,游宦于 新加坡 、 纽约 、 三藩息士高 之领事官,其与故国中原文献至不接也。”

游宦的兴衰

在西汉初年,宦游制度的发达和影响力从司马相如的行动上可见一斑。司马相如景帝时任武骑常侍,但意不自得。后梁王率枚乘、邹阳等宾客来朝,相如与之一见倾心,就装病辞了职,跑到了梁王的封地,成了梁王手下的一个文艺工作者。

唐时杜审言有诗云:“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两诗中提到的“宦游人”当不同于汉时“游宦”。宦游人指的是上任途中的国家官员,而“游宦”重在一个“游”字,重点是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聚集地,“宦”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汉时的“游宦”西汉初和东汉中后期较兴盛,武帝至东汉初期稍衰。其中盛衰的主要原因书中认为:“由于武帝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文人的亲近,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蔚为壮观的文学群体。也正是从武帝时起,汉代文学活动的中心由地方转移到了中央。”这说法是不全面的。汉时“游宦”的兴衰和文学中心的转变从根本上是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强弱的结果。西汉初年和东汉中后期中央政府弱小,对各诸侯国的节制不利,是“游宦”的社会基础。到武帝时不断“削藩”,全面打击各诸侯国,吴王造反和淮南王也以谋反罪而亡——这是西汉初期两个最大的“游宦”集团,从而使“游宦”一蹶不振。也就是说,即使武帝不好文,游宦之风也不可能如武汉前期那样随心所欲了。不小心就是“谋反”。

思想本质

游宦从思想本质上来说是文人浪漫主义情怀的反映。虽然武帝后主要的文学创作者都集中到中央,但是较出色的文艺作品并没有因为这样的集中而明显增加。也并未出现所谓的“蔚为壮观”的场面。要知道不能说全时间的一流作家天天生活在一起就是“壮观”,关键是他们生活在一起是不是有相应的作品出现。这一反常现象的出现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游宦时期,诸侯王对文人的招募和管理都是一种开放的形式,诸侯王主要是提供一个集中和唱和的平台,文人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是自由的,这才会出现吴王造反,枚乘、邹阳等劝告未果可以弃官而去的情形。而在中国央集权下文人们没有可选择的余地,创作的理念也要首先符合天子的喜好,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质量的下降是理所当然了。

其他意义

词中的“游宦”

宋·柳永《迷神引》词:“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 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司马相如 枚乘 邹阳 耕战 游散 乡党 荐引 枚乘 杜审言 淑气 晴光 楚江 平沙雁 客程 萧索 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