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意向是某者对待或处理某事物的活动,其表现为此者的欲望、愿望、希望和/或谋虑等行为反应倾向。某者的欲望、愿望、希望和/或谋虑等可被分为肯定和否定或正向和负向。肯定或正向意向指对某事物的接近、取得、保护、接受、拥护、吸收、助长、产生和/或造成等;否定或负向的意向指对某事物的避开、丢弃、反对、破坏、抵抗、限止和/或消灭等。 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

汉语基本解释

基本信息

【词目】意向

【拼音】yì xiàng

【词义】1、志向。如:意向甚大,改变意向。2、心之所向,意图。如:敌军意向不明。

引证解释

1、志向。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刘问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

明唐顺之《寄黎知州书》:“仆闲居自咎,惜从前意向之未真,觉一切妄念之为累。”

2、心之所向,意图。

南齐书·庾杲之传》:“昔袁公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此三江五湖,随其意向,无不游适。”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三军之耳目心思视一将之意向为转移。”

造句

1、这家银行宣布了参加竞标的 意向。

2、他的 意向已付诸行动。

3、她没有走的 意向。

心理学含义及解释

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行为反应倾向。人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可分为肯定的和否定或正向和负向两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就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接近、取得、保护、接受、拥护、吸收、助长、产生、造成等;否定或负向的意向就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避开、丢弃、反对、破坏、抵抗、限止、消灭等。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

意向是态度具有协调一致性表现的感受、情感和意向中的一个方面,属于对行为的内在意识过程。行为的意识过程包括内在意向和外在意识两种,内在意向和外在意识的区别在于:内在意向是对行为目标目的的注意关注,而外在意识是对行为过程的注意关注。

如果人们的的意向产生或改变,则人们的内在感受和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社会心理学家勒维斯和他的同事,为研究个体的生理对社会知觉的变化,选择了一群饥饿程度不等的被试进行试验。先让被试看几张乱涂乱画的图片,其中几张描写食物和其他东西的图片都盖上一层薄纱,使被试看不清楚图片的真实内容。然后,要被试根椐自己的回忆讲看到的图片内容,结果表明,饥饿的时间越长的被试越倾向于回忆图片上画着的食物,即饥饿程度越强,对食物的知觉程度越敏感。在这一试验中,当人们对食物有较强的食欲(意向要素)时,就会产生对画有食物的图片的偏爱(情感要素),同时也会加深其对食物图片的辨认程度(感受要素)。所以,由激发意向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感受,表明了各态度要素间在表现上的相互统一性。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南齐书 醒世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