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梵语piN!d!apa^ta,巴利语同。又作乞食、分卫、团堕(食物落于钵中之意)、持钵、捧钵。即以手承钵之意,亦即持钵游行街市,以化缘乞食,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所作之行仪。

简介

指出家者持钵巡访各城市、村落等处,领受施舍之食。又称乞食、行乞、分卫、团堕(团饭堕于钵中之意)、持钵、捧钵、添钵。

在印度,原始佛教以前的婆罗门教及其他教团已有此行仪,而佛教沿袭当时风俗,亦以托钵方式取得食物。

托钵意义

1.佛陀贵为王子,出家修道解脱,用托钵乞食得到食物等生命的必需品。这是世人值得景仰,出家人必须学习实践的。

2.佛陀教导佛弟子修习正命,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钵行乞。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光明地接受信众布施,清净安心。不可以装神弄鬼、符咒妖术等邪命方法骗取信众布施,也不可以从事生产或买卖事业来赚取物品。

3.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少欲知足、专心修行。出家舍离世俗的家业、生产事业,经济的贩卖贸易,少事少烦扰,安心修行。透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衣服、住所、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这是佛陀教导出家人修习少欲知足的最基础方法。

4.托钵是出家人每天应做的事,于四种资具的供养,懂得适量,不积蓄物品。避免为了积蓄所起的贪心,去除因为财产物品的积蓄所产生的骄慢。出家人也可以随缘接受人们送至寺院供养的物品,或接受信众邀请到家里接受供养,但这些都是一餐之量,知量知足。

5.托钵乞食去除骄慢。剃头出家,破身好相,舍弃一切装饰品,穿着袈裟,背着钵,天天托钵,以行乞养活自己。天天这样审视观照自己,还会增长骄慢吗!佛陀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弘法,很自然地托钵行乞,但他的父王反而觉得很丢脸,可见世俗人去除骄慢心有多难!为了解脱烦恼,自降身份来行乞,这是佛陀智慧的教导。

6.托钵可去除自己的贪心。托钵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不为了食物而攀缘施主,不为了美好的食物而结好贵人。培养平等心,去除贪心。

7.托钵去除瞋心培养慈心。托钵见到施主欢喜布施的善业,出家人随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对他修习慈心,祝福施主安乐、没有痛苦,成就一切善。

8.托钵让施主有机会修习善业。修习不杂染的善业要有好的因缘,供养如法修行的出家人,这是修习清净善业的难得因缘。出家人托钵让信众为自己的生命种福田,自己的生命培养资粮,得到美好的果报。

9.托钵让在家人有机会接近三宝,进一步学习佛陀纯正的妙法。在家人透过布施的善业与三宝结缘,或则亲眼目睹三宝住世而有缘学习佛法。如法托钵的清净善业是三宝住世的表显,对世间是一大功德。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梵语 化缘 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