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护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其中中护军中领军、中都护等职位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在三国、西晋时期发展到重要性的顶峰,唐宋以后逐渐消失。

沿革

护军官名最早出现是在秦朝时所设置的护军都尉,汉朝则延用秦制。

汉高帝时,曾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汉景帝三年,周亚夫以赵涉为护军。

汉武帝时,有护军都尉之官,隶属于大司马,而非汉朝列职。

汉哀帝时,将护军改名为司寇。汉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护军。班固曾经担任大将军中护军,不过亦是隶属于将军幕府,而非汉朝列职。

建安十二年,汉丞相曹操将护军改为中护军,领军改为中领军,并令其掌管禁军。后来曹魏进一步设置护军将军,掌管选拔武官,隶领军。蜀汉、东吴都有此职位。

曹魏后来在诸州设置都督以管理地方军事,并随之设置护军。后来在诸要镇及将军出征时亦都设置护军。如曹操曾令曹真为征蜀护军,负责统督诸将,此后吴、蜀亦置。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护军中尉随何。”《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众事。”胡三省注:“ 秦置护军都尉, 汉因之。 高祖以陈平为护军中尉。 武帝复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 三国虎争,始有中护军之官。《东观记》曰:“汉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 魏晋以后,资轻者为中护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然吴又有左右护军,则吴制自是分中、左、右为三部。”

隋炀帝时设十二卫,每卫置护军四人,以辅佐将军。后来改护军为虎贲郎将。

唐朝时则置有上护军及护军,不过多为仅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中叶后在神策军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以宦官充任。

宋朝时置有护军将军,负责掌外军。领、护军资历重者为领军将军、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

清朝时则以守卫京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营,设护军统领以下各职。

特点

由于汉、三国、晋朝时期中护军的职掌为掌禁军,总统诸将,并且主武官选举,因此为此职者必须秉公无私,才能举荐良材,反之则有接收贿络之讥。如曹昭叔在‘述孝诗叙’中自称: “余年三十,迁中领军,总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

曹魏权臣司马师为中护军时,《晋书》称其:“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司马氏建立晋朝后,晋武帝认为‘中护军职典戎选,宜得干才’,以羊琇为中护军。蜀汉时名将赵云、陈到曾为中护军、护军,杨戏于《季汉辅臣赞》中赞曰“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反之,汉初陈平为护军中尉时,就有人上谗言说:“平受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曹魏蒋济为护军时,民间有歌谣讥笑他说:‘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指蒋济卖官高低各有价格。《魏略》明白地指出:“ 护军之官,总统诸将,主武官选。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

三国时期由于以军阀割据为主题,控制军事力量的势力往往能在内外政治斗争中取得极大优势。中护军、中领军等要职直接负责选拔下级武将,非常容易形成忠于自己的军事势力,所以很多情况下都由受到统治者绝对信任的托孤重臣担当,如东吴的周瑜、蜀汉的李严。而此职位一旦落入权臣家族之手,则可能成为其控制朝政进而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曹魏后期先后担任此职务的有司马师、司马昭、王肃、司马望羊祜,其中王肃是司马昭岳父,司马望是司马昭堂兄,羊祜是司马昭妻弟,最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使曹魏禅让,建立晋朝。

举例

刘邦任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据此,护军所掌为派遣安排诸将等事。后改护军都尉,属大司马。

汉景帝七国之乱,周亚夫带兵平叛。赵涉遮说亚夫曰:“将军东诛吴、楚,胜则宗庙安,不胜则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亚夫下车,礼而问之。涉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肴、黾厄陿之间。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雒阳,使吏搜肴、黾间,果得吴代兵。乃请涉为护军。

哀帝时改属司冠。平帝时仍名护军。

班固曾为大将军中护军,实系幕僚

另有护军将军。始设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谋时。韩安国以护军将军,护诸将军,既为领兵长官,又有监督诸将之权。

东汉末,曹操为丞相,以韩浩为护军,又改中护军。

魏初以护军将军掌武官选拔,并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禁兵。

晋、南北朝以资高者为护军将军,次之者为中护军。

北齐护军府设将军、中护军,辖四中郎将,掌诸关津,皇帝出则护驾。其性质与前代监督众将者不同。

十二卫各置护军,为将军的助理,后改名武贲郎将。

唐初秦王(李世民)、齐主(李元吉)府各置左、右六府护军。唐、宋、元、明均以护军为勋官的称号。

唐中叶以后,以宦官统领禁兵神策军,有护军中尉及中护军,系主兵之官的称号。

清八旗兵有护军营,设护军统领等官,专任禁卫之责,则“护军”系护驾之兵意,与北齐护军性质相近。

典故

一、《史记·陈丞相世家》谓周勃等攻击陈平,云:“臣属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二、《汉书·张陈王周传》:孝景帝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将军东诛吴、楚,胜则宗庙安,不胜则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亚夫下车,礼而问之。涉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肴、黾厄陿之间。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雒阳,使吏搜肴、黾间,果得吴代兵。乃请涉为护军。

三、《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

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中护军 中领军 禁军 都尉 大司马 护军将军 汉朝 汉景帝 汉哀帝 汉平帝 陆机 随何 胡三省 大司马 上护军 禁军 羊琇 蒋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