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与它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生存和运行的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但是,在教育学里,人们通常把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管理规则当做教务管理问题来专门加以论述,所以教育制度这个题目论述的重点便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就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而言,教育制度不仅包括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而且包括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教育的施教机构与组织既包括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也包括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与组织、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等等。所以说,教育制度是由上述这些教育机构与组织构成的系统。从逻辑上讲,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和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都是教育制度这个题目应当论述的范围。但在教育学中,教育制度这个题目通常只论述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构成的系统。

主要内涵

中英解释

汉语中,对“制度”的解释有两种意思: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规程办事的规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

英语中,表示“制度”的词有两个:一是system,另一个是institution。system有“系统”、“体系”、“制度”、“体制”等含义。institution有“建立”、“制定” 、“设立” 、“制度”、“惯例”、“风俗”以及“公共机构”等含义。从词源上看,institution来自动词institute,而institute的拉丁词源为instuere,有“制定”、“创立”、“授职”、“获得权力”等意思。

因此,无论是从汉语还是从英语来看,“制度”一词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一个机构或组织系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系统,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套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运行和协调规则。这套规则为系统的每个要素所理解和遵守。反过来说,一定的制度或规则总是以一定的组织或机构系统为对象的,起到制约和协调机构或组织之间及其内部的各种关系的作用。不存在没有规则的机构或组织,就像不存在没有实施对象的规则一样。

基本解释

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而不是指一些非教育机构或组织及处于分散和孤立状态的教育机构或组织。例如,教育制度的实施一般并不涉及家庭、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活动场所,原因就在于这些机构与组织并不是专门化的教育机构或组织,它们只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非专门化的教育影响作用而已。又例如一些短期或长期的培训班尽管担负起一定的教育培训的任务,但它们不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或组织系统之内的,属于一些零星的教育活动,因此,也不在教育制度规范之内。国家在制定各项教育制度时,也很少将这些临时性的教育机构与组织包括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的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和条例,等等。

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制”。

现代制度

它主要包括:①为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提供的学前教育;②各级学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③为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提供特殊教育;④为各类在职人员或其他已超过正常学龄范围的人提供的成人教育,如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业余教育等;⑤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社会教育

二战以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从研究教育制度本身的形成、发展和改进转向研究教育制度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教育制度与其他多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对教育制度的功能的研究中,西方教育社会学从只注意社会化功能发展到对其他多种社会功能的研究。其中,和谐理论学派认为教育制度的主要功能是:①传播文化;②促进政治一体化;③促进经济发展;④促进个人发展;⑤筛选人才;⑥推动创新。此外,还有一些潜在功能,如有助于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以及形成青年亚文化等。冲突学派则强调教育制度为社会群体进行社会流动,获得或保持权力、财富和声望提供手段和资本,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有维持和加重社会不平等的功能。

社会阶段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大生产的发生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的产物。教育制度对其他社会制度的影响日益增大,并成为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对教育制度的重视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我国当前也已认识到教育制度的重大意义,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增加教育投资、完善教育制度还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重点。

存在问题

中国现阶段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前不久,在由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教育制度改革:探索与反思”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诸宏启教授及来自福特基金会的何进和民办信孚教育集团的柴纯清等专家就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阐述。

改革理念

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普及性

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同时,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制度。

公平性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而非人为扩大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

民主性

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与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人文性

现代教育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发展这样相辅相成的两翼,必须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价值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科学主义、能力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戕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是指与学科中心、考试中心的价值相反,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繁荣的源泉。

实用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基本问题

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动力机制: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自主性、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论及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时,杨东平等专家认为,当前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存在三种不同的动力和价值。

惯性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主义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惯性,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强调效率和发展。为此,习惯性地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家掌控资源,实行集中计划,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民办教育等价值特点,形成教育系统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

动力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育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使市场机制、市场价值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教育消费、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投资、教育服务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的教育权利和教育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倾向用企业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动了入学机会和标准的多元化,同时具有将利益交换原则引入教育的倾向,试图用“金钱面前的平等”改变“分数面前的平等”。它推动了教育地方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所谓的“地主效应”,如各地名牌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

特殊利益

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的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部门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们对市场化方向的怀疑。

基于上述,专家们强调,当前最突出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教育责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其他国家

美国

美国教育制度的一个特色点,是美国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i)学前教育 (pre-school education);(ii)初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iii)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iv)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 (nursery 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 (junior high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

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学龄儿童均应进入学校就读,并提供义务(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当然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话,便要缴付相当昂贵的学费。有些公立中学,也录取外国学生就读,并会发给留学生签证,但这些外国留学生,却要缴交学费,情况与其它进入私立中学的学生大致相同。至于小学与中学的学制,在配合上也有几个不同的形式,因每州、每个城市或乡镇的不同情况而有异(例如有些是六年小学及六年中学制,亦有些是学分为二或三年制的初中及四年制的高中等等形式),但无论何,原则上在学童十八岁时,应该念完中等教育。由于美国的养务教育普及,大约有 93%的适龄儿童接受中等教育,而70% 可完成学业,其中大部分再进入大学或专上学院继续升学,开始他们的高等(专上)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对'专才'的培训,主要是在研究院与高等专科学院的教育及训练上,而也是在这个层次上每年吸引了千万以上的留学生到美国接受高深的训练。

研究院及高等专科学院开设的课程及学科,种类繁多,从核子工程到中国文学,从商业行政到法学与医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念完研究院课程的学生,经校方核定,会颁发以下的学位:

( 一) 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 ):视乎学科的性质来决定是文科硕士(M.A.)或理科硕士(M.S.) ,通常需时两年的时间;亦有一些学校设有公共行政学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法学硕士 (Master of Law)、神学硕士(Master of Divinity)等学位课程。通常学生需要通过G.R.E.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才会被录取。

(二) 工商管理学硕士 (M.B.A. 即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由于工商发展迅速,对工商管理人材的需求殷切,为配合市场的需要,攻读 M.B.A.学位的人士日渐增多甚至留学生念这课程的人数也急速上升,以满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市场经济发展上的需要。

而M.B.A.的课程又可再区分为会计、管理、市场学等专业,但通常入学的条件之一,是要学生通过 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成绩优良,才会录取。考试内容分为英语能力(verbal ability)及数学思考力( mathe-matical ability)。留学生当然还要通过托福(TOEFL)英文考试才会被考虑。

(三) 博士学位(Doctoral Degree):博士学位课程通常是需要先修毕硕士课程,但亦有例外。最普遍的博士学位就是哲学博士(Ph. D., 即 Doctor in Philosophy),但绝大部分的文、理科博士大都是授予Ph. D. 学位,而不单限于哲学这个学科。通常博士学位课程需要三年或以上的时间,理科时间较短,文科时间大多较长。至于念教育学科的,博士学位则称为Ed. D. (Doctor in Education)。博士学位是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下的最高学位。

( 四) 法学博士(J.D.)与医学博士( M.D.):这是美国社会的律师与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学位。由于这两个行业的执业者社会地位很受人尊敬,也造成了不 少大学毕业生申请就读,以致入学录取的机会相当果难,但学生毕业后可以学以致用,直接地为社会服务,这也是高等教育主要的目的之一,即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材。

英国

初等教育

在中国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共计12年;在英国则为13年制。

1-6年级其实就是幼儿园的等级,所以并没有具体教学。

7-9年级为一档次。与中国小学类似,开始学习所有科目,但并不非常注重学习成绩,算是一种开导式教育以培养兴趣,故基础教育扎实度与国内不可相比。

10、11年级被称为GCSE,类似中国初中。此时已经开始注重学生自己的兴趣培养,除语文(英语),数学,外语(法语)之外,必修的为物理、生物、化学、电脑、体育。其他按照自己兴趣,选修3门科目。其范围非常广泛,美术、音乐、地理、拉丁、德语、体育(理论)、商业、经济等。 GCSE两年毕业需要参加一次统考,成绩分为:A*\A\B\C\D\E\F\U。从优到次,U属于不及格。等级按最后成绩百分比所定,一般来说,总成绩中统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12、13年级被称为A-Level,类似中国高中。在这两年是腾飞的时刻,哪怕在之前GCSE,论知识的扎实度,中国学生还是有优势的。但在A-Level,差距被缩短甚至被超越。A-Level第一年需要修4门课(科目不限),然后第二年则只需要修3门课。(当然如果兴趣广泛也可选修最高至5门。) A-Level因为科目数量原因,其制度有点类似大学。每门科目需要学习特定数量的单元,每个单元有一次考试,然后算所有单元的总成绩。考试在每年1月和5,6月,两个阶段,允许重考。总成绩中考试占40%,平时成绩占30%,还有一份类似论文的作业占30%。成绩被分为5档:A\B\C\D\E,低于E属于不及格(Fail)。 (在英国一学年分为3学期,具体将留到大学部分一起解释。)

另外值得一提,在英国对于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是非常关注的。特别是体育,学校之间在不同项目上也经常比赛。男生比赛的项目主要是橄榄球、板球、曲棍球、田径;而女生则是长曲棍球、无挡板篮球、田径。

升学制度

对于报考大学,全国大学连网有一个叫UCAS的系统。其实就是报考电子化,每个学生可以选择6个大学的科目,然后自己有一个自我简介将会通过UCAS传到所要报考的大学。其中也包括了自己的预测成绩,大学也按照这个来发出邀请书,有时也会先邀请参加面试。当收到学校邀请书之后,上面会写有入学成绩要求,只有最后成绩达到标准即可入学。(也会有成绩差一档次但也能入学的情况,按科目招生数量而定。)学生只允许接受2分邀请书,即第一和第二志愿。如果收到的邀请书超过2份以上,只能选择回绝。学校回音最晚也都会在5月份收到,那样学生就可以专心为最后考试作准备了。 关于预测成绩,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所判定的最后可能获得成绩,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英国人的信誉就展现了出来,并不会有开后门的情况出现。而这种情况一旦被发现,将严肃查处。所以平时努力是必需的。

高等教育

在英格兰,大学一般都是3年制,现在也有不少3年制科目出现4年制选项;而苏格兰则是4年制,因为之前的是12年制的中等教育,这样加起来的时间也是16年。也许是高等教育统一吧,苏格兰大学也有3年制学科。

大学每学年分为了3学期。第一学期为9月中至圣诞节(约12月中);第二学期为1月中至万圣节(约4月中);第三学期为5月初。教学段是第一和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属于考试。 大学第一年,第一学期属于基础回复巩固,第二学期就是提升,第三学期复习。

至于学习方式,是学分制,倒是不必太多介绍。4年制中,第一第二年成绩不会算入最后总成绩,所以只要拿到及格便可继续下一年学业。第二年完全属于提升了,至于能学习到多少就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了。第三年根据自己情况开始分类了。第四年属于研究,或者说写论文完成一个课题。

日本

日本是个近代教育极其发达的国家。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完整的教育体制

日本实行的是6,3,3,4,5体制。也就是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学院(研究生院)教育5年,修士(硕士)课程2年,博士课程5年(包括修士前期课程2年,博士后期课程3年)。

2、系统的教育体系

日本的教育从学前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修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教育,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育体系。除上述学校外,属于中等教育类的学校,还有专修学校和各种学校;属于高等教育的还有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以及专修学校和各种学校。特殊教育也是日本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盲聋哑学校,养护学校等。日本学校教育除全日制之外,还开设了通信制学校,如通信制高中,通信制短大,通信制大学,通信制大学院(研究生院)。总而言之,日本的学校教育,既有全日制学校,又有通信制学校;既有普通学校,又有以盲聋哑人为对象的特殊学校。

3、国立学校,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并举。

4、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

5、与众不同的每年3月毕业和4月始业的学校运行制度。

教育制度改革

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通过改革调整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释放办学活力。通过法治引领、保障、促进改革,构建有效支撑质量提升的教育治理体系。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特殊教育 教育行政管理 社会群体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制度 教育体制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民主 教育公平 社会生活 社会整合 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制度 大一统 二元结构 教育成本分担 特殊利益集团 美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