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方之(1930.1.7—1979.10.22),原名韩建国;祖籍湖南湘潭,生长在南京;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读中学时投身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解放时高中毕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主动参加农村土改运动并在南京市郊和团市委担任共青团领导工作;创作上注重探求与创新,其小说多与现实密切相关,故事性强,对话生动,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尤为成功;其代表作《内奸》(亦为绝笔)被评为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人物资料

原名:韩建国

笔名:方之

生卒:(1930.1.7—1979.10.22)

妻子:李艾华

出生地:南京

学历:南京市第一中学

代表作:《内奸》

个人历程

方之(1930.1.7—1979.10.22),中国现代小说家;原名韩建国;祖籍湖南湘潭,生长在南京;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读中学时投身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京解放时高中毕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主动参加农村土改运动并在南京市郊和团市委担任共青团领导工作。创作上注重探求与创新,其小说多与现实密切相关,故事性强,对话生动,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尤为成功;代表作《内奸》,被评为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抗战期间,在湖南农村避难;抗战结束后,入南京市第一中学学习,参加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此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50年代从事共青团的工作。方之的处女作《乡长买卖》,发表短篇小说《章老师》、《兄弟团圆》、《在泉边》、《曹松山》,中篇小说《浪头与石头》等。

1957年后曾在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57与江苏的高晓声、陆文夫叶至诚等准备组织“探求者”文学社,提出“干预生活”的主张,后受批判并下放农村劳动。但中断创作时间较短,1958年至1959年与叶至诚合作电影剧本《绿洲》。

1962-1965年间又发表短篇小说《岁交春》、《看瓜人》、《出山》等,都是立足于当时实际的颇具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另有一些作品未及发表,在文革中佚失。

“文革”期间,被下放江苏洪泽县劳动,健沟受损;1978年调回南京市文联,重新开始创作,1979年恢复名誉,发表《内奸》(《北京文学》1979年第3期),引起广泛重视,获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译成多国文字。

1979年10月22日,因患肝癌不幸辞世,他有许多成熟的构思没有形成文字,一些文学构想和创作尚未完成,不朽之作《内奸》成了方之的绝笔。

创作特色

创作上注重探求与创新。其小说多与现实密切相关,故事性强,对话生动,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尤为成功。 方之同志70年代末当他重返文坛后,鲜明地提出了搞“防癌文学”的主张,这是他直面人生深沉思考的结果,也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经验的结晶。

这个才华横溢、勇于探求的作家,一生中处于顺境之时甚少,1957年因“探求”受打击后一直走着坎坷不平的道路,总其一生,能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的时间并不多,所写小说不过几十篇,全部着作加起来不满一百万字,但在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总是用敏锐的目光和火热的心去观察和聆听时代的脉搏,在自己的作品中讴歌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鞭挞丑恶的东西,写“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主要作品

《在泉边》(短篇小说集)1956,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浪头与石头》 (中篇小说)1957,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内奸》(短篇小说)1979,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方之作品选》1981,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代表作品

中篇小说《内奸》是方之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这个故事的时间前后长达四十年之久,涉及的人物有两个将军,一个女同志和她的两个孩子,杨伪县长,土匪头子,日本鬼子的特务,美国教会医院的医生,国民党反对派及其徒子灰孙,一位清清白白,有头有脸的人物,以及一个不干不净,好吹好炫的商人等,是“反思文学”中相当典型的一个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苏北农村,时间则从40年代初的抗战时期一直到70年代末,先后跨越了近四十年。

作品以“不干不净,好吹好玄”、经历复杂的榆面商人田玉堂为主人公,通过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和生动的场面,在与各色各样的共产党人的对照中,揭示了“内奸”这一命名下的复杂内涵,体现了作者对四十年中国历史的深刻而又别具特色的思考。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特别之处,还体现在故事的传奇性和独特的讽刺手法上。

《内奸》的作者采用了中国古典话本小说的“说话”方法,一开始便提挈出故事延续的时间和涉及的人物,然后慢慢道来,脉络清晰,娓娓动听。作者不是孤立地描写环境、事件和人物,也不对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和对话作静止的刻画,而是以田玉堂的遭遇为主线,在四十年的历史中选取了1942年护送杨曙就医脱险和文革中深陷冤狱,有口难辩这两个传奇式的事件,让许多人物纠缠在一起,在波澜起伏、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故事发展中刻画人物,表现时代。同时,故事的传奇性和作品所采取的独特的叙述的语言有关,小说土腔土调的叙述语言与叙述结构和叙述方式相得益彰。

《内奸》的辛辣讽刺不仅表现在让讽刺对象自我嘲弄,自相矛盾,比如将田有信的圣洁的言辞与卑劣的行径相互对照,更重要的体现在对人物和情节的把握与安排上。精通买卖,交游广泛,好吹好炫的榆面商人田玉堂本来是一个具有民间喜剧色彩的人物,他惯于随机应变,真真假假,云天雾地,但作者恰恰在这个人物身上发掘出悲剧性的讽刺意味,田玉堂本来并不了解共产党,后来在黄、严两位共产党人的感化下叹服了,并为之冒了风险出了力气,到头来被当作“内奸”;他当年好吹好炫时倒没被当作坏人看待,文革中他本着良心,不吹不炫,老老实实时,却反而连遭痛打。时代历史的内涵在田玉堂这个民间人物的眼里,与“好人落难,小人得志”和世事变幻的沧桑感叹相结合,获得了独特的讽刺效果。 《北京文学》社长章德宁回忆,“1978年年底,中央召开了一次共青团的全国代表大会。领导派我到会上去约稿。原先准备找王蒙。因为我很早就读过他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他很崇敬。但是他的“右派”问题当时还没有正式改正,但已经开始公开发表作品了。他说现在自己手里没稿,向我介绍了方之,说他手里有一篇稿子。

于是找到了方之厚这个稿子,已经被几个地方退过,他这个《内奸》小说分两部分,写的是一个商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怎样帮助共产党,又从和共产党的交往中,受到爱国主义影响和教育。

下篇是上篇中的人物在二十多年后的遭遇。当年的党员领导受到冲击,累及商人被监禁审查。小说以商人为主角,在解放以后就是空前的。

另外,作者把商人作为正面人物形象来写,有多名共产党员围绕在他周围,甚至有不光彩的党员形象与之相辉映,这样的人物配置,在以前的十七年,尤其是文革中的“三突出”文艺作品中几乎没有。”

章德宁小说拿回来以后马上看了,小说组长赵金九也看了,都认为小说写得不错,应该发表,也没担心发出来会有多大麻烦。最后《内奸》在《北京文学》1979年第三期刊出了。

《内奸》刊出以后,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不断收到赞扬的评论,在第六期的《北京文艺》上还发表了三篇。

在追查《探索者》“首恶”,准备重判的时候,方之积极地把种种“罪责”揽在自己身上;《内奸》三月份发表厚,《探索者》在南京宣布平反。

1979年10月22日,方之因病去世;《北京文艺》编辑部向治丧机构发去了唁电,并向高晓声等人约写悼念文章,从刘绍棠历述方之创作踪迹的文章里。

1980年,《内奸》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小说奖——由于他已经去世,方之的夫人就来北京替他领奖。

人物轶事

在方之的青春刚刚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的时候,却受到“反右扩大化”狂风的无情摧残。但是二十一年的遭遇并没有扑灭他的心灵之火,他始终不曾忘记作为作家的责任。他的小说正如他一位朋友所说,是“一团火,一把剑”。

方之把他最后的精力花在南京《青春》杂志的创刊上。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力快要消耗尽了,他要把手里的火炬交给后面的年轻人,他要创办一个发表青年作者作品的刊物。他打电报来要巴金为《青春》创刊号写稿,受到这种残酷打击的并不只是方之同志一个,而是一代的青年。

“四人帮”给粉碎以后,方之回到南京,身体已经被折磨得很坏了,他订了个五年的计划,他说:“我准备再做五年苦工。”他想好了十多篇作品,准备一一写出。后来他病情严重,住进了医院,他向爱人央求:“告诉我,我还能活多久。能活三年,我就做三年的打算;倘使只能活一个月,我就马上出院,把最要紧的事情做完……”

方之1979年死于肝癌,享年49岁。

方之妻子李艾华回忆:“‘探求者’是他们几个青年人一起讨论的,当时他们很公开地讨论,还去省委宣传部请示,当时找的是艾煊,艾煊说这些青年挺有积极性。他们自己也觉得没事,后来方之与陆文夫跑到上海去找巴金,巴金的意思就没有太同意他们,当时空气已经比较紧张,我记得方之从上海回来就跟我说,原话记不得了,意思是:嘿,他怕什么,他怕,我们又怕什么,意思是我们是小青年。

到受批判时候,我记得《新华日报》头条发的,标题是《探求者到底要探求什么》。于是给他们办学习班,我在单位也抬不起头。方之很坦然,觉得自己没干什么坏事,还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后来他去八卦洲劳动了三年。在那里改造,种地,住在农民家里。也写点东西,但写得少。三年后回来,不久又批判他,说方之为什么要写《出山》,就是因为他自己要出山,反正是一到搞运动,他就是首当其冲的。

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他写了《内奸》,评了个全国奖,但领奖时他已不在了,是我去北京领的奖。文化大革命抄家抄到什么程度,来我们家是带着大麻袋来的,书,写字台的抽屉里看到有字的,装。如果当时一件件看,那抄家得抄多长时间啊,反正有字的就装。最后我们家一片空白,我记得方之当时说:‘还说我们是知识分子,可我们家连个字儿都没有了。’”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行业人物 南京 中国共产党 内奸 中国共产党 文联 陆文夫 叶至诚 重视 肝癌 构想 新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 提挈 北京文学 章德宁 北京文艺 高晓声 八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