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海克·卡默林·翁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1853年在荷兰格罗宁根出生。1911年因发现了超电导性而获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1926年在荷兰莱顿去世。

人物简历

1853年翁内斯在荷兰格罗宁根出生。父亲是一位砖厂的老板。经过在本地读完基础课程学校后,1870年他进入格罗宁根大学,得到“后补”学位。

次年他去德国海德堡当学生。

1873年返回格罗宁根,通过他的博士考试。

1879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地球转动的新证据”。

1882-1923年在莱顿大学任实验物理和气象学的教授。

1871年当翁内斯还是18岁时就显出他解决科学问题的天才。当年他获得乌列气特大学自然科学系组织比赛的金奖。次年,获格罗宁根大学类似的银奖。

1904年他建立一个很大的低温实验室,并在世界上第一次做出液氦,使温度可低达3度K。

1883年他当选为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科学院院士。

1911年发现了超电导性而获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研工作

翁内斯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三方面:

(1)收集实验证据去支持物质的原子理论,并给出温得瓦尔低温下气体的微粒理论。

(2)建立低温实验室,产生低温,为他在低温下研究固体电阻的变化准备条件。1908年他第一个使用焦耳·汤姆森效应使氦气液化,而温度可低达3度K。

(3)研究固体在低温下电阻的变化。

詹姆斯·杜瓦最先研究固体在低温下电阻的变化。当时对这个问题有二种看法:有些人,如威廉·汤姆森相信,金属在绝对零度时电阻会变成无穷大。有些人,如翁内斯等则认为电阻会稳定地下降;直至零。因此,翁内斯和各布·克雷重新研究杜瓦做的固体在低温下电阻的变化。开始他们用金和铂做研究。后来用水银。这是因为水银可用蒸馏的方法提纯。这很重要,因为低温下物质的电阻主要由杂质所产生。翁内斯用他自己获得的液氦做致冷剂。当温度下降至4.19度k时,他观察到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这令他很吃惊。但经过几次重复后,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后来,翁内斯把实验过程反过来,重新升高温度再测水银的电阻。当温度达4.12度k时,水银又有了电阻。说明这现象是真实的。翁内斯就这样发现了超电导性。1911年翁内斯在一篇题为“水银电阻突然消失”的文章上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他在文章中说:这种特别的电阻比最好的导体在正常温度下的电阻还要小千万倍。以后,翁内斯把这种现象称为超电导性。后来通称超导。由于翁内斯发现了超电导性而获得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个人荣誉

由于翁内斯对科学做出许多重大贡献,他获得的重要奖章如下:

(1)1910年获马泰乌奇奖章;

(2)1912年获伦福德奖章;

(3)191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4)1915年获弗兰克林奖章。

个人遗产

(1)现在在荷兰的莱顿布尔哈弗博物馆还可以看到翁内斯设计的一些仪器;

(2)莱顿大学物理系做液氦的低温实验室是以翁内斯命名的;他的学生和继任实验室主任基桑是第一个能把氦固化的人;

(3)超液氦的蠕动现象也被称为翁内斯效应;

(4)月球上的陨石坑也称为翁内斯陨石坑。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行业人物 荷兰 格罗宁根 诺贝尔物理奖 莱顿 格罗宁根大学 海德堡 莱顿大学 液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