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9+条结果
曙卒业公羊,并读《春秋繁露》,认为其书以行仁为本,正名为先、体大思精,推见至隐。隋唐以后诸书之引《春秋繁露》者,莫不考其异同,较其详略。自有《繁露》以来两干余年,有功此书者,当以此为最。
更新于: --
春秋繁露》又称《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重要著作。该书共十七卷,八十二篇文章,但现今可见的只有七十九篇,缺第“三十九”、“四十”和“五十四”三篇。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关于该书的成书过程和时间已不可考,但后世留下了诸多书目版本及为其阐释的疏论著,如楼钥本、聚珍本、《春秋繁露义证》《春秋繁露注》等。可见,《春秋繁露》在古代社会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汉代年间,统治者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地位,巩固了大一统专制政治制度,需要一套合理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在思想文化层面,汉代推行儒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子言论,社会学术风气较为宽松,许多学者对政治、社会和文化发表自身言说。在此基础上,《春秋繁露》以儒家...
更新于: --
内容介绍《天人衡中》主要内容:董仲舒作为承前启后的儒家领袖人物,他的《春秋繁露》一书中所体现的博大精深、意蕴深奥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衡中》分10章介绍了《春秋繁露》的作者、著录和真像,探索了《春秋繁露》与中国古代气文化、中国传统天信仰、古代人性学说、仁义学说、传统伦理价值观等的关联。内容介绍《天人衡中》主要内容:董仲舒作为承前启后的儒家领袖人物,他的《春秋繁露》一书中所体现的博大精深、意蕴深奥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人衡中》分10章介绍了《春秋繁露》的作者、著录和真像,探索了《春秋繁露》与中国古代气文化、中国传统天信仰、古代人性学说、仁义学说...
更新于: --
《演繁露》是宋代程大昌所著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分十六卷,后有《续演繁露》六卷,又称为《程氏演繁录》。全书以格物致知为宗旨,记载了三代至宋朝的杂事共488项。《演繁露》依据董仲舒之《春秋繁露》推演而成。据说高文虎曾借阅此书,其子高似孙曾窃窥《演繁露》而著《繁露诘》,与之争胜,但高书今已不存。晚年寓居乡里,又作《续编》六卷,分制度、文类、诗事、谈助四门,共二百二十九则。四库馆臣评价其于“名物典故,考证详明,实有资于小学”。《演繁露》今有学津本、四库本、儒学警悟本、邓渼本等版本。基本介绍概述十六卷、《续演繁露》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程大昌撰。案绍兴中《春秋繁露》初出,其本不完。大昌证以《通典》所引剑...
更新于: --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全译丛书: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自宋朝以降即阙文三篇,实存七十九篇。《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全译丛书:春秋繁露》以《春秋繁露义证》(苏舆撰,钟哲点校,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为底本,参以他本,汇校勘定。内容简介《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全译丛书:春秋繁露》不仅从文字上进行了细致的校勘,还从思想上讲行了阐发,并将研究心得融入释与翻译之中,突出了思想性;别人有创见的释成果,一般都标出者的姓名;译文改动也较大。图书目录前言楚庄王第一玉杯第二竹林第三玉英第四精华第五王道第六灭国上第七灭国下第八随本消息第九盟会要第十正贯第十一十指第十二重政第十三服制像第十四二端第十五符瑞第十...
更新于: --
春秋繁露、朱批孟子、毛诗稽古编、说文解字、隶辨……等等。目录春秋左传春秋左传纲目杜林详改并五音集韵新编篇韵贯珠集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禹贡锥指周官精义礼记省度五礼通考春秋大事表春秋繁露朱批孟子毛诗稽古编说文解字隶辨史部史记续资治通鉴纲目吴越春秋历代帝王历祚考帝京景物略水经元史类编历代纪元汇考大金国志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福惠全书钦定蒙古源流三立祠传卫氏族谱十七史商榷词林典故东征集重订广舆记钦定满洲源流考西域闻见录六种循化志嵩岳庙史说嵩灌江备考龙门县志三原县志巩昌府志陕西通志怀庆府志武功县志灵县志岷州志辽州志阳高县志重修平遥县志阶州志子部六子全书荀子新纂门目五臣音扬子法言中说疑思录关尹子管子鹗...
更新于: --
春秋繁露》之內容第四節 《春秋》詮釋之法則第二節 《春秋》語辭之解讀第三節内容介绍本書旨在探討董仲舒如何藉由《春秋》詮釋,進而建構其獨特之春秋學體系。內容含攝董仲舒春秋學所賴以形成之傳承統緒、理論基礎、詮釋方法,以及董仲舒解會《春秋》所得之「義法」、「歷史」、「災異」、「經權」等相關理論。目次 自序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春秋公羊學的形成第二節 《春秋繁露》之真偽第三節 《春秋繁露》之內容第四節 結語 第二章 天之哲學的建構與《春秋》詮釋之開展第一節 天之哲學的建構一、天者,群物之祖二、仁之美者在於天三、天有十端第二節 天與《春秋》之整合一、《春秋》之道,奉天法古二、《春秋》之辭,體天之微第三...
更新于: --
春秋繁露》是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曾振宇,傅永聚。内容简介古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可谓继往开来。何谓“继往”?东汉王充曾有评价:“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孔子原始儒家思想因董仲舒而得以薪火相传,儒家思想因董仲舒才得以从一种地域文化升华为中国古代主流文明。关于“开来”,宋代理学是对先秦秦汉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董仲舒思想对宋代理学之影响尤其深远,无论是理学学派,还是心学学派,抑或功利学派,都在不同层面深受董仲舒的思想熏染。清代的公羊学思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董学复兴。正如经学家皮锡瑞所言:“孟子之后,董子之学最醇。”《春秋繁露》是中国文化史上具...
更新于: --
初,孙嘉淦作《春秋义》,大旨祖胡安国之说。如“天王狩于河阳”,《传》有明文,乃云:“或鲁史本书狩,或夫子书狩,皆不可知。如“文公丧娶”一条,全用《春秋繁露》而不肯标董仲舒之名,盖讳言宗汉儒也。古籍简介《春秋义补》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四库提要国朝杨方达撰。方达有《易学图说会通》,已著录。初,孙嘉淦作《春秋义》,大旨祖胡安国之说。後渐悟其非,旋自毁版(案嘉淦自毁其版,事见此书《凡例》第三条中)。方达尝受知於嘉淦,因为删补其文,以成是编。大旨於三《传》多取《公》、《谷》《经》文。如“裂”作“履纟俞”,“矢鱼”作“观鱼”、“叔孙?”作“叔孙舍”、“定姒”作“定弋”之类,亦多从《公》、《谷》。其《...
更新于: --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说法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义:义者,宜也,...
更新于: --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