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9+条结果
第二信号(secoridary signal)条件反射学说术语。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人类使用的抽象性的语言符号,即言语和文字。这种言语和文字是具体事物或刺激物这种信号的信号,故称。而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机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人不仅能对具体刺激物(即第一信号)作出反应;而且对抽象概括的言语和文字(即第二信号)也能发生反应。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能对第二信号作出反应,是动物进化到人类阶段出现在大脑皮层中的特有机能。正文以言语、文字等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即第一信号的信号,它以说出的、听到的、看见的词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第一信号相联,但更抽象、概括。第二信号系统...
更新于: --
条件反射能力是艾森克人格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在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强度和维持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个体差异,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是人 格差异的重要基础。艾森克赋予条件反射能力概念以较强的社会因素。他认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良心、法制观念等都是通过社会化条件反射机制形成的。条件反射能力强的人,形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社会道德感;而条件反射能力弱的人,则表现出相反的个性特点。为了克服先天决定论的后果,他还对条件反射能力概念附加了两个条件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的次数和社会化刺激的具体内容。正文对于一个先天条件反射能力低的人,可以由增多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次数加以弥补,也可以由良好社会教养加以弥...
更新于: --
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内外环境出现了新的刺激,原有的条件反射就不出现的现象。不经过特殊训练就会产生,属于非条件抑制。产生原因是新刺激在大脑皮质引起一个兴奋灶,按照负诱导的规律,对条件反射的皮质兴奋灶产生了抑制。解释当有机体正在进行某种条件反射活动时,一个额外刺激物突然起作用,在其神经中枢可能产生一个新的优势兴奋中心,而使原来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称为外抑制.强弱程度取决于新刺激的强弱程度,新刺激越强,引起的外抑制就越强,反之则弱。如噼啪声能明显抑制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同时减弱运动条件反射;而强的刺激物——弱电流可同时抑制上述两个条件反射。新刺激初次出现即起作用,如果反复出现,则作用逐渐减...
更新于: --
心锚,英语称作Anchoring,属于条件反射里面的一种形式,指人内心的某一心情、行为、动作或表情的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心锚常被应用于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作为常用的状态诱导工具。心锚源于心理学上的条件反射理论,最早来源于著名的俄罗斯行为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转轮试验,进一步探索了心锚对决策的作用。心锚的作用不仅和条件反射行为有关,也和大脑中的多巴胺这种主管奖赏的神经递质有关。心锚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等。设定心锚有一定的技巧和步骤。作为社会行为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心锚理论应用广泛,衍生出许多相关理论,如...
更新于: --
“俄国生理学之父”,1863年发表了《脑的反射》一书,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指出心理活动无不来源于外界对感官的刺激,明确地提出大脑反射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地认识人脑功能的一个重要进展。生平伊万·米哈洛维奇·谢切诺夫 俄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生理学和心理学中自然科学学派奠基人。俄国科学院院士。1829年8月1日生于焦普雷伊区(现高尔基区谢切诺夫站)一个贵族家庭,1905年11月2日卒于莫斯科。1848年彼得堡工程学校毕业。1850年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56年毕业后到德国一些较大的生理实验室工作。1860年回国,在彼得堡外科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后,任莫斯科大学生理学副教授。其后又为新俄...
更新于: --
搔扒反射,即将浸有硫酸溶液的小滤纸片贴在蟾蜍腹部皮肤上,可见蟾蜍四肢均向此处扒动,直到滤纸片去除为止。搔扒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不是条件反射。搔扒反射的机理是硫酸刺激皮肤痛觉感受器,兴奋沿传入神经进入脊髓,冲动在脊髓上下节段扩散,再通过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骨骼肌活动。这是有一定方位的反射活动,比屈肌反射、腱反射等活动要复杂,说明脊髓中枢有较为精细的整合功能。区别非条件反射是天生的,较低级,由脊髓产生,不用大脑参与;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较高级,需要大脑参与。分析方法课前准备课前除准备好脊蛙反射实验所必需的器材外,还要将分析反射弧用蛙的一条后肢(为叙述方便,本文暂定为左后肢)的坐骨神经分离备用。分...
更新于: --
反射学(fanshexue)20世纪开始至30年代流行于苏联心理学中的一种带机械唯物论倾向的理论。它由Β.Μ.别赫捷列夫所创立。别赫捷列夫从实验心理学开始,又提出客观心理学,直至1912年提出反射学。主要应用联合反射(И.Π.巴甫洛夫的术语,即条件反射)方法。巴甫洛夫主要以唾液分泌,别赫捷列夫则以条件运动缩回反应(狗的爪、人的手)及吸气反射(在皮肤上骤施冷刺激)著称。简介别赫捷列夫认为联合反射是一切行为的基础,而把语言作为复杂反射反射学追随И.Μ.谢切诺夫关于大脑反射的思想,认为一切思维过程都能从客观上呈现出来,应以客观态度去进行客观的研究,力求从神经生理学的物质基础上去寻找心理活动的解释。...
更新于: --
重要意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当代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建立的科学基础。正如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集大成者华生所说,它是行为主义学说和方法论的“拱门下的拱心石”。一位心理史学家这样评论了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他说:“在实验心理学中,也许没有哪一个课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超过对条件反射的研究。动物、儿童和成人所获取的条件反射、不同反射条件形成的相对容易程度、其反射消失和重现、学校教育与条件反射形成的容易程度之间的关系……置于实验考验之下……许多心理学家希望--而且严格的客观主义者相信--条件反射证明是所有习惯形成的单元或者因素”。
更新于: --
逃避条件作用,是指条件反射实验方法。与“趋近条件作用”相对。以离开或撤除有害刺激作为强化方式形成的条件反射。如动物学会从迷箱中逃脱。动物在迷箱中由于饥饿和紧张,竭力要从中逃脱,经多次尝试,一旦触动开关,就得以逃脱,逃避禁锢就成了逃避条件作用的主要强化物。正文根据研究对象所作的特殊反应的效果不同,可分为事后逃避学习和事先逃避学习。逃避条件作用形成后,很难消退。但若一只实验动物事先已在无法逃避的箱中多次遭电击,再把它放到上述实验箱中,则不可能形成逃避条件作用。
更新于: --
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是一种条件反射理论术语。用条件刺激物(CS)代替非条件刺激物(US)产生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巴甫洛夫对狗所做的一个实验中,条件刺激物(CS1)是声音,先天的非条件刺激物(US)是食物,经多次强化,即条件刺激物(CSl)与非条件刺激物(US)多次结合使用,单独使用条件刺激物(CSl)也能产生与非条件反应(UR)同样的条件反应(CR),即唾液分泌,此为一级条件反射。正文当条件刺激物(CSl)和条件反应(CR)建立了稳固的联系,且在使用条件刺激物(CSl)之前再使用一个黑色方块作为另一个条件刺激物(CS2),经10余次的强化,狗对声音的...
更新于: --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