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朱泾镇位于金山区北部,东临张泾河,与亭林镇为界;西与枫泾镇接壤;南与吕巷镇为邻;北隔大、小泖港,与松江区泖港镇毗邻。镇域面积77.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8万人。辖秀州、民主、大茫、新泾、待泾、万联、长浜、温河、五龙、牡丹、慧农11个村民委员会和东林、西林、南圩、北圩、凤翔、钟楼、临源、临东、罗星、新汇、金汇、金龙、广福、塘园、红菱、金来、浦银17个居民委员会。 境内有大泖港、掘石港、胥浦塘等市级航道,能通航150~200吨级船舶;有张泾河、池泾河、秀州塘、小泖港、大茫塘、斜塘港、中官塘等区级航道,能通航50~150吨级船舶;有五人港、待步泾、蒋泾港、斜界泾、菱塘港、鱼洋泾、朱泥泾、长浜港、温河泾、新新河、朱泾市河等镇级航道,能通航5~20吨级船舶。有新卫(S19)高速公路及新农出入口,亭枫(S36)高速公路及沈浦泾、新农出入口。上海绕城高速公路(G510)及新农出入口。沪杭高速铁路、320国道(亭枫公路)及金石、金廊、朱平、万枫公路贯穿境内。辖区有东林寺、五龙禅寺、上海新天鸿名人高尔夫球场、上海马术运动场、金山农民画院、金山体育馆、金山公园、“花开海上”生态园等旅游景点。镇人民政府驻人民路310号。

地理环境

朱泾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沪、浙交界处,是上海市浦南重镇,同时也是金山北部的经济、文化、居住中心,曾经是县政府的所在地。全镇镇域面积77.11平方公里,下辖17个居委会1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2.8万人,也是目前金山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建制镇。

  朱泾镇历史悠久,四面环水,人杰地灵,镇区内拥有S36、S19、G1501高速公路,西侧有沪杭高铁金山北站,是长三角交通枢纽的中心。在朱泾,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卫生与医疗资源,共有20个教育机构和6个医疗机构,金融、商业、文化等功能和公共配套设施在全区最为完备齐全。

朱泾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工业是全镇的支柱产业,以医药、服装、电子等行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服务业、旅游业等呈兴旺态势,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在金山区内都名列前茅。朱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周到快捷,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加盟。

朱泾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唐代建镇以来,已有千年历史。镇内名胜古迹繁多,民间艺术丰富,金山农民画远近驰名。朱泾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勇敢,为建设家乡奋力拼搏,朱泾也以自身的浓厚人文气质、优惠先进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才。

地理位置

朱泾地处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沪、浙交界处,位于上海市西南郊的金山区北部,东径121°9′,北纬30°54′。东北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68公里,南至金山区人民政府驻地金山卫城区30公里。朱泾镇在太湖流域碟形洼地东南端,属湖积平原。

320国道、同三高速公路、亭枫高速公路紧依全镇,驱车30分可达上海市区,与地铁网相接,毗邻的沪杭高速公路和沪杭铁路是连接沪、浙、苏的交通枢纽。离上海石化和漕泾化工基地仅20分钟行程。驱车10分钟即入浙江境内。镇内河网密布,镇的东南西北为黄浦江支流掘石港、胥浦塘、秀州塘、泖港环绕,镇区中的中官塘和市河交叉,使河道形成回字网络,水运十分发达。

从镇区向北55公里有上海虹桥机场,向东80公里有浦东国际机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为朱泾镇的经济发展和腾飞创造了优越条件。

历史沿革

朱泾镇秦汉时属海盐县。南北朝梁武帝时先后属胥浦县和前京县;隋代属盐官县;唐初又属海盐县,其间三次归属嘉兴县。唐天宝十年(751年)从海盐县划出,归华亭县;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从华亭县分出,归娄县;雍正四年(1726年)建金山县,归金山县。1997年撤县建区后属金山区。

朱泾在唐代已有集市,高僧兼著名词人船子和尚居此,后人为纪念船子和尚,建法忍寺。唐宋以来,中国高僧和文人墨客来朱泾寻访船子遗迹络绎不绝。元代建东林寺,皇帝赐住持元智为“佛日普照大师”,并敕赐今名。由于两大名寺都在朱泾镇,因此名声大振,往来人流日多,经济更趋繁荣,元置大盈务(专管贸易、税收)。

明清时期,手工纺织业盛极一时,为松江府纺织业中心的重要生产和集散地之一,中国闻名。清代和民国时期,米粮业和酒酱业颇有规模。

朱泾是浦南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法忍寺、东林寺随同镇内不少房屋毁于兵燹;明代遭倭寇骚扰;

清代,有清廷勾结帝国主义洋枪队镇压太平军之役;民国时期,发生北洋军阀齐卢之战等,都殃及朱泾,特别是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朱泾镇房屋被烧掉2460余幢,约占全镇房屋总数的70%。每次战后,朱泾人凭藉坚韧毅力,逐渐恢复。

朱泾人也在中国各地创业,创造了不少奇迹。明永乐年间,朱孔?amp;#91;擅长书法,被朝廷选中,成为因书法优秀而入仕第一人;明末,赵左和陈继儒(泖桥人,当时属朱泾),与上海县人董其昌同创“松江画派”,赵左还是“苏松画派”的首领;

原籍嘉善魏塘,清末,定居朱泾的沈道非是南社元老之一,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任上海卫戍司令;民国24年(1935年),何宝山在中国运动会上勇夺万米越野长跑赛第一名;蔡振是中国水利部水文司司长;唐寰澄是当代中国桥梁著名专家;方仲静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4次夺冠;朱泾人和其他镇农民同创金山农民画和黑陶,蜚声国内外;残疾人庄国民和彭国强两人是中国残奥男子坐式排球队的主力队员。

朱泾人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日军侵华时,黄伯惠为反对蒋介石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新闻封锁,毅然在《时报》显著版面印上“警告”两个大红字,以示抗议;他又为了不使《时报》的设备落入敌手,将印刷机器拆成零部件转移。朱泾沦陷时期,蔡家村、尹厍村的村民用斧头、木棍打死了妄图强奸妇女的日本兽兵。

朱泾镇在过去的230年间为金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市政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都有较完备的设施体系,更有较高水平的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社会财富,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朱泾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招商引资有了新突破,1999~2001年,朱泾经济小区的招商引资工作,连续3年排在金山区各镇前列;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资企业、镇属企业、民营企业三头并进;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已调整到48:52,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业业态布局日趋完善,已开设一批知名专卖店、连锁超市,市场繁荣,房地产业发展迅速;镇总体规划、老城区改造、城南新区、滨江园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编修工作顺利进行,并已逐步实施;

基础设施和形象建设成绩显著,万安商业街、紫金广场、万安商业广场等重点项目已成为朱泾的标志性景观;老城区改造和城南新区开发稳步推进;城镇管理日臻完善;社区建设出现新面貌,规范居委会、村委会工作行为,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社会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安定团结局面大好;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机构改革,政府工作效率提高。两个文明建设均出现新的面貌。

朱泾镇700多年的历史,演绎了无数的辉煌和曲折。建国后的53年,各级党政领导带领全镇干部和群众经过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5月,朱泾镇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列为中国重点镇,2006年被中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镇。可以预料,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一个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镇必定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行政区划

朱泾镇镇域面积77.11平方公里,下辖17个居委会,1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2万人,流动人口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35%

街道里弄

清代只有东西并行的两条主街,以市河为界,北称上塘,南称下塘,上下塘又各分为东市和西市。据清嘉庆《朱泾志》载,当年市河以北有翰中里、凤翔里、惠民里、龙渊里、济众里、归源里和程家阁、永昌巷;市河以南有三元里、广福西里、广福东里、环照里、文明里、南汇、西汇、驳岸、王家村、蟠隐里、文殊浜、顾家湾、太平巷。

民国期间,里巷名称大多消失,出现了三官弄、苏家弄、西杨家弄、东杨家弄、戚家(财神)弄、观音弄、道院弄、小弄(口)、大弄(口)和永昌巷等一批新的弄名。

解放后,街道变化较大,原来的上塘街分为东林街、西林街;下塘街分为仓桥街、新汇街、广福街和南横街。从50—60年代,疏浚市河、拓宽主街、翻建部分铺面,使市容初步改观。70年代后期,按照城镇规划,进行有计划的扩建,在旧市区北侧,

新建了横贯全镇的万安街、新安街,延伸了东林东街,又新建和翻建了南北向道路,计有:幸福路、罗星路、人民路、东风路、城中路、塘西路、卫生路、公园路、文化路、健康路、秀州路。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有人行道、绿化带、街心绿地。镇西北横跨秀州塘上的万安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明清两代,九次建桥,屡建屡圮。1979年11月起,依靠本县设计和施工力量,兴建全县最大的钢筋混凝土衍架拱桥,1981年落成。

朱泾镇住房面积,解放以来扩大11倍。 1949年前,全镇房屋总面积8.2万平方米;50年代建房4.3万平方米;60年代建房11.5万平方米;70年代建房32.5万平方米;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建成东风、公园、水上、红旗、罗星、万安、胜利、南圩、临源等一批居民新村。计建房41.3万平方米,占全镇住房总面积的42.2%,大多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5—6层住宅群。

商店、工厂、学校、医院、机关用房也有很大变化,全镇机关用房面积达4.4万平方米;工厂用房(据198;年资料)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近年新建了县委、县人大、县中心医院、县农业银行、金山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工人俱乐部、食品中专、金山饭店、招待所、文化馆等新型建筑。

人口变化

朱泾镇以河道“朱泾”得名,河冠朱姓。朱姓是早期的朱泾人,后人口逐渐增加。清末民初,大批客籍人士来朱泾经营、创业、定居。民国26年(1937年)有居民1300余户,6500余人。后由于日军焚掠,市镇萧条,人口锐减,十余年未能复苏,l949年,仅有居民1277户,6294人。解放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居民日增,1964年达2351户,10809人;1985年增至6444户,23395人。 2001年底,朱泾镇外来人口有4825人,居住在城镇区占40%,从外来人口结构看,务工占65.2%,经商占30%,务农占4.8%。他们对发展朱泾经济和各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朱泾人和他们相处融洽,形成 “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2010年常住人口8.88万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

交通情况

朱泾镇外围有掘石港、秀州塘、胥浦塘,是北上松、沪,西下嘉、杭的水上交通枢纽,但陆上交通闭塞。民国26年(1937年)建成松枫公路,陆上交通有所改善,后又被日军毁坏。

解放前夕,国民党溃军炸毁金山大桥,朱泾镇对外陆上交通受阻。解放后,修通松枫、金张公路,成为沪、浙交通要道。设于朱泾镇的金山公交中心站有7条公交线路:西通枫径、嘉兴、杭州;北抵松江、青浦;东北越浦江直达上海;东经南桥至闵行和川沙、南汇;东南达上海石化总厂、平湖、海盐等地。

邮电事业,解放前只有三等邮局,仅机关和部分商号安装电话机,与上海、松江通话;现邮电局在镇上设4个营业所,全镇有自动电话1361架。1972年建邮政大楼,1982年建电讯大楼,成为全县邮电中心。

机构领导

镇长施文权: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分管政府办公室、财政所、组织人事办公室、武装部。

联系公安。

副镇长夏红梅:协助镇长开展工作。负责文卫、教育、社区、民政、司法、信访、计生、老龄、残联、体 育、档案、信息、监察。

分管社会事业管理办公室、卫生事业办公室、爱卫办、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中心、社会保障事务所、保洁公司、司法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管理中心、医管站、敬老院、居委、医院、幼儿园、学校。

联系邮政。

副镇长沈宝良:协助镇长开展工作。负责城镇建设、环保、建筑、房产、物业、交通、乡村道路,农转非户口、户籍转移审批。

分管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城镇建设服务中心、房屋土地管理所、城乡环境管理所、城镇管理监察大队、动迁办公室、城建相关公司。

联系电信。

副镇长陶乐慧:协助镇长开展工作。负责工业、经济小区、融资、安全、消防。

分管工业经济办公室、工业经济服务中心、工业园区、综合经济管理所、统计、征税站。

联系工商、税务、金融、电力。

副镇长张日新:协助镇长开展工作。负责种养业、水利、防汛、科技、农业基本建设、农桥建设、农村给水、审计、商业贸易、物价、集体资产管理。

分管农业经济办公室、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商业贸易办公室、集体资产管理联社。

联系水务、粮食。

经济发展

近年来,朱泾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工业是全镇的支柱产业,以医药、服装、电子等行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服务业、旅游业等呈兴旺态势,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在金山区内都名列前茅。朱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周到快捷,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加盟。朱泾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招商引资有了新突破。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朱泾工业园区于2006年被批准为市级工业园区,是金山三大市级工业园区之一。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园区确立了以新材料、精密机械、电子电器产业为发展定位,通过“新材料基地”和“台资园”两个平台招商引资。

品牌农业稳步发展。成功打造“珠丰”品牌系列优势农产品,“蜜天下”甜瓜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甜瓜评比金奖。已形成五个千亩基地:千亩有机大米基地;千亩蔬菜基地;千亩西甜瓜基地;千亩花卉苗木基地;千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

文化旅游日趋凸显。以东林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的朱泾旅游,推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布局。高标准建设东林二期、宾馆等配套设施。拥有27 洞世界一流的上海国际名人高尔夫俱乐部球场,配备有高档别墅区、高尔夫会所及酒店式公寓。上海马术运动场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马术专业技术力量最雄厚的训练、竞赛、休闲场所。

宜居新镇逐步完善。朱泾作为“1158”规划中的新市镇,2011年作为上海市郊区唯一一个棚户简屋改造试点。朱泾新建小区居住面积达150万平方米,设施完善、绿化优美、生活舒适的现代化住宅群已具规模。全镇共有幼儿园、中小学、中专等20 所教育机构。其中,金山中学是上海市重点寄宿制实验高中;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是上海市素质教育试验基地;罗星幼儿园是上海市示范幼儿园。拥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金山中医医院等10 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和金融、通讯、工商、税务等服务机构。投资2.3个亿、拥有四场四馆的朱泾体育中心也将于明年建成。

现代农业

朱泾镇“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实现农副业产值177852万元,年均实现种养业生产总值35570.04万元,同比“十一五”期末的2005年的29999万元增5571.04万元,增幅达19%,“十一五”期间农副生产总值以年均增幅达4.2%,种养业生产正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五年投入超过原朱泾、新农前十年投入总和。“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涉农项目建设资金10565万元,其中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980万元,先后建成9000亩设施粮田,20000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010亩标准设施菜田,2585亩一般设施菜田(其中1800亩一般菜地年底前开工),农业综合队仓库和市级综合农业服务站建设资金1235万元,分别在11个村场建造农业综合服务队仓库,教学室等12400余平方米,晒场21500平方米,修善危旧仓库4850平方米,及其它附属设施。农机更新资金450万元,先后购置大中型拖拉机32台,进口收割机21台,工农36型等植保防治机械425台。另外,还在市级蔬菜安全监管示范点,珠丰优质流通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建设资金350万元。

2、农业组织化工作快速发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成为“十一五”农业生产亮点,至2010年全镇种养业规模经营面积达32285亩,占全镇耕田面积的61.5%,较之“十一五“期末的规模经营面积仅7250亩净增25035亩,规模经营面积较05年净增3.46倍。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至2010年全镇蔬菜、西甜瓜、果林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25400亩,粮食之物与经济51.5:48.5%,比“十一五“期末即2005年的20566亩增4835亩,增幅达24%,全镇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基本趋向合理。

4、专业农民合作社发展迅速成为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继2007年我镇创办起新专业农民合作社法颁布后金山区首家专业农民合作社后,仅二年余时间全镇先后创办起各类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43家,合作社成员数473人,其中上海珠丰甜瓜专业合作社,上海鑫和果蔬专业合作社及上海雅农蔬菜种植合作社已成为优质瓜果、蔬菜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对外宣传知名度和信誉度不断攀升。

5、农业亮点频出,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镇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在市内外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高效农业精品,如上海珠丰甜瓜合作社以“珠丰”牌命名注册的“蜜天下”甜瓜,2009-2010年连续二年在上海优质西甜瓜评比中荣获金奖。2009年底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呈供不应求之势。目前正组织相关人员编制申报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森茸养殖业有限公司年生产的三元杂交杜洛克商品猪,则被列入为国家活禽生产储备基地和上海市生态养殖基地,上海鑫和果蔬专业合作社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成为金山区十余家学校伙食团农产品配送供应基地,惠及人数达15800余人。

6、农业招商引资成绩喜人,为朱泾农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一五“期间先后引入实用型农业企业落户我镇5家。引入农业企业从创办初期的规模小、产品单一,逐渐转向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转轨,成为全镇种养业农民依托农业企业生产、加工、技术、资源、销售优势,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引领者,辐射效能明显。

7、实用农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种养农民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采用委托区农校,镇级自办和下村就近举办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等培训办班方式,推进了实用农业技术快速开展,先后举办各类种养业技术培训班92期,参加人数达6580余人次,通过培训,广大农民特别是种养业农民科技种养技能和整体素质快速提升,种养业讲科学,开展生产重效益,尉然成风。另外,还采用广播、报纸、印发科普宣传资料等,宣传种养业科技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8、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等项服务工作。健康开展“十一五“期间,在充分发挥好镇级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帮助农民销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自08年起中心还组建起了西甜瓜等农产品营销小组,帮助种养户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近年来先后在浙江嘉兴、杭州,江苏苏州、无锡建立了较为固定的产品批发交易窗口。为解除承包户后顾之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9、农业安全生产措施扎实,安全生产有序开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举措有效落实,建立完善农业安全问责机制等,推进了农业安全生产健康开展,2006-2010年全镇基本无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工业发展

元代,朱泾已成为棉纺业集镇和粮米集散地。由于盛产细布,集中了一批染坊、端布坊和铁木业作坊,有“朱泾锭子吕巷车”之誉。诗人程超曾作诗描述当时棉纺业之盛:“鳞比人家纺织勤,木棉花熟白于银。邻家买得尤家锭,缫出丝丝胜绮纹”。并由于四乡盛产稻米,镇上米行米厂林立,商业繁荣。自上海开埠,现代纺织业兴起,朱径等地的手工纺织业衰落。解放初,全镇仅有碾米厂8家、印刷厂2家、电灯厂和石灰窑各1家。工业自1958年以后起步,70年代后期有较大发展,至1985年底,全镇共有各类工厂35家,其中:市属工厂5家,市、县联营厂3家,县属厂15家,另有镇办厂9家,乡办厂6家。

商业发展

明代商业已发达,明末赵慎征诗:“万家烟火似都城,元室曾经置大盈,估客往来都满载,至今人号小临清。”清时称朱泾“烟火稠密,商贾辐揍”。民国10年(1921年),已有商会和同业公会,并有万鼎顺、万同昌、协兴泰等有名的大商号20多家。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商市一度萧条。抗战胜利后又趋兴盛,有商号438家。1985年,全镇共有国营、合作商业门市部136个;批发部、仓库25处和个体商贩多户。

机关企事业单位县级机关大多在东林街中段和人民路上;商业区在东林街、西林街和新建的万安街上;工厂在东北和西北两端;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在文化路、罗星路、健康路、西林街、万安街。

文化事业

朱泾镇上还集中了紫金广场、新华书店、朱泾大光明影城、青少年活动中心、金山农民画院、金山公园、船子缘公园、新天鸿名人高尔夫俱乐部、上海马术运动场、金山体育馆、“花开海上”生态园 等众多的文化休闲设施。

朱泾的科教、卫生、文化、体育、商贸、餐饮设施一应俱全,这些既是提高了朱泾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也给前来开拓事业者以生活方便和享受。

教育卫生

镇上最早的学校——柘湖小学堂,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949年全镇有初中l所,小学2所。 1985年有各类学校20所,其中面向全县招生的有县中、电大、聋哑学校及中专、技校共12所,面向朱泾地区的有罗星中学、朱泾中学、朱泾中心小学、第二小学、实验小学等5所中小学和东风、健康、罗星、小哈弗等4所幼儿园。

朱泾地区教育机构门类齐全,共有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专业、成人高职等各类学校17所,其中金山中学是一所上海市重点寄宿制实验高中,设施一流,设备先进。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是上海市素质教育试验基地。罗星幼儿园是上海市示范幼儿园。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纵横结合形式“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各学校、幼儿园都探索出了一条适应自己的办学方法。

朱泾镇上拥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金山中医医院、东林医院以及朱泾镇地段医院、区妇幼保健所等区、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10多家。

市政设施

市政设施正日趋完善,新建工房均有水电、卫生设备。自来水厂经几次扩建,在镇的东西两头各设泵站,日供水4.92万吨;水质净化厂于1985年建成,利用化肥厂造气设备和金山酒厂废糟发酵,向居民供应煤沼气的工程,已经完成主体设备和部分管线。1987年起,已部分供气。随着管线延伸,用户不断扩大。

文化古迹

三道旨

三道旨是朱泾镇新农乡的古名。光绪《金山县志》载:新农,原名三道旨,清代状元戴有祺不愿为官,而居住于此。

据《新农志》称,在“陈家埭”附近有一个卿相戴有祺,家里供着三卷圣旨,地方官经过门口,都要下轿。戴有祺曾经作诗《归隐思天恩而作》“但作闲人何必隐,不耽佳句易成诗;欲报天恩一片心,愧对堂前三道旨。”

戴有祺也想感恩报答皇帝,在做官与过自己想过的日子之间,他绝然的选择了后者。

乾隆《金山县志》载:“封翰林院编修姚可权墓,在五保霜字圩(翰撰戴有祺铭)。”当年的五保,就在新农。

阁老坟

(清朝大学士王顼龄墓)

金山区朱泾镇五龙村爱国9组的“阁老坟”,2008年1月出土了两通清代康熙年武英殿大学士赠少傅谥文恭王顼龄墓志铭。金山区博物馆馆长奚吉平称,此墓志铭体积之大在上海地区实属罕见,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这两块铭石为清代青石,形制呈正方形,边长80厘米,厚15厘米,是在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铭刻的,距今282年。其中一块铭石为篆体阴文,字迹十分清晰。另一块铭石四边均有线条流畅的龙形雕刻,上面用蝇头小楷镌刻有千余文字,字迹工整秀逸。因年代久远,铭石风化,多数文字无法看清。

据《金山县志》和《新农志》记载,王顼龄(1642-1725)是金山张堰人,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康熙、雍正年间历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官职正一品。王琐龄娴熟史学,为康熙讲解《资治通鉴》,每讲必获康熙赞赏,是康熙皇帝身边的近臣,在康熙朝政时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五龙禅寺

原名五龙庙,在上海市金山区金张公路,紧傍五龙港。庙里供奉宋朝武将施锷(字伯成、封号靖江王镇海侯),传说施锷亦是一名神医,善于岐黄之术,能治百病,群众中有疮痛者,都来庙里烧香求治。

五龙庙实际上是施锷庙,以五龙港命名。南北紧依五龙港,东西交叉归泾河,庙东斜出沤龙泾,五流交汇而得名。五龙庙实际上不是单一的庙宇。西面原来有一所武圣宫,供奉关公、岳飞、观音和弥陀等神佛,东首才是供奉施锷的五龙庙。

明朝万安桥

跨朱泾镇秀州塘,明朝洪武年初,由当地居民宋华甫建造。永乐十年(1412),道腴和尚重修。明世宗嘉靖辛亥年(1551)重建,年久而毁。万历初,徐文贞公(徐阶)被免去了宰相回家,后来在南渡口重建万安桥。癸丑年(1613)以后坍塌,楚雄人、太守徐裕湖与朱晚庵(朱古匏之祖父)向郡守岳贡建议,移向北三十余丈的宽阔处重建,崇祯八年(1635)落成。

至清朝顺治三年(1646)三月毁,即广生庵前的桥基。康熙十九年(1680),当地居民张仲玉、顾俊生以渡船不便,募集资金建木桥于文昌阁前,由于水道狭窄,船经常触桥柱而倾覆。癸亥年(1683),中翰程白山在旧址的地方修建大木桥。没多久又坍塌。雍正元年(1723),杨九皋等仍然在文昌阁前建木桥,后来经常被船碰撞,不久毁弃。

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程名程因为发现水流很急,桥容易坏,所以与张扶摇、周涵、徐溶、张同庐诸位绅士商议,在旁边开通直流以减去河流的水势,于是在桥的西岸开了一条运河:池泾,东西三里通泖漕,并建木桥于池泾庙,修积骨塔。费去千金,一边疏理一边堵塞,直到现在没有成功。因为桥建在狭窄处会有碍于来往船只;如果建在旧址的宽阔处,又容易倒塌,目前为止,多设立渡口以便往来,是当务之急。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乡镇 金山区 亭林镇 船子和尚 何宝山 唐寰澄 蒋介石 紫金广场 吕巷 罗星中学 戴有祺 王顼龄 靖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