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卫公兵法》全称为《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又名《卫公兵法》,是唐代的军事著作。由著名军事家李靖所撰。它原来是单独流传的,但在北宋中期以前就散佚了。宋神宗在熙宁年间曾诏令枢密院:“唐《李靖兵法》,世无书,杂见《通典》,离析讹舛,又官号名物与今称谓不同,武人将佐多不能通其意。令枢密院检详官与王震、曾攸、王白、郭逢原等校正,分类解释,令之可行。”可惜的是,终宋之世,《李卫公兵法》并未辑成。到了清代,汪宗沂根据杜佑《通典》、杜牧《孙子注》及《太平御览》、《武经总要》等书所引《李卫公兵法》逸文,辑成《李卫公兵法辑本》共三卷,即上卷《将务兵谋》、中卷《部伍营阵》、下卷《攻守战具》。

作者简介

李靖,生于公元571年,死于公元649年,字药师,唐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他曾任隋朝下级官吏,后随唐高祖、唐太宗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唐太宗时,以功官至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公元629年,东突厥叛乱,李靖以兵部尚书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领三千精兵,全歼东突厥,擒获其首领颉利可汗。此后不久,吐谷浑侵扰边境,李靖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帅兵反击吐谷浑,全部征服了吐谷浑。李靖因功晋封为卫国公,世称李卫公。后病逝于家中,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李靖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年轻时,其舅隋朝名将韩擒虎就感叹说:“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唐高祖李渊曾赞道:“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李靖戎马一生,著有《李卫公望江南》、《六军镜》、《玉帐经》、《兵家心书》、《兵铃新书》、《李卫公问对》、《卫公兵法》。现今,仅存《李卫公问对》及《卫公兵法》。

内容简介

这部辑本《李卫公兵法》虽残缺不全,但可以看出李靖大致的军事思想及原本《李卫公兵法》的概貌。辑本《李卫公兵法》上卷《将务兵谋》主要记述将略、治军、决胜的策略;中卷《部伍营阵》主要论述教练、束伍、布阵的方法;下卷《攻守战具》主要论述武器、装备、工事的制造与使用。从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李靖既精通谋略,又是一位武器专家。他由于对孙吴兵法有深刻的认识和指挥大军作战的丰富经验,在继承前代兵家的优秀遗产的同时,结合其时代特点,在战略战术上有其创新与发展。

核心思想

在《李卫公兵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靖的以下思想:一、重视将领的才能、素质、作用。《将务兵谋》一开篇就说:“夫将之上务,在于明察而众和,谋深而虑远,审于天时,稽乎人理。若不料其能,不达权变,及临机赴敌,方始趑趄,左顾右盼,计无所出,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藉,何异趣苍生而赴汤火,驱牛羊而啖狼虎者乎?”在这段话里,李靖对将领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作为将领,他认为,不仅应具有深谋远虑,明察情况的才识,还应有团结士众的组织能力和果断的性格,否则,带兵打仗,就等于驱赶人们去赴汤蹈火,驱赶牛羊去喂虎狼。所以,“勇而轻死,贪而好利,仁而不忍,知而心怯,信而喜信人,廉洁而爱人,慢而心缓,刚而自用,懦志多疑,急而心速的将帅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在李靖看来,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将领是十分重要的,必胜之道的第一点就是“察将之材能”,没有对将领的深刻了解,轻率地委以重任,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二、强调在对敌情充分了解后,采取不同的策略。李靖在谈到必胜之道的几个方面中,“审敌之强弱”位居第二,可见李靖对了解敌情的重视。李靖说:“若上骄下怨,可离而间;营久卒疲,可掩而袭;昧迷去就,士众猜嫌,可振而走;重进轻退,遇逢险阻,可邀而取。若敌人旌旗屡动,士马屡顾,其卒或纵或横,其吏或行或止,追北恐不利,见利恐不获;涉长途而未息,入险地而不疑,劲风剧寒,剖冰济水,烈景炎热,倍道兼行,阵而未定,合而未毕,若此之势,乘而击之,此为天赞我也,岂有不胜哉。”这就是说,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对策,取得胜利是必然的。否则,“不知而击者败”。为什么要了解敌情呢?

李靖认为:“料敌者,料其彼我之形,定乎得失之计,始可兵出而决于胜负矣。当料彼将吏孰与己和,主客孰与已逸,排甲孰与已坚,器械孰与己利,教练孰与已明,地形孰与己险,城池孰与己固,骑畜孰与己多,粮储孰与己广,功巧孰与己能,秣孰与己丰,资货孰与己富。以此揣而料之,焉有不保其胜哉!”这里强调的是“知己知彼”,知己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知彼。以上的诸多对比,说明的就是不能轻举妄动,必须要充分了解敌我的情况,尤其是敌人的情况。怎样才能了解敌情?李靖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他说:“揣敌之术易知矣,若辞怒而不战者,待其援也;杖而立,汲而先饮者,倍程逼速,饥渴之兼也……若遇小寇而不可击者,为其将智而谋深,士勇而军整,锋甲尖锐而地险,骑畜肥逸而令行,如此,则士蓄必死之心,将怀擒敌之计。此当固而待之,未得轻而犯也。如逢大敌而必斗也者,彼将愚昧而政令不行,士马虽多而众心不一,锋甲虽广而众力不坚,居地无固而粮运不继。卒无攻战之志,旁无车马之援,此可袭而取之。抑又闻之,统戎行师,攻城野战,当须料敌,然后纵兵。夫为将,能识此之机变,知彼之物情,亦何虑功不逮,斗不胜哉!”什么样的敌人能打,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打,用什么样的方式与策略,这都要看不同的情况。所以,了解敌情是决策的基础。“当须料敌,然后纵兵”。不这样,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作为将领,其基本的能力是“能识此之机变,知彼之物情”。有了这样的能力,取胜自在情理之中。

三、重视地形、天气等客观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在李靖的思想中,地形与天气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他所认为的必胜之道中,就有“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他认为“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三势之中,地势占其一。什么是地势呢?“若关山狭路,大阜深涧,龙蛇盘阴,羊肠狗门,一夫守险,千人不过,此所谓地势也。”地理不能不考虑,地势更不能失。为什么?因为“失地之利,士卒遗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失去了地利,军队就陷入了迷乱疑惑,打败仗就不足为奇了。军队的饿饱劳逸与地利这一因素比起来都是次要的,地利才是真正的宝贝。既然地理是如此重要,就要利用不同的地形来设计破敌:“被此俱利之地,则让而设伏,趋其所爱,而傍袭之;彼此不利之地,则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击之;平易之所,则率骑而与阵;险隘之处,则励步以及徒。”总而言之,“凡战之道,以地形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矣”。李靖在这里把地形放在第一位,虚实、变化居其次。这样重视地形,这样以地形为主来考虑战略战术的设计,这在以前的兵书中是从未曾有过的。这应该说是李靖的一大创新。

四、强调赏罚并重的治军方法。李靖认为:“用兵上神,战贵其速。简练士卒,申明号令,晓其目以麾帜,习其耳以鼓金,严赏罚以戒之,重刍豢以养之”。这就是说,要用赏罚这两种手段来约束激励部队,让士兵既感到罚的威严,又看到赏的希望。赏罚不当必定造成怨声四起,这往往是失败的原因。怎么才能做到赏罚适当呢?就是“尽忠、益时、轻生、重节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惰、败事、贪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质直敦素者,虽重必舍;游辞巧说,虚伪狡诈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赞,恶无纤而不贬,斯乃励众劝功之要术……刑赏不在重,在必行;不在数,在必当……故须劝之以重赏,威之以严刑,随时而与之移,因机而与之化,可谓不滥矣。”赏罚不仅要实行,而且还要运用得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赏罚这两种手段运用得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能赏罚不欺,明于察听,则千里之外,隐微之事,莫不阴变而为忠信。若赏罚直于耳目之前,其不闻见者,谁肯用命哉?故上无疑令,则下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由是言之,则持军之急务,莫大于赏罚矣。”赏罚并重历来是中国古代兵家强调的治军方法,但把它看作是“持军之急务”,也就是治理军队最紧要的事情的,李靖是第一人。

五、强调军队的管理、纪律、人员及武器的配置等。《李卫公兵法》的卷中、卷下主要谈的就是这些问题。例如,他强调“诸每营病儿,各定一官人,令检校煮羹粥养饲,及领将行”。“诸军内不得扇动军士,恐吓队伍,谬作是非,败损营垒”。“诸有人拾得阑物,隐不送虞侯,旁人能纠告者,赏物二十段。知而不纠告者,杖六十,其隐物人斩。”他还创造了各种阵法战术,如七军六花阵、楔形队形、纵队战术、逐次抵抗战术等。这些阵法、战术在中国军事史上往往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卫公兵法》不仅保存了李靖的部分军事思想,也保存了许多唐代军事资料,自古以来素为兵家重视。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萧铣 辅公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