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 (《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人物简介

杜荀鹤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唐风集》通行有明汲古阁刊本。近人刘世珩辑《贵池先哲遗书》本,有补遗一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以刘刻本为底本,并据《全唐诗》加以补录、校勘,编成《杜荀鹤诗》,与《聂夷中诗》合刊印行。又有清初席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题为《杜荀鹤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 三卷。

生平介绍

朱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年)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 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就认为这是编造的故事,他先引用了《池阳集》中所说:“此事人罕知。余过池州,尝有诗云:‘千古风流杜牧之,诗材犹及杜筠儿。向来稍喜《唐风集》(杜荀鹤诗集),今悟樊川(杜牧之号)是父师。’”接着周必大说了自己的态度:“是成何语,且必欲证实其事,是诚何心,污蔑樊川,已属不堪,于彦之尤不可忍,杨森嘉树曾引《太平杜氏宗谱》辨之,殊合鄙意。”《池阳集》今已散佚不存,即便按照余嘉锡考证,有《池阳前记》为范致明所编,即便《池阳集》与《池阳前记》的作者是同一人,范致明也最起码是约二百年后、北宋末年的人物了。而周必大还告诉我们,当时的《太平杜氏宗谱》也有较为可信的实录,证明杜牧出妾之说不可信。至于所谓杜牧的《示阿宣》诗:“一子呶呶夸相门,宣乎须记若而人。长林管领闲风月,曾有佳儿属杜筠。”就更是明代《池州地志》才出现的无稽之谈。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他脍炙人口的诗《春宫怨》,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段的高超。然而杜荀鹤的诗的主要成就,还在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时世行》2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诗人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后,藩镇混战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这类诗篇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

作品特点

概述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详解

杜荀鹤一、诗人的本性,天然好赋吟,作中多有如此之自咏:

“无人开口不言利,只我白头空爱吟。”(《山居自遣》)

“苦吟只天性,直道世将非。”(《寄从叔》)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事》)

“不是营生拙,都缘觅句忙。”(《山中寄友人》)

“自小僻于诗,篇篇恨不奇。苦吟无暇日,华发有多时。”(《投李大夫》)

“多惭到处有诗名,转觉吟诗僻性成。”(《叙吟》) 二、多题赠僧侣寺院隐居山士之作。对佛门有一定的领悟和向往。三、句作中不刻意规避重字。

“满酌劝君酒,劝君君莫辞。”(《送人游江南》)

“今日偶题题似着,不知题后更谁题。”(《题瓦棺寺真上人院矮桧》)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投长沙裴侍郎》)

“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春闺怨》)

四、一生苦贫而励志好学。“贫”慨多见诗中。“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五、综观其诗,成就一般,因其守贫乐道,亦得诗之真趣。虽亦不免干禄戚怀之忧,但也是人之常情。

诗题材可分三类,风格也因类而别。数量甚多的描写山林隐居生活的五律追求枯寂静冷的境界,与晚唐贾岛派风格相近。艳情诗近艳丽的温(庭筠)李(商隐)派诗人韩偓;代表作《春宫怨》以宫女身世象征怀才不遇,有宫词为唐第一之誉,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颇有名,时称杜诗三百首,尽在一联中。奠杜荀鹤文学史地位的是他反映现实、同情下层人民疾苦的诗作。《时世行》二首(《山中寡妇》、《乱后逢林叟》),《题所居村舍》写战乱造成的农村萧条凋敝;《再经胡城县》声讨杀人升官的官吏;《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指斥藩镇乘乱拥兵的野心;《蚕妇》、《田翁》揭露繁重赋役带给人民的灾难;《雪》暴露不平的阶级对立,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晚唐乱世社会现实的本质。这类诗用短篇近体浓缩对现实的忧患不平和对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擅用对比,语言清新通俗而爽健有力,继承白居易等新乐府诗传统而有创造发展。严羽《沧浪诗话》列杜荀鹤体。今存《唐风集》3卷,是诗人自编诗集,收诗300多首,均律诗绝句。

文学贡献

杜荀鹤 (约846~906),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相传杜牧在会昌末年任池州刺史时,妾程氏有孕,为杜妻所逐,嫁长林乡正杜筠而生荀鹤(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及计有功《唐诗纪事》)。早年读书于九华山,与顾云、殷文圭等为友,7岁时已露头角。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中间也曾旅游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由于他晚节投靠朱温,壮志清名,中道而废(《鉴诫录》),为时论所惋惜。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唐末诗歌,大致有三大流派:一是以艳丽著称的温李派,以韩偓为代表;二是以寒瘦苦吟为主的贾岛派,以李洞等为代表;三是着重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继承元白新乐府衣钵的,以皮日休等为代表;自称江湖苦吟 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事》)的杜荀鹤、诗集中保存的五律诗几近130首,其中表现山林生活、寂静境界的作品,基本上属于贾岛一派。他不是不能写温李风格的诗,列在《唐风集》卷首向来脍炙人口的《春宫怨》,被人说是宫词为唐第一,并流传谚语说:杜词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那种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腕的高超。然而杜荀鹤诗的主要成就,倒是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与元白精神相通的作品。

杜荀鹤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又称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因此,他以《时世行》诗献朱温,和白居易写讽谕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目的,并无不同。《时世行》二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再经胡城县》、《题所居村舍》,声讨了一群屠杀人民起家的官吏。《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诗人的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以后,藩镇混战年月里,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惨世界。此外,如《蚕妇》、《伤硖石县病叟》、《田翁》,反映了人民深受租税剥削之苦。《雪》、《山中对雪有作》,形象地反映了阶级对立的不平现象。

这类诗篇的写法特点,不同于从元白到皮日休的新乐府。它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精练地把内涵广阔的境界压缩在短幅之中,常用鲜明的对比和深透一层写的手法,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也显示了它能突破同时代华靡诗风,具有创新精神。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杜荀鹤体,足见他的诗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可是另一些评论家则讥斥为鄙俚近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幕府燕闲录》),亦殊浅易(翁方纲《石洲诗话》),是"晚唐之下者,是下净优人口中语(杨慎《升庵诗话》)。

《唐风集》通行有明汲古阁刊本。近人刘世珩辑《贵池先哲遗书》本,有补遗1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以刘刻本为底本,并据《全唐诗》加以补录、校勘,编成《杜荀鹤诗》,与《聂夷中诗》合刊印行。又有清初席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题为《杜荀鹤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佛诗佛理

杜荀鹤诗多有与寺僧赠题之作,一些可以看出当时佛教的情势,如:

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

一教谁云辟二途,律禅禅律智归愚。

念珠在手隳禅衲,禅衲披肩坏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无中有作有中无。

有无无有师穷取,山到平来海亦枯。 诗的大意是说空有本一,说空即有,说有本空,二师于空有、有无之争辩,待到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结果,也是毫无意义的。

“禅律相鄙”,实即是禅教相争。自唐代教外别传(于传统佛陀传统言教外另外单独传出的心地法门,故曰教外别传)之禅宗兴起,提揭“即心即佛”,“不立一法,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后,与需三大阿僧祗劫才能修行成佛的教下各派自然引起教内部争论。其实,禅宗不重教理的理解,所谓“解门开时悟门塞”,以妙悟苦参实修为宗旨,故称为顿悟实修派,教下重在理解了教理之后,依解起行,循阶渐进,以渐修渐悟为实,是为教理派。其实二派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于修行人根器之异,迟速有所不同而已。宗门有言:宗通则教通,宗通之后,没有教理不通的;但反过来说,通教者不一定通宗,甚至可能成为通宗的障碍,因为一切教理,在禅宗看来,皆为“戏论”,“金沙虽贵,在眼为翳”,故在判教上,禅宗是在众教之首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佛心,教下各派代表的是佛言,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杜诗中有首《题江寺禅和》的七律,首四句也道出了晚唐时期禅宗发展的一些迹象:

江寺禅和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

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说经文是妄言。

所谓凡圣同居,鱼龙混集,金沙俱下,禅宗发展到后期,已经出现许多空浮的败迹。宗、教皆是佛陀一身传出,岂有二致,如果“翻说经文是妄言”,那说明这些禅和不但没有“似悟禅”,而是在败坏佛教罢了,所谓“狮子身中虫,自食身中肉”,就是这个道理了。

苦求为官

朱温本名朱全忠,当初是黄巢手下大将,后投降朝廷,官至凤翔、静难、武定、昭武四镇节度使,后称帝。他专横霸道,杀人不眨眼,是有名的屠夫皇帝。人们把他比作老虎,他身边的人如果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朱温立马就杀了他们。据说他手下的官吏每天当值的时候,要先与家人辞行,作好死的准备,晚上回家后全家相贺又活了一天。他手下的宾客们也是在这种不寒而栗的日子里煎熬。 杜荀鹤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杜荀鹤上《颂德诗》三十首取悦于温(《鉴诫录》)。张齐贤是宋真宗时中书门下平章(即宰相),他在《洛阳缙绅旧闻记》中写道:杜荀鹤把自己写的颂扬诗托人转投给他,表达了想见他一面的想法。相关的官员把这事转达给他,朱温好像没有听到一样,就这样杜荀鹤在大梁住了几个月,进退两难。

原来,只要有人求见朱温,如果已经通报过姓名,而没有见过的,要是有一天朱温想见这个人,而他不在的话就会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有时还会丢了脑袋。所以这些来求见的人,即便过了半年半年没有得到接见,也不能走。有的宾客困在客舍中,无钱无衣,饥寒交迫,负责的人也要留住他不让他走,不然的话,他们就会得罪的。所以杜荀鹤每天都要到接见宾客的地方,等着朱温的接见。

一天清早,朱温在屋里问:“杜荀鹤在那里?”左右回答:“在客舍里。”左右立即派人找杜荀鹤来,杜荀鹤疾驰如飞赶到。还没有见到朱温,这时突然来了一批人,朱温就见他们一直到中午,朱温归家。杜荀鹤对那些官员们说:“我饥饿得很厉害,想回去。”那些人为他摆食,说:“大爷,您给我们留条命吧!如果大王出来要见你,再说你又回去了,我们求死都来不及了!”。

还没到晚上,朱温果然出来了。坐在那里叫手下的人取骰子来。拿来以后,就在那里掷好像在卜什么。好像不开心的样子,一会儿很生气多次向手下的人看。手下的人恐怖极了,大气也不敢出,好像马上就要赴汤蹈火一样。一会儿他拿着骰子叫着:“杜荀鹤!”掷下去,六个都是红色的。他大声喊道:“苦命的秀才!”

杜荀鹤进来以后,朱温招手叫他靠近,杜荀鹤马上跑到台阶下要行礼。朱温说:“秀才可以不行礼。”杜荀鹤连声喏喏,因恐惧而汗如雨下,再三再四地拜谢,就面色惨然坐下,浑身发抖,神不附体。朱温慢慢说:“我听说秀才很久了。”杜荀鹤听到这话后,又想下台阶拜谢,朱温说:“不用了。”于是再拜后坐下。这时朱温看着左右说:“好像下雨了?”就抬抬手,示意立在旁边的人去看,外面果然下雨了。朱温仰头看天,此时天无片云,只是雨点很大,打在窗檐上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自已站起来,对着窗外雨看了很久,又坐下对杜荀鹤说:“秀才你曾经见过无云雨了吗?”杜荀鹤说:没有见过。朱温笑着说:“这就是所谓无云而雨,叫做天哭。不知是什么征兆?”又大笑,左右的人顿时大惊失色,汗如雨下。

过了很久,朱温徐徐地对左右的人说:“拿纸笔来,请秀才写首无云雨的诗吧。”杜荀鹤开始面对着朱温坐,好像坐在火炭上一样;又要他写诗,他不敢推辞,马上在座位上写了一首诗。朱温看后大喜,立即召来宾客们一同饮酒,直到夜半才非常高兴地散席了,还专门对左右的人安排道:“明天专门为杜秀才摆一宴。”杜荀鹤拜谢而退。原来他的诗是这样写的:“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意思是说因为梁王(朱温)有造化,所以才会下无云雨(其实是太阳雨)。明明白白的奉承大获朱温欢心。

杜荀鹤因此获得了朱温的欢心。不过杜荀鹤这天好不容易捱回客舍后,惊惧成病,一夜泻了几十回,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几乎要死去。有关的官员守着他供热水和药剂,好像侍候自己亲生父母一样。第二天清早还没有起床,又有官员来催他说:大王要见秀才了,请速上马!杜荀鹤不得已,梳洗上马,等到的时候,催他的人已经遇见六七拨了。杜荀鹤病后困顿无力,脚步颤抖,行动迟缓。朱温自已起来迎着他说:杜秀才‘争表梁王造化功’?杜荀鹤立即忘了病症,趋步如飞,向朱温连拜四次,言语行动好像正常人一样。

于是朱温专门为他送名礼部,杜荀鹤才得中第八名进士(《鉴诫录》)。还给他衣服钱物,待他很好,后来以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可惜杜荀鹤“恃势侮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结果“遘重疾,旬日而卒。”当时人以与之交往为耻,“杜荀鹤谄事朱温,人品更属可鄙。”(《养一斋诗话》清·潘德舆)

诗词欣赏

杜荀鹤

闽中秋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这首诗描写闽中秋天景色,叹息闽中路途艰险,曲折地表达旅人怀乡之情。诗的前二句写近景,“紫菊丛丛”点明秋季,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这里通过菊花的描写表现出静态的秋之色彩,而在秋风的吹拂下,“红蕉叶叶”,摆动摇曳,既婀娜多姿,又簌簌作响,这就进一步写出动态的秋之声响。这两句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南方的温暖、多雨的特点,由此展现的景色也是娇美鲜丽的。第三句宕开笔势,宏观地写出整个闽中山水全景。“北畔是山南畔海”,极为精练地把握住了福建的地理形势特点,整个福建西北部都是连绵崎岖的崇山峻岭,而东南部则是广袤的海岸线,面对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山海既对峙又相接,气势阔大,景色壮丽。这三句诗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写出闽中景色既娇美又壮丽的特点。结句突然转折,发出“只堪图画不堪行”的慨叹,表达出旅途之人的内心感受,由路途之艰难,已暗含思乡之情怀,语意含蓄,耐人寻味。

冬末同友人泛游湘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归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到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人帝乡。

此诗是描写湘江冬景,画面非常生动。“就船买得鱼偏美”,当时民风淳朴,湘江沿岸捕鱼为业的渔船不少,河水煮鱼,味更鲜美。尤值大雪纷飞,踏雪沽来美酒村醒,品鱼饮酒,对雪吟诗,是一幅多么韵味的民俗风情画面。但诗人笔锋一转,借景之后,进而抒情。他面对晚唐的混乱时世,民不聊生,联系到自己异乡飘泊,归宿渺茫,用“猿到夜深啼岳麓”来概括,是多么意味深长。但他还是对前景存在幻想,企盼太平安居乐业,用“雁知春近到衡阳”,结合地名特色,寄托复杂矛盾心情,是多么自然和谐。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诗歌是以感情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气氛,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谁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全诗除五、六两句写明媚春光,其余均为叙事,前四句:以前由于貌美而被召入宫,从此长伴孤独;主人公因不得宠幸而懒于梳妆打扮。尾二句,由现实转入回忆。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失宠宫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将“春”与“宫怨”结合一起,以大好春光反衬她心中的忧怨,颇具打动力。结尾写入宫前与家乡女伴一同采莲的幸福情景,不仅加深了对宫中生活的怨恨,也是诗人的自况,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鄙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因居九华山,故自号九华山人。早有诗名,然屡试不第,其间曾游浙、闽、赣、湘诸地。大顺二年登进士第。天祜元年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著有《唐风集》三卷,录诗三百余首,是其初及第时所编。《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

经青山吊李翰林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声。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

何为先生死,一作何谓先生死。

耒阳冢:唐大历五年(770),杜甫卒于湖南耒阳,藁葬之。后迁殡岳阳,元和中再迁河南偃师首阳山下。后世游有人以为杜甫藁葬耒阳不可信,依据是元稹为杜甫所作墓志未及此。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杜甫确因食牛炙中毒而死于耒阳。

器陈陶

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两地孤坟各三尺,却成开解器君心。

【注释】

本诗选自《文苑英华》卷三0五。陈陶,南唐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字嵩伯。升元中隐居洪州西山,以修养炼丹为事,自号三教布衣。后不知所终。《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两地孤坟,指耒阳山下杜甫藁葬墓和采石江边李白藁葬墓。杜荀鹤时期杜甫墓和李白墓都已不在耒阳和采石。此诗乃为李杜两位大诗人的藁葬遭遇感到伤心,发以叹息。 徐 夤

徐夤(生卒年不详)一作许夤,字昭梦,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元元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后归闽,为闽王王审知辟为掌书记。唐庄宗即位,闽王遣使朝贺,徐夤归隐延寿溪。其名《唐才子传》、《全唐文》、《十国春秋》皆作徐寅。著有《徐寅赋》一卷,《徐寅别集》五卷,《探龙集》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全唐文》编其赋为一卷。

李翰林

谪下三清列八仙,获调羹鼎侍龙颜。吟开锁闼窥天近,

醉卧金銮待诏闲。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

遗编往简应飞去,散入祥云瑞日间。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七百十。李翰林即李白。

刘备国,指蜀国。李白为蜀中人。

旅魂句,指李白客死当涂,墓葬青山。青山于天宝十二载敕改为谢公山。

《小松》

自小刺头生草丛,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行业人物 池州 石台 朱温 梁书 自叙 再经胡城县 沧浪诗话 石洲诗话 咸通十哲 黄巢 田頵 杨行密 刘世珩 员外郎 悲惨 杜牧 题所居村舍 春宫怨 山中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