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历史背景

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导火事件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10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并在同盟会龙鸣剑、王天杰等人组织下,掀起武装暴动,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前期准备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也是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积聚了较雄厚的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9月14日,在同盟会中部总会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消除门户之见,联合反清,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军事方面,由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政治方面,由刘公任总理。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决议在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发动起义,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对各标营的任务也作了安排,并派人约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响应。

革命党人的活动引起了湖北统治当局的注意。瑞虒在10月3日召开文武官员参加的防务会议,决定严防督署,密巡长江,密巡汉江,实行全城戒严。随后派兵搜查革命机关,收缴士兵子弹,使枪弹分离。鉴于清军已有准备,加上同盟会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人迟迟未到武汉,革命党人决定将起义延期。

起义经过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三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历史功绩

武昌起义的历史功绩,首先是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成功因素

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为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起义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取得成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湖北地区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革命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门户之见,成功地实现了联合,使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统一。从而奠定了起义成功的组织基础;

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1911年9、10月间,全国革命形势趋于成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利用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之机,果断决定选择革命力量雄厚的华中重镇武昌作为突破口,坚决发动起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完全正确;

三、起义发动后,革命党人不失时机地向督署和镇司令部等敌之关键部位发动进攻,使敌人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一不断进攻的战术是符合起义的规律的,因而取得了成功;

四、革命党人和广大参加起义的士兵的英勇奋斗精神,保证了起义的胜利。起义爆发前,武汉地区的革命党人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但他们仍然自行联络,发动起义。起义爆发后,他们不怕流血牺牲,顽强作战,终于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武昌城头。

与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使中国革命高涨,且积累了经验。

2.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革命政权,使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

3.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导致了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

4.由于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色结,控制着大部分地方政权,也使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旗帜

全称铁血十八星旗,又称铁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

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1907年8月间,焦达峰、刘公、孙武等一批在日本的同盟会会员,筹组湖北共进会,任务是谋划准备在长江中游的反清武装起义,议定以十八星旗为会旗。

1911年9月,在同盟会推动下策划武昌起义。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定十八星旗为旗帜。武昌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晚7时左右爆发。起义军成功占领武昌全城。

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主义;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的十八行省;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

此旗只有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清朝政府直到19世纪为止只准许汉族在内地十八省居住。不允许汉族随便迁入居住的有关外的满洲(东三省)、西藏(青海)、蒙古(内外蒙)、新疆。当时革命党人的“野心”并不大,只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在十八个省份中恢复汉人的主权,西藏(青海)、蒙古(内外蒙)、新疆和满洲(东三省)的主权都可以放弃。是以后来有人认为“十八星旗”,是大汉族主义的旗帜。

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是武汉地区辛亥首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占地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而建立的专题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

“红楼”原为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军政府,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

历史总结 影响 1.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2.是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条件。 意义 1.推翻了封建帝制; 2.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代表人物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为三“武”:蒋翊武、孙武和张振武。他们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赫赫功勋。蒋翊武(1884-1913)蒋翊武(1884-1913),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又字保勤,湖南澧县蒋家庙人,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2年澧州府举行科举府试,同龄学子纷纷参加,蒋却不屑一顾。次年秋投考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师范学堂。结识刘复基、宋教仁。1904年,黄兴领导的华兴会计划在这年秋天起事,宋教仁是五路起义大军的西路总指挥,主要依靠对象是江湖会党和府城学生,蒋负责学生运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蒋妥善安置好部下,悄悄潜入广西,计划再举,结果在全州被捕。1913年9月9日,在袁世凯命令下,蒋被枪杀于桂林城丽泽门外,年仅29。孙武(1880-1939)孙武(1880-1939),湖北夏口人,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96年考入武昌武备学堂;1900年参加唐才常汉口自立军,被推为岳州司令;1904年9月赴日本,入成城学校习陆军;1905年11月归国,加入武昌日知会,并帮助刘静庵办江汉大学。1926年夏,任湖北地区清查督办。北伐军抵武汉后退居北平;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史家胡同。张振武(1877-1912)张振武(1877-1912),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春三,更名竹山,湖北罗田人,寄居竹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武昌起义参与组建湖北军政府,任军务部副部长并代行部长职。阳夏战争期间,凡民军赴前线,必亲往激励,以振士气;并多次引发白话文告,阐明革命大义及作战要领。两度末就,黎设计诓之入京,复密电袁将其捕杀。1912年8月16日在京遇害。历史评价陈独秀:“辛亥革命,已由和平的资本民主运动进步到革命的资本民主运动,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变化到资本民主之剧烈的开始表现……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阶级的革命”。 李大钊:“我人之民族革命运动,第一次为太平天国,唯后杂入污物,故不甚好……孙中山先生……生于民族运动之发源地,于是一洗以前之污点,卒成造成民国,至今民族解放运动,还正迫行不止”。 毛泽东:“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已经五十多年了……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刘少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主张经过革命来实现他们所期望的民主宪政,也就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政。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他们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在他们的领导下,终于爆发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 周恩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历史 战争战役 黄花岗起义 革命党 立宪 立宪派 慈禧 光绪 保路运动 蒲殿俊 罗纶 赵尔丰 罗纶 同盟会 王天杰 共进会 1911年9月14日 同盟会 蒋翊武 孙武 焦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