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汤家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发现于1977年,距今6000年左右。遗存有灰坑墓葬、石器、陶器等。出土的一件陶塑猴头,为原始社会的艺术品。

该遗址以艺术神器白陶的发现闻名于世。白陶制作工艺的精美仍然令人叹为观止。汤家岗出土的稀世珍宝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它也是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古文明的一个摇篮,值得考古界进一步研究、探讨。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汤家岗遗址的面积有2万平方米,系当地学校教师潘能艳于1977年发现。据潘能艳介绍,他是业余考古爱好者,在县文化馆参加过培训。1977年夏季连续下了暴雨,汤家岗的抗旱沟有多处冲垮,泥石流处裸露着团粒状的烧土、卵石。有一天他从沟渠边经过,发现了打磨得光滑的石头,而且这些石头形状不同,有的像原始人用的砍砸器,有的像砍伐用的石斧,稍加辨认,他惊喜异常,随即搜集了一袋“石头”样品,直奔县里和省里汇报,并很快得到了证实:汤家岗发现的这些石质器具,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早期有灰坑(即原始人废弃物堆放之地)1个,墓葬10座。

早期石器除磨光石斧外,还有将卵石砸开,将裂面磨平,另一面保留天然石面的敲砸器,同时还发现有从燧石上打击落下来的石片。

陶器按陶系分,数量最多的是粗泥红陶,其次为夹砂红陶、粗黑陶、泥质酱褐胎黑皮陶、泥质白陶等。手制,大部分有红色陶衣。器形有釜、盘、钵、碗、盆等。

早期灰坑中出土一件陶塑猴头,刻出眼、鼻孔和嘴,吻部和眉骨均明显突出,为原始社会的艺术品。

中期有灰坑9个,墓葬2座。中期石器有斧、弹丸、敲砸器、打磨器等。陶器中夹砂红陶增加,泥质酱褐胎黑皮陶减少,出现少量泥质灰陶。彩陶数量略有增加,出现了红陶白衣上绘红、褐彩的,图案有点线纹、网纹、旋涡纹、波状纹等,其它装饰方法有印纹、刻划纹和拍印纹饰。器类有圜底器和圈足器,计有罐、釜、碗、钵、盘、豆、器盖、器垫主器座等。

古代城墙雏形

湖南境内,彭头山遗址发现了古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开始对自己居住的地方周围挖壕沟,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排水防洪,考古学称这样的壕沟为“环壕”;城头山遗址,古人类已经发展出了城墙搭配壕沟的“城壕”式的防卫措施。考古学界认为在彭头山“环壕”到城头山“城壕”这2000年的演变过程中肯定有一种过渡形态,这种形态究竟是什么?此次汤家岗遗址的第三次考古发掘,考古学者终于发现了填补这一空白的“环壕土围”。

此次汤家岗遗址考古发掘的领队、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尹检顺现场介绍,此次发掘首先在遗址范围的外围进行,在遗址的东北角(A区)和东南角(B区)发现了新石器大溪文化时期的壕沟。A区的壕沟口宽9米,底宽7米,深1.5米。B区的壕沟口宽7米、底宽4米、壕沟内侧发现有土围子,经考证土围子是和壕沟配套使用的,“我们将其称为"环壕土围"。从土围顶至壕沟底部深1.8米。”考古学者认为“环壕土围”属于从壕沟发展至城墙的过渡形态,或许可以认为是城墙的雏形。

白陶的故乡

汤家岗遗址以艺术神器白陶的发现闻名于世。在此次汤家岗遗址的第三次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此前没有的带有彩绘的白陶,同时也在发掘B区发现了白陶的制作原料白膏泥层,这进一步佐证了汤家岗遗址作为白陶传播集散地的重要地位。

白陶制作工艺的精美仍然令人叹为观止,汤家岗遗址考古发掘的领队、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尹检顺介绍,“此次白陶制作原料白膏泥层的发现,进一步说明汤家岗是白陶的盛产地。

此次发现的白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带有红色彩绘,尹检顺表示,带有彩绘的白陶此前没有发现过。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介绍,白陶以汤家岗遗址为中心辐射发展传播至广东、珠江口、江浙一带。“目前一说中国古代陶器的代表就是彩陶和黑陶,其实白陶比它们一点都不差。”

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郭伟民表示,洞庭湖地区6000年前的古代文化是灿烂辉煌的,从汤家岗白陶的发展可以体现出农业民族从内陆向沿海发展的一个趋势。

发现意义

汤家岗文化有着特定的地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并有着一组特定的器物,这组器物的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考古学文化,这是汤家岗文化之所以能够单独命名的先决条件。已经发现的属于汤家岗文化的遗存有:安乡汤家岗遗址下层,划城岗遗址下层,澧县丁家岗遗址早期地层,城头山遗址早期地层,华容刘卜台遗址第一期。汤家岗出土的稀世珍宝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它也是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古文明的一个摇篮,值得考古界进一步研究、探讨。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景观景点 灰坑 墓葬 白陶 洞庭湖区 卵石 墓葬 彭头山遗址 白陶 彩陶 安乡 划城岗遗址 澧县 城头山 洞庭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