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因该事件主要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公元313年)而称为“永嘉之乱”。

西晋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南下蛮族趁机起兵反晋。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建立汉政权。永嘉三年(309),南匈奴两次进攻洛阳,被西晋击退。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永嘉七年(313年),晋怀帝于平阳遇害之后,司马邺于长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兴。后建兴四年(316), 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永嘉之乱”是使中国汉地在短暂统一后再次由统一走向分裂的重大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至汉地南部,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中国北部地区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事件背景

政治背景

武帝失策

晋武帝非英明之主,平吴后纵情声色,又无远大眼光,拒绝徙 胡,反接受大批匈奴归附。其罢州郡兵(大郡置100、小郡50),令地方武备废弛,连盗贼亦不能制,故胡人起兵,全无阻碍。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即持这种观点。 同时,武帝以宗室屏藩而行封建制,却引致八王之乱,令晋室自弱实方。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前后持续七年,战火东起河南邺郡,西至 长安,范围不限于中央,以致生灵涂炭,盗贼四起。中原地区虽经曹魏及晋初数十年的整饬,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变故,人民战死饿死百万以上,两京破坏,令晋室国力大减。八王之乱后期,匈奴刘渊据平阳、氐人李雄据成都,晋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王弥,更率军队乘虚流窜,蹂躏大河南北。房玄龄等编纂的《晋书》,将八王之乱视作永嘉之乱的一个主要原因。

西晋腐朽

西晋政治黑暗,士大夫虽身系国家要职,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谈, 相率鄙弃政事俗务,以此为清高,如王戎、王衍、乐广等,位居三公,平日不论世事。《晋书·王衍传》谓:“(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以戮力匡天下,犹不至今日。”一切政务尽交幕僚处理,形成胥吏政治,政局一片暮气。士人缺乏气节亦是败亡关键,此与清谈强调出世有关,故当外族入侵,“衣冠之士靡不变节,未有能以大义进取者。”

钱穆《国史大纲》谓西晋由君主至世族皆无气节,如匈奴刘聪问晋怀帝为何有骨肉相残之事,怀帝说:“故为陛下自相驱除,此殆天意。”怀、愍二帝被俘,为偷生而愿为刘聪仆人。贵为三公的王衍,竟劝石勒称帝。故钱穆评谓:“君臣男女,无廉耻节,犹不如胡人略涉汉学,粗识大义。”君主和将相大臣因势变节,加速西晋灭亡。

民族背景

汉魏以来胡人内徙

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於“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如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汉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凡此种种,皆为“容胡”措施,即使曹操将降附的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居於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势。至晋武帝时,郭钦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惠帝时的江统亦强调关中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人至万万。随时会引发变乱。

西晋王朝未能徙胡

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故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徙胡族于塞外,并以汉人实边以绝胡患,武帝不纳。惠帝元康元年,江统作《徙戎论》,谓若不立刻徙胡,晋室岌岌可危。亦不为惠帝接纳。当时形势已积重难返,既无法徙胡,即使要他们“各附本种,还其旧土”,亦不可能,故所有徙胡之议,成为一纸空文。加上政府容许胡人移入,却不教化,只有加深胡汉两族的矛盾。

胡族武装逐渐强盛

东汉末,政府与州郡为挽救战乱的颓势,乃以降服的胡人为兵,保卫疆土,如汉灵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黄巾。魏晋政府亦继承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又将匈奴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晋武帝以匈奴人刘渊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刘渊为五部大都督。以胡人为兵,这情况于八王之乱时更普遍,如王浚,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则用匈奴。在用胡策略下,胡人尽知西晋国力虚实,只要时机一到,便起兵作乱。

与此同时,胡族的军事实力也逐渐显现出来。晋武帝时发生的秦凉之变中,秃发树机能屡败晋军,动乱持续十年。晋惠帝时又有齐万年起事,晋廷主帅昏庸,折损大将周处。

自然背景

西晋自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间,几无岁不旱,关中大饥,以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此后又发生蝗灾瘟疫,引发大规模的灾民流徙。西晋王朝对天灾应对乏力,对天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应对失当,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包括李特起义在内的一系列反抗运动,进一步削弱了晋王朝的统治。同时,北方大范围的饥馑也造成关中和晋都洛阳粮食紧张,削弱了其抵抗外部进攻的能力。

事件起因

在汉晋之际,内徙的胡人常受官吏压逼,《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数为小吏、黠人所侵夺”、“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晋初仍对胡人大加赋役,于胡汉互市时,胡人常被侵渔;管治胡人的边吏,更对胡人大加杀戮,《晋书·阮种传》载:“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陷利,妄加杀戮。夫以微羁而御悍马,又乃操以烦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山阴令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由此可知胡人久受汉人压逼,积怨甚深。有些胡族更“服事供职,同於编户”,向中央提供力役及赋税;有的被贩卖为佃客或奴隶,如山西太原,“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甚至到处贩卖,以充军资。如石勒少年时,即曾被贩卖至山东。故胡人“与'关中之人,屍皆为讎”。永嘉之乱的爆发,可说是胡人反抗的高峰。

在永嘉之乱已露端倪时,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着意于晋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晋惠帝中毒身亡后,司马越拥立司马炽、杀司马覃,借以打压羊皇后的势力;不久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又矛盾激化,于是他在外安插党羽、在内威逼晋帝,结果既因所托非人使洛阳失去屏障,又因心怀不臣加剧晋廷内部矛盾,并且未能及时对刘渊和石勒进行有效打击,对永嘉之乱的扩大起到推动作用。

劳榦剖析永嘉之乱谓:由于“据守江南的人勤王不力,对京师不作有效的援助”。亦备一说。

事件经过

刘汉立国

惠帝永兴元年(304),刘渊叛晋,自称汉王,上尊汉高祖与昭烈帝

怀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刘渊自立於平阳,建立汉国。

连攻洛阳

壶关之争

永嘉三年(309)夏季,汉主刘渊让王弥与楚王刘聪一起进攻壶关,以石 勒任前锋都督。晋将刘琨派遣护军黄肃、韩述救援壶关,刘聪在西涧打败韩述,石勒在封田打败黄肃,把他们都杀了。司马越派遣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带兵抵御刘聪等人。王旷不听施融劝阻,贸然进军,在太行与刘聪遭遇,在长平地区交战,王旷的军队惨败,施融、曹超都战死。刘聪于是攻陷屯留、长子,一共斩获一万九千首级。上党太守庞淳交出壶关向汉投降。

首攻洛阳

永嘉三年(309)秋八月,汉主刘渊命令刘聪等人进兵攻打洛阳,这是刘汉政权首次进攻洛阳。晋廷派平北将军曹武等人抵御刘聪,都被刘聪打败。刘聪长驱直入到达宜阳,自己倚仗着已经多次取胜,懈怠而不进行防备。九月,弘农太守垣延假装投降,夜间突袭刘聪的军队,刘聪大败而归。

与此同时,王浚派遣祁弘与鲜卑人段务勿尘在飞龙山攻打石勒,石勒大败,撤退到黎阳驻扎。

再攻洛阳

永嘉三年(309)冬十月,汉主刘渊再次派遣刘聪、王弥、刘曜、刘景率领五万精锐骑兵进犯洛阳,派呼延翼带领步兵作为后续军队。十月二十一日(丙辰),刘聪等人到达宜阳。晋廷因为汉军刚刚失败,没有料到他们这么快又来了,大为恐慌。

十月二十六日(辛酉),刘聪屯兵西明门。北宫纯等人带领一千多勇士趁黑夜突袭汉军营垒,杀了他们的征虏将军呼延颢。次日,刘聪向南到洛水驻扎。不久,呼延翼又被部下杀死,部众溃散。刘渊下令让刘聪等人撤兵回来。刘聪上奏表,坚持要留下来进攻洛阳,刘渊同意了。而司马越也环城防守。

不久,刘聪自己到嵩山祈祷,留下刘厉呼延朗代理指挥留守的军队。司马越采纳太傅参军孙询的建议,乘虚出兵袭击呼延朗,果然取胜,杀死了呼延朗,刘厉则跳入洛水而死。王弥劝刘聪撤军,刘聪不敢自行撤兵。后刘渊在宣于之的劝说下再次下令召刘聪等人回来,刘聪这才撤军。

围困洛阳

汉政权两次进攻洛阳失败,遂调整策略。

永嘉三年(309),汉政权第二次撤兵前,王弥曾议亲自“在兖州、豫州之间招募兵士,收聚粮食”。于是,在刘聪等撤回平阳时,王弥则向南出兵。王弥出身世家大族,有号召力。在颍川、襄城、汝南、南阳、河南的流民几万家,一直被当地土著居民欺扰,纷纷放火烧城焚邑,杀掉郡守、长史等官员,响应王弥。

永嘉四年(310),刘聪接替刘渊为君。同时,由于王弥等切断粮道,洛阳发生饥荒。司马越派遣使者带着插羽毛的檄文征召全国军队,让他们来救援京城。怀帝对使者说:“替我告诉各征、镇,今天还可以援救,迟了就来不及了!”然而,征南将军山简的救兵被王如打败,荆州刺史王澄亲自带兵援助洛阳,闻讯而部众不战自溃,也只好回师,其他藩镇作壁上观,终究没有军队到达。晋廷商议,多数人想迁都逃难,王衍反对。这时,石勒已南下渡过黄河,屡屡取胜。司马越在朝中丧失人心,在外担忧石勒,于是请求亲自讨伐石勒,并且屯兵镇守在兖州、豫州。

永嘉四年(310)十一月十五日,司马越率领四万兵士向许昌进发,除留下必要的监视力量外,几乎搬空了洛阳朝廷。宫廷缺少守卫,饥饿日益严重,宫殿中死人交相杂横,盗贼公然抢劫,各府、寺、营、署,都挖掘壕堑自卫。

洛阳失守

宁平城之战

永嘉五年(311),刘聪派刘曜率兵四万攻洛阳。当时晋王朝仍处于内讧中,晋怀帝派荀晞讨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病死。王衍决定秘不发丧,以襄阳王司马范为大将军统令其部,回到东海国安葬。

四月,石勒率轻装骑兵追击太傅司马越的灵车,在苦县宁平城追上,把晋朝军队打得大败,又放开骑兵包围并用弓箭射击,十多万晋朝官兵互相践踏堆积如山,无一人幸免。太尉王衍、襄阳王司马范、武陵庄王司马澹、西河王司马喜、齐王司马超、吏部尚书刘望、廷尉诸葛铨、豫州刺史刘乔、太傅长史庾铨等人都被擒获。当夜,石勒派人推倒墙把这些人压死了。石勒又剖开司马越的灵柩,焚烧了司马越的尸体。

洛阳之战

宁平城之战后,洛阳已岌岌可危。苟晞建议迁都,但群臣因贪恋洛阳财物而劝阻。其后洛阳饥荒加重,百官逃亡,晋怀帝决心迁都,却连必要的警卫队都没有,未能成行。而呼延晏已经率领二万七千名兵士进犯洛阳。晋军连败十二仗,死三万人,未能阻挡汉军。

永嘉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呼延晏先于刘曜、王弥、石勒等到达洛阳。二十八日,攻打平昌门。三十日,攻克平昌门,焚烧东阳门以及各府寺等房屋建筑。六月初一日,呼延晏因援兵未到,掳掠后撤退。晋怀帝在洛水安排准备了一些船只,准备向东逃难,呼延晏都将之焚烧。而王弥和刘曜也赶到了。

永嘉五年六月十一日,王弥、呼延晏攻克宣阳门,进入南宫,登上太极前殿,放纵士兵大肆抢掠。怀帝出华林园的门,想逃奔长安,汉兵追上把他抓住,囚禁在端门。刘曜从西明门进城到武库驻扎。十二日,刘曜杀死晋太子司马诠等人,士人百姓死了三万多人。于是又挖掘各个陵墓,把宫庙、官府都焚烧光了。刘曜纳娶惠帝羊皇后,把晋怀帝以及皇帝专用的六方玉玺都送往平阳。

次年,安定太守贾疋迎立秦王业为太子,却传来怀帝遇害消息。司马业遂登位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

西晋灭亡

建兴四年(316),匈奴刘曜陷长安,愍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亡。

晋武帝篡曹魏,到晋愍帝出降,西晋国祚仅历五十一年。自永嘉乱后,开启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战近130年,影响深远。

事件影响

五胡乱华

永嘉之乱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继建国,匈奴早有夺取中原的野心,酋长刘宣谓:“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故八王作乱期间,刘渊及刘聪已建汉国,后刘曜陷长安,灭西晋,据长安建前赵;山西、山东则为羯人石勒所据,国号为后赵。鲜卑本居塞外,日渐强大;酋长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划为三部,继匈奴成为较强民族,包括:慕容氏居于幽州、段氏居辽西、宇文氏居辽东、拓跋氏居漠北。后来,慕容氏与拓跋氏相继入主中原,分别建立前燕及代国(北魏)。至于氐、羌,氐人李雄于惠帝末年建“成”国,后改国号“汉”;不久,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长安。羌人建国较后,主要有淝水之战后的后秦

南北对立

永嘉乱时,琅琊王司马睿安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出镇建康(今南京),闻愍帝遇害,得北方大族王敦、王导帮助,又拉拢得江东士族如顾荣、贺循、陆机的拥护,于建康(今南京)即位,是为晋元帝。从此东晋建立,下开宋、齐、梁、陈之局。北方则自刘渊称号建国,到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前后136年间皆陷纷乱状态,先后兴起很多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此后南北分裂达270余年,南北对立因分裂日久而加深,有“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之论。

衣冠南渡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迁都建康(今南京)。

南方开发

五胡入据中原后,北方中原人流亡四方,死者不可胜数;晋室南渡建国,中原人士亦随之南移,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及资金,又使当时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江南地区得到充足的劳动力。此后,江南地区冶铁、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建康(今南京)、京口、山阴、江陵、成都、广州成为当时繁荣的都市。

对此,学界也存在不同观点,认为南方开发的主要劳动力是南方既有的非华夏人口(例如山越),衣冠南渡本身并不会直接在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上带给南方多大帮助。

民族融合

永嘉以后,胡人盘据中原,他们在武力上是胜利者,但文化上却被汉人同化。五胡的首领多倾慕中原文化,重用汉人,委以国政。如石勒用张宾,苻坚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苏绰等。其中鲜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规模的汉化运动,胡汉相互通婚,泯灭两族界限。其后,胡化的汉人高欢,与汉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积极从事民族调和工作。在南方,晋室定都建康(今南京)后,随之南迁的中原大族,亦积极剿灭山越盗寇,开发江南,其中以广州的发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后,南、北方皆出现民族融和,扩大中华民族的内涵;亦调和胡汉文化,汉族文化既吸纳胡族文化的精萃,取长补短,下开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调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发展较早,且为全国政治、经济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远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孙吴以来,人才辈出,渐进一步成一股具朝气的新兴文化。晋室南渡,中原人仕开始与南方孙吴人接触,视华夏在江南得到发展继续,并把中原文化带到岭南。经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从此,南方文化大幅发展,渐有凌驾北方之势。然而,南北文化虽得到调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质,如南人灵巧,北人刚直。

事件评价

史家谓永嘉之乱为中国历史上巨大的风暴。在此以前,中国本部的空间,全以汉民族活动为中心。但自怀、愍二帝被掳北去,晋室南渡后,北方便成为胡族活动的大舞台。自匈奴刘氏兴起,五胡便展开连串的建国运动,彼此混战不休,令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加上战争阻碍生产,使开发近千年的中原沦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为异族首次成功入主中原。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历史 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 屏藩 封建制 王弥 钱穆 南匈奴 江统 北部都尉 司马腾 成都王 秦凉之变 秃发树机能 齐万年 太熙 西羌 徙戎论 佃客 石勒 司马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