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河上公,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在琅琊 (今琅琊台附近)天台山。对此,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

哲学

日照状元张行简在文中也对此有所记载:“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张行简还写到:“日照之名,始于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天台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遗迹。女巫谷中有女巫与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见的积石墓与石室联体,人鬼同居的建筑。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旧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遗址,仙人讲经台,炼丹炉,仙鹤台,仙人捣药石臼等遗迹,是河上公悟道之处,安期生成仙之所。有曲阳涧,涧中有曲阳泉,是三国时神仙于吉得道成仙之地。 有秦皇汉武望仙台, 是古人疯狂追求长生不老的历史见证。

作品

河上公的最主要贡献是为老子的《道德经》作注。

《道德经》,原称《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从<老子五千文>到<道德真经>》一文说: “从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撰《解老》、《喻老》,河上公者流用神仙家观点解释《老子》开始,历代注家不绝,各以自己的主观见解来解释和阐发《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舍之间,互有同异”。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

河上公最出名的弟子是北极真人安期生。《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根据其传承系统,自河上丈人凡六传至汉初曹参。据此,当生于战国时代,其传承体系亦出自齐地黄老学者。

汉文帝

据说汉文帝开辟的文景之治与河上公的教诲有很大关系。

下为白话文:

汉文帝时,他在河边结草为庐。

汉文帝对老子的《道德经》推崇备至,不仅自己熟读它,还要求王公大臣们都得诵读。尽管汉文帝在《道德经》上下了不少功夫,可还是有些地方难以弄明白,也没有高人可给予指点。他常常四处寻访,希望遇到指点迷津的人。后来,文帝听人们都说河上公精通《道德经》的精髓,就派人前去拜访请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河上公对文帝派的使者说:“道尊德贵,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通过别人来代问呢?”于是文帝驾临河上公的河边小茅屋,亲自向河上公请教。尽管如此,文帝仍心有不甘,就对河上公说:“《诗经》上讲过,普天之下,哪一片土地不是我君王的;四海之内,谁人不是我的臣民?老子也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属於这‘四大’之一。你即使有道行,可还不是我的子民吗?为何这么自高自大,将君王不放在眼里呢?”河上公听完文帝的质问,就拍着掌坐著,一下子腾空而起,稳稳地悬在空中,离地有几丈之高。河上公俯身向仰视他的汉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所累,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听罢河上公的话,文帝心知已遇到高人,马上下车向河上公跪拜说:“我实在是无德无才,承蒙祖上福荫,才继承了帝业。我才疏学浅,深忧难堪重任。虽然我忙于治理世事,可我一心向道,由于我的愚钝无知,难以明了经书的真义,祈望您能给予我教诲。”河上公见文帝一片诚心,就将两卷经书授与文帝,并对文帝说:“回去后,好好研读这两卷经书,你所有的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这两卷注解道经的著作,只传了三个人,你现在是第四个,切记,万不可显示与他人。”说罢,河上公就在原地消失了。须臾之间,云雾迷茫,天地一片昏暗。文帝心晓今日遇见了神人,异常珍惜这两卷经书,从此更是手不释卷,精心钻研《道德经》。

有人评论说,上天见文帝真心向道,世上又无人能指点他,故遣派神人下凡来传授他《道德经》的真义。又恐怕文帝不信河上公所要传的经书,就向他显示神迹。可见圣人事事都是替百姓著想,为百姓所急啊。

文人墨客

河上公是黄老哲学、道家思想集大成者。作为东方沿海一带著名的方士,河上公与学生安期生将黄老哲学与燕齐之地神仙学说相结合,开创了方仙道文化,也为道教的诞生在思想体系上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道家,方仙道,道教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仅举几例:

经河上公庙

唐·李隆基

昔闻有耆叟,河上独遗荣。

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

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

矫然翔寥廓,如何屈坚贞。

玄玄妙门启,肃肃祠宇清。

冥漠无先后,那能纪姓名。

《河上公》

唐·张说

尊师厌尘去,精魄知何明。

形气不复生,弟子空伤情。

济北神如在,淮南药未成。

共期终莫遂,寥落两无成。

《高士咏·河上公》

唐·吴筠

邈邈河上叟,无名契虚冲

灵关畅玄旨,万乘趋道风。

宠辱不可累,飘然在云空

独与造化友,谁能测无穷?

唐末五代天台山道士王松年的《仙苑编珠》共记神仙在三百人之上,同时还留有《天台山怀古六首》其中一首就是为河上公而作:

其一 《河上真人丈人公》

天台顽石念真经,琅琊古柏颂黄庭。

仙人坐痕依稀辩,犹忆丈人河上公。

日照市天台山上留有一副对联:

师承黄老,注道德真经,四海未知隐士大名

授徒安期,悟不死神功,天台永驻真人仙踪

这也许是对河上公一生最好的总结吧!

传说故事

文广通是辰溪县滕村人。这个县归属辰州。从辰州乘船逆流而上约一百里处,在河的北岸有个叫滕村的地方,广通家就住在那儿。辰溪县在汉朝时叫辰陵县。

《武陵记》中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24-454年),文广通看见有野猪吃他家地里的庄稼,就举箭射野猪。野猪中箭后,流血而逃。文广通循着血迹追了十几里地,进到一个洞中,在洞中行走了三百多步,豁然开朗,眼前忽然出现了几百家房舍,却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再看看他射中的猪,已经跑进村里人的猪圈中去了。过了一会,有个老翁从屋里出来,问他:“是不是你用箭射了我的猪?”文广通答道:“我并不是有意射它,是它吃我的庄稼,我才射它的。”老翁说:“牵着牛踩了人家田里的庄稼是不对,可因为这样就得把人家的牛抢走,就更不对了。”文广通忙走向老翁叩头赔礼道歉。老翁说:“知错就改,就没有过错了。因这猪命前世的罪过,今世该得这样的报应,你也就不必谢罪了。”

老翁请文广通到厅里坐,只见屋里有十几个书生,都戴着章甫冠,穿着宽袖单衣,有位博士独自坐在一个卧榻上,面朝南谈论着《老子》。又见西屋有十几个人相对而坐,弹着琴,音律优美动听。这时有位童子上来斟酒,招呼着广通饮酒。文广通喝得半醉半醒,身体十分舒坦,就辞谢不再喝了。他走出屋子,仔细观察路上的行人和物事,其与外界并无两样,但是觉得这里远离尘世,清静虚空,是个难得的胜地,不愿离去。 可老翁不肯收留广通,就遣派了一个小孩为他领路,送他出去,并嘱咐小孩关紧大门以防外人再进来。在回去的路上,文广通问那孩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小孩说:“屋里的那些人都是圣贤,他们当年为躲避夏朝的国君桀的暴虐无道来到这里,因学道而得道成了神仙。那位独坐卧榻谈《老子》的博士,就是河上公。我是汉朝时山阳人王辅嗣,到这里来向河上公请教《老子》中的一些疑义。我在他门下当了十纪(十二年为一纪)的扫地仆人,才作上这守门人,至今我还没有领会道经的要诀,只能在此守门。”说话间,他们已走到来时的洞口,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皆知从今以后后会无期。

文广通到了洞的入口处,发现射野猪的弓箭都已腐朽断裂。他在洞中只呆了那么一会,世上已过了十二年。文广通家中以为他早已逝去,已为他办过丧事,如今见他又回来了,全村上下大吃一惊,深感疑惑。第二天他和村里人找到那个洞口,只见一巨石已将洞口堵住,怎么烧凿也凿不开那洞口了,巨石与山已融为一体。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历史人物 河上公章句 神仙传 河上丈人 方士 集大成者 方仙道 天台山 登仙 女娲 鳌足 日照状元 张行简 葛玄 天然奇石 阳泉 五千言 先秦诸子 三清尊神 道德真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