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约翰福音》(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亦译《若挚福音》。《新约圣经》中的一卷。今传本原文为希腊文。传说系使徒约翰所撰。共21章。近世考证家根据该书的中心思想和文体判断,认为成书约在2世纪后半叶。该书所述以犹大为主。神学思想上提出“道”(亦译“圣言”,希腊文Logos,音译“逻各斯”)及“道成肉身”的命题,是最富有哲学意味的福音书。序言开端作为本书纲要,论述耶稣是上帝之子,是道(圣言)。是世人之生命和光明,万物借他而受造。又谓道(圣言)降生为人,居于人间,使信他的人,得成为上帝的儿子。然后叙述耶稣的主要言行;一些于其他“福音书”有所记载的内容,此书或略而不提,或少提;着重记载一些神学性的谈话,如耶稣与尼哥底母论重生、与撒玛利亚妇女论永远解渴之水等;在增饼奇迹后预许生命之粮,在说到治愈天生盲人和复活拉撒路等故事时也作了许多神学沦述,有“神学福音”之称。最后,作者说明编书目的,乃在劝人信仰耶稣为“弥赛亚”和上帝之子,耶稣可使所有信他的人得救而获永生。

内容简介

当我们读到《约翰福音》的开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些话语时,会 感到自己在阅读一本与对观福音书类型大不相同的福音书。当通读了《约翰福音》直至结尾时,这种感觉就被证实了。《约翰福音》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没有在对观福音书中出现。《约翰福音》对耶稣的传道有着不同的叙事顺序,叙述者和耶稣说话的语言风格都非常相似,并且最重要的是对耶稣及其教导有着更复杂的观点。耶稣的话语和行动指向他自己是上帝永生儿子的身份,是在他里面有永生和有光发生的那一位上帝之子。追随耶稣意味着要持续活在他里面,受圣灵能力的差遣去代替耶稣,并且如耶稣所做的那样去爱和生活。

作者

《约翰福音》唤起了人们对其作者的关注,但是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挑战读者,这正是《约翰福音》的特征。《约翰福音》二十一章20、24节声称,有位匿名的为耶稣所爱的门徒“记载这些事情”。但是,谁是这位神秘的“耶稣所爱的门徒”呢?在二世纪,我们发现了以下的说法。它声称耶稣的十二门徒(或使徒)之一的约翰,在公元90年代,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这卷福音书。爱任纽(公元180年)写到,约翰的确是这部福音书的作者,他是在公元90年代后期在以弗所时写成的(Against Herrszes,3.1)。这一证明部分是基于爱任纽个人的传统链条得出的: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就已经认识了斯米纳的主教波利卡普,这位主教又说他自己认识约翰,而正是约翰写作了这卷福音书(History of the Church,5:20)。把约翰当成耶稣所爱的门徒和福音书作者,得到了教会的普遍认同,这一观念一直持续到现代。一些当代学者也得出了这个结论。支持这一观点的除了这个二世纪的证明外还有两个因素:(1)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并未提及使徒约翰的名字,这就使他被看作是耶稣所爱的门徒成为可能;(2)耶稣所爱的门徒的名字常常与彼得一起被提及,在对观福音书中没有一个人更适合将这一称呼与约翰联系在一起。但最近大部分学者都反对这一证明。

学者们现在从三个进路来解决耶稣所爱的门徒这一神秘问题。首先,有人提出有一个为人所知的新约人物。除了西庇太的儿子约翰之外,其他被建议的人包括拉撒路、约翰·马可和多马。尽管有一、二处章节可用以支持不同的人选,但是所有的结论都牵扯到更多的臆测。第二,一些学者将耶稣所爱的门徒设为一个纯粹的象征,用作完美门徒的典范。他从未有过名字,每次他都是与彼得一起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对观福音书的某些场景中,而对观福音书却没有提及这一人物。然而,《约翰福音》中出现的另一个具有象征作用的、没有姓名的人物(她并未出现在对观福音书中)却是真实存在的:耶稣的母亲(2:3-12;19:25-27)。十二个门徒都跑光了唯独耶稣所爱的门徒出现在十字架旁,这一事实不得不表明唯一的一点:他既不是十二门徒之一,也不是使徒——虽然这个字眼从未在《约翰福音》中出现过。第三,有些人主张,耶稣所爱的门徒是耶稣传道期间的一个小人物,因而不是十二门徒之一。然而,这个人物在约翰教会的历史上变得如此重要(也可能是这个群体的奠基者),以致于他成了福音画图中被理想化的信仰者。

耶稣所爱的门徒真的写了这卷福音书吗?这似乎在《约翰福音》二十一章20,24节中有直接的回答:耶稣所爱的门徒已经“记载这些事情”。然而,这可能是因为把二十一章加进去的编修者对此做了简化。这一声明可能意味着,耶稣所爱的门徒不是福音书真正的作者,却是福音书多数内容的来源。记录那些内容的福音书作者可能是耶稣所爱的门徒(他以第三人称叙述)的跟随者或者门徒,但记录者并不是耶稣传道的见证人。的确,使徒约翰派(Johannine School)的一个成员(也就是说,这一派别中不同的门徒运用了约翰团契中一种传统的文体和福音内容——在约翰的三封书信中亦可以看到这样的文体和内容)都可能是这卷书的编修者(编辑),即本书的最后“作者”。

《约翰福音》的材料来自于一个门徒,这个门徒与历史的耶稣关系密切但却不是十二使徒之一,这一命题似乎明白地解释了这卷福音书的暗含作者如何知晓了那么多有关耶稣生活和传道的事情,但它却逐渐与对观福音书中对耶稣侍奉的理解越来越远。首先,他熟悉巴勒斯坦。约翰知道伯大尼的位置(11:18),熟悉穿过水流潺潺的汲沦溪的那个园子(18:1)和圣殿里面所罗门的走廊(10:23)。也知晓毕士大的池子(5:2)和西罗 亚水池(9:7),还了解耶路撒冷的厄巴大,即铺华石处(19:13)。这些地方在其他福音书中都没有提及,并且外部证据也支持这一约翰说法的准确性。但是,其他约翰式的地理参照(一章28节的“约旦河外伯大尼”;三章23节的“靠近撒冷的哀嫩”)还没有具体确定下来。第二,他熟悉犹太教。在五章9节、六章4节、七章2节和十章22节中提到了犹太人的筵席,这些都显示出了在筵席背后所蕴藏的犹太神学信息。提到的犹太人的风俗习惯既清晰(二章6节、十八章28节中的洁净的规范;十九章36节中逾越节的羔羊)又模糊(如十九章23节关于大祭司的里衣的构造)。第三,他了解耶稣传 道的信息,补充了对观福音书,例如,他知道耶稣的一些门徒在跟随耶稣之前就是约翰施洗运动的成员(1: 35-42)。在《约翰福音》中,对于耶稣生活和教训的陈述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对观福音书中所呈现的。公开承认信耶稣的一些人已经从会堂里被赶出来了(9:22;12:43)。特别是,约翰式的用语“犹太人”,反映了使徒约翰群体在历史中形成的态度,而这样的表达根本没有在对观福音书中反映出来。与对观福音书中的耶稣不同的是,《约翰福音》的耶稣清楚地表述了他的神性和先在性(8:58;10:30-38;14:9;17:5)。与“犹太人”根本的争论不只关乎耶稣违反安息日的条例,而是在于他将自己等同于神(5:16 -18;19:7)。诸如医治、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让瞎眼的看见以及让已死的复活这些传统的耶稣神迹,已经成为了长篇演讲的主题,这些涉及到神学反思和争论(可能是与犹太人争论有关耶稣的教导如何与他的生活和经文联系起来的问题[5:30-47;6:30- 51;9:26-34])。的确,作者(她或他)自己认可这一发展(2:22),并且在圣灵(保惠师)的指引下为之作辩护(16:12 -14)。

日期

有些批判家曾经认为,《约翰福音》是在2世纪中后期创作而成的,刚好在基督徒作者们首次提到它之前。这也与早期的把《约翰福音》看作是福音书中最后且更“属灵”(有人说是“希腊化”或者形成希腊文化)的福音书的说法是一致的。然而,在埃及沙漠中发现的约翰手稿的片断已经将日期确定为约公元125年和150年,这使得它们267成为《新约》书卷留存下来的最早的文本。考虑到这卷福音流布到埃及的时间(如大部分《新约》学者们所假设那样,这卷福音书不是在埃及写成的),这部作品最早不可能出现在晚于大约公元100年的时间。《约翰福音》中所指的那些从犹太公会被驱逐出来的信仰者(9:22,34-35)——开始于大约公元85年或90年的一个过程——暗示了当这部书被写成的时候,教会与犹太人公会之间这种决定性的分裂已经发生了。因此,今天的大多数学者将这卷福音书的时间确立在约公元90 -100年之间。这一确立与那些将使徒约翰当成是作者的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相信一个二世纪的传统说法:约翰享有高寿,一直活到一世纪的最后10年。

目的

《约翰福音》声明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相信耶稣,因为耶稣已经在这卷福音书中被显明了(20:30 - 31)。正如我们在上面看到的,这一目的可能来自于这卷福音的神迹来源。尽管关于是否这个神迹来源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不信者归信尚有一些争论,但是对于目前这卷第四福音书的整体却并不存在争论——它不是一本福音的小册子。简言之,作者写作是为了增强他的基督教团契的决心和信心,勉励那些“相信耶稣的基督徒、外邦人和犹太人”(布朗,2003,180页)。他们受尽来自“世界”、尤其是来自他们那个地区的犹太公会领袖的逼迫。这回应了在公元70年代之后那种逐渐增长的敌意,这一时期教会和公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困难。在福音书中,约翰宣布了耶稣的神性和先存性,这必然会加巨这种对抗。

有些学者推断出了其他的目的。首先,《约翰福音》的写作可能是为了对抗正在增长的灵知主义(救恩来自特殊的知识),尤其是为了对抗幻影说( decetism)灵知主义;按照幻影说,基督似乎只是一个人。约翰坚称耶稣人性的肉体真实性(1:14,“道成肉身”)。在复活以后,耶稣通过向门徒展示手上和脚上的伤口(20 -21),向他的门徒们确证了他的身份和复活的生命,而且他在门徒面前吃普通的食物。最有趣的是,约翰使用了典型的灵知主义的术语来解释耶稣,并对抗灵知主义。例如,他宣告,认识父和他的儿子就会得永生(17:3)。这种对灵知主义词汇的使用,致使它在二世纪的灵知主义圈子内大受欢迎,而且可能是本书在大教会内被广泛接受的一个因素。第二,其他人坚持认为,这卷福音书开始强烈反对施洗约翰的辩论表明,它可能针对的是敌对约翰教会的一种持续不断的施洗运动。第三,仍有其他一些人坚持认为,较早提到的与犹太教的斗争与这卷福音书的目的有关——即为了装备读者以对付来自他们那个地区公会领袖的敌视和迫害。

写作地点

由于约翰非常注重法利赛人的反对,很可能他的福音书是在加利利或叙利亚一带所写,因为在l世纪90年代,那一带与犹太的法利赛人冲突最厉害。

不过,传统强调约翰当时是住在以弗所;然而,他原先来自巴勒斯坦,也可能透过接触,他仍然对巴勒斯坦的情势保持了解。启示录七间教会中的两间,正遇到此福音书中所提到的难处:士每拿(启=9~10)和非拉铁非(三7~9)。士每拿的教会是下一代约翰传统的中心之一,当时可能是他的主要听众。或许这卷福音书以不同的形式在加利利和小亚细亚(西土耳其)的教会中流传。

背景

公元70年之后,巴勒斯坦许多犹太宗教团体的力量都衰败了;法利赛人开始在宗教的事上成为领导者,最后,整个地中海的犹太人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继承人的影响力。与他们竞争的主要对手,是犹太的基督徒,而(按照一证据的最可能读法)他们甚至在一标准祷告文中加上一行,咒诅其他派别,其中包括犹太基督徒在内:约翰在他的福音书中以法利赛人为对头,由此可见,这些人的敌意多少与他的读者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对抗有关。

在公元70年的战事之后,罗马帝国中许多犹太人想与强调弥赛亚、神的国、预言等的团体保持距离。约翰所影响的基督徒(约翰福音的读者)不受地方上会堂负责人的欢迎,甚至不被视为犹太人,因为他们相信耶稣是弥赛亚,是带来神国度的人。罗马政府也怀疑那些不敬拜皇帝的非犹太人。约翰写此福音书来鼓励这些犹太基督徒,让他们明白,相信耶稣合乎犹太人的信仰,而他们的对头才错解了圣经的犹太信仰。

风格

虽然四卷福音书都可归类为传记,不过这种风格包罗的范同很广,可以容纳相当不同的文体。例如,路加的写法像古希腊的历史家;马太引用旧约的分量很重,显示他意在解释其历史。但约翰的解释性似乎最强,甚至早期的教父也看出这一点。

耶稣在此卷福音书中的讲论也值得特别评注。耶稣在约翰福音里的讲话方式,和他在前三卷福音书不同;古代作者所受的训练,是用自己的话将别人的讲论记下来,了解这一点可能有所助益。有些学者也认为,约翰在圣灵的引导之下,将耶稣的话语应用到读者的情境中;犹太教师和说故事的人(后者尤甚)常将旧约的奉叙事(narratives)作不同方式的发挥,以适应读者的需要。耶稣在约翰福音三至十二章中的讲论,多半是与犹太权威人士的冲突,因此有些类似简短的拉比与对手辩论记录。不过,总而言之,约翰福音仍是“福音书”——即古代的耶稣传。

信息

第四福音书所强调的重点之一,是神的律法与话语。法利赛人声称,神的律法支持他们的立场;但约翰强调,耶稣本身就是神的话(和合本:约一1~18).也是父所差遣的使者,因此,拒绝他就是拒绝父。

另一个重点为圣灵。法利赛人不相信圣灵仍活跃在他们的时代里(他们将圣灵与预言的能力相连);因此,他们不会说自己有圣灵。约翰则相反,他鼓励信徒不单依律法来辩论,也要根据他所拥有的圣灵来说话,法利赛人自称,透过他们的解释和传统能认识律法;基督徒则宣称能亲自认识神,所以对律法要点的了解比他们的对头更胜一筹。

在福音书中另有一些人经常出现,他们也反对耶稣,就是“犹太人”。虽然耶稣和门徒明明都是犹太人,但约翰总是从负面的角度来用“犹太人”一词,指耶路撒冷的犹太官府,而他把这些人与“法利赛人”视为同一(以配合他当日的用语)。有时反犹太主义的人士会误用约翰福音,来否定耶稣是犹太人,但他们乃是忽略了约翰的写作环境。约翰经常使用反讽语(古代文学常用的技巧),而他称犹太官府为“犹太人”,可能是以讽刺的语气回答官府,因他们说犹太基督徒不再忠于以色列。他把这个名称让给他们,可是福音书里所载的一切,都显出反面的意思:犹太基督徒才是以色列信仰的真正继承人——尽管他们被人从犹太社群中赶出来。

约翰使用了当时文化中的许多意象,尤其是光与暗(在死海古卷中很常见)、上头与下头(在犹太启示文学中很常见)等的对比。

大纲

I.序言:对永生话语的赞美,施洗约翰对耶稣的证明(1:1-18)

Ⅱ.神迹章节(1:19 -12:50)

A.施洗约翰和耶稣的新门徒为耶稣作见证(1:19—51)

B.耶稣在迦拿变水为酒(2:1-11)

C.耶稣接近圣殿(2:13—25)

D.与尼哥底母的对话(3)

E.与撒玛利亚妇人的对话;医治大臣的儿子(4)

F.耶稣成就了犹太教:安息日、逾越节、住棚节、光明节(5-10)

G.耶稣使拉撒路从死星复活;并受到犹太公会的谴责;耶稣为自己的葬礼

受膏抹;进入耶路撒冷城;结束他的公开传道(11-12)

Ⅲ,荣耀之书(13:1- 20:31)

A.最后的晚餐和告别传讲(13 -17)

B.耶稣的受难、死亡和埋葬(18-19)

C.耶稣的复活:空坟墓,在耶路撒冷的复活显现(20:1- 29)

D.对本卷福音书的第一次总结(20:30-31)

Ⅳ.尾声:在加利利的两次复活显现;第二次总结(21:1-15)

读者

最近的研究表明,《约翰福音》深深植根于巴勒斯坦的传绕之中。正如我们在上面所看到的,《约翰福音》时常显示出对巴勒斯坦地理状况的高度熟悉,这种熟悉远胜于对观福音书。约翰也揭示了与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犹太教,尤其是与流行于昆兰爱色尼教派中的一些主要观念的密切关系。爱色尼教派的作家和《约翰福音》的作者运用了极其相似的词汇以表达同一种宇宙和伦理的二元论思想,将这个世界分割成两个对立的人群:行在光中的人(象征着真理与善)和行在黑暗中的人(象征欺骗和邪恶)。在这种二元论的宇宙观中,魔鬼(与“撒谎者’’同义)与他的“恶灵”,敌对着耶稣的“真理之灵”(比较约8:44;12:35;14:17;15:26与昆兰《团契守则》ios3.13 17 - 21)。很明显的是,昆兰和使徒约翰的团契也是最终以一位现已死去的单一的创立者的教导为基础的。由于神秘的公义的导师早已把真正的理解之光带给了爱色尼派,因此,使徒约翰的耶稣——“世界的光’’——显明了人类精神的黑暗。当然,这个未经确认的爱色尼导师与《约翰福音》的作者给予耶稣的尊崇是不可相提并论的。鉴于这两个群体所宣称的都是独一的信息,那么不可避免的是,他们的文献表达的就是一种苛刻的宗派态度。《死海古卷》和《约翰福音》的作者都将他们各自团契——尽管都很小——看作是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中的真光和真理唯一的守护者。

在《死海古卷》发现以前,很多学者认为,《约翰福音》——似乎带有柏拉图的二元论以及它对希腊哲学术语如逻各斯的运用——发源于希腊文化的环境,可能是在以弗所,据说是使徒约翰晚年的居所。然而,爱色尼教派和《约翰福音》的思想之间存在的很多相似性,使得目前很多学者把这卷福音书成书的地方(至少第一版,除去二十一章和现行的第四福音书的其他较短部分)定在巴勒斯坦或叙利亚。尽管它写于巴勒斯坦或叙利亚,但似乎它是写给另一个地区的,因为作者不仅了解巴勒斯坦的地理状况,而且还必须向受众解释它。很多当代历史学家将这一地点确定为以弗所——据传是使徒约翰的基督教的中心。虽然这仅是一个猜测,但大多数学者似乎认为这是个不错的猜测。

来源

敏锐的读者会注意到,第四福音书似乎有两个结尾。第一个是《约翰福音》二十章30-31节,讲述的是耶稣的神迹或奇迹,目的是说服读者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第二个结尾是《约翰福音》二十一章24 -25节,在第一个结尾之后。它宣称耶稣所爱的门徒所见证的真理包含在第四福音书中,并且极具说服力地夸口道,如果要将耶稣所行的全部记下来,那么整个世界也装不下。第一个结尾强调神迹和这些神迹的叙述;而构成《约翰福音》一至十一章的大部分的神迹描述使人觉得第四福音书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神迹来源”的烙印,因而有时称之为神迹福音书(Signs Gospel)。

有关这一来源的两个最新研究成果,是罗伯特·福特纳(Robert Fortna)所著的《神迹福音书》(福特纳,1970),和厄班·冯·沃尔德(Urban von Wahlde)的著作《(约翰福音>的最早版本》(冯·沃尔德,1989)。作为对《约翰福音》来源批判最重要且最新最具影响的贡献,我们将会描述和检视福特纳的假说;冯·沃尔德在某些方面与之相左,但在主要轮廓上还是与福特纳保持了一致。福特纳对作为一卷“福音书”的“神迹福音书”作了一个简要的讨论——在这个意义上它与《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甚至《约翰福音》并无不同之处:《约翰福音》展现了一个被连接起来的耶稣的故事,这个故事从耶稣传道、经历受难一直讲到最后的复活。在它的文体和神学中,神迹来源与对观福音书最为接近。福音书的结论清楚地表明,要相信这里所传达的一切,即相信“福音”。由于书里面没有耶稣完备的教导,因而它是“一种雏形的福音书但无论如何是一本福音书”。由于其希腊语的风格和内容,神迹福音书被确立为犹太-基督教的福音书。它并未涉及外邦人问题,因而不会因是否遵守摩西律法而引起争议。而且,尽管福特纳并未明确表明,然而这本书的目的表明,神迹福音书的群体与更为广泛的犹太人群体处在积极的传教联系之中。它的社会处境和地理位置难以确定下来。福特纳没能以精确的方式确定神迹福音书的时间,它可能写于公元60 - 70年第一次犹太起义前后。依照福特纳的观点,这本书是为潜在的犹太教改宗者而设计的,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显明耶稣是弥赛亚。福特纳解释,它的神学是彻底的基督论,耶稣的神迹是他弥赛亚身份的标志,受难叙事由于加入了耶稣的言语而实现了“基督论化”——这些话语唤起了人们对他弥赛亚身份的注意。它也有一个独一且步步为营的目的:要使读者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他们应当信他。

与对观福音书

将第四福音书与前三卷福音书相比,可以看到它们之间重要的相似点和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只是一些最明显的差异)就包括仅仅在《约翰福音》中发现的材料:

●明确的先在基督论(preexistence christology),即耶稣意识到自己曾与上帝住在永生里,他是上帝的儿子。

●公共传道大多安排在耶路撒冷而不是加利利,而且传道持续了3年,而不是对观福音书似乎显示出来的一年。

●耶稣死于尼散月的周四,而不是周五。

●耶稣的教导核心是在他里面的永生,而不是上帝的国(只出现在约3:3,5)。

●《约翰福音》中耶稣的教导是长篇的独白和对话,而不是较短小的语句。

●数量有限的神迹(7个),有些是《约翰福音》所独有的:在迦南变水为酒,医治生 来瞎眼的人和拉撤路的复活。

●耶稣的对手被称为“犹太人”。

我们也注意到有些材料在对观福音书中很重要,但在《约翰福音》中却不重要:

●在对观福音书中,耶稣接受了施洗约翰的洗,但是在《约翰福音》中,他只接受了施洗约翰的见证。

●“十二门徒”是耶稣最主要的门徒,但是,在<约翰福音》中,却并未如此称呼或者列出他们的姓名。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设立了圣餐或圣餐仪式,但《约翰福音》中没有出现。

●耶稣通过大量的寓言进行教导,但在《约翰福音》中只是运用了“修辞”。

我们也必须注意《约翰福音》与对观福音书中那些重要但却时常被忽视的相似之处:

●大体看,它们的叙述都以施洗约翰开始,最后都以受难叙述和空坟墓的叙述为结束。因此,《约翰福音>被公认为一卷福音书。

●更为独特的是,《约翰福音》与《马可福音》最为相似的是在事件的排列顺序上,《约翰福音》六章和《马可福音》六章30 - 54节以及八章11- 33节是一样的;而且在词语的使用细节上如“极贵的真哪哒香膏”(12:3)、三十两银子(12:5)以及二十两银子(6:7),也都极其相似。

●与《路加福音》更多是人物的对应,例如,马大和马利亚,拉撤路(《路加福音》中的比喻)以及亚拿。在事件上,它们有一些差异:《约翰福音》没有夜晚在该亚法面前的问讯;彼拉多审讯时三次“查不出什么罪来”;复活后在耶路撒冷向男门徒显现;《约翰福音》二十一章下网打渔的神迹等等。

●与《马太福音》相似的地方几乎没有。比较《约翰福音》十三章16节与《马太福音》十章24节;《约翰福音》十五章18 -27节与《马太福音》十章18 -25节。

有关这种复杂的关系,存在多种结论。有人认为《约翰福音》的作者知道《马可福音》 的存在,并使用了其中的信息或者甚至认为它使用了所有对观福音书。(这种主张可能并不赞成关于是否《约翰福音》也具有独立传统的观点。)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第四福音书的作者不了解任何一卷对观福音书;<约翰福音》和其他福音书之间偶然的相似性,第九章《约翰福音>:追随耶稣——永恒的神子被解释成对观福音书和《约翰福音》对相同的话语和行为各自作出了带差异的讲述。在这两极之中,一种中间的观点认为,《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共同拥有前福音( pre-Gos-pel)的口传或书写的传统。尽管第四福音书的作者还没有看到《路加福音》的最后形态,但他熟悉后来被融入到《路加福音》中的那些传统。在当今的学术圈中,这一中间态度更为普遍,正如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这似乎是一种有理有据的解释。

书卷影响

约翰福音讲述上帝奥秘的层次要高过其他三本福音,被誉为“新约中的新约”“福音中的福音”因为其对耶稣基督的描述深刻细致,强调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是上帝的第二位格——永恒的道成为肉身,甘愿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成就救恩。只有约翰福音的十七章首次大篇幅记载上帝的第二位格圣子怎样向第一位格的圣父祷告,约翰福音还有很多独创性的记载是其他福音没有的,约翰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独一无二的资料。

二十世纪一些重要手抄本的发现对于证实约翰福音的真确性有重要贡献。其中之一是在埃及发现的约翰福音残片,现称为赖兰德斯纸莎草纸抄本第457号(P52)。传统的见解认为约翰于公元第一世纪末执笔写成约翰福音。论到上述古抄本对此说的支持,已故的凯尼恩爵士说:“抄本的篇幅虽然不大,却足以证明有一份福音手抄本在大约公元130-150年间,很可能在发现地点——当时的埃及行省——内流传。福音书由写作地点流传开来至少需要一段时间,即使作最低的估计,也会把写作时间推至跟传统所认定的日期,即公元第一世纪的最后十年,十分接近。故此,我们实在没有任何理由要质疑传统的见解是否属实。”

1853年7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詹姆斯·萨默斯教授出版了译著《约翰福音书》(The Gospel of Saint Joh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Dialect of Shanghai),使用罗马字母将《圣经》翻译成上海方言,这是最早出版的上海土白罗马字本《圣经》单篇。该书出版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方便来华传教士同上海本地人进行交流,二是为帮助不识汉字的中国上海人学习教义。“前言”指出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缺点和使用罗马字母拼写上海话的好处。“绪论”长达12页,对上海方言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特点作了简要介绍,包括表音系统、声调、构词法、名词和动词、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数词、虚词(particle)、介词和连词等。附录为汉英对照上海方言词汇表,相当于一个简易上海方言词典。该书曾用作国王学院的临时中文教材,在宗教史、翻译史、汉语方言学及汉语教学研究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出版物 书籍 圣言 希腊文 音译 凯尼恩 埃及行省 最后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