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缑氏镇是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辖镇,因系春秋时代周灵王缑姓皇后的诞生地而得名。缑氏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是古代中原四大名镇之一,历史上曾多次设县治,在20世纪30年代是中原革命的红色摇篮和圣地,素有“小延安”之美称。

辖区内名胜古迹遍布,是著名的古文化旅游圣地,这里有我国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的出生地——玄奘故里,有著名的唐武则天之子李弘的墓——唐恭陵,另外,还有玄奘寺、灰嘴遗址、刘国古城等。

来源

一说:缑,缑氏为古地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周朝时有一位卿士被封在缑氏邑。就以地名为氏。

二说:系春秋时代周灵王缑姓王后的诞生地而得名,历史上曾多次设县。宋代《太平广记》云:“西王母姓缑,河南缑氏乃西王母修道之故地也。”

三说:因境内有缑山而得名。

缑氏镇位于偃师市南部,南傍伏牛山,北依白云岭,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其中有效耕地面积6.6万亩,辖24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272个村民组、1.6万户,总人口6.3万人。境内207国道、府李路横贯东西,顾刘路、偃登路纵穿南北,东距新郑国际机场50公里,西距洛阳国际机场30公里,北距陇海铁路和高速公路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2007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8006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616元,财政收入达到152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34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23391万元,人均居民储蓄总额35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9元。

经济发展

缑氏镇过去一直是传统上的农业大镇,改革开放以来,缑氏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葡萄特色产业,打造“唐僧寺”鲜食葡萄品牌。已形成以唐僧寺为中心的沿207国道的带状鲜食葡萄种植基地,服务营销、科技推广、冷贮增值等配套体系健全,2002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葡萄之乡”称号,2003年被河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缑氏镇通过 优化环境,优质服务,强力招商三引,强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工业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涌现出了以洛阳市耀福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洛阳市科诺尔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郑州豫恒机辆配件有限公司、偃师市永丰面粉厂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企业。全镇逐步形成建材、机械、电子、面粉加工和鼓乐器制作五大支柱行业。

缑氏镇积极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中原旅游名镇,先后完成玄奘故里一期、二期开发工程,推出“ 游玄奘故里、拜法门领袖、品慧泉神水、沾千年灵气”佛教文化一日游精品线路,年平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06年11月13日CCTV在玄奘故里举行了“玄奘之路”首发启动仪式,2007年4月1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参观玄奘故里,并对玄奘故里开发做出重要批示,2008年4月14日,CCTV和偃师市政府共同举办了玄奘大师诞辰1408周年大型纪念活动,玄奘故里后续开发即将掀起新一轮旅游开发热潮。

2009年7月9日,总投资约3亿元的玄奘故里玄奘寺改造工程7日开工,重修后的玄奘寺将成为集佛教圣地、休闲修学、旅游观光、学术研讨于一体的综合性菩提道场。

玄奘寺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是纪念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唐代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哲学家、佛教理论家玄奘的重要菩提道场。

历史渊源

缑氏(音:gōu shì),战国韩邑。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史记·白起传》:秦昭王四十六年(前261),“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缑氏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因山为名。西汉属河南郡。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曾亲临缑氏县,并依礼登上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祀。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废。东魏天平元年(534)复置,属洛阳郡。寄治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周建德六年(577)移治今偃师市缑氏镇北七里。隋开皇四年(584)移治今缑氏镇北十里,属洛州。大业元年(605)移治今缑氏镇东南十里。三年(607)属河南郡。十年(614)移治今缑氏镇西南三里。唐属洛州,贞观十八年(644)废。上元二年(761)复置,治所在今缑氏镇。北宋熙宁八年(1075)废。

北宋熙宁八年(1075)废县为镇,属偃师县。即今河南偃师市南三十四里缑氏镇。

缑氏镇因缑山得名。缑山,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东南。唐岑参早年居少室时曾移居于此,作有《缑山西峰草堂作》诗。诗曰:

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遂耽水木兴,尽作渔樵言。

顷来阙章句,但欲闲心魂。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

曩闻道士语,偶见清净源。隐几阅吹叶,乘秋眺归根。

独游念求仲,开径招王孙。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

栖迟虑益澹,脱略道弥敦。野霭晴拂枕,客帆遥入轩。

尚平今何在,此意谁与论。伫立云去尽,苍苍月开园。

缑山夜月,是古偃师八大景之一。

缑山夜色月澄清,四野无尘花露凝。

白鹤不迷仙岛路,碧云空锁滑王城。

光摇古殿松楸老,字灭残碑涧户明。

可惜翠裘相拟似,教人徒忆凤笙鸣。

缑氏在历史上经过了沧桑的风云变幻,遗留下来的有道不完的美妙传说和古老胜迹,实是地灵人杰,引以自豪的同时,认知和传承缑氏人文精神,才是最有意义的。

近况

2009年7月7日,北京一公司3亿元重建玄奘寺后,唐僧的家乡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再次迎来好消息,印尼信心集团投资10亿元,要建玄奘学院。在佛教界,出生于缑氏镇的唐玄奘,地位很高,被称为“千古一佛”,名扬海内外。在缑氏镇建一所佛学院,这将开中国大学之先河,因为在中国内地还没有一所大学,建在一个乡镇。

传说:仙人迹

简介

仙人遗迹在缑氏城上。据《史记·封禅书》载:“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言见 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如雉,往来城上。天子(指汉武帝)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也。”於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也。……三月,(汉武帝)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太山(指泰山),太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太山巅。”

相关记载

《史记·孝武本纪》

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无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於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见天子”。天子於是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是岁旱。於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祷万里沙,过祠泰山。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将卒塞决河,河徙二渠,复禹之故迹焉。

是时既灭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後世谩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於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夏,有芝生殿防内中。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有光云,乃下诏曰:“甘泉防生芝九茎,赦天下,毋有复作。”

文学作品描写

在文学作品中关于“仙人迹”的传说描写有: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七十三回

(汉)武帝复问黄帝如何封禅?公孙卿乱说了一大篇,无非把岳宗泰岱,禅主云亭的套话,信口铺张。又把当时甘泉宫,指为黄帝时代的明庭,谓黄帝曾在明庭接见百神,后来采铜首山,铸鼎荆山,鼎成后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乘龙登天,带去后宫及大臣七十余人;还有许多小臣,要想攀髯上去,髯被扯断,统皆坠下,连黄帝所带的弓衣,亦被震落,小臣无从再攀,只得抱弓悲号,因以鼎湖名地,乌号名弓。全是牵强附会。这番言词,武帝已听过许多方士,说及大略,不过公孙卿所谈,更觉得娓娓动听,遂不禁长叹道:“朕如能学得黄帝,弃妻子也如敝屣哩!”当下拜卿(指公孙卿)为郎,使至太室候神,太室即嵩岳之一峰。既而卿入都面陈,谓缑氏城上有仙人迹,请武帝自往巡幸。上回所述驾幸缑氏,便是为了公孙卿一言。惟武帝也恐为所欺,曾向卿说道:“汝莫非效文成五利否?”卿答称人求神仙,神仙不须求人,应该宽假岁月,精诚感应,方得上迓仙人。(摘录于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七十三回)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乡镇 偃师市 面粉 玄奘故里 府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