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缪崇群的散文清新、淡雅,小人物、小地方的悲欢是他作品固定的题材,似诗——其味要咀嚼品味,似画——其形要近观远觑。

人物简介

缪崇群(1907年-1945年) ,笔名终一。江苏六合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生坎坷,贫病交迫。1945年1月,正当风华茂盛之际,却猛然病逝于重庆北暗江苏医院,享年三十八岁。他多才多艺,著作甚丰,在小说,散文,翻译等领域都有耕耘和收获。仅在散文方面,就奉献出《晞露集》、《寄健康人》、《废墟集》、《夏虫集》、《石屏随记》、《眷眷草》、《晞露新收》、《碑下随笔》等多部散文集。

缪崇群在《石屏随记》中写到:“青春时代的一切,不管是欢愉还是苦闷,那都是生命中的一种绝响,不再重复也不能重复了。”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青春的留恋与感怀,而他在云南石屏的那段日子身患重病,也难怪有如此的感叹。

巴金在《石屏随记》的代序中提到了缪崇群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我铭感着人间还有熏风,还有灵雨,还有同情,还有自然的流露,还有爱。”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缪崇群依然有着这种对人性的感悟,对巴金是一种震撼,对读者亦然。

人物经历

早年曾游学日本。1929年开始创作散文,大部都是回忆少年时的生活和抒写在日本的经历。1931年回国,在湖南任杂志编辑。1933年出版散文集《晞露集》。1935年赴上海专事写作,形成用精细而平实的文字诉说自己落寞情怀的风格。七七事变后,辗转流亡在云南、广西、四川各地,做过书店的编译,教过书,艺术视野笔前开阔,把个人的忧郁与民族的灾难结合,描写山光水色和边陲乡镇的文学小品,渗透着文化批判的内涵。他终身贫病交加,没有能等到抗战胜利便因肺结核在重庆江苏医院不幸病殁。

人物故事

忆缪崇群

40年代初,他到云南的石屏任中学教师,写了一组记叙石屏学校、车站、猫头鹰、小花(海菜花)、校长、学生等风光世情的散文。总名为《石屏随笔》。把毕业生的离情,用画面定型在纸上,并与米勒的名画《晚钟》相掩映:“金红的颜色不是夕阳,而是春朝的光辉;不在苍茫的田野,而在灿烂的庭院;没有杂草,顶上正开着艳花,没有虔诚的祈祷,而只是緜緜的忧怨”。作者大声宣称他“爱石屏”,喻石屏“如同是在牧歌的一个地方。”写“叶笛”时引用云南通志记载石屏的话: “少年子弟,暮夜游到巷闾间,吹芦笙或树叶子,声韵之中,皆情言,用相呼召。”描绘两个学生表演吹叶子“不像吹,不像唱,也不像歌和诉”,“那颤动的音调,正好像微波轻轻击着寂寂无人迹的花香草长的岸缘似的。也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重门,我又望见门外的青春了。”——这客观描述融入主观感受之中,颇有郁达夫的笔韵。缪崇群还为我们记录下了石屏车站最早的对联“造飞车仿奇肱国风行万里斯为发轫之初/占文彩自武侯乡云瑞千年俨与中州并驾。”令中州之地的逃难者颇生怀乡之痛。更令他们联系到昆明某校,因升着国旗被鬼子飞机轰炸,炸死学生之事,哀叹石屏学校白天不敢升国旗,为“美丽的国旗”“失去了自由”、为国难的哀叹声。当校务会议通过白日国旗自由飘扬的决定时,作者欣慰地说“从此,登高一望,在万绿丛中的石屏添了一点红——我们的国旗,正美丽而且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飘扬着,飘扬着一片微笑,好像回答着我们无数颗敬爱她的心。”

缪崇群当时执教的中学生,今天该是古稀之年了,不知可还会记得这位先生飘扬微笑的愿望!你们的子辈孙辈可能传承这对石屏、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巴金回忆

据巴金《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一文可知,缪崇群于1945年1月14日病死于重庆,葬于重庆北碚。从巴金文中看缪应该是死于肺病:“你喘着气告诉我你委实没有力走到里面去了。你那时身体似乎很坏,连走路都很费力。”“我默默地看着你们夫妇红着脸(病态的红)”“还是你那包着水的眼睛,微笑的嘴唇,带痰的咳声,关切的问询。这一切仿佛是永不会改变的东西。从最初的相识到最后的会晤,我没有看见你改变过一点,甚至不治的痼疾,甚至人世的苦辛,都不曾毁损了你的面容和心灵。”可见当是死于肺结核。

主要作品

著作书目

晞露集(散文集)1933,北平星云堂

寄健康人(散文集)1933,良友

归客与鸟(小说集)1935,正中书局

废墟集(散文集)1939,文生

夏虫集(散文集)1940,文生

石屏随笔(散文集)1942,文生

眷眷草(散文集)1942,文生

晞露新收(散文集)1946,国际文化服务社

翻译书目

现代日本小品文 1937,中华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历史人物 海菜花 云南通志 古稀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