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炮塔(Gunturret),是一固定于船舰或地面建筑上的弹丸射击武器装置,用以保护船舰人员或地区。炮塔也指军用飞机上装有一至数门机枪或机炮并可上下左右转动、且明显突出于机身外表的专用透明舱位。一般呈半球形,可人力操作,也可借助于动力装置驱动,也可遥控。每架飞机可配备1至数个,用于自卫或攻击,大多见于二战时期的中、大型轰炸机。现在一般的炮塔多指坦克或者舰船上的武器。

简介

炮塔是指军用飞机上装有一至数门机枪或机炮并可上下左右转动、且明显突出于机身外表的专用透明舱位。一般呈半球形,可人力操作,也可借助于动力装置驱动,也可遥控。每 架飞机可配备1至数个,用于自卫或攻击,大多见于二战时期的中、大型轰炸机。

战舰上的炮塔一般是配备了1至4门火炮 战列舰的主炮甚至是3联装的460mm的大型舰炮(日本大和级战舰),每座炮塔需要40-50名水兵而且炮塔还不止一座 但是大舰巨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舰船的炮塔以中小口径为主,炮弹也有制导功能,炮塔已趋向于无人、小型化 。现代海战以飞机、导弹为主。

发展过程

统治着海洋的英国人不会放过任何一种对海军有用的技术. 他们要维持对海洋的霸权,就必须使他们的海军与时俱进. 差不多同一时间,英国人Cower Coles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1861 年他在一艘小炮艇 “Trusty”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于1864年将成熟的炮塔技术应用到比炮艇更大的军舰上.

秘鲁“Huascar”铁甲舰上的炮塔是典型的Coles炮塔. 炮塔的一半露在舱面甲板上,一半藏在甲板下. 露在甲板上的圆壁外侧是厚厚的钢板,内侧是柚木起缓冲的作用. 在炮塔内的地板上,用木梁搭出一个斜坡,铺上钢轨,火炮放在炮架上,在火炮射击连同整个炮架后退沿斜坡上升,消耗掉后冲的能量,同时也就退入炮塔内进行装填作业. 在每门炮的炮架下连着铁链,铁链绕在制退斜坡下的一组链轮上. 当火炮射击后后退到斜坡高处时,卡死链轮,铁链便拉住炮架使之不能从斜坡高处滑下. 当完成弹药装填后,放松链轮,炮架便可以从斜坡高处徐徐滑下到射击位置.

炮塔底盘的中央是转动立轴. 从立轴上水平地沿炮塔的圆周径向放射状伸出一些轮轴,轮轴的外端尽头安装着炮塔的滚轮,这些滚轮压在一圈钢轨上,当炮塔转动时,滚轮可以沿钢滚动,显然,滚动摩擦力比Erricson炮塔直接压在铜轨上的滑动摩擦力小.掀起的“Huascar”军舰炮塔,可见藏在甲板下部分的开口

炮塔藏在甲板下的部分,圆壁上有一些开口,这是人员和炮弹进入炮塔的通道. 装填炮弹的方法与Erricson炮塔有一点区别. 因为“Huascar”军舰比 “Monitor”大了,型深也相应加大. 不能只靠一台滑轮吊车直接将炮弹从弹药库吊进炮塔. 所以,先用甲板下的一台吊车将炮弹从弹药库通过装甲防护的垂直通道吊入炮塔下部,然后用炮塔顶部的滑轮吊车通过火炮后部地板上的开口吊入炮塔上部,再平移到炮塔前部装入炮口.

典型结构

炮塔的顶部设有格子板通风口和炮长观察口,炮长可以通过观察口对外了望,指挥炮手瞄准. 顶盖厚度较薄,因为当时火炮射击仰角不大,被对方炮弹大角度入射的可能性不大. 炮 塔的旋转由人力驱动,10个人在炮塔外的甲板下使劲转动手轮,使炮塔每15分钟转动一圈. 可想而知,后来“Huascar”军舰被两艘智利军舰左右夹击时会狼狈成啥样子,结果是被俘. 智利俘获“Huascar”军舰后,对舰体结构进行了改装,干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给炮塔装上蒸汽驱动的旋转机构.丹麦军舰 “Rolf Krake”模型的照片,注意Coles式炮塔顶部的格子状通风口.

通过一些文献,可以了解当时Coles炮塔是如何工作的. 1877年英国军舰 “Cerbures”在参加舰队演习的时候,留下这样的记录:“军舰舱面的杂物已清理干净以便火炮射击,炮塔也由人力转动起来. 每个炮塔上都有一名军官在负责观察目标,他依靠他的经验决定炮塔在哪个位置停下来,哪一门火炮在哪一个时间开火. 炮弹的提升和装填由炮手完成,并且转动炮塔去瞄准军舰侧面的目标. 火炮退入炮塔进行装填,然后沿着斜坡再次滑到射击孔前,射击时的后坐力使它重新退后到装填位置. 但在平时练习炮弹装填时,是由炮手把大炮推到后面去. 实弹射击时,每个发射药包重50磅,炮弹重400磅.”

Coles炮塔也在不断的改进,后来的军舰上普遍配备了蒸汽驱动的炮塔旋转机构. 炮塔内的火炮制退斜坡也变成全金属结构,不再用木料搭建. 而且在斜坡下加上了液压阻尼制退设备,使炮架得到更好的制退效果. 1868年,在 “Bouledogue”撞击巡洋舰上出现了一种改进的Coles炮塔. 它底盘上的中央旋转立轴做成空心的,炮弹通过立轴的空腔吊入炮塔。但新的火炮技术的出现,迫使炮塔出现更大的变化. 慢燃火药的应用使火炮射程可以增大,但也使炮管必须做得很长,以便炮弹在炮膛内加速的时间更长,出膛速度更大. 炮管的增长使前膛装填变得很麻烦,尤其在军舰上. 炮塔不可能继续增大以让炮口完全退入到炮塔内进行装填. 要继续使用前膛炮的话,只能将装填作业搬到炮塔外进行. 1871年下水的英国战列舰 “Devastation”和下水时间稍迟的同型舰 “Thunderer”上首次安装了这样的装填设备.我们用 “英弗来息白” 战列舰的炮塔来举例,她的炮塔和“Devastation”的炮塔相似. 军舰的甲板在炮塔旁隆起,下面有一套蒸汽—液压系统来完成整个弹药装填工作. 火炮炮架下的液压作动筒先将炮口降低到甲板下,机械驱动的滑轮吊车将炮弹和发射药一起从底舱的弹药库通过垂直通道吊到安放炮塔底座的那层甲板上. 由人力将它们推到炮塔底座旁,在这里有一台液压扬升机. 弹药放在扬升机的托盘上后升高到炮口前,一个液压推杆将其推入炮膛. 完成装填作业后,火炮炮架下的液压作动筒重新将炮身抬起到发射角度.

军舰炮塔

在随后的日子里,装备炮塔的军舰逐渐占据了各国海军的主力位置,“将主炮安装在旋转炮塔里”,直到今天的军舰依然是如此. 可是Coles却没能看到这会令他觉得自豪的一天. 1870年9月6日黄昏后,英国海峡舰队的11艘军舰在比斯开湾航行时遭遇猛烈风暴,排水量7,767吨的战列舰“Captain”----最早安装Coles炮塔的大型军舰之一-----在风浪中倾覆,仅17人生还,475人遇难,其中包括Cowper Coles. 他当时正在军舰上观察他设计的炮塔的实际使用效果.

后来调查的结果是,“Captain”在舱面安装了两个沉重的炮塔后,重心升高,在张挂风帆后这一危害性进一步扩大,而舰体在稳定性方面没有相应采取加强措施,使军舰在大风浪中抗浪能力严重恶劣. 针对这次事故,建造中的战列舰 “Devastation”,“Thunderer”和“Fury”立即停工,舰体设计进行了紧急修改. 另一艘建造中的战列舰“Minin”甚至走了回头路,恢复了旧式的“船旁列炮”的火炮安装布局. 但旋转炮塔受到的挫折仅是短暂的.

英国战列舰“Captain”在比斯开湾航行时遭遇猛烈风暴而倾覆

另一个意外的事件,预示着前膛炮将要走到尽头,同时也迫使炮塔的结构作出很大的改动. 1879年1月2日,战列舰”Thunderer”上的一门12.5英寸38吨前膛炮发生爆炸,炸死9人炸伤35人. 该炮在进行打靶时不发火,但没有引起舰员的注意,再次装填弹药射击时发生事故. 很显然,如果是使用后膛装填技术,这样的事故是不会发生的. 因为从后膛装填炮弹,就可以很方便地检查和清理炮膛内部残余的发射药. 这门大炮的残骸后来被运回工厂,曾纪泽在担任驻英国大使时参观Amstrong的火炮工厂,看过这件残骸. 他的日记中对工厂保留残骸的用意叙述得很清楚: “旋观‘吞锋罗’兵船炸坏之炮,盖因复装子药致有所失. 以铁条箍破处,庋置局中,绘图贴说以示大众. 前口糜碎而后膛仍完好如初,亦可证炼熟铁之得法也”.工厂是要向各国的火炮用户讲清楚,这次事故是操作失误引起,与制作质量无关. 避免因为此次事故影响他们产品的声誉.

顺便说一下,有的军舰,注定是吉星高照,运气好得很. 如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 “瑞鹤”,历经袭击珍珠港,珊瑚海海战,圣克鲁斯海战马里亚纳海战,居然没受过伤. 荣膺“开战以来の武运舰”(日语原文)的称号. 而有的军舰却从服役那天起就磕磕碰碰,麻烦不断. 战列舰“Thunderer”就是这种非常不走运的军舰,出的事故都是严重得名留海军史的. 1876年7月14日,她在航行中锅炉发生猛烈爆炸,15人当场死亡,23人在当天午夜前死于医院,40余人受伤.两次事故被许多海军史书籍提及,经验和教训都被应用到后来军舰技术的改进上.

装填

随后,英国在1879年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是延用前膛火炮还是引入后膛火炮-----这样的会议在1865年就开过! 不过当时的后膛炮是使用连续螺纹炮栓.但是在这一次,是主张后 膛炮的占了上风,他们手中甚至已经拿着一份新式重型火炮的介绍资料. 但同时,也给维护前膛炮分子们留了些面子. 因为许多前膛炮眼下还在许多军舰和要塞上继续使用. 在遥远的新西兰,到了1900年才将最后一门前膛炮退役.

事情到了连最保守的人都觉得 “后膛装填是明智”的地步. 英国制炮总监在1873-1879年火炮技术的总结报告中提到,“继续增长炮管长度的关键是使用后膛装填技术. 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早就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建议使用法国创造的间断螺纹式炮栓”.

炮栓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间断螺纹式炮栓的结构. 炮管的尾部带有螺纹,但不是整个内膛圆周方向上都有,在1877年的时候,螺纹部分只占整个内膛圆周的一半. 同样炮栓上也有这样间断的螺纹. 到了1890年,为了承受越来越大的发射药爆发时的膛压,螺纹部分增大到占整个圆周的2/3,而且螺纹段的长度也加长了,以加强炮栓和炮管之间的连接强度. 炮管的尾部看上去很象铰制外螺纹用的丝攻,炮栓则象铰制内螺纹用的丝锥. 炮管有螺纹的地方正好是炮栓没有螺纹的地方,互相错开. 这样,当弹药装填完毕后,炮手抓着炮栓上的手柄 (handle to withdraw screw) 转动90度将炮栓推入炮管尾部后,炮栓上有螺纹的地方正好楔入炮管没螺纹的地方. 这样炮栓上的螺纹与炮管尾部的螺纹每一圈都一一对齐. 此时只需将炮栓相对炮管转动不大的角度,就可以使两者的螺纹丝丝相扣. 炮栓牢牢地紧在炮管上.

想象一下,如果是采用连续螺纹的话,那就要象拧瓶盖一样,将炮栓转动许多圈才能完全拧到炮管里. 比前膛炮更麻烦. 这也是在此之前尽管连续螺纹炮栓的后膛炮出现了多年,但仍没能将前膛炮赶尽杀绝的原因.

到了1886年,中国战列舰 “定远”完工后的数年,在英国战列舰 “Colossus”上出现了以下这种后膛装填炮塔炮架下的液压俯仰作动器将炮架下降,使炮身抬起至13.5度.此时炮管与炮塔下部侧壁上的装填口和炮塔外的延长滑架三者的轴线重合.弹药从弹药舱提升上来后,从扬弹机托盘上通过延长滑架和炮塔下部侧壁上的装填口,被推入炮膛.关闭炮栓后俯仰作动器再将炮身调整至发射角度.火炮射击后的制退完全由炮架上的液压阻尼机构来完成.制退用的斜坡不再出现了。

其他

以Coles所首创的这类炮塔,由炮塔侧壁厚实的装甲为火炮和炮手提供防护,侧壁厚度由 “Monitor”最初的8英寸发展到“英弗来息白”的装甲厚度是外层9英寸,内层7英寸,中间夹层是18英 寸的柚木,炮塔全重750吨,非常沉重. 在炮塔旋转时是整个装甲圆筒子一块转,可想而知旋转机构的功率要非常大. 而且尽管炮塔顶部有通气口,火炮射击时产生的硝烟还是不容易很快排除. 一旦敌方炮弹从炮塔与舱面甲板接缝处飞入,摧毁旋转机械,炮塔就转不动了. 英国人对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如果是 “铁甲堡”式军舰,由铁甲堡的装甲带为炮塔的旋转机构提供防护; 如果是靠装甲甲板提供防护的军舰,则将装甲甲板的位置升高,以便将炮塔的旋转机构布置在装甲甲板下.

“露炮塔”,就是将火炮装在一个露天的转动底盘上. 与其说是炮塔,更象是一个可以旋转的炮台. 在底盘的四周是象一堵厚实的矮墙一样的装甲围壁,它是固定的,不随装载火炮的底盘旋转而旋转. 当时的火炮射击仰角不大,炮弹弹道比较平直,入射角度不大,装甲围壁已能满足对火炮,底盘旋转和扬弹机构以及炮手的防护要求. 旋转时,旋转机构仅需要将火炮和炮架(含制退装置)推动,不需要象coles炮塔那样把四周的整个防护装甲圆筒子也带动,旋转机械的功率可以小一些. 炮手的视野也很开阔,火炮发射后的硝烟也容易散逸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秘鲁  甲板 智利 丹麦 演习 射程 比斯开湾 危害 旋转炮塔 打靶 熟铁 工厂 日本海军 圣克鲁斯海战 马里亚纳 日语 服役 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