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电影短片(英文filmlet)是一种称呼,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产生,用来形容各种形式和风格的电影。是电影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它既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个种类。除了时间长短的区别之外,并没有简明的标准或者清晰的特征运用于电影短片的定义。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短片,经历了100年技术和美学的发展,短片仍保留着一个世纪前的一些特质。

历史

德国

德国电影短片

电影短片在德国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锋电影。1910年到1930年,德国出现了文化和艺术短片。短片被用来作为新的大众媒体电影的辅助节目,在电影播放前放映。例如,大电影公司优发(Ufa),自1918年开始,一直经营着自己的文化电影部。这些影片的内容基本上是关于文化和教育的。今天,这种独立的制作方式仍然在继续。大量的独立电影制片人在德国各地巡游,在学校、街区的电影院播放他们的电影。

在20世纪20年代,如果一个短片不是文化片,那么它肯定是先锋电影。从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绝对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包豪斯到新客观主义,一些抽象的、绘画性的因素被运用到蒙太奇、机械动力的电影实验,著名电影制作人里希特(Richter)、爱格林(Eggeling)以及费新格(Fischinger)的短片更关注艺术而不是教育片或者娱乐电影。这种趋势被30年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所中断。大部分电影制作人选择移民或者放弃他们的工作,只有一部分为纳粹卖命。德国影片的艺术传统并没有很快得到恢复,直到战后文化片《生存》的出现,才开始慢慢复苏。

短片节

1954年,奥博豪森(Oberhausen)举办了德国第一个短片节,五年后更名为奥博豪森国际短片节。这时的短片节主要以教育片为主。直到60年代,德国短片才从英、法等国汲取创新元素,在面貌上有所改观。年轻导演们通过新的艺术尝试,力图摆脱当时电影生产的惯例,摆脱商业对艺术的影响,短片已逐渐成为长片电影的试验田。

实验电影

60年代中期,在风起云涌的艺术运动(如激浪派、波普艺术,美国地下电影,以及奥地利动作片组合的电影)的影响下,德国兴起了实验电影。追求德国短片艺术传统的制片人与影院保持距离,同时,他们也拒绝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经历了1968年的学生运动之后,电影节又抛弃了实验电影以及电影美学,继而转向了政治电影和意识形态的讨论。从那以后直到1981年,电影节才开始为实验电影提供平台。80年代,新短片已远离当时的风格,受到朋克和新浪潮大众文化的影响,装备着价格合理的“超8”消费级录像机的新一代,一方面抛弃了60年代政治主题,另一方面也远离了70年代呆板的结构主义风格。他们像业余的旁观者,毫无专业训练,但却给银幕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如果他们完全坚守传统,人们会觉得他们与早期的前卫电影以及表现主义、达达的风格相似。他们采用运动解构、破坏性的方式或者积极地组合创造新的绘画世界。这一代对后来的视觉美学特别是音乐电视和广告领域产生了绝对的影响。录像或短片节很快在德国各大城市兴起。

电影院、电视、电影节再也不是年轻一代电影制作人唯一的展示场所。现在,当代艺术也将短片或者录像纳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德国的电影制作人也被邀请到美术馆、画廊展示他们的作品。其中最成功的是那些将电影语言运用到当前艺术领域所关注的主题和需要的电影制作人。如,马提亚·穆勒(Matthias Mueller),克里斯托弗·格拉德特(Christoph Girardet)和伯杰尔·麦勒赫斯(Bjoern Melhus)。尽管他们所用的方式和个人风格不同,但他们都非常敏感的运用了视觉材料,跨越了艺术与电影的边界,关注社会的视觉世界。

现在,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艺术形态或模式,短片的制作有着不同的风格,德国短片呈现着异质化的景象。其中,纪录片产量,占到了20%的比例。相比而言,艺术和实验短片的数量可能少一些,但和其他国家相比,艺术短片的高品质成为德国电影文化的优势。

虽然大部分短片作品都是在电影学院以及艺术、综合媒体研究机构里所做,但这里却是新一代导演产生经典巨制的地方。近十年,来自德国电影学院的作品获得相当的国际成功。学生的短片作品在大型的电影节和竞赛中获得佳绩。例如,科隆传媒艺术学院(KHM)的简·克鲁格(Jan Krueger)的作品《朋友们》(Freunde)获得了58界威尼斯电影节银熊奖。以及获得奥斯卡奖的劳恩斯坦兄弟的《平衡》,pepe danquart的《黑骑士》(black rider),tyron motgomery和thomas stellmach 的《探索》(quest)和raymond boy的《一个简单的使命》(a simple mission)。其它在全球各大电影节上频频亮相并获得多项奖项的veit helmer的《惊讶!》(surprise!)。

可以看出,德国短片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从文化片到实验电影,两条线索一直贯穿着德国短片的发展,并相互影响。

典型代表

逐梦人影视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专注于影视垂直行业,长期致力以影视传媒为主的众筹业务,是一家互联网影视众筹公司。其是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影视众筹公司,网络影视众筹是国内娱乐行业的新方式。由其公司出品的大型网络喜剧《你是猪么》不仅汇集了郑恺、曹云金、陈若轩等当红大咖倾情加盟,也因为其网络众筹新颖模式紧密贴合当前市场的潮流受到行业内关注。

赞助

德国短片近十几年来的发展,与政府的大力资助有着密切关系。全国范围内,对短片的资金支持中30%来源于机构,而70%来源于各州政府。但是,这些资金仅占短片生产成本的3%-4%。德国有65%的短片制作于学生毕业之后,并且大多数都是独自制作。它们与电影学院制作的短片相比的一个不同点是,手段非常有限,缺少大量的资金、人员以及设备,大部分独立短片都是用低廉的成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个不同点是,故事片非常少,其中更多的是一些纪录片、实验片和艺术片,而这些正是德国短片的强项。

联邦政府下属的24个委员会附属的各种机构负责对电影的资助。据估计250万欧元被用于短片的资助。近几年,联邦政府的电影资金变化明显。受经济增长影响,对电影的投入也在增加。2004年,联邦政府为短片投入180万欧元,占总体投入的1.37%,而1996年,短片的投入资金占总体的3.5%。与十年前相比,短片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德国联邦电影局对短片生产的资金拨款达110万欧元,是最大的一笔资助资金。第二笔主要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文化与媒体委员会,他们提供制作经费和德国短片奖项的费用。

最近,德国短片奖的设置按照制作的真实情况有所调整,从原来限制5-7分钟到现在允许30分钟的的播放时间,并且为不同风格设立了新的奖项,录像也被允许参赛。现金形式的奖品和奖项在短片领域可以被视为支柱性资金。据2004年的不完全统计,至少有70万欧元被设为奖金颁发给获奖者。“德国短片奖”的现金奖励必须用于新电影的制作,但其他电影节的奖励并没有特别规定。在过去一年中,大约60万的短片中有60到70部德国短片获得了100多个奖项和奖金。这些奖金经常是电影制片人的唯一收入来源。

发行放映

一部短片从制作,到发行、放映,是一个产业链。短片的销售和发行对短片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故事片相比,短片的销售和发行明显不同。商业片严格和大部分非商业片区分开来。对于短片发行商来说,因为没有可以接受的电影费用账单系统允许短片参与影院的票房收入,他们无法从短片中获益,主要的商业发行商已经从短片市场撤出。有人认为,短片区可以自己组织一个有效的商业发行结构。从商业角度看,最短的故事片和动画片是商业部门的首选,而记录短片超过了短故事片和动画片,统治着非商业机构。现在,大约1500部德国短片可以得到发行。2003和2004年,发行商分别发行了86部和58部短片。三分之一以上的短片会能够找到商业的发行商合作。

在短片代理发行中,汉堡短片经销商是最重要的短片发行渠道。自2000年以来,130万影院的观众通过汉堡短片代理经销商的发行看到了短片。汉堡短片经销商的订购系统非常成功,他们的年费就可以让影院每周从他们机构的存量短片中选择不同单元播放。除此之外,教育厅公众与媒体办公室下的销售和发行部门和电影节一样对德国的短片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短片节

短片节是短片展示最重要的舞台。据2006年得累斯顿(Dresden)的德国短片协会调查显示:一部德国短片平均要送到15个国内的和15个国际的电影节参赛,其中90%的短片制作者都认同电影节这种机制。毫无疑问,电影节成了艺术家们展示短片、借以表达艺术思想最重要的平台。在德国,90%的电影节播放短片,大部分电影节成为电影制作者相聚的地方,因而电影节也就成了电影产业的一个重要市场。短片的主要观众来自电影节。在德国,每年有大约30万以上的观众去电影节观看短片,这个数字是德国商业电影院无法相比的。严格来说,一些规模较小的电影节可能算不上电影节,但它们以其灵活方便的特点弥补了电影产业的缺口。

在德国,每周大约有80个电影日或电影周,以及大大小小的电影节放映短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上述的奥博豪森国际短片节和汉堡国际短片节。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汉堡国际短片节对于公众来说是一个大型的城市盛典,主办方会有一系列的活动。汉堡短片代理机构成为德国短片发行的重要因素。奥博豪森国际短片节侧重的是艺术片和特别主题的栏目,所以它成为制片人聚会的重要场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短片节,如得累斯顿国际短片节、雷根思堡短片周(Regensburg Short Film Week)等等。

电视

无论是在生产还是购买短片方面,电视对德国短片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每年大约只有40部德语短片被购买。短片很少被纳入电视节目中。短片既没有在德国主要的公共广播机构播放,也没有出现在私人的商业渠道。在电视世界,短片被认为只是针对适当的观众群,通常在一些不太好的时间段播出。电视播放短片数量之少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深入对待和处理如此数量巨大的短片的工作人员。抛开每年2000部短片不谈,不断波动变化的生产者和制片人都给整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虽然80、90年代一些私人电台播放过一些短片节目,但今天只有“3sat”和“艺术”仍然有固定短片栏目。“3sat”是在每周长片电影和随后的节目中之间播放两三遍短片。法德文化频道——“艺术”,两三年前发展了一档短片特别节目——每周杂志栏目《短路》。每年大约需要60部短片,节目被制作成杂志每周报道当前动向、介绍世界各地的导演、电影节。它已经成为德语短片播放领域中最重要的平台。

影院

早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如果在一部未经“电影审查委员会”定级的故事片之前加映一部已经评级的短片便可以免税。这样做虽然影院获益,但政府行政开支越来越大,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税收政策被废除。这大大影响了短片在影院的放映,另一个影响短片放映的主要原因是放映短片的费用不能加入门票中,而故事片的长度却在不断增加。不过,影院的调查显示,大部分观众的兴趣主要在短片。影院的管理者相信,放映短片对影院的收入有益。对于短片的类型,影院没有明确的偏好。对于他们来说,短片适合在故事片前面播放很重要。像过去一样,短故事片仍然最受欢迎,其次是短动画片。

互联网

近几年,互联网上开辟了许多新的发行形式,短片也从中获利。特别是互联网为短片的普及作出了贡献。一些机构和公司喜欢在他们的网页播放短片,其中大部分参赛影片或出于广告目的。通过这种方式,用户现在可以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和美学需求选择短片。然而,许多在电影节上获得成功的短片由于各种原因对互联网持种种保留意见。许多制作人和影片的所有者对互联网上展示他们的作品是否合适持怀疑态度。

迄今为止,纯粹在互联网上介绍短片的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原因是用户很少愿意在互联网上支付观看费用。这项研究正在进行,短片可以通过其他盈利性方式,如手机上下载“移动内容”等形式来获得报酬。

今天,数字技术不仅是运用在作品制作前后,而且运用在销售和电影放映上。短片也参与了开发和使用全数字化生产、储存和运输设施的建设。在这方面,短片一直是最重要的形式和唯一创意平台。其中最新发展就是为手机网络和互联网协议电视提供“移动内容”。不过,一旦新的技术难题(如技术和质量)被攻克,短片将退居次要位置。

档案馆

档案馆在保存作为文化历史记录的短片中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负责收集、保护、出版活动,同时与院校合作。一些档案馆也承担着发行商的重要工作,他们也为市民提供服务。可惜的是,档案馆没有一个中央德语的短片搜索目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目录规范去给短片建档,并告诉人们如何访问这些档案。此外,国家、市和私人档案、电影节档案在保存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令人担忧的是,在被调查的一半以上的档案馆表示,由于缺乏财政支持和良好的待遇,未来他们将无法提供服务和维护足够的库存短片。主要的库存影片甚至还没有被汇编,有很多电影拷贝必须得到保护,免受褪色,反复使用带来的损害。影院的数字化将面对档案保存的新问题。电影应该按其原有的方式保存,还是将其数字化。越来越多的新影片考虑到将来的存档问题, 而选择数字格式,额外的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归档和维修的数字清单。

结语

德国短片是非常异质性和多样化的,多元化的短片形式和方向存在并相互交织,这同样也反映在众多的发行渠道和放映形式中。如果只是将短片分开来研究,如电视上、影院中,或者艺术领域,短片只是居于一个次要位置。综合所有局部,我们发现德国短片在当今的电影以及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相比之下,短片在中国发展尚出于起步阶段。来自电影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两个阵营构成了短片生产的主力军。大量的短片作品没有展示和流通的渠道,更没有记录和保存的场所。虽然每年有院校、团体举办的电影节、短片节,但数量之少无法覆盖庞大的制作群体。民间自发组织的一些独立影展,由于资金、人员等问题,有时也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交流、保存、版权、语言等各方面客观原因,使得大家对短片的认识与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对德国短片、短片节的了解,对中国短片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电影节 音乐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