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在中国史学界,有这样一个学派,萌芽于宋明,源起于清初,其后在清统治者的刻意安排上成为清廷之御用工具,继之随着清政府的倒台而又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所利用,大肆贩卖西方学者之唾余,以民族虚无主义误导中国社会,至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达到其鼎盛时期,六十年代之后逐渐式微,但至今仍然僵而不死。在学术上倾向怀疑一切,并往往因一眚而否定全局,其中某些论断荒谬不堪。这个学派的总名就是疑古派。

概述简介

  疑古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共七巨册,包罗了三百五十篇文章,三百二十五万余字,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疑古派主要代表作品

  疑古派的主要代表作品受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顾颉刚就特别具有历史意识,在《古史辨》第一册写了一篇长达六万字的《自序》,强调他倡导、组织古史辨运动的心路历程,于是他等于开创了古史辨派;第三册以后,古史辨演化成古书辨,器局日渐促小而琐碎。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后来顾颉刚在编《古史辨》时他也承认“我的野心真太高了”,“我真成了夸大狂了”。鲁迅曾谓,“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 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其中,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着重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据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于一统”、“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为黄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参见《古史辨》第一册)。

疑古派对儒家经学的渊源

  疑古派对儒家经学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认为“六经”是周代通行的几部并不相干的书,它们既不是如古文经学家所谓的“六经皆周书之旧典”,也不是如今文经学家所说的“六经皆孔子之作品”,孔子没有删述或制作过“六经”,“六经”的配成当在战国后期(参见《古史辨》第一册)。

  二、关于经今古文学。在《古史辨》中,发表了钱玄同、钱穆周予同、王伯祥等人的论文,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其中最重要的当推钱玄同的《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参见《古史辨》第五册)

  三、关于专经的研究:

  在《周易》方面,顾颉刚的《论<易经>的比较研究及<彖传>与<象传>的关系书》钱穆的《论<十翼>非孔子作》、李镜池的《易传探源》及《周易筑辞考》、余永梁的《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容肇祖的《占卜的源流》等,属于有相当影响的作品。 在《尚书》方面,较多地讨论了《今文尚书》各篇如《尧典》、《禹贡》、《盘庚》、《金滕》等的时代及其真伪诸问题。

  在《诗经》方面,《古史辨》第三册下比较集中地讨论了《诗经》和《毛诗序》的问题,发表了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刘大白、郑振锋、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钟敬文、魏建功等许多学者的文章,他们各抒己见。主调是否认《诗经》即所谓圣贤的“遗教”之说,认为它不过是民歌而已;也否认孔子删《诗》之说,以为《诗》与孔子无关。 在《春秋》方面,着重讨论的是《春秋》的性质、孔子与《春秋》的关系,此外还有关于《左传》的考辨问题。

  在其他诸经方面,有关于今古文《孝经》的真伪、差异及作者的讨论;有关于《论语》的考订;有关于《大学》和《中庸》的年代问题的讨论等等。

  疑古派对破除长期存在的“唯古是信”的传统观念、将经典作为历史文献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疑古派的许多研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儒家经典方面很有参考价值的学术文献。当然不能否认,在疑古派的研究中,也夹杂着一些武断片面的东西。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仍然 钱玄同 中国 新文化运动 史学 经学 古史辨 夸大狂 鲁迅 层累 钱穆 周予同 专经 今文尚书 胡适 刘大白 周作人 俞平伯 钟敬文 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