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百济,是原本居于古代中国东北的扶余人南下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的国家,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音协,xié)、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音伯,bó)。百济的统治阶层是扶余人,不同于其下层百姓韩人。朝鲜半岛南部的的韩人是不同于扶余人另一个民族。百济于660年被唐联合新罗攻灭。统治范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后与高句丽接壤,东与新罗为邻。都城居拔城,也叫固麻城。此外还有五个别都,中间的叫古沙城,东面的叫得安城,南面的叫久知下城,西面的叫刀先城,北面的叫熊津城。

历史沿革

百济是夫余王尉仇台东汉后期带方一带建立。 东汉后期, 百济统治下层的马韩部落。建立百济的是一部分东北的扶余人。扶余人入侵朝鲜半岛南部后构成上层,而与之语言文化完全不同另一民族马韩则是国家中的下层。

百济国王给北魏皇帝的表文说:臣与高丽先出夫余。也就直接否认了百济出自高句丽。

古尔王(234年-286年)的统治时期巩固了国家的制度。近肖古王(346年-375年)通过与高句丽的战争向北扩展了疆土,在战争中,百济太子近仇首王杀死了高句丽王(即故国原王),同时向南消灭了残存的马韩部落,达到全盛期。

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半岛(除了平安北道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以及中国的辽西、河北北部。最北曾侵占到扶余国的鹿山,。百济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中国和日本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

公元660年,百济被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亡。灭亡后的三年里,百济曾展开过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但最终失败。

百济的构成民族有扶余人与土著民族的韩人,上流层为扶余人。4世纪之后,随着三国(高句丽、新罗、百济)间,中国及的联系的加深,也逐渐吸收了新罗人、高句丽人倭人和中国人。

百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利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养蚕、纺织等手工业也有发展。对外贸易较发达,不仅同高句丽和新罗进行贸易,还跨海同中国的南朝及日本进行商业交往。

百济使用汉字,4世纪时建立儒学教育制度,一些儒学家获博士称号。

384年,佛教自南朝传入百济。

541年,百济向梁武帝“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表明了百济同南朝间的密切文化联系。

《隋书》中提到东明的后代有个叫仇台的在带方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国家,汉代辽东太守公孙度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他的国家逐渐强盛成为东夷中强国。

百济国王以每年的四仲之月祭天,又每年四次祭祀他的始祖仇台的庙宇于国都。

朝鲜/韩半岛建国传说

朝鲜/韩半岛的《三国史记》及《三国遗事》均记载,温祚王是高句丽创立者朱蒙之子。朱蒙因受迫害而逃离扶余,来到了卒本地区,在那里与当地首领延陀勃的女儿召西奴结婚,并创立了高句丽王国。当朱蒙在扶余所生的儿子到达高句丽后,找到了他的亲生父亲并成为王储,就是日后的琉璃王。朱蒙与召西奴所生的两个儿子─沸流和温祚认识到琉璃王继位后,他们在高句丽将无法立足。因此两兄弟决定离开高句丽并与他们的追随者一起向南。听从追随者建议,温祚在慰礼城(首尔)建城,并立国号"十济"。但是沸流不理睬这个建议,认为临海而居更好,并在弥邹忽建城。可是在弥邹忽的盐水和沼泽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难以忍受,与此同时慰礼城的百姓却繁荣地生活着。沸流因为无视建议的羞愧而自杀。弥邹忽的百姓于是搬迁到慰礼城,温祚也高兴地接纳了他们并改国号为"百济"。

公元前 1世纪由扶余人贵族南下侵占建立,660年被唐与新罗联军灭亡。统治范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后与高句丽接壤,东与新罗为邻。都城先在慰礼城,后相继迁都广州、熊津、泗沘城。

现代韩半岛国家单方面称百济,新罗,高句丽为其所为"三国时代"

公元10年开始, 百济就已统治下层的马韩部落。根据高句丽建国神话的记载,建立百济的是一部分高句丽头人(召西奴,沸流,温祚)与他们的百姓(扶余人)。高句丽人到达朝鲜半岛南部后构成上层,而原住民马韩则是国家中的下层。《三国史记》中百济君王五次说自己源出朱蒙,王室以扶余为姓,且一度改国号为南扶余,高句丽王钊南侵后,百济与高句丽决裂,不再和好。

百济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中国和日本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公元660年,百济被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亡。灭亡后的三年里,百济曾展开过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但最终失败。以百济的迁都变迁史来看,可分为汉城都邑期(BC18-AC475),熊津都邑期(475-538),泗沘都邑期(538-660)。百济通过三次迁都,形成了极具个性的文化。在汉城时代,积石冢等富有高句丽的特色。但迁都熊津及泗沘之后吸收了中国的南朝文化,使自己的文化更具优雅之特性。接受了中国的新式文物,使其百济化,再传播至加耶,对形成古代东亚文化圈起了关键的作用。百济的构成民族有土著民族的韩人与濊人。在汉城都邑期,上流层为扶余人。

在中国史书中,百济这个名称首见于《三国志》,年代相当于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其中提到马韩中有一国名伯济,原是马韩的众多城邦之一。不过根据高丽王朝的史书《三国史记》记载,百济在公元前18年由温祚王(另说沸流王)创立,他带领一群人自高句丽出发,到达朝鲜中部的汉水流域。《隋书》中提到东明的后代有个叫仇台的在带方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国家,汉代辽东太守公孙度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他的国家逐渐强盛成为东夷中强国。

文化

百济的住民来源复杂,如《隋书/卷81》中有提到“其人杂有新罗、高丽(高句丽)、倭(日本)等,亦有中国人”,文化也相互影响,在近肖古王的统治时期,百济的疆土包括西朝鲜半岛(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

由于与倭国(日本)统治者持续的亲善关系,百济得到了日本的物资和军事援助。也是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学者来到百济进行教育和文化交流,这样的例子包括在奈良(部份学者认为是以百济词“王国”命名的城市)由百济移民设计和建造的两个奇观,宝塔和木结构寺庙法隆寺。许多百济王族和贵族成员与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广泛承认的,即使是明仁天皇也承认这个事实。据《续日本纪》记载,桓武天皇的母亲高野新笠是武宁王的嫡系子孙,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后代。

在那个时期以后,百济在高句丽持续的南向军事威胁下撤退,公元475年,首都被高句丽的侵略军所蹂躏。这次入侵后,百济迁都熊津(韩国忠清南道的公州),与新罗签订对抗高句丽的军事合作条约。

百济的疆土包括今天韩国的忠清道和全罗道。这是百济熊津时期的核心地域。

4世纪全盛时期,近肖古王合并马韩,攻击平壤城,5世纪萎缩期,被高句丽攻击失去了汉江流域,迁都到熊津(今忠南公州市),6世纪中兴期,武宁王分配了22个担鲁,圣王迁都到泗比(今忠南扶余郡),国号临时改称为南夫余,一时恢复了汉江流域。

公元538年,圣王移都泗沘(的扶余郡),并重新巩固了王权,把他的王国重建为一个强大的政权。从那时起,改国号为南扶余(因为百济将扶余国当成他们的发源地)。

泗沘时代正值百济文化的全盛期,以及佛教的发展期,佛教、工匠、工艺品和皇族习俗一同传入了日本。

武宁王的陵墓,尽管按着中国拼镶砖墓的形式建造并受到中国进口物品的影响,也包括了许多百济传统的随葬物品,如金制冠饰,金制耳饰。墓室习惯也按照百济独特的传统。这个陵墓被认为是熊津时代的代表性墓葬。

扶余郡百济王陵园的古代佛教寺庙出土的豪华的金铜大香炉( )被认为是百济文化的精髓,鲜明地展示了百济成就的巅峰。百济文化的创造力和卓越可以从香炉的顶部纹饰上的精巧和优雅的莲花造型,辉煌和美丽的砖的图案,陶器风格的流畅线条的魅力,和流畅和优雅的碑文书法看出。佛像上微笑的佛的面庞,华丽却优雅的百济宝塔显示了这种创造力与佛教的关联。

公元七世纪中叶,随着新罗在朝鲜半岛中南部的影响力的增长,百济开始失去了他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最终,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联合新罗渡海发动了对百济的攻击,百济首都泗沘最终被攻陷。整个战争持续不到10天。唐派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但其却意外地死亡。中文资料中记载唐朝派兵10万,朝鲜记载为13万。

百济遗臣鬼室福信致书日本,拥戴故百济王送予日本作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为王,并要求日本派出援军支援百济复国。在鬼室福信以及日本援军的努力下,一度收复数个郡县。然而鬼室福信功高震主,在执得的谗言下,怀疑福信有意谋反,将之处死。新罗得 知百济王斩己良将,和唐刘仁轨协商,在白江口之役破日本援军,百济平。

公元672年,新罗败盟违约反唐,吞并百济故土。百济王族禅广(善光)留日本,其孙子在日本传百济王统。

百济将许多中国文化融入到自身的文化艺术中。佛教在百济的文化中有很强的影响。与高句丽和新罗不同,百济的佛像总是带着微笑,散发着温暖的气氛。百济同时也受到道教的影响。 541年,南梁曾派技工到百济使中国文化在百济泗沘时期得到提高。

从扶余郡百济王陵园的古代佛教寺庙出土的豪华的金铜大香炉( )被认为是百济文化的精髓, 鲜明地展示了百济成就的巅峰。 辉煌和美丽的砖的图案, 陶器风格的流畅线条的魅力,和流畅和优雅的碑文书法看出。 佛像上微笑的佛的面庞,华丽却优雅的百济宝塔显示了这种创造力与佛教的关联。

武宁王的陵墓,尽管按着中国拼镶砖墓的形式建造并受到中国皇帝赏赐物品的影响,也包括了许多百济传统的随葬物品,如金制冠饰,金制耳饰。 墓室习惯也按照百济独特的传统。 这个陵墓被认为是熊津时代的代表性墓葬。

语言

百济的语种属于扶余语系,其中百济的统治阶层为扶余人,被统治阶层为三韩中的马韩人,两者语言不通文化不同。高句丽语和百济语(这两者语言史载均可与扶余语互通,属于同一系统扶余语系,但是历史记载的高句丽语和百济语均是这两国的统治者使用的语言,众所周知,这两国的统治民族都来自扶余,所以就不奇怪了)所属的扶余语系和百济(被统治阶层为主要为马韩人,操马韩语)新罗(主要为辰韩、弁韩,操韩语)所属的韩语根本是两个系统。

所谓新罗可以和百济通话,指的是新罗的韩族可以和百济的底层韩族百姓通话。而百济和高句丽族的通话则是同为扶余语系的统治民族,而百济统治民族是无法和百济韩族百姓用自己的语言沟通的。历史早有记载:“众所周知,百济的统治者原是扶余族的一派,而百济的百姓则继续使用马韩语,所以,不难想象他们用的是不同的语言。关于这一推论可从《周书·异域传》百济条中查到。据:‘王姓夫余氏,号于罗瑕,民呼为鞬吉支,夏言并王也。妻号于陆,夏言妃也’。统治阶层称王为‘于罗瑕’,妃为‘于陆’;而百姓称王为‘鞬吉支’。这同时也证明扶余系语言与韩系语言是完全相异的事实。在百济时代,百姓使用的词汇,没有必要转换成相对应的统治者的词汇,而存在于百姓中。这种上层现象可谓百济语的一大特征。

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高句丽语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语言属于同一语系,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扶余语系,而马韩、弁韩、辰韩等古三韩的语言,百济的被统治阶层的语言及新罗语(现代朝鲜语的直系祖先)在朝鲜半岛南部形成韩系语言,这两系列的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日本学界一直认为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语同日语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说使同属一个语系——扶余语系。而韩日学者又发现百济国语言(统治阶级)也同日语有着某种关系,他们渐渐趋向于把这三种语言看成是同一个语系。金田一春彦所著的《日本语》中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他说在明治年代、吉林集安太王新村发现高句丽的语言、一个古碑上出现了“三”、“七”、“十”的汉字,而在这三个字的旁边出现了对这三个汉字读法的说明“密”、“难”、“德顿忽”。学者发现这同日语有著某些的联系,日语固有的这三个数字的读音同古碑上注音极端的相似。

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现时的日本语系诸语连系在一起 (Beckwith2004):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大和族很可能是从扶余国而来,而扶余人的语言随着地域的分隔,慢慢演变成为高句丽语、百济语及古代的日语。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白桂思(ChristopherI.Beckwith)认为现时的日语仍然可以看到昔日的扶余语的痕迹,而这一段日语及扶余语系的连结最早于1907年为两位日本学者所留意。白桂思(ChristopherI.Beckwith)尝试透过约140个含有高句丽词语的地方面来重新构建高句丽语的发音。他发现:高句丽语在文法构词方面与日语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si。

白桂思(ChristopherI.Beckwith)在他的《日本·高句丽语系的民族和早期中国》(The Japanese-Koguryoic Peoples and Early China)一文中,阐述了有关高句丽人和日本人之关系的语言学证据。 根据这些证据,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倭)和高句丽人的共同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国辽西地区;之后这个人群的一支向东越海到达日本,而过了几百年后另一支 则向东北迁徙,形成了高句丽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高句丽语和古代日本语的联系(本文内容发表于白氏新著:《高句丽语:日语在亚洲大陆的姐妹语言》 Koguryo, the Language of Japan’s Continental Relatives,2004),因此夫余语,高句丽语和日语远古时代很可能属于同源。

据俄国籍的韩国问题专家 Andrei Lankov介绍,白桂思教授的观点已经被国际上大多数的语言学家所接受。(亚洲时报Asia Times网站2006年9月16日报道)

外交

与中国的关系

南北朝

372年,百济近肖古王曾向晋朝朝贡。

429年,百济派使团到宋寻求文化和技术。

472年,百济盖卤王派使团到北魏寻求对付高句丽的军事援助。百济武宁王和圣明王多次派使团到南梁。武宁王的陵墓是按南梁的墓室风格建造的。

南朝·宋

百济国,本与高骊俱在辽东之东千余里,其后高骊略有辽东,百济略有辽西。百济所治,谓之晋平郡晋平县;此为错误记载。

义熙十二年,以百济王余映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高祖践阼,进号镇东大将军。

少帝景平二年,映遣长史张威诣阙贡献。

元嘉二年,太祖诏之曰:“皇帝问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累叶忠顺,越海效诚,远王纂戎,聿修先业,慕义既彰,厥怀赤款,浮桴骊水,献騕执贽,故嗣位方任,以籓东服,勉勖所莅,无坠前踪。今遣兼谒者闾丘恩子、兼副谒者丁敬子等宣旨慰劳称朕意。”其后,每岁遣使奉表,献方物。七年,百济王余毗复修贡职,以映爵号授之。二十七年,毗上书献方物,私假台使冯野夫西河太守,表求《易林》、《式占》、腰弩,太祖并与之。

毗死,子庆代立。世祖大明元年,遣使求除授,诏许。二年,庆遣使上表曰:“臣国累叶,偏受殊恩,文武良辅,世蒙朝爵。行冠军将军右贤王余纪等十一人,忠勤宜在显进,伏愿垂愍,并听赐除。”仍以行冠军将军右贤王余纪为冠军将军。以行征虏将军左贤王余昆、行征虏将军余晕并为征虏将军。以行辅国将军余都、余乂并为辅国将军。以行龙骧将军沐衿、余爵并为龙骧将军。以行宁朔将军余流、麋贵并为宁朔将军。以行建武将军于西、余娄并为建武将军。

太宗泰始七年,又遣使贡献。

南朝·齐

牟大又表曰:“臣所遣行建威将军、广阳太守、兼长史臣高达,行建威将军、 朝鲜太守、兼司马臣杨茂,行宣威将军、兼参军臣会迈等三人,志行清亮,忠款夙 著。往泰始中,比使宋朝,今任臣使,冒涉波险,寻其至效,宜在进爵,谨依先例, 各假行职。且玄泽灵休,万里所企,况亲趾天庭,乃不蒙赖。伏愿天监特愍除正。 达边效夙著,勤劳公务,今假行龙骧将军、带方太守。茂志行清壹,公务不废,今 假行建威将军、广陵太守。迈执志周密,屡致勤效,今假行广武将军、清河太守。” 诏可,并赐军号,除太守。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使兼竭者仆 射孙副策命大袭亡祖父牟都为百济王。曰:“於戏!惟尔世袭忠勤,诚著遐表,沧 路肃澄,要贡无替。式循彝典,用纂显命。往钦哉!其敬膺休业,可不慎欤!制诏 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牟大今以大袭祖父牟都为百济王,即位章绶 等玉铜虎竹符四。王其拜受,不亦休乎!”

是岁,魏虏又发骑数十万攻百济,入其界,牟大遣将沙法名、赞首流、解礼昆、 木干那率众袭击虏军,大破之。建武二年,牟大遣使上表曰:“臣自昔受封,世被 朝荣,忝荷节钺,克攘列辟。往姐瑾等并蒙光除,臣庶咸泰。去庚午年,猃狁弗悛, 举兵深逼。臣遣沙法名等领军逆讨,宵袭霆击,匈梨张惶,崩若海荡。乘奔追斩, 僵尸丹野。由是摧其锐气,鲸暴韬凶。今邦宇谧静,实名等之略;寻其功勋,宜在 褒显。今假沙法名行征虏将军、迈罗王,赞首流为行安国将军、辟中王,解礼昆为 行武威将军、弗中侯,木干那前有军功,又拔台舫,为行广威将军、面中侯。伏愿 天恩特愍听除。”又表曰:“臣所遣行龙骧将军、乐浪太守兼长史臣慕遗,行建武 将军、城阳太守兼司马臣王茂,兼参军、行振武将军、朝鲜太守臣张塞,行扬武将 军陈明,在官忘私,唯公是务,见危授命,蹈难弗顾。今任臣使,冒涉波险,尽其 至诚。实宜进爵,各假行署。伏愿圣朝特赐除正。”诏可,并赐军号。

南朝·梁

百济者,其先东夷有三韩国,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弁韩、辰韩各十二国,马韩有五十四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百济即其一也。后渐强大,兼诸小国。其国本与句骊在辽东之东,晋世句骊既略有辽东,百济亦据有辽西、晋平二郡地矣,自置百济郡。

晋太元中,王须;义熙中,王余映;宋元嘉中,王余毘;并遣献生口。余毘死,立子庆。庆死,子牟都立。都死,立子牟太。齐永明中,除太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

天监元年,进太号征东将军。寻为高句骊所破,衰弱者累年,迁居南韩地。

普通二年,王余隆始复遣使奉表,称“累破句骊,今始与通好”,而百济更为强国。其年,高祖诏曰:“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余隆,守籓海外,远修贡职,乃诚款到,朕有嘉焉。宜率旧章,授兹荣命。可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百济王。”五年,隆死,诏复以其子明为持节、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

号所治城曰固麻,谓邑曰檐鲁,如中国之言郡县也。其国有二十二檐鲁,皆以子弟宗族分据之。其人形长,衣服净洁。其国近倭,颇有文身者。今言语服章略与高骊同,行不张拱、拜不申足则异。呼帽曰冠,襦曰复衫,袴曰裈。其言参诸夏,亦秦、韩之遗俗云。

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敕并给之。

太清三年,不知京师寇贼,犹遣使贡献;既至,见城阙荒毁,并号恸涕泣。侯景怒,囚执之,及景平,方得还国。

北魏

百济国,其先出自夫余。其国北去高句丽千余里,处小海之南。其民土著,地多下湿,率皆山居。有五谷,其其衣服饮食与高句丽同。

延兴二年,其王余庆始遣使上表曰:"臣建国东极,豺狼隔路,虽世承灵化,莫由奉藩,瞻望云阙,驰情罔极。凉风微应,伏惟皇帝陛下协和天休,不胜系仰之情,谨遣私署冠军将军、驸马都尉弗斯侯,长史余礼,龙骧将军、带方太守、司马张茂等投舫波阻,搜径玄津,托命自然之运,遣进万一之诚。冀神祗垂感,皇灵洪复,克达天庭,宣畅臣志,虽旦闻夕没,永无余恨。"

又云:"臣与高句丽源出夫余,先世之时,笃崇旧款。其祖钊轻废邻好,亲率士众,陵践臣境。臣祖须整旅电迈,应机驰击,矢石暂交,枭斩钊首。自尔已来,莫敢南顾。自冯氏数终,余烬奔窜,丑类渐盛,遂见陵逼,构怨连祸,三十余载,财殚力竭,转自孱踧。若天慈曲矜,远及无外,速遣一将,来救臣国,当奉送鄙女,执扫后宫,并遣子弟,牧圉外厩。尺壤匹夫不敢自有。"

又云:"今琏有罪,国自鱼肉,大臣强族,戮杀无已,罪盈恶积,民庶崩离。是灭亡之期,假手之秋也。且冯族士马,有鸟畜之恋;乐浪诸郡,怀首丘之心。天威一举,有征无战。臣虽不敏,志效毕力,当率所统,承风响应。且高丽不义,逆诈非一,外慕隗嚣藩卑之辞,内怀凶祸豕突之行。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昔唐尧至圣,致罚丹水;孟常称仁,不舍涂詈。涓流之水,宜早壅塞,今若不取,将贻后悔。去庚辰年后,臣西界小石山北国海中见尸十余,并得衣器鞍勒,视之非高丽之物,后闻乃是王人来降臣国。长蛇隔路,以沉于海,虽未委当,深怀愤恚。昔宋戮申舟,楚庄徒跣;鹞撮放鸠,信陵不食。克敌建名,美隆无已。夫以区区偏鄙,犹慕万代之信,况陛下合气天地,势倾山海,岂令小竖,跨塞天逵。今上所得鞍一,以为实验。"

显祖以其僻远,冒险朝献,礼遇优厚,遣使者邵安与其使俱还。诏曰:"得表闻之,无恙甚善。卿在东隅,处五服之外,不远山海,归诚魏阙,欣嘉至意,用戢于怀。朕承万世之业,君临四海,统御群生。今宇内清一,八表归义,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风俗之和,士马之盛,皆余礼等亲所闻见。卿与高丽不穆,屡致陵犯,苟能顺义,守之以仁,亦何忧于寇仇也。前所遣使,浮海以抚荒外之国,从来积年,往而不返,存亡达否,未能审悉。卿所送鞍,比校旧乘,非中国之物。不可以疑似之事,以生必然之过。经略权要,已具别旨。"又诏曰:"知高丽阻疆,侵轶卿土,修先君之旧怨,弃息民之大德,兵交累载,难结荒边。使兼申胥之诚,国有楚越之急,乃应展义扶微,乘机电举。但以高丽称藩先朝,供职日久,于彼虽有自昔之衅,于国未有犯令之愆。卿使命始通,便求致伐,寻讨事会,理亦未周。故往年遣礼等至平壤,欲验其由状。然高丽奏请频烦,辞理俱诣,行人不能抑其请,司法无以成其责,故听其所启,诏礼等还。若今复违旨,则过咎益露,后虽自陈,无所逃罪,然后兴师讨之,于义为得。九夷之国,民居海外,道畅则奉藩,惠戢则保境,故羁縻著于前典,楛贡旷于岁时。卿备陈强弱之形,具列往代之迹,欲殊事异,拟贶乖衷,洪规大略,其致犹在。今中夏平一,宇内无虞,每欲陵威东极,悬旌域表,拯荒黎于偏方,舒皇风于远服。良由高丽即叙,未及卜征。今若不从诏旨,则卿之来谋,载协朕意元戎启行,将不云远。便可豫率同兴,具以待事,时遣报使,速究彼情。师举之日,卿为乡导之首,大捷之后,又受元功之赏,不亦善乎。所献锦布海物虽不悉达,明卿至心。今赐杂物如别。"又诏琏护送安等。

安等至高句丽,琏称昔与余庆有仇,不令东过,安等于是皆还。乃下诏切责之。五年,使安等从东莱浮海,赐余庆玺书,褒其诚节。安等至海滨,遇风飘荡。竟不达而还。

北周

百济者,其先盖马韩之属国,夫余之别种。有仇台者,始 国于带方。故其地界东极新罗,北接高句丽,西南俱限大海。 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余里。治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 中方曰古沙城,东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先 城,北方曰熊津城。

王姓夫余氏,号于罗瑕,民呼为鞬吉支,夏言并王也。妻 号于陆,夏言妃也。官有十六品。左平五人,一品;达率三十 人,二品;恩率三品;德率四品;扞率五品;柰率六品。六品 已上,冠饰银华。将德七品,紫带;施德八品,皂带;固德九 品,赤带;(李)〔季〕德十品,青带;对德十一品,文督十二 品,皆黄带;武督十三品,佐军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克虞十 六品,皆白带。自恩率以下,官无常员,各有部司,分掌众务。 内官有前内部、谷部、肉部、内掠部、外掠部、马部、刀部、 功德部、药部、木部、法部、后官部。外官有司军部、司徒部、 司空部、司寇部、点口部、客部、外舍部、绸部、日官部、都 市部。都下有万家,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 后部,统兵五百人。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以达率为之;郡将三 人,以德率为之。方统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城之 内外民庶及余小城,咸分(肄)〔隶〕焉。

其衣服,男子略同于高丽。若朝拜祭祀,其冠两厢加翅, 戎事则不 。拜谒之礼,以两手据地为敬。妇人衣(以)〔似〕 袍,而袖微大。在室者,编发盘于首,后垂一道为饰;出嫁者, 乃分为两道焉。兵有弓箭刀矛。俗重骑射,兼爱坟史。其秀异 者,颇解属文。又解阴阳五行。用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 亦解医药卜筮占相之术。有投壶、樗蒲等杂戏,然尤尚奕棋。 僧尼寺塔甚多,而无道士。赋税以布绢丝麻及米等,量岁丰俭, 差等输之。其刑罚:反叛、退军及杀人者,斩;盗者,流,其 赃两倍征之;妇人犯奸者,没入夫家为婢。婚娶之礼,略同华 俗。父母及夫死者,三年治服;余亲,则葬讫除之。土田下湿, 气候温暖。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药品之属,多同于内地。 唯无驼驴骡羊鹅鸭等。其王以四仲之月,祭天及五帝之神。又 每岁四祠其始祖仇台之庙。

自晋、宋、齐、梁据江左,后魏宅中原,并遣使称藩,兼 受封拜。齐氏擅东夏,其王隆亦通使焉。隆死,子昌立。建德 六年,齐灭,昌始遣使献方物。宣政元年,又遣使来献。

隋朝

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其国王有一侍婢,忽怀孕,王欲杀之,婢云:“有物 状如鸡子,来感于我,故有娠也。”王舍之。后遂生一男,弃之厕溷,久而不死, 以为神,命养之,名曰东明。及长,高丽王忌之,东明惧,逃至淹水,夫余人共奉 之。东明之后,有仇台者,笃于仁信,始立其国于带方故地。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以 女妻之,渐以昌盛,为东夷强国。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历十余代,代臣中国, 前史载之详矣。开皇初,其王余昌遣使贡方物,拜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

其国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余里,南接新罗,北拒高丽。其都曰居拔城。 官有十六品:长曰左平,次大率,次恩率,次德率,次杆率,次奈率,次将德,服 紫带;次施德,皁带;次固德,赤带;次李德,青带;次对德以下,皆黄带;次文 督,次武督,次佐军,次振武,次克虞,皆用白带。其冠制并同,唯奈率以上饰以 银花。长史三年一交代。畿内为五部,部有五巷,士人倨焉。五方各有方领一人, 方佐贰之。方有十郡,郡有将。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其衣服 与高丽略同。妇人不加粉黛,女辫发垂后,已出嫁则分为两道,盘于头上。俗尚骑 射,读书史,能吏事,亦知医药、蓍龟、占相之术。以两手据地为敬。有僧尼,多 寺塔。有鼓角、箜篌、筝、竽、{虎}、笛之乐,投壶、围棋、樗蒲、握槊、弄珠 之戏。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国中大姓有八族,沙氏、燕氏、刀氏、 解氏、贞氏、国氏、木氏、苗氏。婚娶之礼,略同于华。丧制如高丽。有五谷、牛、 猪、鸡,多不火食。厥田下湿,人皆山居。有巨栗。每以四仲之月,王祭天及五帝 之神。立其始祖仇台庙于国城,岁四祠之。国西南人岛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

平陈之岁,有一战船漂至海东<身冉>牟罗国,其船得还,经于百济,昌资送之甚厚,并遣使奉表贺平陈。高祖善之,下诏曰:“百济王既闻平陈,远令奉表,往复至难,若逢风浪,便致伤损。百济王心迹淳至,朕已委知。相去虽远,事同言面,何必数遣使来相体悉。自今以后,不须年别入贡,朕亦不遣使往,王宜知之。”使者舞蹈而去。开皇十八年,昌使其长史王辩那来献方物,属兴辽东之役,遣使奉表,请为军导。帝下诏曰:“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故命将讨之。高元君臣恐惧,畏服归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厚其使而遣之。高丽颇知其事,以兵侵掠其境。

昌死,子余宣立,死,子余璋立。大业三年,璋遣使者燕文进朝贡。其年,又遣使者王孝邻入献,请讨高丽。炀帝许之,令觇高丽动静。然璋内与高丽通和,挟诈以窥中国。七年,帝亲征高丽,璋使其臣国智牟来请军期。帝大悦,厚加赏锡,遣尚书起部郎席律诣百济,与相知。明年,六军渡辽,璋亦严兵于境,声言助军,实持两端。寻与新罗有隙,每相战争。十年,复遣使朝贡。后天下乱,使命遂绝。

与日本的关系

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都通过百济传入日本。

历代百济王

君主名称姓名在位时间
尉仇台
肖古王166年-214年
仇首王214年-234年
沙伴王234年-234年
古尔王234年-286年
责稽王286年-298年
汾西王298年-304年
比流王304年-344年
契王344年-346年
近肖古王夫余句346年-375年
近仇首王夫余须375年-384年
枕流王夫余晖384年-385年
辰斯王385年-392年
阿莘王392年-405年
腆支王夫余映405年-420年
久尔辛王420年-427年
毗有王夫余毗427年-454年
盖卤王夫余庆455年-475年
文周王夫余牟都475年-479年
东城王夫余牟太479年-501年
武宁王夫余隆501年-523年
百济圣王夫余明523年-554年
威德王夫余昌554年-598年
法王夫余宣598年-600年
武王夫余璋(扶余璋)600年-641年
义慈王夫余义慈641年-660年
夫余丰(扶余丰660年-663年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国家 扶余人 朝鲜半岛 新罗 尉仇台 北魏 古尔王 仇首王 故国原王 平安北道 平安南道 扶余国  高句丽人 倭人 毛诗 东夷 召西奴 扶余人 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