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登月是指人类利用自身开发的载人航天器将人类的宇航员送上月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未来可能将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把月球作为登上更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

飞上月球,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就在20世纪后半期,人类终于成功实现了这一伟大梦想。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曾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登月开端

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无人探测器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考察。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计划的任务包括为载人月球飞行作准备(由“阿波罗”1——10号完成),并进行载人月球飞行(由“阿波罗”11——17承担)。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苏联连续获得数个空间赛第一: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

与之相比,尽管美国也获得了两个第一:1960年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 1962年7月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作试验性通信,但同苏联的巨大成就相比,显得小巫见大巫。在加加林飞行之后不到四个星期,美国航天阿兰·谢泼德中校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亚轨道飞行(186千米),它说明美国具备了摆脱空间困境的能力。1961年5月25日,美国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实施宏伟的载人登月计划。

这个“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虽然是美国与苏联竞赛的产物,但也可以认为是人类向太阳系扩张的第一步。

登月工程

登月工程简介

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预计1969年7月2 0至21日首次实现登月。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飞船,其中5次成功,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整个工程历时约11年,到1972年12月结束,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它是那时人类最宏伟的工程之一。

该工程的第一步是确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最后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

为了进行载人登月,美国先实施了四个辅助计划,即在1961年至1965年发射九个“徘徊者”月球轨道器,用以了解未来的“阿波罗”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在1966年至1968年发射五个“勘探者”月球着陆器,了解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在1966年至1967年发射三个“月球轨道环形器”,对40多个预选着陆地点进行详细观测,从而选出10个登月点;在1965年至1966年发射10艘“双子座”飞船,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和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及舱外活动训练等。

“阿波罗”工程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研制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27 吨的大推力“土星5”运载火箭。

研制“阿波罗”飞船是该工程的“重头戏”。飞船的指令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服务舱装有主发动机等系统;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

载人登月

首次载人登月是由“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的。当时飞船上载有三名航天员,当飞船与“土星5”火箭第三级分离,且飞船沿过渡轨道飞行2.5天后,便开始接近月球,此时飞船服务舱的主发动机减速,使飞船进入环月轨道。接着,两名航天员进入登月舱,并驾驶登月舱与飞船分离,这时飞船指挥舱内的一名航天员继续驾驶飞船绕月球轨道飞行,而另两名航天员则乘登月舱在月面着陆。登月后航天员采集了岩石和土壤(22千克),展开了太阳电池阵,安装了月震仪等。任务完成后,他们乘登月舱的上升级返回月球轨道,与飞船对接,最后返回地球。

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国又陆续发射了“阿波罗”12至17飞船,其中除“阿波罗13号”因故没有登月(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飞船均登月成功,“阿波罗”15至17飞船的航天员还驾月球车在月面活动,采集岩石。

航天员在月球上钻取了三米的月球岩芯,发现多达57层,每层代表一次陨石冲击,还测量了月球内部发出的热流……“阿波罗” 工程极为壮观,它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使载人登月的千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登月的原始录音

2009年7月16日,为纪念1969年7月21日人类首次登月40周年,美国宇航局16日起在网上公布阿波罗11号发射之日起至返回地球的8天时间里的实况录音。以下为阿姆斯特朗爬出船舱登月后与其他两位宇航员对话的实况录音。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人们可以听到首次踏上月球表面的船长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科林斯:好的,尼尔,我们可以看见你从梯子上下来。我们可以看见你正过来。

阿姆斯特朗:好的,我刚才检查刚才那第一步,那个支柱倒塌得并不太远,足够我们回来。

科林斯:太好了,我们再来。

阿姆斯特朗:是相当不错的一跃。

阿姆斯特朗:我正在梯子下面。上面的障碍物只有聚集在表面1或2英尺,尽管当你靠近时,表面看起来有非常、非常细腻的纹理,就像粉末一样,表层看起来很细腻。

阿姆斯特朗:我将要踏上月球。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是一大步。

奥尔德林:从我们这里看起来非常漂亮。

阿姆斯特朗:它有一种自己独特的荒凉之美,很像美国的许多沙漠,但是有所不同,这里真的是十分漂亮。

阿姆斯特朗:你们在那里能从电视上看到画面吗?休斯顿?

科林斯:尼尔,是的,我们现在可以接受到电视画面了,你将出现在画面里。

奥尔德林:好啦,你现在准备好让我出来了吗?阿姆斯特朗:都准备好了。

奥尔德林:好啦,我现在正在顶踏梯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从一步跳跃到下一步。

阿姆斯特朗:你还有三小步,然后是一大步。奥尔德林:好的。我将会把那一大步留在那里,然后我们很容易移到第四步。

阿姆斯特朗:好,可以开始了。

奥尔德林:Ok,现在我将做同样的动作。阿姆斯特朗:再多一点,大概再多一英尺。阿姆斯特朗:好啦,你到了。奥尔德林:相当不错的一步。奥尔德林:非常美丽的景色!

阿姆斯特朗:真不错,从这里能看到相当宏伟

的景色。

奥尔德林:宏伟而苍凉。

奥尔德林:非常细腻的粉末,不是吗?

阿姆斯特朗:难道不好吗?

奥尔德林:嘿,尼尔,我难道没有说过我们可能会看见一些紫色的岩石吗?

阿姆斯特朗:找一块紫色的石块?

奥尔德林:是,非常小,闪烁的碎片。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太阳风能实验。

科林斯:哥伦比亚,哥伦比亚,这里是休斯顿AOS,完毕。

科林斯:舱外活动正进行得非常顺利。我相信他们马上会竖起旗帜。

科林斯:我猜你是附近唯一一个看不到现场电视报道的人。

奥尔德林:没有关系,我一点也不在意。

科林斯:他们现在已经把旗帜竖起来了,你可以看到星条旗了。

尘封档案-漏洞

登月名言缺个单词“a” ?

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曾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但一项语言分析证实,阿姆斯特朗在说出这句登月名言时遗漏了一个单词“a”。

有新证据显示,阿姆斯特朗富有灵感的登月“开场白”完全是临场发挥,而不是美国宇航局或者白宫事先为他准备的台词。根据语音记录,他当时所说的是“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由于这句话中的“man”和“mankind”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被理解为同样的意思,也就是“人类”,因此也可以翻译为“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但在重返地球后,阿姆斯特朗却解释说,他认为自己说的应该是“one small step for a man”,也就是“一个人的一小步”。经过分析,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却有一丝诗的风格和味道。从其韵律和对称性来看,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名言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具有史诗性的历史时刻。他说这话是有针对性的,人在月球,实则影射地球。果然,这句话影响了全世界。

重要的登月活动

名称国家抵达时间类别成就
月球2号苏联1959/9/13撞击第一次撞击月球表面
徘徊者7号美国1964/7/31撞击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表面
徘徊者8号美国1965/2/20撞击拍摄了7137张质量优良的照片
月球9号苏联1966/2/3着陆器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探测者1号美国1966/6/2着陆器测量了月球表面的雷达反射率
月球13号苏联1966/12/24着陆器成功使用了机械化土壤探测器
探测者3号美国1967/4/20着陆器拍摄了月球12号的着陆点
阿波罗11号美国1969/7/20载人登月宇航员第一次登月
阿波罗12号美国1969/11/19载人登月第一次精确定点着陆
月球16号苏联1970/9/20着陆器第一次自动返回月球样本
月球17号苏联1970/11/17车载撞击携带有第一辆月面车
阿波罗14号美国1971/2/5载人登月携带有用于采样的“月球人力车”
阿波罗15号美国1971/7/30载人登月携带有第一辆载人月面车
月球20号苏联1972/2/21着陆器自动返回月球样本
阿波罗16号美国1972/4/21载人登月探索了中部高原
阿波罗17号美国1972/12/11载人登月在月球上停留最长时间(75小时)
月球21号苏联1973/1/15车载撞击探索了波希多尼(Posidonius)环形山
月球24号苏联1976/8/14着陆器从危海带回了样本
飞天号日本1993/4/10撞击在弗(Furnerius)地区撞月
月球勘探者号美国1999/7/31撞击轨道器在南极附近受控撞月,以搜寻水存在的证据
SMART-1欧洲空间局2006/11/14撞击撞月时模拟了一次陨星撞击
月船1号印度2008/11/14撞击找到了水存在的证据
嫦娥1号中国2009/3/1撞击绘制了月球表面的三维图
月球陨坑与遥感卫星美国2009/10/9撞击找到了水分存在的证据
嫦娥4号中国2019/01/03软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人类登月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考察。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计划的任务包括为载人月球飞行作准备(由“阿波罗”1——10号完成),并进行载人月球飞行(由“阿波罗”11——17承担)。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宇航员们放在月球上的地震仪记录表明,月球和地球一样,也有一层外壳,被称为月壳,其厚度为40——60公里。这个数据是在风暴洋和弗。拉摩洛等地区测定的。月壳下面是月幔。月幔大致又分为三层。上层月幔厚240公里左右,主要由古代“岩浆海”里沉淀 下来的较重物质构成。中层月幔达480公里以上,这里大概还保存着混沌时代形成原始月球的“胚胎物质”。

上述两层都是固态的,但具有可塑性。内层月幔处于局部熔融状态。月球的中心部分是月核,其温度约为1000摄氏度,远远不如地核那么热(地核温度为5000——6000摄氏度)。月核很可能是熔融的,可能是由低熔点的硫公铁物质构成。对月球的探测还发现月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月球近侧存在几个“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在“阿波罗”科学实验站里装设了很先进的月震仪器。

经探测,月球上也有月震,但月震的次数比地震少得多,释入的能量也远远小于地震。月震很弱,最大的月震为1-2级。除了陨星撞击引起的震动之外,当月亮离地球最近或最远的时候,由于地球的起潮力作用,常会出现月震。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宇航员带回的月岩样品进行了多种项目的共同研究。

经实验室分析得出:月岩中已发现近60多种矿物,其中有6种在地面上尚未发现;在月岩和月土中发现了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没有发现可生存的月球有机物,也无古微生物的证据;在某些月岩中有微弱的剩余磁性;月球样品中存在许多太阳活动事件踪迹;根据样品的同位素分析,得出月球年龄约46亿年。

在大部分被月尘和岩屑覆盖的月球表面上,宇航员看到各种形状、大小、出现频率不一的岩石,还发现月球表面散布着一些具有光泽的玻璃物质。月尘在各处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几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到达月球的宇航员在漆黑的月空中看到大而发光的地球。月球探测器还在月球空间拍下地球的照片以及绕观月球和地球队的照片。月球上的地球光要比地球上的月光明亮8倍多。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月球探测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多少世纪以来的地面观测。“阿波罗”登月成功,是人类科学的结晶,开创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可能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巨大的天文望远镜也将在月球上从没有空气的太空观测天空;人类也将可能把月球作为出发到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

“鹰”落向月面永载史册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火箭(40层楼房高)在百万人的关注下缓缓升空。这一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似乎亘古沉睡的月球正静静等待着“土星5”运送地球使者的来访。当“土星5”把“阿波罗11号”飞船送入近地轨道后,后者便开始独自飞向月球。

“阿波罗”飞船上载有三名航天员,指令长是尼尔·阿姆斯特朗,登月舱驾驶员是埃德温·奥尔德林,指令舱驾驶员是迈克尔·柯林斯。从地球到月球大约有38万千米,“阿波罗11号”飞船上载着三名航天员经过75小时的长途跋涉,于19日进入月球引力圈。20日清晨,“阿波罗”到达月球上空4900千米后,接到休斯敦飞行指挥中心命令,减速飞行,进入月球轨道,于是飞船服务舱发动机逆向喷射,进入了远月点3 13千米、近月点113千米的椭圆轨道,此时飞船绕月球一圈只需两小时。在月球轨道上,航天员们紧张地进行登月前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进入名叫“鹰”的登月舱,而柯林斯则仍留在称作“哥伦比亚”的指令舱中。

伟大的时刻终于来临了。21日2时许,登月舱的发动机被点燃,使它与指令舱分离。指令舱由柯林斯驾驶继续绕月飞行,而登月舱则载着两名航天员缓慢向月球飞行。当阿姆斯特朗看到窗外要降落的地方有乱七八糟的卵石时,便决定继续飞行,寻找平坦的地方。最后奥尔德林手控登月舱在月面“静海”的一角平稳降落,登月获得成功。

“阿波罗11号”登月后,又有五艘飞船相继成功登月,其中“ 阿波罗”15、16从环月轨道上各发射了一颗环月运行的科学卫星;阿波罗一15、16、17的登月舱中还各带一辆月球车,用于扩大航天员的活动范围和减少航天员的体力消耗。这6艘登月飞船的航天员在月球上一共停留280小时,足迹达100千米,带回岩石样品约440 千克,这些均大大充实了人们对月球的认识。

“阿波罗”工程是当代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它的出现导致20世纪60至70年代产生了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后来又将该计划中取得的技术进步成果向民用转移,带动了整个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繁荣,其二次开发应用的效益,远远超过“阿波罗”计划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总之,载人登月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个人的一小步 人类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他俩向窗外眺望,进入眼帘的是一个遍布陨石坑和大石块的陌生世界。虽然他俩都情不自禁地想走出去看一下这块神秘的地外之地,但还是自我克制地按预定计划,等待地面中心指令。他们先在舱内美美地睡了一大觉,醒后在舱内吃了月球上的第一顿饭,又检查了舱内仪器、燃料装置、氧气供应情况。当一切都经过精确无误地核对后,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彼此帮助穿上登月服。7月21日11时56分,阿姆斯特朗打开登月舱舱门,挤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竖下月面(在地球上未曾模拟过此动作),他带着电视摄像机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们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月球,这时他说:“对我来讲这是一小步,而对于全人类而言这又是何等巨大的飞跃。”19分钟后,奥尔德林紧步阿姆斯特朗的后尘,走出登月舱。当他走到月面上时,第一句话就赞叹说:“啊,太美了!”他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很快学会了地球人不习惯的移动方法:跳跃。他俩时而用单脚蹦,时而又用双脚跳,有些像袋鼠。两人首先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块金属纪念牌,上面镶刻着:“1969年7月。这是地球人在月球首次着陆的地方。我们代表全人类平安地到达这里”。

7月22日下午1时56分,阿姆斯特朗奉命指挥“阿波罗”—11飞船指令舱离开月球轨道,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7月25日清晨1时50分,“阿波罗”—11飞船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降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前苏联及俄罗斯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所有25名飞往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都曾在月球上发现过不明飞行物,对外星强大科技的“畏惧”,促使美国宇航局(NASA)放弃了载人登月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目前还没有把人送上月球,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计划,中国目前首先要完成的是探月工程。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 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之后再进行载人登月计划。

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卫星组成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工程目标

嫦娥一号的工程目标包括:研制、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建设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嫦娥一号负担的任务包括4项科学任务:拍摄三维月球地形图;探测月球上特殊元素的分布;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以及氦-3的储量;探测距离地球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总重130千克的科学探测仪器,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两颗初样星进行整星测试。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进入嫦娥一号”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

发射情况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嫦娥二号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嫦娥三号

中国航天人前进的步伐之快,总是出乎意料。当国人为神舟十号圆满成功的自豪感依旧回荡在心田时,嫦娥三号又整装待发了。

漫漫太空路,悠悠中国梦。公元2013年的天空,注定要给国人留下更多难忘的记忆。这一年的初夏,神舟十号两次对接天宫一号,中国首次太空授课赢得了世界的喝彩。这一年的初冬,嫦娥三号将实施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这将是中国深空探测的又一新起点。

2013年11月26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作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嫦娥三号12月初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将首次实施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月球,我们来了——嫦娥三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这一次,中国航天器将真正实现“落月”。

嫦娥落广寒,九州同梦圆。仰望夜空,华夏儿女期待着中国航天这历史性一刻的到来。

嫦娥四号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俄罗斯登月

2018年11月6日,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表示,俄罗斯计划在月球上建造一个可供人类访问的长期基地,并借助人形机器人(14.090,0.06,0.43%)(robot avatar)研究月球。

罗戈津说:“我们建造的长期基地,不适人类居住,但可以访问。但这主要是向机器人系统转化的一部分,未来人形机器人可以在月球表面解决任务。”

据报道,俄罗斯宇航员计划于2030年首次登陆月球。罗戈津没有透露在宇航员登陆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建成完整的基地。

罗戈津早些时候说过,在“安加拉”运载火箭和现有的联盟号宇宙飞船的帮助下,即使没有新的载人飞船,俄罗斯也可以实现登月。

此外,罗戈津还曾表示,俄航天集团计划研究直接在月球上利用月球土壤,3D打印航天设备维修零件的可能性。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历史 历史事件 载人航天器 月球 苏联 加加林 美国航天 阿兰·谢泼德 指令舱 月震 印度 中国 月球1号 风暴洋 月核 质量瘤 航天员 东方红三号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东方红三号 太阳宇宙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