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真武山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因供奉真武大帝而得名。全国有多处有真武山,具体如:宜宾、襄阳、贵州、龙游、方山。真武山道观古建筑群历经百年的风雨。 真武山在文革期间处于外围的部分殿宇被毁,保存下来的主体建筑“祖师殿、玄祖殿、三府宫、文昌宫”等共计三宫十一殿。四川宜宾市真武山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区西北隅,南俯金沙江,西连翠屏山,北瞰岷江,东眺长江,与三塔对峙,主峰海拔369米,占地49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是集山水、树木、文物古迹、三江自然景观和翠屏山为一体的整体风景区,为道教名山洞府。

基本简介

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真武山通常是供奉真武大帝而得名。

真武是道教中的神祇,具体请见真武词条。

宜宾真武山

宜宾真武山,邻近翠屏山,因山上有真武大帝庙而得名,真 武山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宜宾市翠屏区西北的真武山上。真武山宋名仙侣山,明代已有真武山、师来山等名称。明万历元年(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征讨都掌人时,托词真武祖师助其师,乃在山上增建真武祠,后又续建不少庙宇。

历史

真武山的道教活动始于东汉顺帝时期。相传东汉顺帝时(126——144)沛国丰邑人张道陵中年修道,离别家人,朝山睹海,沿长江西去至真武山,见其山有仙山灵气,为道家养性存神,餐霞炼道之洞府,于是定居下来,在真武山上传道数载。唐朝时,又有吕祖白天在翠屏山练剑,夜宿真武山,现存有“纯阳洞”一名仙侣洞。宋代杨道人也在此洞修炼成仙,山后有郁姑台,台下生长仙茅,杨道人遇郁姑于此,因得食仙茅之法,得白日升天之道,有洞名“郁姑洞”,为其修炼之所。神仙踪迹,招来多少风流名士,“郁姑仙踪”乃成古宜宾八景之首。

真武山之名源于明代。明万历元年(1573年)四川巡抚曾省吾,调集川、滇、黔官兵一十四万,出征川南都掌人。都掌人性蛮,不易攻破,曾省吾和部将到真武山祈祷神仙护佑。因真武大帝托梦相助,大败都掌蛮。曾省吾为报真武大帝的大恩大德,下令命部将修建真武祠(今玄祖殿),改山名为真武山,并扩建了部分祠、堂、楼、阁。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修建,真武山成了云、贵、川三省道教文化传播中心,在四川道教界亨有“北青城、南真武”美誉,建国前香火鼎盛、香客众多。

真武山道观古建筑群历经百年的风雨,文革期间处于外围的部分殿宇被毁,保存下来的主体建筑“祖师殿、玄祖殿、三府宫、文昌宫”等共计三宫十一殿。并保留有放生池、月耳池、杨戬洞、郁姑台、仙侣洞及三十余座地下建筑(两汉崖墓)。真武山的现存建设主要集中在山顶,有人说这是仿自山东泰山,也有人说这是取材于湖北武当山,同时还借鉴了四川峨眉、青城二山和成都青羊宫等的设计思想,更有人说真武山的设计构思囊括了国内众多名山胜景的优势,而特采各家之长,依山取势、纵横结合、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红墙青瓦、翘角飞檐,有着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真武山以四宫为主,楼、殿、阁、坊、桥、池、洞、台为辅,集清泉、树木、翠竹溶道教文化为一体的大型道教古庙建筑群。

真武山于2003年恢复为道教场所。

概况

且由山脚至山顶修建石级,仿泰山分立中石坊三座名门天门、二天门、三天门。至清代共有建筑20余处,号称“川南道教名山”。今尚存古建筑有斗姆宫、文昌宫等8处,占地面积共3.33公顷。古建筑依山取势,错落有势;且屹立岷江岸畔,四周古木参天,诗情画意,宛若仙境。

古建筑中,玄祖殿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建筑面积156平方米,殿前有清建木石结构如意斗拱牌坊;祖师殿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建筑面积 64平方米,殿前架石桥曰"谒仙桥"。望不楼亦建于明万历九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培修,为抬梁式三重檐歇山顶,第二层设楼,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无量殿建于明代,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殿后为郁姑台,其上曾建有遇仙楼,今楼毁台存;斗姆宫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代曾予培修,由前、中、后三殿构成,建筑面积250平方米;三府宫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筑面积638平方米;文昌宫三重大殿始建于明隆庆初(1567),增修于清代,建筑面积876平方米;斗姆宫建于清代,建筑面积108平方米。真武山古建筑群曾作为宜宾博物馆馆址,2003年回归历史原貌还原为道教场所。

地理位置

四川宜宾市真武山又名师来山、仙侣山、三台山,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区西北隅,南俯金沙江,西连翠屏山,北瞰岷江,东眺长江,与三塔对峙,主峰海拔369米,占地49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是集山水、树木、文物古迹、三江自然景观和翠屏山为一体的整体风景区,为道教名山洞府。

襄阳区域

襄阳城西南二里有龟山,俗称九宫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庙,故又有“小武当”“小金顶”“真武山”之称。襄阳居民讹音称“周公山”。宛如三角翠屏的真武山,横亘在襄阳城的西南,从檀溪路南望,她身背绵延的五岭。真武山脚下,有李曾伯《襄樊铭》的摩崖石刻和刘备、马跃檀溪的遗址。

明永乐十年,明成祖降谕建造武当山宫观,营造船队泊靠襄阳,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驻足,成就了一座身世不凡的道观,其间几经兴废。进入二十一世纪,从真武山往山下俯瞰,汉水之滨的襄、樊二城气势恢宏。

仙山缘起

山顶道观几间砖木庙宇是明朝宣德年间襄阳人萧旭募建的,早已坍毁,而今真武山道观是仿武当山祖师殿恢复性建筑,分上、中、下三观,已初具规模。白玉台基,玉栏四围,蟠龙跃然于石阶之上,重檐隆起大殿巍峨凝重,偏殿碧瓦翘角,鼎炉香烟袅袅,百米多长的红墙蜿蜒镶砌在峰侧陡岩,琉璃屋顶闪耀空际。古建筑依山取势,错落有致;且屹立汉江岸畔,青山碧水,诗情画意,宛若仙境。伫立山上,危崖高耸,有遗世独立之感。绝壁之上百米围墙红墙绿瓦,大殿之中真武金身威严如仪。东南方向岘山、琵琶山满目葱茏。俯瞰山下襄樊二城气势恢宏,汉水浩荡,气象万千。

资料记载:唐宋元时,山上已有多处庙舍。《襄阳府志》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降谕修建武当山宫观。满载“管运武当山琉璃诸物”小船数以“万计”,停泊襄阳龟山下的汉江边,“时风涛方作,顷之祥云数见,水天一色,咸谓元帝(真武大帝)显应”,于是先在此山修建玄武真宫,龟山也随之更名真武山。《襄阳县志(卷二建置寺观)》记载:“真武庙在九宫山,明宣德中里人萧旭始立庙,……香火日盛,号为小武当”。《襄阳县志(卷一地理)》记载:“龟山在县西四里,一名小武当山,俗呼九宫山,山上有石,襄人以三月三日来游,谓可免灾。山麓有刘先主亭(名胜志),山腰有礤礤石镌天峰清眺四字。雍正间,守道鲁之裕以羊叔子宴游当在是山”。

在历史传统习惯中,朝武当山首先要到真武山给真武大帝上表章,算是报到。据《太岳太和山纪略》记载:“真武观……在襄阳城西二里……谒太和(武当山太和宫)者先奏表于此”。财富力强者,继续去均州(今丹江口)武当山天柱峰朝金顶,钱乏体弱者,到真武山即使回转也算还了朝拜真武大帝的心愿。

几经沧桑

真武山道观,历史上是武当山系列道观中的第一道观,其规模属其中最大的,海内外享有盛名。因道观毗邻汉江,处在鄂、川、陕、湘、桂、滇数省来往的通衢大道,水旱码头,交通十分便利,众多香客慕真武神应,使鄂西北“小武当”增添无限光彩。从农历腊月三十到三月三,到真武山朝山敬香的香客最多。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真武山道观香客仍然十分兴盛。在鼎盛时期,道观建筑的殿堂、房屋有350多间,道人近百人。后来,大部分殿堂毁于战火。“文革”中仅存的祖师殿、圣公圣母殿、娘娘殿又被当作“四旧”拆毁,道教活动一度中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襄阳市道教徒和广大信士弟子多次向市民族宗教局和上级宗教事务主管部门提出恢复真武山道教活动场所的要求;部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出恢复真武山道观和道教活动议案。1994年8月30日,襄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恢复真武山道观,并将真武山的道教活动场所开放。1995年以后,几经协调,真武山的开山炸石局面得以制止,政府投资100多万元治理了因开山炸石造成的山体塌陷。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道观恢复性建设进展顺利,现已初具规模。

真武山新建了道观殿堂9座、生活配套设施33间、新塑神像14尊。山下新落成的真武山道观石牌坊,巍峨庄严。真武山广场建设已具雏形。虽然道观一直处于恢复性建设之中,仍不时可以看到有虔诚的香客和慕名而来的游览者。

2003年10月1至7日(农历9月初6至12日),经襄阳市宗教局批准,真武山道观举办九月九庙会,农历9月9日是道教传统节日,是真武祖师修道成仙之日,每逢此日,各方信士游客纷纷到真武山朝圣真武祖师。这是1995年恢复道教活动以来第一次举办庙会,为答谢多年来各方对建设的支持,真武山道观经韵团道众特为广大信众和游客作祈福迎祥大法会,邀请武当山武道功夫团、湖南省精武醒狮团队进行了7天14场道教武当神功和舞狮表演,这是襄阳市道教信众的一大幸事。

名山风采

宛如三角翠屏的真武山,横亘在襄阳城西南。从檀溪路南望,她身背绵延的五岭,虎头、华山、凤凰高耸,端坐在葱茏怀抱之中,不起眼的小山头,文化积淀可谓深厚。几百年来,出于饱览“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胜境心态的并不多,朝拜“小顶”却成时尚,与武当山大顶齐名,年节更是蜂拥,祈求真武祖师庇佑,印证了千年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远望真武,峰岭高低各不相同,如从东麓望去,一线刀刃,高可及天,似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险绝;西坡一片郁郁葱葱,林涛沙沙,登临此山,轻风拂面,怡神开怀;倚栏极目小望,古城新貌,玉带映衬,浩淼汉江从天际而来;万顷沃野,一展平畴,大河急转南下,宛如有意环抱襄州古城、真乃天地造化;南山一带群山起伏,真武山处于中央尖角,水阔天空,无酒自醉。

漫步山道之上,常可见有道人在后山采摘野菜,可知观中道人勤劳节俭。现任住持是清慧道长肖品和,为武当派开山鼻祖张三丰的第十四代正宗传人。肖虽是一位年轻的道人,但出家修道已有多年,眉宇间透着儒雅睿智。真武山的道人在肖道长的言传身教下,大部分精通武当功夫。据报道,2004年11月8日,20多位德国武术爱好者专程来到真武山学习中国武当功夫,肖品和道长高兴地传授给他的外国弟子们一套武当三丰派养生功法。

游览仙山,众多古迹如繁星点点,可谓“青山细品觅史迹,不尽小山藏神秘”。首先见到矗立的巨大石额,上书“纵览汉岘”。而就在东山麓脚,镌刻有20平方米的摩岩,记载着宋末抗击入侵的战绩--“纪功铭”。《三国演义》中刘备马跃檀溪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在真武山北麓,一青石上粗大的马蹄印迹至今犹在,保存完好。相传是刘备骑马飞跃檀溪的地方,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遗迹之一。

南坡幽谷陡立着直插天穹的石壁,此为开山取石所留遗迹。上个世纪这里开山炸石,满足城乡建设需要,硬是劈去半面山体,人工开山遗迹平添了名山新景。走进狭窄谷道,褐石棱峋,伫立仰望,壁立千仞,错落欲崩,气势恢宏,赏玩秀丽风光后,这里又是一番强悍豪迈气势。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咏唱故乡山峦“石壁疑削成”,此情此景,兀然眼前。山顶的红墙小树,如月宫琼阁桂枝悬于空中,让人顿生“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感。

据真武山肖品和道长所言,道观计划配合真武山广场建设在山下建造一些房舍,以备接待之用;在南坡幽谷半崖处将修建南岩宫;石壁将建成大型摩崖石刻,刻道德五千言于其上。可以想见,将来的真武山定将别有一番风光。

贵州区域

兴仁

又名翠屏山,位于贵州兴仁县域西南隅,山上原有参天古树上百棵,其“红叶耸翠”为兴仁八景之一。

从清道光年间以来,真武山上陆续建成文昌阁、灵官庙、把酒亭、红树山庄、翠屏轩等一批建筑,并有石阶路相连。后因“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些古树和残垣断壁。

1997年,兴仁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重建真武山公园。在山顶建成气势宏伟的真武楼,长长的白色石阶,从山脚直通山顶,两旁绿树掩映,蔚为壮观。沿山脚四周,又先后建成积圆寺、半山轩、儿童乐园、戏水池、盆景园、花坛假山喷泉、叠泉等一批建筑及园林、娱乐设施,使这里绿意盎然,花香四溢,成为兴仁县城的一大胜景。登上真武阁举目四望,兴仁县城新楼林立,日新月异,让人感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这是兴仁真武山,真武山一般凡山上有真武庙者都叫此名,国内真武山有很多。

龙游区域

龙游真武山位于龙游县塔石镇叶村村北边2公里处,距龙游城区25公里,是衢州旅游胜地之一。

主峰名豸屏峰,突兀耸拔,海拔高度为458米,故真武山又名豸屏山。山上有真武庙。蹬道盘曲,终年绿荫华盖,翠竹干霄,历来是文人学士寻古探幽之胜地。

登山,“仰观山势接云霄,石径崎岖路转遥。西岭不如东岭曲,回头一望欲魂销。”(清杨渭恩诗)沿着蜿蜒曲折、用碎石填嵌的小径循东岭或西岭俯身攀援,抬头仰观,山势陡峻,石径崎岖若悬梯直入去霄,徐风习习,白云朵朵从头顶掠去。“仙源究竞殊尘俗,四

面云山青复青。”当人们用尽全力登完最后一段极陡的石梯,准备踏上徐徐斜上的曲径时,一幅王摩诘的蓬莱仙境图赫然路入眼帘:山顶平坦,方圆约有50米,四周绿荫环抱,千年苍古香樟耸入云霄,幽篁修竹,青翠欲滴,桂茶花卉,芬芳争妍,鸟语莺歌,此起彼落,奏起了一曲立体的交响乐。“层峦耸翠暗浮烟,石壁孤悬远接天。试上月台高处望,乡村城郭小如拳。”步上高台眺

望,向北层峦叠嶂,千峰争秀,雨时万壑齐泻,云雾缥缈,阵风过后掀起千层浪,好一幅青山雨霁图,怎不让人心驰神往?南瞰,

十里平川一望无限,田畴岑峦,小桥乡陬,溪流村道,尽收眼底,近处,人工湖泊明亮似镜,道上行人往来,农舍鸡鸭欢鸣,屋顶炊烟袅袅,一派盎然生机。

台上有院,称豸屏道院,原建为道教圣地,素享“小武当”美称,真武山一名就此而来。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这—圣地渐渐被“阿弥陀佛”年替代。山上建有秀峰寺,系曹洞正宗,但真武两字仍沿袭至今,所以秀峰寺又称真武寺或真武庙。原建筑白墙青瓦,楼台亭阁,端庄古朴。可惜庙殿已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台中还掘有一古井,深不过一丈,常年不涸,味甘清醇,汲之不竭,供道僧游客之饮用。芳菲三月初三,“最是年年上已日,如云士女共焚香。”(清余华诗)时值清明前后,春景浓丽,杜鹃花开满山,游客、香客不绝于道。

方山区域

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南距离石市32公里,东北离太原 216公里。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由72峰、36崖、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是吕梁山的一颗明珠,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系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

北武当山小金顶建玄天真武庙,并有壁画、石刻多处。

北武当山海拔1437米,景区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栗子、苹果、柿子、核桃及橡、槐、漆等树木遍布山野。山中还有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材,如何首乌、当归、荆芥、薄荷、山参、红花、枸杞等。

传说,此处为真武大帝二次修炼羽化脱身之处。因此深受道家敬爷。真武大帝修炼成仙后,来到了北武当。恰逢此处有怪蟒作恶,当地百姓如入火炕。真武大帝立即斩杀怪蟒。两年后,怪蟒复又作怪而且功力大增。真武大帝便二次羽化,终成正果,杀绝怪蟒。现有舍身崖记录了当年发生的故事。

风景名胜区

北武当山主峰四周几乎都是陡壁悬崖,只有一条人造“天梯”可攀。来到山脚下,过五里黄土、五里沙路,便是1400余级就山凿筑的石阶,凡险峻之处,设有铁索扶手。石阶一线叠置,从下仰视,宛如“天梯”。游人攀登,每一步都可听到悠扬顿挫的“石音”,形成独特的“石乐”绝景 。沿着石阶 ,奇松异石、庙宇石刻,掩没在葱郁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间点缀,相映成趣。主要的山石景观有:古猿望日、石猪受难、九龙出洞、石象守山、天壶倾露、石羊朝圣、石龟下蛋、石虎、石蛤蟆、龟蛇斗智等。最令人称奇的是“龟蛇斗智”奇观,相传神龟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斗,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麈战,神龟节节败退,青蛇步步紧逼。其时,恰逢真武大帝返宫,见状,轻轻用手指一点,龟蛇便动弹不得,从此永久停留在这里,成千古一绝——“蛇石”虎视眈眈,“龟石”尾临悬崖,万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经风一吹,便摇摇欲坠,令人心悬,所以又称风动石,为我国罕见的景观之一。主要的奇松景观有:鸳鸯松、迎客松、托天松、母子松等。最使人叹为观止的是“擎天探海松”,其松立于石阶半道,树身技分两杈,一直刺青天,一枝瞰群峰。近金顶登南天门石阶,旁边陡崖上刻有“乔松”二字,据载为清代道光年间永宁州牧王继贤手迹。现存乔松树桩直径近一米,可以想见其昔日雄姿。主要的悬崖峭壁有:千仞壁、舍身崖、鹰嘴崖等。还有呈垂直分布的植被,其色彩和花期随季节变化,给北武当山披上了“春粉、夏艳、秋红、冬白”的盛装。登临武当之巅,一览众山,但见远山苍茫,松风扑面,白云飘逸;只闻松涛阵阵,山泉潺潺,鸟语唧唧,似琴弦轻拨;夏秋之季,如晴空万里,金顶之下,丛林景观相间,似七彩织锦;白云远处,群山连绵,犹如万龙翻腾,极为壮观。

北武当山不仅自然风光绝妙,而且渊源悠久。据对现存的《永宁州志》考证,北武当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处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圣地,山顶建有玄天大殿。至于唐之前何时而建,尚待稽考。以后随着岁月嬗递,多数庙观都经过多次毁坏和修葺。其中仅明万历年间,就曾进行过两次大修,当时汾州府庆成王尤敬真武祖师,不惜花费巨金将登山道路改造成石阶,并将早已圮毁的玄天大殿修复一新,龙王山遂改称北武当山,一时鼎盛。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四日,玄天大殿被毁。雍正二、三年(1724——1725),在山头建无梁砖窑一眼(即正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事修葺,两年内山上玄天庙、老母殿、龙王庙、灵宫庙和山下太和宫相继落成。道光二十八年(1849),金顶南天门修整一新,并在大门上刻了“武当山”三字。以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又数次修葺。由此可见,北武当山的道教庙现建筑群,是经历了长达一千余年风雨变化遗存下来的,尽管现有建筑多系明清或近代遗物,但其表现了古老的历史渊源。其主要建筑有:对万神庙、灵宫庙、山神土地庙、二龙庙、乔松室、三官庙、火神庙、龙王庙、黑虎庙、玄天大殿和太和宫等。1984年 5月,方山县人民政府为开发武当胜景,保护文物古迹,着手开发建设。1990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确定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1994年公布为国家第三批风景名胜区。上级有关单位多次拨款,社会各界纷纷募捐,北武当山的制高点和道教活动的中心玄天大殿已修葺一新,檐牙高琢,铁瓦覆顶,新铸真武铜像威严端坐。此外,对万神庙等庙宇与石阶进行了维修,重塑神像,并新开辟了一条循环小路,入山口新建了一石牌坊。北武当山建筑群已初具规模。

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开放以来,先后有许德珩、启功、周而复、方毅、臧克家、溥杰、冯其庸、王朝闻、吴冠中等名人学者,题词作画,纂述作文,留下千古佳作,更添武当风采。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为北武当山古庙会期。其时,玄天殿前,香烟缭绕,风景区内,游人如云。据史载,唐朝时就“朝山进香者年复一年,久盛不衰”。随着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游人更是络绎不绝。

北武当山道观现有道人十多个,观内存有泥塑、壁画、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当代文人学者登临此山,无不题词作画;香客游人游历此山,无不流连忘返。

交通线路:距太原约120公里,可从太原乘坐忻州——方山的长途汽车,到方山后转乘到达景区的汽车即可。

门票(旺季15元,淡季50元)

最佳旅游季节

北武当山气候属于内陆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8.7℃左右,无霜期为135天。所以每年5-10月间为最佳旅游季节。

丛罗峪

丛罗峪真武山地处晋陕古迹之旅黄金线路的中心位置,西接陕西白云山、东连方山县武当山,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历来又是仙道栖隐修真之地。

真武山位于丛罗峪东南面,距“世界历史文化名镇”——碛口25公里,海拨约800米,山势挺拔,错落有致。上面建有古寺庙和真武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如今仍是楼阁亭台应有尽有,红墙碧瓦耀眼夺目,浮雕石刻引人入胜,苍松翠柏,清秀葱郁。自建观以来香火不断,钟鼓悠扬。特别是每年三月实三真武诞辰和九月九日真武成道之日,山上香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景观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