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知行/国学百家讲坛》是2012年11月1日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宋一夫。

内容简介

系列丛书《国学百家讲坛·儒学分卷》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筛选,汲取儒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华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直观和形象的阅读形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打开一扇窗口。由宋一夫主编的这本《国学百家讲坛(彩版):知行》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该书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中的核心命题“知行”

编辑推荐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本册《国学百家讲坛(彩版):知行》的核心命题是知行。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知,是指认识、知识、道德意识等;行,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动、行为、践履之义。在中国古代,知行问题涉及认识论,也涉及伦理道德等其他哲学范畴。知行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对哲学范畴,是古人争论久远且又激烈的问题,乃至今日也是认识论中时常讨论的重要课题。历代的哲学家,在探索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诸种看法。这些思想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国学百家讲坛(彩版):知行》由宋一夫主编。

作者简介

宋一夫,1955年生,哲学博士,编审。现任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成果有《汉代功曹、五官掾考》(《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社会二重结构论》(《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历史结构与现实结构的二重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等学术论文50余篇,与人合著及主编著作20余部。

图书目录

国学漫谈

孔子·说知行(一)

孔子·说知行(二)

孟子·说知行

荀子·说知行

张载·说知行

二程·说知行

朱熹·说知行

许衡·说知行

王守仁·说知行

王廷相·说知行

陈确·说知行

黄宗羲·说知行

王夫之·说知行

唐甄·说知行

颜元·说知行

文摘

伯牙学琴

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名叫伯牙。他酷爱弹琴,但技艺不高。于是,伯牙便拜著名琴师成连为老师,跟他学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伯牙逐渐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弹琴时常伴有杂念,不能进入忘我的状态,技艺水平很难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伯牙虽感到十分焦虑,但始终无法提高自己的技艺。成连也在考虑用什么办法才能尽快提高伯牙的琴技。

有一天,成连对伯牙说:“我有一位老师,名叫房子春。他家住东海之滨,很有谋略和见识,善于陶冶人的情趣。我送你去他那吧。也许他能帮你改变目前的状态。”正不知如何是好的伯牙听老师这么一说,顿时喜上眉梢,很高兴地接受了建议。

于是,师徒二人立即启程,赶赴蓬莱山。一路上,伯牙与老师谈笑风生,好不舒心。他们顺利到达蓬莱山,放下行装,安置好住处。成连见伯牙兴致很高,就对他说:“我先去拜见老师。你不要离开这里,感到烦闷就弹弹琴。我很快就回来。”说完便撑船远去。

伯牙送走老师,稍作休息,便开始边弹琴边等着老师回来。他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得到名家指点,不禁心花怒放。于是,他取出琴来想抒发一下此时的心情。可是他弹了几曲,总觉心境慌乱,曲子也平淡无奇,便停了下来。一个时辰过去了,又一个时辰过去了,老师还是没有回来。伯牙心里有些着急,于是站起来,四面张望,希望能看到老师的身影。面对大海,放眼望去一片寂寥,没有一个人,海天一色,空旷渺远;海浪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地拍打着崖岸,飞溅出无数美丽的浪花,像精灵一样转瞬即逝;身后林木深幽郁郁苍苍,衬着深蓝色的海水更显得雄浑、古朴、凝重;空中海鸥飞来飞去,不时鸣唱,划破了寂静。好一幅辽阔、壮丽的美景跃然眼前。

就这样,伯牙望着美景,心潮澎湃,不时生发出一缕曼妙的情思,不时有一股创作冲动激荡着他的胸膛。景色在他眼里越来越美,似乎有了生命。海水向他涌过来,鸟儿向他飞来。他无法按捺这美妙的情思,不自觉地坐到琴前,和着涛声,伴着鸟鸣,疾速地弹起来。他完全沉浸在这大自然的韵律之中,情感的波涛在他手指下翻转流泻,边弹边唱,边看边弹,似把流水弹成乐曲,把乐曲幻化为流水;似把森林弹成乐章,把乐章叠印成森林;小鸟像跳跃的音符,音符像啁鸣的小鸟……就这样,他弹到不能自持。当琴声戛(jia)然而止的时候,他已泪流满面,大声喊道:“老师,老师,我明白您的一番苦心啦。您带学生到这里来,是为了让我改变意境和情趣呀!”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成连回来了。他见伯牙如痴如醉的样子,知道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他略略点头,含笑不语,在伯牙身边站了一会儿,便把仍沉浸在音乐旋律之中的学生唤醒。伯牙见到老师,感动不已,两人相视,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后来,伯牙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大琴师,他无与伦比的琴艺令人赞叹不已。 伯牙学琴三年,技艺无法再提高的原因是缺少更为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不出新的灵感。来到蓬莱“仙境”后,他触景生情,进发出新的灵感火花,新的琴音在他手下呼之即出,从而使弹琴的技艺突飞猛进。这正是知与行相辅相成的体现。当然,伯牙的成功,还在于他平时打下的基础,蓬莱之行只是他成功的外力。假如没有那三年的努力,要想在任何“仙境”一蹴而就都是不可能的。

越人造车

从前,越国还没有车,人们不知车是什么东西,什么样子。

有一天,有一个越国人外出旅行,走到晋国和楚国交界的地方,突然眼前一亮,见到了一辆车。这辆车已经破损得十分厉害:辐条已经朽烂,车轮也缺了一个;车鞔折断,车辕损坏得也非常严重。经过日晒雨淋,更显得破败不堪。这是一辆被人们丢弃的破车。本来,这辆破车已在这停了多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这个越国的旅行者听说这就是“车”,心里很高兴。他想:“虽是破车,但家乡人也未曾见过,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是车也好。”想到这,他就雇人雇船,把这辆破车运回越国。一是让家乡人感到新奇,二是夸耀一下自己的见多识广。

经过一路颠簸,这辆车更破了,勉强运到越国,已快散了架子。越国人见有人运回这么一件“怪物”十分惊奇,纷纷前来观看。那个旅行者高声向众人介绍:“这就是车,你们以前从来没见过的车!”围观者都赞叹不已,但没有一个人提出丝毫疑问,都以为这就是车,车就是这个样子。既然面前有了实物,当然不能再让越国继续没有车的历史。一些人感慨万端,决定造车。他们雄心勃勃、埋头苦干,“依样画葫芦”。经过数月的辛苦劳作,越国人终于造出了许多同这辆破车相差无几的车来。他们面对自己造出的车满心欢喜。

此时此刻越国人都陶醉在自己能造车的狂喜之中。有一天,一个晋国人和一个楚国人来到越国。他们见到越国人为之骄傲的车,都啼笑皆非。面对这些破破烂烂、不能使用的破车,他们好心地告诫越国人,说这种车是不能跑的,这样造车是不对的,并想详细告诉越国人该怎样造车。可越国人误解了他们的意思,以为这两个人在欺骗他们。他们显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继而,又表现出瞧不起这两个人的神态。无奈,晋国人和楚国人只得走了。

事也凑巧,不久,敌国进犯越国。越国人听到战斗警报,纷纷披挂上阵,并自以为这回靠自己造的车必胜无疑了。他们登上车,立即驱车前进。但这些车本来是模仿破车造成的,根本不能用。一启动机关,各部件就开始“嘎嘎”作响,纷纷掉落下来。有的车勉强跑到阵地前,就再也不动了。最后这些破车都稀里哗啦散了架:掉轮的掉轮、折辕的折辕,把车上的士兵摔得东倒西歪、七零八落。队伍一片混乱,士兵们纷纷逃命。有几个执迷不悟的人,还想利用这些破车,他们捡起掉下的轮子往车上安,七手八脚安好几辆。有的刚启动几步,就“咣”一声全散了。有的还没启动,就这边修,那边坏;这边往里装,那边往出掉,弄得狼狈不堪。敌方见状感到良机已到,就发起进攻。越国将士早已被破车搞得焦头烂额,见敌人冲过来,慌忙招架,被打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战争结束了,越国人也开始觉得这次失败似乎与车有关系,但他们仍不知道可以使用的车到底是什么模样的。

越人战败,败在他们的无知却强装有知。把知之一点当成知之全部,可悲可叹。真知来自实践,来自全面的认识。偏处一隅,一叶障目,已是愚昧,却当做聪慧,必然深受其害。

P32-39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文学作品 小说作品 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