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6条结果
齿刃石镰,裴李岗文化代表性器物。是一种收割工具。正文裴李岗文化代表性器物。系一种收割工具,也可用于采摘果实。弓背,刃部平直或略内凹,刃部加工出细小的锯齿。柄部略向上翘,柄的下部有一个缺裴李岗文化齿刃石镰口或两个缺口,用以捆缚木柄(见彩版4“裴李岗文化石镰”)。
更新于: --
长25厘米,宽1~7厘米,厚0.7厘米。刀底部为平面,正面刃斜,刀略弯,背厚、刃薄,有尖头。正文石镰刀 长25厘米,宽1~7厘米,厚0.7厘米。刀底部为平面,正面刃斜,刀略弯,背厚、刃薄,有尖头。1958年出土于昌城村东,系原始社会至商周的生产工具。
更新于: --
此展品为新石器时期的石器,镰通体磨光,弓背内曲,背面略厚。现收藏于新郑市博物馆。正文镰通体磨光,制作工艺精湛,弓背内曲,背面略厚,向下渐薄。刃部有平直细小的锯齿。镰前端较窄,柄部较宽,柄上翘,下部有两个系绳用的缺口。此镰面上布满青、白两色分明的较均匀的小斑点。
更新于: --
新石器时代石镰,为新石器时代文物。文物介绍新石器时代石镰,长9.4厘米,宽5.2厘米。灰色,扁长体,双面刃,后面有穿孔。石质凹凸不平。现收藏于宜城市博物馆。
更新于: --
新石器时代石镰,在7000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普遍种植粟,石镰是收割粟的工具。使用时在镰身后部捆绑竖柄,人们一手把地里的粟秸攥成一束,一手持柄挥镰割断成束的粟秸。为增加石镰的切割能力,还特意把石镰的刃部加工成细密的锯齿状。
更新于: --
新石器时代石镰,新石器时代石器,在河南省郏县水泉遗址出土。正文简介:在7000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普遍种植粟,石镰是收割粟的工具。使用时在镰身后部捆绑竖柄,人们一手把地里的粟秸攥成一束,一手持柄挥镰割断成束的粟秸。为增加石镰的切割能力,还特意把石镰的刃部加工成细密的锯齿状。
更新于: --
戈(中国先秦时期长柄兵器),又称鸡鸣、拥颈,流行于商至汉代,受石器时代石镰、骨镰或陶镰启发而产生。戈原为长柄,平头,刃在下,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商代已有铜戈,秦代仍用戈,但战术地位下降。西汉时,戈已转为步兵与骑兵战,不再作为实战兵器。东汉时,戈已绝迹。戈的主要攻击方式为勾击,可能自镰刀演变而成。戈的类型有长戈、中戈和短戈,分别用于车战、步兵和骑兵作战。戈的击法有钩挂、扎挑等。最早的青铜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500年)。概述[规格] 宽2寸,内长7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戈头:分为援...
更新于: --
沁园遗址位于济源市东北17公里的五龙口镇化村南200米处,东西长720米,南北宽110米,总面积为79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上世纪70~80年代,村里为了种地把岗推平,现在地中还可看到瓮、钵、石斧、石镰、罐、盆、鬲等器物残片,是一处仰绍至汉代的文化遗址。基本简介沁园遗址,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区东北15公里的化村与留村以南的高岗上。东汉明帝刘庄之女致,永平三年(公元60年)被封为沁水公主。据传,因沁水公主的花园建在此岗上,故名。后为窦宪所夺。唐宰相裴休在园北建化城寺,沁园为寺之花园。金代为官僚游宴之所。1987年11月,原新乡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化村西南2米高的土岗上调查,发现有陶钵...
更新于: --
傅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傅庄村北侧,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址地势隆起,高出周围地面6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87500平方米,文化层一般约2米,最厚达3.5米。遗址的表层和断崖处,发现了大量陶片,其中包括泥质和夹沙红陶、褐陶、黑陶和灰陶等。根据残片,可以辨认出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瓶、作炊具用的陶鬲、陶鼎、陶钵、陶盆、陶碗、陶壶、陶罐、陶瓮、陶豆等。陶片表面有方格、篮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装饰。断崖处还发现了灰坑、灶坑遗迹。此外,还出土了石器和骨器,如石斧、石刀、石镞、石凿、石镰、石铲、石锛、石犁铧、骨锥、骨镞、骨针等。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傅庄遗...
更新于: --
官堌堆遗址就是鲁西南地区堌堆遗址。位于定陶县邓集乡姜楼村西南约400米。南临范阳河(古称汜水)的故道。东北距仿山约3公里。面积约6500平方米土土堆高8米。上层3米为周、汉文化堆积,中层3.5米为商文化堆积,6.5米以下为龙山文化堆积暴露的露遗迹有灰坑、蚌壳坑、烧土面和灰层等。出土龙山文化遗物有方格纹、篮纹灰陶罐、红陶或白陶鬶、石镰、石斧、骨堆、骨镞等;商文化有夹砂红陶或泥质灰陶鬲,均饰绳纹;周、汉文化有夹砂红陶鬲、瓮、盆等。《史记》载:汉高祖刘邦“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定陶县志》称即此堌堆,因名“受命坛”。
更新于: --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