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祭,ji,从,从,从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祭祀。

(2) 同本义 [obit;offer a sacrifice]

【释义】①供奉神灵:祭天|祭神|祭祖。

②对死者表示追念的仪式:祭奠|公祭死难烈士。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朝于斯夕于斯,岁时伏腊祭(袁可立)于斯。”

基本信息

汉字

1、祭jì

【释义】①供奉神灵或祖先:祭天、祭神、祭祖。

②对死者表示追念的仪式:祭奠、公祭死难烈士。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朝于斯夕于斯,岁时伏腊祭(袁可立)于斯。”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例句〗每年清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都有很多人手捧鲜花,祭奠英灵。

【祭祀】 旧俗在一定时节备供品向神明或祖先致祭,表示崇敬、纪念并求保佑。

〖例句〗在旧社会,每逢除夕之夜,几乎每家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希望来年安康幸福。

2、 祭zhài

中国古代姓氏。祭仲,出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3、 祭“zhà

祭城,地名,郑东新区,原为祭城镇,现为祭城办事处。《辞海》:“祭”,古国名,亦作“(左)祭(右)邑”,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原为畿内之地,后东迁,在今河南郑州东北。音训为“zhài“,该地延续三千年读作“zhà”。周公奠定中国文化之基础,该地与中国文化关系巨大,故地名及读音不可擅改。

郑东新区祭城,作为地名“祭”的读音为zhà,该读音在全国绝无仅有,用作地名可谓历史悠久。

据介绍,西周时期,周公五子祭伯封侯在管城东北15里处,建祭阝(jì)国都城,史称祭阝伯城。后来“祭阝”字改为“祭”字,读音为“zhài”。随着多年后外地民众迁到祭伯城定居,由于口音不同,使祭的读音逐步演变为“zhà”,祭伯城简称祭城。

今郑州市郑东新区凤凰台、祭城路街道办事处一带就是古祭国都邑所在地。沿用和保护“祭”字地名,一直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作用。

笔画

11画,笔顺35445411234

详细解释

祭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祭祀。

同本义

祭,祀也。――《说文》

祭之为言索也。――《说苑·权谋》

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公羊传·桓公八年》注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论语·乡党》

古人食稻而祭先穑。——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以灵鼓鼓社祭。

祭jì

1. 〈表〉对死者敬意的仪式:~奠。清明节~烈士。

2. 迷信者供奉鬼神的活动:~财神,~天~地等等,都是哄己骗人。

3. 使用(法宝):~起一件法宝。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字部》 ·祭

《唐韵》《集韵》《韵会》子例切,音霁。《说文》祭祀也。从示,右手持肉。

又《尚书·大传》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

又《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详见《礼·记祭法祭统祭义》诸篇。

又《广韵》《集韵》侧界切《韵会》《正韵》侧卖切,音债。周大夫邑名。

又姓,周公子祭伯,其後为氏。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汉字      郑伯克段于鄢 郑东新区 音训 说苑 谷梁传 公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