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所谓价值观即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由复杂多样的价值观进行长期反复的整合和消解,最终就形成了体现一个社会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社会价值观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简介

社会价值观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细枝末节的变化,不是价值观边缘、外围的变化,而是价值观主轴、核心的变化,是价值观的整体性变革,是价值观范型的转换。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既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和发展状况的反映,也是对人们理想中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期盼。因而,社会结构特征的变化及其多样化,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价值观念的结构性变化和多样化,表现为新的价值观念的不断出现。不难看到,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结构性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特征或表现形式,就是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复杂化。具体说来,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新的价值观念结构的形成,具有几个重要的社会学特征。

个人发展机会和路径多样化。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居民的发展机会不断增加,也日益多样化,这使得社会成员实现个人成功的机会空间空前扩大,可供选择的路径显著增加,人们不再共同瞄着某一个方向谋求自身发展。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发展机会,必然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

社会评价机制多样化。社会评价机制的多样化,意味着个人成功标准的分化和多样化。在当今社会,个人发家致富,做青春偶像、影视明星、文化体育明星,加入甚至引导时尚消费潮流,成为知识和技术精英,当然还有仕途发达,等等,都可成为个人的成功标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有一种从过去注重组织评价转向现在重视自我评价、“粉丝”评价、媒体评价的趋势,其背后的实质则是从以往注重精神内涵转向更加注重物质效果。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在同一时空中并存。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走向城市社会、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之中,并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而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社会价值、现代社会价值乃至后现代社会价值,都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相互激荡。

社会的价值观念结构开始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阶层化特征。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以及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迁和多样化,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切的差异愈益显著,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关价值取向的分歧。

价值观念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对我国社会价值整合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进行价值整合,并不是要消灭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是要在承认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条件下,加快建设全社会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所谓价值观即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标准,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他往往表现为信念、理想、信仰、追求等形态。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是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并受其制约的,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由众多的复杂多样的价值观进行长期反复的整合和消解,最终就形成了体现一个社会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任何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是该社会价值观的集合体,是建立在该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核心价值体系和一般价值体系的完整的、内涵丰富的价值观系统,其构成具有层次性。社会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由核心价值观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由里到外则是由一般价值观构成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其他层次的价值观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各个层次的价值观依据核心价值观来确定其内涵。各个层次的价值观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各个层次的具体价值观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调整或变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

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理想的一种延续,是对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理想价值诉求,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这一体系是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是在吸取以往人类一切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以人民利益为目标的新型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同样包含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一般价值体系,它是由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多元价值体系构成的价值系统。

(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后指出,人类社会大体需要经历三大发展阶段——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和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才能达到自觉地发展状态。这三大发展阶段集中在价值理念上,即形成了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三大价值形态。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基本上是以神为本,人们主要从虚幻的神灵中获取发展的价值与动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物为本的阶段,人们的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主要地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人的本质掩盖在物的交换之中,人的发展往往被忽视;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进入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否定和扬弃了以神为本,否定和扬弃了资产阶级在以人为本的口号下所掩盖着的以资本为本,同时也是对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所呈现出来的异化的价值否定。它强调要以现实的人即人民群众为目的,要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充分肯定、满足和发展人民群众正当合理的利益。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照人的尺度来评判历史进步的;社会历史是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不断表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来展开的,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

阶级社会产生之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平等性和显失公平。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存在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凭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另一个集团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附于人、受制于人。人们因而在经济上、政治上显现出巨大的差别来,这些差别就是不平等、不公正。于是为了改变自己地位者与为了维护自己地位者之间的对立、冲突与斗争——阶级斗争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思想家们试图从超阶级的立场上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以摆脱阶级和阶级斗争。尽管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不同、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这些思想家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也千奇百怪、叫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都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如中国的“大同”世界或“太平”世界,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太阳城”等。在整个下层人民中间在着要求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的强烈的思想和愿望,这突出地体现在宗教的经典之中,如《圣经》中《新约》部分。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发展物、继承物和替代物,吸收了以往社会关于社会平等和公正的思想,并且提出为了彻底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就必须改变最广大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实现绝大多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因其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彻底消除了剥削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统治,极大的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梦寐以求的公平正义和效率。马克思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观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由于不平等主要源于对财产特别是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寡,因此竭力主张社会平等或为之而奔走呼号的人都主张财产共有,消灭私有制,都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平等经济上的保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因此要实现社会平等就必须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人们关于财产共有、实现社会平等的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以前社会和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分析后认为,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体现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无法调和的,只有广大的无产阶级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真正意义上的最终解放,也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彻底改变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使整个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才能彻底消灭社会不平等的经济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是社会主义同以往社会的本质区别,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上的具体体现和经济基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大的不平等就是财产私有制,为了实现财产共有,人类社会的有识之士自古以来就为之奋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财产共有是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反映在上层精英的治国理念中,广大中下层群众的社会文化中,同时也渗透到到各类宗教的教义中。人们把实现财产共有当作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前提和条件。作为人类找到的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理所应当的把财产共有作为自己在经济上追求的目标和基本价值,这是对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继承。

(四)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当家作主。

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政治上的保证。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人民的统治,”或者说是“多数人的统治”。民主政治在古希腊的某些城邦,特别是雅典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将民主发展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将代议制民主推进到较为完善的水平,对人类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因其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有限的民主,所以并不是人类找到的最好的完善的制度。尽管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的形式非常先进,但其实质是社会中拥有雄厚资本实力和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民主。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没有真正地民主可言的。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继承物和替代物,不但汲取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的优势和长处,并且将其发扬光大。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统治,首次废除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实质意义上的民主制度变为现实。因此,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作为价值观的民主,意味着主权在民,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来自于人民,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在于人民的同意,而不是在于神的旨意或者资本的逻辑。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一方面批判继承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主政体的某些经验和形式,具有一般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它赖以存在和服务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所以其民主的实际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理想境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高类型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利。

(五)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是坚持集体主义。

所谓集体主义,就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中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本质上是个人发展的两方面的表现。由于个人的有限性,在其实现自身的利益时必须同他人交往和联合,通过实现共同的社会利益来发展自己,从个人发展的最终趋势看,二者必须是统一的,社会利益必须在每个人的利益中得到反映,而每个人又将其特殊利益融合在整体利益之中。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实现是相互制约的。社会利益不会自己实现,它必须通过个人来实现;个人之间关系的状况如何,个人利益具有什么内容,实现方式如何,同样受社会规定和制约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具体体现为前者代表着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长远和根本利益,而集体中的每一成员也把维护和发展集体利益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保证和前提。集体和个人互为目的。个人应以集体为目的,为维护和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工作,因为个人的长远和根本利益维系于集体利益。同时集体作为个体利益的代表也应以个人为目的,在物质上根据社会公正原则尽力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不断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在精神上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发展。社会主义奉行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根本对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过分强调人本主义和个人至上主义截然不同,社会主义注重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结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关系。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着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其他价值观无法比拟的社会凝聚力和时代合理性,是真正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价值观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其一般价值观则主要包括伦理价值观(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政治价值观(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当家作主)、经济价值观(实现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其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一般价值观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来展开的,都是依据核心价值观来确定其内涵。社会主义价值观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各个层次的具体价值观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调整或变化。

深刻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及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观点,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三要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则是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发展的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就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层次清楚、定位明确、结构严谨,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不断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对解决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问题的新创造,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的科学解释。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通过努力才能够实现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和形成社会共识的精神航标。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中的主导地位,切实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首先,坚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反映不同利益主体需求的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种趋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不断提高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一方面要向历史与现实的不同文化敞开,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善于挖掘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学习借鉴国外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另一方面,要关注新实践、新课题、新经验,进行新创造、新思考、新概括,不断汲取新的精神滋养,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增强自己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对现实生活的发言权,发挥对其他价值取向的统摄和引领作用。

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主体,具有其他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和影响力,是我们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社会思潮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只有始终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群体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才能有效引导、带动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较高层次转化,才能既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又在总体上保持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协调与合作,使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地向前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动员一切力量,一以贯之,常抓不懈。

第一,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在“知”上下功夫。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弘扬先进的思想、健康的情操和高尚的道德,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时代最强音。要正确把握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群众。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获得启迪。要努力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提高素质。要进一步突出主题、细化内容,不断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具体化和大众化,更好地发挥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着力强化实践推动,在“信”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人民群众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和幸福,才有助于在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由“了知”发展为“信奉”,由衷地转化为自己的自觉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要通过建立完备的信仰机制、奖惩机制等,使尊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褒扬和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贬抑和惩戒。

第三,注重抓好融入贯穿,在“行”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化为大众的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行”上下功夫:

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人们“学有榜样”。通过培育、选树、宣传来自群众身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各方面先进典型,引领人们根据身边实实在在的模范的人和事去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

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以共建实现共享,以共享促进共建,使人们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三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恩格斯 社会发展史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本质 意识形态领域 中华民族精神 主流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