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社会公共道德,又称善良风俗,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公共道德观,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集体、他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道德含义

公共道德的形成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它通过建立一种普遍和公认的标准,构筑了人们的行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个人利益的实现是不能影响他人的,倘若超越了这个界限,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公共道德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它所体现的对他人的维护其实也是对自己的维护.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进。

社会公共道德(Social Public Ethics)不是我们所说的社会道德,而是指人类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起来的由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随着共同生活的发展,逐渐积累起来并延续下去的道德理念。人类对社会共同生活的最基本条件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最起码关系,是产生社会公德的第一个原因。共同的历史条件和共同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各阶级之间存在的某些共同利益,是产生社会公德的第二个原因。

规范可简称为社会公德,是一种与个人德行(涉及个人生活以及品德、作风、习惯等等)相对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等现象的认识、判断能力。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依靠社会的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等力量来维持,为每个社会成员所遵循。社会公德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本的社会公德。尊敬师长、爱护公物、文明礼貌、讲究卫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等,都是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公德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更为重要。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功能,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社会公共道德是传统公共道德的升华和发展。社会公共道德,不仅要在广泛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如车站、码头、商店、公园、影剧院、网吧、候机室、公共食堂等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秩序,而且要在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礼貌待人,履行诺言,讲究信誉等等。

就当前形势而言,社会公共道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开车不愿礼让,都想抢先争道,不懂得与人方便与己也方便的道理;乘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抢位置;不懂照顾老弱病残者;只注重小家庭的卫生和美化,而随意糟蹋公共卫生;家庭伦理道德沦丧,不赡养老人,弃婴,视离婚为儿戏,离婚后不关心子女成长;在开会、看文艺演出时使用手机或电话,甚至打游戏、睡觉;看望朋友、同事、上司不预约时间;接电话不愿先报自己的姓名;至于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说脏话恶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者更是常见。

由此可见,有必要对市民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认识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的现代化、体制制度的现代化,还有重要的一条是人的思想素质的现代化;规范人们的公共道德准则和人际交往行为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现代化社会,人更需要相互支持,更要借助别人使自己获得在能力上、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人的事业通过人际交往取得成功,人的情感与生活通过人际交往而丰富多彩,没有人能够脱离人际交往而更充实、成功。但人际交往中有一条相互性原则,就是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尊重与支持。我们与别人交往的目的是赢得别人的尊重、接纳与支持,我们首先得按这一原则去对待别人,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基本特点

继承性延续性

千百年来,人们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这些准则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承诺,在公共场合注重礼貌、互相谦让等,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现代文明社会交往的基础

任何一个社会的良好运作,不但需要有严明的法治,同时还需要公众对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认同和自觉遵守及维护。因为人乃群居的动物,在公共的空间里有必要相互顾及,以使自己的自由不致于妨碍他人的自由。道德的最基本的作用,乃在于界定人们各自的范围和界线,以免侵害他人和被他人侵害。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得到共同遵守,人们才有可能谈得上其他的各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属于个人道德的自由追求。公共道德规范是社会公众必须遵守的,那是众人在公共交往中所达成的最基本的共识;而个人道德追求乃因人而异,一般不能强迫他人遵守。

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将社会的基本道德和个人道德区分开来的思想,相反,却常常将其混为一谈。历史上占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家所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圣人将自己的“不忍之心”、“仁心”推广于天下,便是王道。儒家主张“爱有差等”,而墨家主张“兼爱”,爱他人之父母如同爱自己之父母。当然,所有这些道德理想都可以说是很高尚和冠冕堂皇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难以实行,反而常常成为封建社会以伦理道德杀人的工具。鲁迅就曾深刻地揭示过封建社会“吃人”的“道德”。于是一方面是道德伦理的高调,另一方面是社会实际道德行为的虚伪和堕落。满嘴仁义道德与满肚子男盗女娼,便构成一种奇特的互补的社会景观。因此,圣人之德,凡人是难以企及的。而究竟是否有纯粹的“圣人之德”,实也可大加怀疑。以圣人自居的皇帝们,不是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么?那又凭什么要百姓们“存天理,灭人欲”呢?

如此说来,将社会公共道德规范与个人的道德理想追求区分开来,实乃重构现实社会道德的明智之举。在中国由大一统的传统计划经济社会向趋向平等、多元化价值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这一点更显得必要。社会生活中的平等性,文化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复杂性都要求人们对社会交往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达成共识,以便互不相扰、各得其所。无可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构筑独立自主的伦理道德主体方面,在培养人的平等、自主的品格方面,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但基础性条件的存在并非充分必要条件。由于种种历史因素的交叉影响,和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比较起来,我们在道德领域内,确有种种的混乱和令人忧虑的现象。我们尚不能就一些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达成共识,并使人们普遍自觉地遵守;我们还常常将一些不同层次的道德追求混同于社会公共道德,以至于层次不清、主次颠倒,使道德伦理脱离实际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场所,人们肆意地高声喧哗和乱吐乱扔;在公共汽车门口,人们相互拥挤;在经济交往中,虚假广告满天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商品无所不在;人们随意地倾泄和排放各种污染物,既污染社会又污染环境。所有这些都使人们相互妨碍、伤害,并进而妨碍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公共道德准则都不能遵守,那我们又如何能谈得上建设高度文明的国家呢?

让人们对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达成共识,从社会公德做起,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以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八荣八耻”。

广泛性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社会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这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发展基础。只有一个具有优秀社会道德感的人才会促成一个集体拥有良好修养的国民素质

简明性

社会公德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通俗易懂,易于实行,只要具有起码的道德观念,就可以做到。

社会公德应用的范围是人们的公共生活,面对所有的人。在这个范围内,人们发生交往的身份不是原来的身份,而是场所的性质所赋予他的身份。在飞机车船上,是乘客的身份;在宾馆客栈,是旅客身份;在商店里,是顾客的身份;在影剧院里,是观众的身份;在公园里,是游客的身份;在网吧里,是吧友的身份;等等。社会公德所反映的是公共场所中人们不带阶级性身份性色彩的关系,它是社会中全体成员在公共场所中共同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中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团体在内的任何人都要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

主要内容

礼貌谦虚

为人要有礼貌,这是做人处世的最起码的要求。礼貌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对人有礼貌表现了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情感和态度。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强调礼节礼貌的重要性。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要求人们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言谈谦虚,待人和气,亲切热情。彬彬有礼的人,必然赢得人们的依赖和尊重。谦虚不是自卑,更不是贬低自己,而是一种外在的内在修养,表现为与人交往时虚怀若谷,尊重他人的人格,学习他人的长处,从不夸耀自己,自吹自擂,举止言谈谦恭有礼。

坦诚相见

人与人之间相处和交往,不仅要讲究礼貌、谦虚和气,尤其需要坦诚相见,使人放心,这样才能赢得朋友,易于找到患难之交,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如果你能给予他人以诚挚的敬意和真心真意的赞扬,而不是用虚伪的奉承来满足一个人的自尊,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易于与人合作。

成人之美,助人为乐

我国古代的孔子就大力倡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一个人应当与人方便,切勿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或见死不救。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会时时快乐,事事顺心,总有需要别人帮助救济的时候。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主动帮助别人,以助人为乐。同样的道理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就会使人由于你的存在而愉快,因你的存在而欣喜,因你的出现而鼓舞。反过来,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与帮助。因为,感恩图报,礼尚往来,是人的共性要求与意识。

遵守秩序

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保持相对稳定与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遵守公共秩序,为的是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是自己从事公共活动的必要条件。遵守公共秩序要求人们要有纪律观念,有较强的律己自控能力。纪律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的共同利益。一个没有纪律观念的人,很难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纪律观念的强与弱,又同人们的律己自控能力的高低有关。讲究卫生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内容,是造成优美环境,使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它历来是社会风尚的一个方面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素有敬老爱幼尊师敬贤的美德。孔子把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当作自己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国语》有云:“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所以,尊师敬贤是“天理”之所使然。一般来说,老年人有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社会或多或少地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应该受到后辈的尊敬。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处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大人的关怀和照顾。师长是人生的向导和知识的传播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尊师,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贤者,一般是指那些德高望重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类精英,对他们表示钦佩亲敬,表达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类的追求精神。今天,尤其应该恢复发扬敬老爱幼尊师敬贤的传统美德,以造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生产改善,社会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每个公民都有法定的责任有义务,保护和增加社会公共财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3条)从此我们不难看出,爱护公物不仅是公民的道德规范,也是宪法规定的法定道德义务。

公共场所的建筑物、古代文物、花草树木、娱乐器具、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公共财物,所以,为保护在公共场所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制订公共场所的纪律。人们应该正确认识纪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相对而言的,并受一定纪律的约束和限制。纪律是广大群众利益的体现。没有纪律,人人为所欲为,也就没有广大群众的自由了。人人遵守纪律,按公共场所的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人人都可以得到相对的自由。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公共场所的各种服务和便利。爱护公物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爱惜公共财物,还要同侵犯公共财产的行为做斗争。

遵法守纪

遵法守纪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它要求人们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是公民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通过法纪的他律,确立公民的道德自律,就显得特别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政治、经济和其他活动,以至于公民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秩序,都有赖于法律的规范,国家的稳定,也有赖于法纪的保障。广大公民必须培养守法的精神,严格地自觉地遵纪守法。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证社会有正常的秩序和稳定的环境。

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的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综合晴雨表,是社会风尚的最起码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反映。遵守社会公德,有助于防止不良社会风气的滋生和蔓延,有助于造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环境。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重要内容。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

作为社会公德的新添内容,它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同样也需要我们的广泛遵守和维护。在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上,它依赖于每个社会公民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主动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每个人力所能及的贡献。

现状培养

我国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现状

社会公德觉悟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不断提高履行社会公共道德的自觉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全社会的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为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公共生活的领域进一步扩大,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一些新的社会公德规范和要求在实践中形成并被人们接受。例如,人们在相互交往及公共场所活动时更加注意礼仪规范,言谈举止得体大方;一些行为礼仪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接受并逐渐成为习惯;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公德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反生重大变化,等等。

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比如,少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常常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社会公德。这就更加说明了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

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

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践证明,只有广泛倡导和遵守社会公德,才能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相接纳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保护生存环境,保持生态文明;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圣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帮助。公民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职业特点服务社会。通过实践,公民可以更好地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社会公德需要公民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躬身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网络生活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便利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社会提倡公民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工具,掌握必要的互联网使用知识,更好的服务于自身需求。不可否认,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暴力等内容,公民应该不断提高鉴别网络上善恶美丑的能力和意识,自觉抵制这类消极内容。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诽谤他人,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活动。公民应该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人品德培养的良好的网络环境。适当进行网络交友

养成网络自律习惯

社会公德的遵守在网络的重要体现就是网络自律的习惯。网络的虚拟性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公民应该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习惯,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和谐。雷锋精神永在!

名人名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三国·刘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做得成宰相,不一定能做得好一个人(土耳其);

恶人胸中的学问,像疯子手中的利剑(欧洲);

如果没有德行,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培根);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英国);

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百失节(罗马尼亚);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实的品格(培根);

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是每天都在更换主人的(希腊);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

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需要的是各方面的因素来维持,正因为它的多因素制约作用,所以,把它比作一个生态的话.当它处在不稳定的时候,要想恢复稳定,就必须付出巨大而惨痛的代价.当它处在稳定的时候,要想破坏这种稳定,也必定需要巨大的能量才能做到.在这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公共道德.什么是社会公共道德,顾名思义,就是社会上存在的大家都认可并在无形中执行的一种道德.社会公共道德,经历了人类文明以来数千年的变化,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性质的定义,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这都只是一个大体框架内的细微变动而已.具体而言,我们中国的社会公共道德的形成应该首推孔孟.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儒家学说.诸如儒家的核心内容"五德","五常"提出的忠孝观,历经两千年的变化,终究没有异化或没落.在当今社会中,仍旧是百姓所公认的社会公共道德.再如四维当中的礼,义,廉,耻,所拓展开来的内容,一样,都是我们社会中所公认的道理.

社会公共道德是社会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远古人类,没有确立明确的社会公共道德,他们以生存为目的,通过战争,狩猎等暴力行为或得食物,而不管食物是动物还是成为战俘的人类,他们都残忍的吃掉.

文明社会逐步形成,社会公共道德开始定型,人们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开始否定屠杀,虐待,统治者在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建立起法律,通过法律约束百姓的过激行为,同时法律成为社会公共道德的实体表现,百姓通过对法律的认读,来学习并了解社会公共道德.并自行约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这样,通过每一个人的辐射,整个社会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无形的约束力.即便有一天,正常的社会结构崩塌,统治权力暂时失去制约能力.社会道德也能产生及大的能量,辐射到具体事件中去,形成一种威慑力

社会结构稳定的时候,法律的作用大于等于社会公共道德.法律具有强制性,对于触犯违反的人来说,更有杀伤力.同时,统治者也是通过法律所定义的刑罚条件,来判断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的人的罪恶程度.量化社会公共道德能量.当今社会,国家法律的形成便是由当今社会,以及近代以来所重新形成的新的社会公共道德的标准来定制的.人若违反了公共道德,犯了罪,诸如,某人因为不孝,经常虐打自己的父母,在当今的社会道德中,并不算太大的罪过.因为所定制的法律上,对此罪过所定的刑罚,只是劝戒,并不归罪.但是同样的事件,若处在清以前的中国社会,这便是十恶不赦大罪.多半便是要斩立决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社会公共道德是随时变动的.但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总是有一个大体的样式存在,只是在不同时间,同一罪过有不同的看法而已.同时,这个例子,还可以看出,社会公共道德寄托于法律,是法律的灵魂.法律借助于公共道德的标准,量化罪责.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公共道德危机也就是这些我们应该遵守和维护的社会公共道德被人们所遗忘,没有被人们很好的遵守,形成全社会不好的风气,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等,比如范跑跑事件,去帮摔倒老人反而被诬陷等等。 。

社会结构不稳定的时候,也就是统治者权力无法控制的时候,由统治者制定的法律会顿然崩坍.人们不再愿意相信且执行法律.而往往通过暴力来对抗法律.但这并不代表社会公共道德随着法律而消逝.这就像一个人一样,法律的躯壳死了,道德的灵魂依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有些人在乱世中重新得到了权力.他们通过极度破坏性的暴力违反社会公共道德.这个时候,平时隐忍的人们便会聚集起来,反抗暴力.比如明末的剃发易服,在此前的汉人,对于头发 和衣服,已经赋予一种肯定的象征,这是文明的象征,这是礼仪廉耻的象征,当多尔衮的稚发令下达的时候,本已经沉寂的人们愤怒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新的统治者让自己放弃廉耻,放弃对自己祖宗的忠孝.他们重新的集结并大规模的反抗新的统治.虽然结果仍旧是失败,但这个例子足够证明.社会公共道德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是能掀起翻天大波的.

当今社会,本不想多做评论,但有的事情已经把社会公共道德破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法律形同虚设.人们如同野兽一般,放弃了道德,而追逐着金钱.不择手段.通过坑害别人的利益来快速的得到金钱.得到名望,得到权力.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什么女儿为骗取公租房,而把老母亲置在柴房,猪圈啊.什么为了申请廉租房,而夫妻假离婚啊.什么为了拿到保险金,谋杀亲夫,亲妇,父母,儿女.什么少女产子即抛弃或杀掉啊.等等,不可胜数.

只能叹,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这是一个耀眼的时代,不是神奇在现时,不是耀眼在现时,而是在后代,一定会成为各种讽刺,批判小说的取材点,而名扬历史.

社会公共道德是衡量社会好与坏的基石,是决定社会稳定的充分因素.它通过法律条文约束社会,维护社会.保证社会.同时它也拥有巨大 的能量,当社会摒弃了社会公共道德,逆向而行之的时候.它会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吸引着人们团结在一起,推翻旧的社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社会.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善良风俗 公共道德观 利益冲突 个人利益 文化素质 物质文明 社会道德 积淀 认许 道德准则 共同利益 社会秩序 社会凝聚力 生活领域 家庭伦理 尊重他人 道德规范 内圣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