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积聚,中医病名。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积聚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名词解释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历史沿革

1、《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

2、《难经·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3、《金匮要略》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所制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临床常用方剂。

4、《医宗必读》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

5、此外,《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学入门》等医籍,在治疗上不但采用内服药物,而且还注意运用膏药外贴、药物外熨、针灸等综合疗法,使积聚的辨证施治内容益加丰富。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病因

1、情志失调 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脏腑失和,脉络受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日积月累,可形成积聚。

2、 饮食所伤 酒食不节,饥饱失宜,或恣食生冷肥甘,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浊凝聚成痰,或食滞、虫积与痰气交阻,气机壅结,则成聚证。

3、感受寒邪 寒邪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聚,阻滞气机,气血瘀滞,积聚乃成。亦有外感寒邪,复因情志内伤,气因寒遏,脉络不畅,阴血凝聚而成积。

4、病后所致 黄疸、胁痛病后,湿浊留恋,气血蕴结;或久疟不愈,湿痰凝滞;或感染虫毒,肝脾不和,气血凝滞;或久泻、久痢之后,脾气虚弱,营血运行涩滞,均可导致积聚的形成。

病机

积聚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本病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多属实;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则以正虚为主。以上所谓虚实,仅是相对而言,因积聚的形成,总与正气不强有关。

诊断依据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病证鉴别

1、 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 症积与瘕聚

症就是积,症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瘕聚多属于空腔脏器胃肠的炎症、痉挛、梗阻等病变。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可配合腹部X片、B超等检查。症瘕多为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必须结合B超、CT、MRI、X片、病理组织活检及有关血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积块日趋肿大,坚硬不平,应排除恶性病变。

辩证要点

积聚的辨证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曰久,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

治疗原则(要点)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

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症治分类

证名:肝气郁结证(聚证)

症状: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常用中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

加减:如胀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活血化瘀;如寒湿中阻,腹胀,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砂仁、桂心等温化药物。

证名:食滞痰阻证(聚证)

症状: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中药: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

加减:若因蛔虫结聚,阻于肠道所致者,可加入鹤虱、雷丸、使君子等驱蛔药物;若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者,可用平胃散加山楂、六曲。六磨汤以行气导滞为主,平胃散以健脾燥湿为主,运用时宜加区别。

证名:气滞血阻证(积证)

症状: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等。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中药: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

加减:若兼烦热口干,舌红,脉细弦者,加丹皮、山栀、赤芍、黄芩等凉血清热;如腹中冷痛,畏寒喜温,舌苔白,脉缓,可加肉桂、吴萸、全当归等温经祛寒散结。

证名:瘀血内结证(积证)

症状: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中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

加减:如积块疼痛,加五灵脂、玄胡索、佛手片活血行气止痛;如痰瘀互结,舌苔白腻者,可加白芥子、半夏、苍术等化痰散结药物。

证名:正虚瘀结证(积证)

症状: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

加减:若阴伤较甚,头晕目眩,舌光无苔,脉象细数者,可加生地、北沙参、枸杞、石斛;如牙龈出血,鼻衄,酌加山栀、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等凉血化瘀止血;若畏寒肢肿,舌淡白,脉沉细者,加黄芪、附子、肉桂、泽泻等以温阳益气,利水消肿。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主穴:肝俞、脾俞、期门、章门、中脘。

配穴:肝气郁结加膻中、太冲、阳陵泉;食滞痰阻加下脘、丰隆;气滞血阻加太冲、血海、三阴交;瘀血内结加合谷、血海、三阴交;正虚瘀结加胃俞、足三里。

操作:丰隆、胃俞、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泻法。

转归预后

聚证一般预后良好。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块。症积日久,瘀阻气滞,脾运失健,生化乏源,可导致气虚、血虚,甚或气阴两亏。若正气愈亏,气虚血涩,则症积愈加不易消散,甚则逐渐增大。如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变证。如积久肝脾两伤,统藏失职,瘀热伤络,导致出血;湿热瘀结,胆汁泛溢,出现黄疸;气血瘀阻,水湿泛滥,亦可出现腹满肢肿等症。

预防调护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注意冷暖,条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是预防积聚的重要措施。此外,在血吸虫流行的区域,要杀灭钉螺,整治疫水,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感受虫毒。黄疸、疟疾、久泻、久痢等患者病情缓解后,要继续清理湿热余邪,舒畅气机,条肝运脾,防止邪气残留,气血郁结成积。积聚兼有气血损伤者,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补养气血,易于康复。

临证备要

1、积按初、中、末三个阶段,可分为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三个证型,但在临床中,各个证型往往兼有郁热、湿热、寒湿、痰浊等病理表现,其中,兼郁热、湿热者尤为多见。至于正气亏虚者,亦有偏重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的不同,临证应根据邪气兼夹与阴阳气血亏虚的差异,相应地调整治法方药。

2、积聚除按气血虚实辨证外,尚须根据结块部位、脏腑所属综合考虑,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积聚的性质,对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如症积系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脾肿大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选加具有抗病毒、护肝降酶、调节免疫、抗纤维化等作用的药物;如恶性肿瘤宜加入扶正固本、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实验筛选和临床证实有一定抗肿瘤作用的药物。

3、积聚治疗上始终要注意顾护正气,攻伐药物不可过用。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聚证以实证居多,但如反复发作,脾气易损,此时需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培脾运中。积证系日积月累而成,其消亦缓,切不可急功近利。如过用、久用攻伐之品,易于损正伤胃;过用破血、逐瘀之品,易于损络出血;过用香燥理气之品,则易耗气伤阴积热,加重病情。要把握好攻与补的关系及主次轻重,《医宗必读·积聚》提出的“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原则深受医家重视。

文献摘要

1、《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2、《难经·五十五》:“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3、《诸病源候沦·症瘕病诸候》:“盘牢不移动者是症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

4、《圣济总录·积聚门》:“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

5、《医宗必读·积聚》:“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非伊朝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亟伤正气,正气伤则不能运化也,而邪反固矣。”

6、《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然痰、食、气、血,非得风寒,未必成积,风寒之邪,不遇痰、食、气、血,亦未必成积。”

7、《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壮盛之人,必无积聚。必其人正气不足,邪气留着,而后患此。”

8、《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医案选读

病案一

杜右,腹部结块,按之略疼,或左或右,内热神疲。脉沉弦,苔薄腻。症病属脏,着而不移,瘕病属腑,移而不着。中阳不足,脾胃素伤,血不养肝,肝气瘀凝。脉症合参,病非轻浅。若仅用攻破,恐中阳不足,脾胃素伤,而致有臌满之患。辗转思维,殊属棘手。姑拟香砂六君加味,扶养脾胃,冀其消散。

炒潞党参三钱,制香附钱,半大枣五枚,云茯苓三钱,春砂壳五分,炙甘草八分,炒白术二钱,陈广皮一钱。

复诊:前方服二十剂后,神疲内热均减,瘕块不疼略消,纳谷渐香,中阳有来复之象,脾胃得生化之机,再拟前方进步。

炒潞党参三钱,炙甘草八分,陈广皮一钱,云茯苓三钱,制香附钱,半大腹皮三钱,炒白术二钱,春砂壳五分,炒谷芽三钱,大红枣五枚,桂圆肉五粒。

(丁泽周著,丁泽万编.丁甘仁医案.症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病案二

詹某,女,26岁。因右侧卵巢囊肿,已行手术切除三年。但左侧尚有鸽蛋大囊肿,月经来潮量多,色红有块,腹痛颇剧,婚后数年未孕,平素头晕,腰酸疲乏,腹部隐痛,脉象细弦,舌苔薄,质暗红,有齿印。肝肾不足,气血瘀滞,症瘕结聚,正虚邪实之候,当虚实并顾,攻补兼施,补益肝肾.化瘀活血。药用:桑椹膏,每日二次,每次一匙,冲服。桂枝茯苓丸,每日二次,每次一钱,五分。连续服药半年以上,左侧卵巢囊肿竟得消散,一年后怀孕,顺 产一孩,母子倶安。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医内科学.积证.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科学 医学 疾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