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四大人种:东亚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澳洲人种(棕种人)。

种族释义

词目

种族

拼音

zhǒng zú

种族解释

[stock;race;ethnic group] 人种自存种族。——[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1.部族。宋苏辙《论渠阳蛮事札子》:“杨晟台等手下兵丁,虽止五六千人,然种族蟠踞溪洞,众极不少。” 清魏源《圣武记》卷一:“﹝东海三部﹞及黑龙江等部,其种族散处山林。”

2.人种。章炳麟《驳为论革命书》:“谨案 长素 大旨,不论种族异同,惟计情伪得失以立说。”毛泽东《接见非洲朋友发表支持美国黑人斗争的声明》:“种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

3.指动物分类学上的群体。宋范成大《河豚叹》诗:“芟夷入荐羞,盖欲歼种族。”

4.犹族诛。《汉书·高帝纪上》:“恐事不就,后 秦 种族其家。”颜师古注:“诛及种族也。”《南史·袁湛传》:“ 吴 人 陆映公 等惧不济,贼种族其家,劝之迎贼。” 宋洪迈《容斋续笔·淮南守备》:“郭廷谓不能守 濠州 ,以家在 江 南,恐为 唐 所种族,遣使诣金陵禀命,然后出降。”

5.幻想类作品中不同种类的生物。

定义

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他范畴。 20世纪以前,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分为若干个本质主义方式划分的(即以不可缺的特征来划分的)种族,如尼格罗人种(黑种人)、东亚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等。但自1940年代起,进化论科学家开始淘汰这种理论。另外,种族长期以来是以科学分类的角度所理解的,即将种族视为一个分类的层次,如将种族等同于亚种;但1960年代起,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数据以及模型也使一些科学家开始质疑这种理解,而转而以群体、特征线等其他概念来研究人类内部的差别。1990年代以来,基因体学以及分支系统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数据和模型也使科学界对人类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使一些科学家转而用世系而非特征来定义种族的划分,并且认为种族应该理解为模糊集合,统计群体,或广义的家族。 有许多进化学以及社会学家认为,基于生物学研究结果,任何对于人类种族的定义,都缺乏科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正确性;“种族”的定义是不准确的,随意性的,约定俗成的,随文化视角的差异而变化,种族应该视为一种社会建构。但也有其他科学家认为,这个观点转变的动机,主要为政治原因而非科学。

各个学科对于“种族”是什么,是否存在,到底有几个,应该如何定义,如何理解,如何分析等问题,尚无定论或共识。

起源

由于人类的成员擅长识别其他成员外观,其内部群体关系又极其复杂,因此自史前时代以来,人类就可能对“种族”的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但各个文化对于“种族”的理解又不尽相同。最早记载种族的文学作品,为古埃及的《地狱之书》,其中将人类分为“埃及人”、“亚洲人”、“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四类,可看出这个分类融合了“种族”、“民族”、“国家”等概念。后来的中国、罗马等文化比较注重于氏族,对于以外观划分的“民族”的认知则较少(Dik tter 1992;Goldenberg 2003)。但希腊、罗马、中国等文化对外观不同的“种族”也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导致其古代文献中(如中国的《山海经》)出现许多在遥远地方所存在的奇异种族的描写。同时也有一些罗马作家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居住环境决定的(Isaac 2004)。但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外表不同的人仍然可以通过采纳所在社会的文化标准而成为该社会完全的一员(Snowden 1983;Lewis 1990)。欧洲中世纪时期将古典时代的理论和《圣经》中的描写相结合,认为人类是挪亚三子闪、含以及雅弗的后代,其中闪族为亚洲人,含族为非洲人,雅弗族为欧洲人。

近现代对于种族的理解是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产物(Smedley 1999)。欧洲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对于这些民族之间外表上的、行为上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产生了许多猜想。同时由于非洲奴隶贸易使欧洲人的奴隶来源渐渐地由欧洲、中东转变成非洲,欧洲也因此产生了将人类分类的动力,以作为奴役并虐待非洲人的理由(Meltzer 1993)。 通过借鉴希腊罗马的文献以及当时欧洲内部的关系(如英格兰人与爱尔兰人之间的不和 -- Takaki 1993),欧洲人开始将自己以及其他民族划分为外表、行为、能力皆有分别的群体,并把可以遗传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的智力、行为、甚至道德水平互相联系(Banton 1977)。虽然其他文化也有相似的观点(Lewis 1990;Dik tter 1992),但是这种观点开始影响社会的构造,主要是在欧洲及其殖民地开始的。

四大人种

四大人种:东亚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澳洲人种(棕种人)。

东亚人种

亦称黄种。主要特征是黑色且较为硬直的头发,眼有内眦褶,体毛不甚发达,肤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东部以及位于南北美洲的大陆。

尼格罗人种

亦称黑种。主要特征是黑色呈小卷曲状的毛发,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两个类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鼻矮,通常为圆颅型,肤色相对较深;后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区,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相对较浅;总体肤色较深。

高加索人种

亦称白种。主要特征是呈大波浪状且较为细软的毛发,毛发颜色主要有:白、金、红、棕、黑等主要的五种大色调,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较浅。白色人种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后的北非土著,后来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定居,扩散到北非、西亚、中亚、南亚、欧洲以及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至整个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澳洲人种

亦称棕种。主要特征是黑色呈小波浪状且较为粗糙的毛发,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于远东大洋洲上的岛屿上,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例如新西兰北岛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而在建筑物的周围则一般会采用石雕来做装饰,海岛文明显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继承了隶属于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根据基因库网站信息表明,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al.论文显示:Y-Q1a3a存在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包括东部岛屿,显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迁徙到了这个区域!而这也为几百年来的大洋洲人种的来源之谜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关联

传统种族和其他人类现象之间的联系

19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对于种族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点:一、种族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发生的人类分类;二、种族和其他人类现象(如行为、文化、智力、道德水平)等有很深的联系,因此也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物质文明丰富与否的区别;三、种族因此是一个有效的科学分类,可以用来解释以及预测个人或群体的行为。 人种以肤色、眼色、眼型、发色、发质、鼻型、嘴唇的厚薄、头型、脸型等特征划分,而这些生理特征却和其他文化特征,甚至智力、道德水平联系了起来。如:当时认为,高加索人种的浅肤色和高眉骨;蒙古人种的浅黄肤色和内眦赘皮;尼格罗人种的深肤色、低眉骨、厚嘴唇。(但值得一提的是:大猩猩和黑猩猩的皮肤其实非常白,嘴唇也很细。) 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种族主义的观念,乃至“种族”的概念本身,都已经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研究范围

由于对于种族的研究在至少两个范围(国家范围以及国际范围)进行,同时各种研究的目的也不同,因此对于种族的讨论也非常复杂。一般来说,进化论科学家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他们对全球人类多样性的研究过程中,有层次的科学分类帮助有限,或者根本不适用。

但是在国家层面运作的政府、执法人员、医药事业等则比较注重于在国家或者地区内所出现的基因多样性,对他们来说,有层次的科学分类的确颇有实用价值。 研究范围和目的的不同,从发表的三篇研究论文中就可以看出:Rosenberg等(2002年)、Serre & P bo(2004年)、以及Tang等(2005年)。Rosenberg等以及Serre & P bo所研究的都是全球人类基因的多样性,但是他们的结论却完全不同,Serre & P bo将此不同归于实验设计。Rosenberg等从全球各地取样,他们没有把地理因素考虑在内,而Serre & P bo则是根据地理而取样。通过从各洲主要群体取样,Rosenberg等认为有证据表明统计群体的存在(即种族)。但Serre & P bo认为,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人类基因多样性是渐变式的,特征线式的。Rosenberg等的研究方向是医学(即流行病学),而Serre & P bo的则是人类进化。Tang等研究的是美国国内的基因多样性,主要方向是研究种族和地理位置之间哪一个对于流行病学研究影响更深。

与Serre & P bo不同,Tang等认为种族更为重要。最近的研究也将种族和群体基因结构相联系,和Tang等同出一辙。但国际范围和国内范围的研究为何会得出的不同结论,Serre & P bo所推测的原因是: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colonization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resulted in a 'sampling'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made up largely of people from western Europe, western Africa, and Southeast Asia. Thus, studies in which individuals from Europe, sub-Saharan Africa, and Southeast Asia are used... might be an adequate description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U.S.population.

(我们应该注意到,美国殖民史导致了全球人类的“抽样”,使得美国人口主要来自西欧、西非、以及东南亚。因此,以欧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东南亚为对象的研究……可能足够描述美国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种族亚种

随着20世纪初现代综合论的兴起,生物学家发展出了新的,更严谨的,将种族等同于亚种的定义。对于这些生物学家来说,种族是一个种中,组成其全部或一部分的,可辨认的群体。一个“单型”的种就没有种族(或者可以说是只有一个种族包含了整个种)。以下情况的种都可视为单型种: 该种所有成员都非常相似,没有有意义的方法将其分类。

该种的成员有相当的多样性,但是有很高的随机性,从遗传角度来讲毫无意义。(许多植物物种就属于此类,因此许多园艺学家假如要保留某种特征(如花瓣颜色)的话,会避免利用种子繁殖,而会使用插枝等不改变原有基因的途径。)

该种的成员有相当的多样性,且多样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各个群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渐变式地互相融合。这种特征线式的多样性,一般上表示各个看似分开的群体之间其实存在相当的基因流。假如一个物种的各群体之间有相当的基因流,该物种很有可能仍然是单型种。

一个多型种就是有两个或以上种族的物种。这种物种通常有多个明显的亚种,一般上不会杂交(但可能有较窄的杂交区域),但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会进行杂交。(但注意:假如两个群体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仍然不可杂交的话,那么这两个群体就属于两个不同的种,而非一种之内的两个种族) 虽然这个以概念精确性为目的的尝试得到了许多生物学家的支持(尤其是动物学家),但是进化论科学家却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批评。

“种族”概念摒弃“群体”“特征线”概念兴起 20世纪初,人类学家对于种族是有截然分别的语言、文化、社会群体的理论开始质疑,摒弃。之后,群体遗传学的兴起使一些在人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主流进化论科学家开始质疑种族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科学概念的正确性。那些摒弃种族概念的正确性的科学家主要从四个角度分析:实证、定义、其他理论、道德伦理。(Lieberman and Byrne 1993) 首先从实证角度挑战种族概念的是两位人类学家:Franz Boas展示了环境因素造成的表现型的可塑性(Boas 1912),Ashley Montagu则依靠基因学证据。(1941, 1942)动物学家Edward O. Wilson和W. Brown则从一般动物系统学的角度挑战该概念,同时否认了“种族”等同于“亚种”的理论。(Wilson and Brown 1953) 特征线概念的提出,是对人类表现型和基因型重新理解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该概念源自人类学家C. Loring Brace所描述的现象:自然选择、迁徙以及基因漂变在塑造人类基因多样性的同时,其多样性主要呈渐变分布,而这些渐变中出现的“等高曲线”可称为特征线。

(Brace 1964)这个现象突显出了以表现型(如肤色、发质)来描述的种族忽略了许多其他的,和种族划分重合较少的特征(如血型)。因此,人类学家Frank Livingstone得出的结论是:因为特征线和种族界限互相交叉,因此根本没有所谓的“种族”,只有特征线。(Livingstone 1962: 279)1964年,生物学家Paul Ehrlich及Holm指出了一些两个或以上条特征线以不协调地分布的特例:如黑色素的分布取决于离赤道的距离,越远就越少;但是beta-S血色素的单基因型却是以位于非洲的特定的地理位置为中心,呈放射性分布。(Ehrlich and Holm 1964)以人类学家Leonard Lieberman和Fatimah Linda Jackson的原话来说: Discordant patterns of heterogeneity falsify any description of a population as if it were genotypically or even phenotypically homogeneous' (Lieverman and Jackson 1995).

([人类基因]异质性的不协调分布,也反证了任何把[人类的]群体描述成在基因型或甚至表现型方面同质性[的描述]。)

最后,基因学家Richard Lewontin鉴于人类多样性的85%皆出现于群体内而非群体之间的现象,提出论点,认为“种族”和“亚种”都不是正确的或有用的描述人类群体的方法。(Lewontin 1973)(该论点后来被其反对者称为Lewontin的谬误。)有研究人员报告说,(以Sewall Wright之群体结构统计FST来测量的)种族之间的区别仅有人类基因多样性的5%。2但由于FST的技术局限性,许多基因学家认为很低的FST值并不反证人类种族存在的理论。

(Edwards, 2003)同时,还有如David Harvey(1982, 1984, 1992)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种族是一个用来巩固阶级之间不平等的社会构造的手段,实际上并不存在。 这些从实证角度提出的对“种族”概念的挑战,迫使进化科学重新考虑“种族”的定义。20世纪中叶,人类学家William Boyd将种族定义为: A population which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other populations in regard to the frequency of one or more of the genes it possesses. It is an arbitrary matter which, and how many, gene loci we choose to consider as a significant 'constellation' (Boyd 1950).

(一个在其拥有的一个或多的基因的频率上,和其他群体有显著差别的群体。我们选择哪些基因位点,选择多少个,作为显著的“星座”,是完全随意性的。)

Lieberman和Jackson(1994)指出:这个论点的弱点在于:假如一个基因就能区别种族,那么种族的数量就和进行交配的人类配偶数量一样多。同时,人类学家Stephen Molnar提出,特征线的不协调性不可避免地导致种族数量的大幅增加,最终使这个概念失去意义(Molnar 1992)。 在种种实证方面和概念方面的问题出现的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化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很清楚地认识到,和种族有关的理念被屡次用来给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奴隶制以及种族清洗提供理由。1960年代期间美国民权运动以及世界各地反殖民主义运动兴起期间,这个从伦理道德角度提出的质疑也日益激烈。

在这些论点的轮番攻击下,一些进化科学家完全摒弃了“种族”概念,转而使用“群体”。群体和种族的不同在于,群体所指的是一个繁殖群体(在进行遗传算法时必不可少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分类。其他的进化科学家则采用了特征线的概念(即某个特征的频率相对于地理的变化速度)。“群体”和“特征线”的概念并不矛盾,许多进化科学家两者并用。 进化科学家摒弃“种族”概念的同时,许多社会科学家则把“种族”改换成“民族”,其中民族是指在国籍、宗教、种族等方面自我认同的群体。这些科学家完全承认,这些国籍、宗教、种族等方面的自我认同全部都是社会构造,和自然或超自然领域的客观事实可以完全无关。

人类起源

任何人类种族的模型都必须能解释人类进化过程中种族差异的形成。但在20世纪末以前,人类学家只能依靠相当不完整的化石记录来推断人类进化的过程。

而他们的模型也无法作为我们就种族起源问题提出推论的有效基础。然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已经开始给进化学家提供更新、更全面的数据,也充实了我们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 人类学家对于智人(homo sapiens;现代人)的起源,一向争论不休。大约一百万年前,直立人(Homo erectus)从非洲迁徙到欧洲和亚洲。而争论的中心就是:直立人是否是在非、欧、亚三洲各自同时进化为智人,还是智人在非洲进化之后,离开非洲并取代了欧亚二洲的直立人。两种模型的不同,也导致了各自对种族起源问题的解释上的不同。

多地起源说支持多地起源说的学者(见Frayer et al. 1993)指出了中南欧洲(Smith 1982)以及东亚、澳洲(Wolpoff 1993)等地化学纪录中的解剖延续性,认为解剖延续性证明了基因亲和性。他们认为,人类内部显著的基因相似性并不表示他们有共同的祖先,二是反映了世界各地人类群体之间,互相联系所造成的不间断的基因流

(Thorne and Wolpoff 1992)他们同时认为这个模型和特征线的理论并不矛盾。(Wolpoff 1993) 这个模型在种族问题上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既然智人在世界各地已经进化繁衍了一百万年,这个物种完全有时间进化成多个种族。然而,Leiberman and Jackson(1995年)却指出,这个模型取决于以下和种族有关的条件是否成立:一、人属(Homo)在其分布地中心和边缘地的成员之间须在更新世中期就有显著的构成学区别; 二、许多特征须先在人属的分布地域的边缘处发展;三、这些特征随时间推移并不消失。这种地域性的多样化即可成为人属内部长期以来即存在差别,以及这些差别是现今人类内部差别的前身的证据。

未来演化

犹他大学人类学家亨利·哈彭丁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有大约1800个基因呈加速进化状态,这一数目占整个人类基因组的约7%。亨利·哈彭丁说,总体来看,过去4万年来,人类的进化速度在加快,尤其是最近5000年来,进化速度更是比以前快了100倍。这就意味着,从基因本质上看,人们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而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人类相互融合越来越“同质化”。

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体格学年鉴》的编辑罗伯特·沃尔德·萨斯曼称,“人类进化仍在继续”的观点已经被很多人类学家们接受,并且可以预见的是,人类未来可以演化出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新物种,而这种新物种无法与现在的人类物种共同繁育后代。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其论文中称, 遗传学的突破将使得人们对于“提升自我”愈发感兴趣。虽然法律可能会反对人类基因工程,但富人阶层或许会通过编辑自身及子孙的基因创造出在记忆力、抵抗力、智力、寿命上都更具优势的“超级人类”。

种族生物差异

平权法案的一个假定是,种族之间的天赋等同。但由于进化史的差异,人类体内的差异性基因至少占了10%的基因组 。不同种族间智商、社会组织、体质等平均水平存在差异。在西方社会,种族差异研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此进行的研究常被攻击为“种族主义”。但是科学与主义不同,无需强行将这类研究同主义联系起来。而且,这些白人研究者一般得出的结论是在智商和社会组织等方面东亚人优于欧洲人,欧洲人优于非洲人。这些论文的提出者,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至少几十名的专家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DNA发现者之一詹姆斯·杜威·沃森,里面有英国人、加拿大人和美国人,这方面的论文至少有几十篇,他们有的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统计数据。他们的统计结果一致,人种之间存在智商等差异是当前科学界的主流。影响智商的基因已经发现至少上千种 ,不同人种的智商基因对比的结果也与平均智商一致,且智商大部分由智商基因影响,环境等因素也证明影响有限。在种族众多的美国,同处一个国家等外部环境的不同人群同样出现了智商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处在不同国家等外部环境的他们血缘相近的所属人群的智商没有太大差别,美国跨种族领养儿童的智商水平同样如此。不少人否认“种族”的存在,认为它完全是社会概念,不是生物学概念。但是,在平权法案时却又考虑种族。而且这种过于理想化且不严谨的思想与人种之间的生物差异无关。有一个微妙的影响,是历史遗留,也就是二战时期,与这类知识相似的主义导致了二战的发生,而对于人类,特别是受此伤害过的国家的人,提到这类研究就像被触到心理上的伤疤,害怕多于理智,情感多于理性,但是科学与主义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无需强行把这类研究和二战联系起来。而另一个因素,则是人类性格上的博爱,比如人类对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产生强烈的感情,甚至对任何事物产生强烈的感情,更别说人类会怎么对待这种研究。有时这类知识,被一层一层的贴上标签。而如果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忽视和反对这类科学研究,那么这就是愚昧无知,是反科学。所以务必冷静客观对待这些研究。以下是J. Philippe Rushton的种族比较 。请注意,这只是平均水平,而非认为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强/弱与另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

脑体积

头颅容积: 黑人(1267)、白人(1347)、 东方人(1364)

神经元(单位百万):黑人(13185),白人(13665)、东方人(13767)

智力

智商:黑人(85)、白人(100)、东亚(106)

文化成就:黑人(低)、白人(高)、东亚(高)

繁殖

双胞胎(每1000新生儿):黑人(16)、白人(8)、东亚(4)

性激素:黑人(高)、白人(中等)、东亚(低)

性器官:黑人(大)、白人(中)、东亚(小)

性频率:黑人(高)、白人(中等)、东亚(低)

性放任度:黑人(高)、白人(中等)、东亚(低)

性病:黑人(高)、白人(中等)、东亚(低)

性格

侵略性:黑人(高)、白人(中等)、东亚(低)

谨慎度:黑人(低)、白人(中等)、东亚(高)

冲动性:黑人(高)、白人(中等)、东亚(低)

自我概念:黑人(高)、白人(中等)、东亚(低)

交际度:黑人(高)、白人(中等)、东亚(低)

发育成熟时间

怀孕期:黑人(短)、白人(中等)、东亚(长)

头颅发育:黑人(早)、白人(中)、东亚(较晚)

运动发育:黑人(早)、白人(中)、东亚(较晚)

牙齿发育:黑人(早)、白人(中)、东亚(较晚)

第一次性:黑人(早)、白人(中)、东亚(较晚)

第一次怀孕:黑人(早)、白人(中)、东亚(较晚)

生命周期:黑人(短)、白人(中等)、东亚(最长)

社会组织

婚姻稳定性:黑人(低)、白人(中等)、东亚(高)

守法性:黑人(低)、白人(中等)、东亚(高)

心智健康:黑人(低)、白人(中等)、东亚(高)

根据多位学者统计结果收集整理的世界平均智商,注:虽然不同学者对同一人群的统计结果略有不同,但差异一般在5点以内。美国犹太人113,汉族106,东亚人105(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欧洲人100,东欧人97,爱斯基摩人91,拉丁裔89(有大部分是混血种人,纯种拉丁裔白人平均智商98),蒙古到中亚人89,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美国的黑种人85(四分之一有白人血统),南亚及北非人84,北非以南非洲黑人67,澳大利亚原住民62,布须曼人和俾格米人54。混血种人的智商通常介于非混血祖先两者之间。同一人群中,女性平均智商比男性低5点。欧洲白人出现远离平均智商的极低和极高智商的概率高于其它人群,而在所有人种中,这些远离本人种平均智商的人的后代的智商水平会回归到他们本人种智商的平均水平。理查德·林恩教授对造成这一结论的原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是生存环境和基因。

英国阿尔斯特社会研究所的大卫·皮佛从1000个基因组数据库中比较了5个大陆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现频率差异与观察到的大陆的综合智商水平密切相关,得出以下模式:东亚>欧洲>南亚>美洲(西班牙裔)>非洲。但方差分析的p值不符合常规的显著性阈值(p<.05),而杜凯氏差距检验得到的置信区间为0。缺乏统计意义显然是由于样本数量很小(N=9)。越来越多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无疑将在未来提供更多的命中率,使人们能够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产生一幅越来越精确的认知相关遗传变异图。

在跨种族收养人群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养父母收养的儿童中,同样出现了种族智商差异,虽然在初期差别不是很明显,但到了青年时期,被收养人群的智商水平已经和他们血缘关系近的人群相近。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遗传 高加索 苏辙 杨晟台 圣武记 章炳麟 范成大 颜师古 郭廷谓 人种 高加索人种 群体遗传学 分支系统学 世系 群体关系 地狱之书 地理大发现 非洲奴隶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