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从现代气象学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0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至立冬结束。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热与凉的分水岭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闷热”,仲秋后趋向“干燥”、“凉爽”气候特征。

总体来讲,进入秋季,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由热渐降低;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

词语释义

1.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文学言治尚于唐虞,言义高于秋天,有华言矣, 未见其实也。” 北周·庾信小园赋》:“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前蜀·尹鹗 《菩萨蛮》词:“陇云暗合秋天白,俯窗独坐窥烟陌。”

2. 唐·张谔《九日》诗:“秋天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胡适《尝试集·十一月二十四夜》:“现在他们说我快要好了,那幽艳的秋天早已过去了。”

从中国秋始日期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东北地区是中国东部秋始来得最早的地方。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不断侵入,但势力不是很强,常在中国北方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华西常有绵绵秋雨出现。

秋季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华西秋雨、南方寒露风、霜冻及低温冷害。总体来讲,进入秋季,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渐降;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

秋天别名

高秋(秋高气爽之意)

素秋 白秋(五行思想中秋=金=白)

白帝(掌管秋天的神)

金秋(秋=金;丰收 植物的颜色)

三秋(初秋、仲秋、晩秋的三个秋)

九秋(秋的九十天=三个月时间)

秋天节气

秋天一共有6个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气象

秋季的气温会逐渐下降,但是一般较冬季缓慢。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会出现阴冷多雨,或干燥凉爽的气象状况。在较冷的深秋,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蒸腾的水汽会在夜间凝结,或为露,或为霜。

天文

秋季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逐渐南移,秋分之后越过赤道,太阳直射南半球。从北半球看来,太阳的角度渐渐变低,昼夜长短差距变小。在秋分时,昼、夜等长。 在秋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由远渐近。从黄道平面看来,太阳位于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的背景上。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根据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秋的含义,实际上是庄稼快成熟的意思。立秋以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华南东部和西部,抗旱、防洪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立秋后的华南,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是去的意思。处暑即暑气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处暑,炎热的夏季就要过去,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量渐少。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在江淮地区,各年的差异很大,有的年份,处暑期间天气的炎热程度比夏日更甚,出现了俗称的“秋老虎”天气,正因为如此,江淮一带地区有将处暑解释为“处在暑日之中”的。故提醒百姓此时既要注意防暑。在北方此时昼夜温差逐步增大,早晚要适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所以提醒农民朋友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安排好田间农事。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

秋分以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南方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中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兰型种,后播白菜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霜降

霜降节气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可见 霜降是开始见霜的意思。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达0℃以下,对农作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中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中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长江流域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应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虫。灾区受洪水影响尚未种下去的迟油菜,可先用湿灰粪拌种,在室内催芽后播种,以加快出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晚稻成熟后抓紧收获,以防雀害和落粒。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霜降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

秋天节日

国庆节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在我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中秋节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吃月饼以示“团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重阳节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会都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为老年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会都是中国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明朝以前本来有登高看老人星的皇室活动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纬度过高看不到该星就演变成只登高不看星了,随后人们也遗忘了看星的这个初衷 (纬度37度以下才可见,北京 40度)。因为人们对老人的越来越推崇,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秋天习俗

秋季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秋天来临,天气慢慢转凉,人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好,但是许多人还在保持着原来早餐不吃,晚餐多吃的习惯,在这种秋天干燥的季节,对人体的危害会很大,所以改变饮食方法很重要。专家提醒每天三餐都应尽量按时,并且吃七成饱,使脾胃肝胆有节奏地运转,以避免积食、消化不良的发生。

先吃主食后吃菜,也是避免吃撑的办法。在我们的身边,不少人习惯先吃菜后吃主食。而在专家看来,这样进食习惯不仅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针对这一情况,专家建议尝试先吃主食后吃菜。就餐时可以先吃一些主食,或是一些粗粮如南瓜、红薯、山药。先吃主食,让人有饱腹感,相应地就能减少荤菜的摄入,避免吃得太油腻或不消化。据专家介绍,先吃点主食也有利于刺激唾液分泌淀粉酶,对食物进行消化,进而刺激胃酸的分泌,增强胃的消化能力。如果主食选用一些粥类,更是好消化、好吸收。

平常进餐时应该细嚼慢咽,而不要狼吞虎咽。专家同时提醒,在日常饮食中,应该避免精制的糖类、面包、蛋糕、乳制品、柳橙类水果、番茄、青椒、碳酸饮料、洋芋片、油炸食物、辛辣食物、豆类等。

秋季出现积食、消化不良,也比较常见,可以选用山楂甚至山楂丸调理,山楂是增强胃动力、开胃消食的良药,主要治疗饮食积滞证,具有开胃消食的作用,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等症。

秋天文学

好句

1.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2.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

3.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侗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4. 远处金灿灿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浪在翻滚,十分壮观。

5. 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掠过山谷离开。

6. 再过一两夜,秋霜在月下布满山谷,然后退回到北面群山那边稍作停留,好让金黄的初秋温柔地抚慰大地。轻微的茴香气息弥漫在天空中。还有金菊的芬芳气味。雾气翻腾,被九月的月色冲破,露出一片蔚蓝色的天空。

7. 秋天,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的拼搏终于渐渐地透出了分晓,田野从它宽阔的胸膛里透过来一缕悠悠的气息,斜坡上和坝子上有如水一般的清明在散开,四下里的树木和庄稼也开始在微风里摇曳,树叶变得从容而宽余。露水回来了,在清晨和傍晚润湿了田埂,悄悄地挂上田间。露岚也来到了坝子上,静静地浮着,不再回到山谷里去。阳光虽然依旧明亮,却不再痛炙人的脊梁,变得宽怀、清澄,仿佛它终于乏力了,不能蒸融田野了,也就和田野和解了似的;……秋天来了!

8. 扑入车窗的景色,使我生发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触。那碧天的云,蛮荒的山,被秋霜洗黄的野草,俨然像一位饰着金色丽纱的处女,裸露着奶黄色的胴体,在萧瑟的秋风中婆娑起舞,展现着消魂的倩姿。伫立在山颠的秋阳,宛如一尊威武的战神,抖落血染的战袍,溅在草丛中,渗入山下的小溪,泛着数不清的涟漪,呜咽地向外流淌,从古流到今,从辽远的过去流向那茫茫的未来。

9. 秋,不是常说是金色的吗?的确,她给大自然带来了丰硕的果实,给包括人在内的众多生物赏赐了无数得以延续生命的食粮。

10. 只有秋天的时候,你才知生命的季节已经悄悄远遁,落叶之下,沙沙的风中,很难记起在春天的日子里是如何萌发出希望的新绿。

11. 你走了,在那漫长的岁月,我的心就像秋树,时刻无奈的飘洒一地,只把寂寞挂在心头。

12. 秋风红叶漫天飘,乃知春意遥!北风今至冰破松,心灰意懒愁云不识空!盘古开天辟地出——只是新人生。问女何时明月照?春风笑语留盼醉今朝!

13. 秋风秋雨秋天凉,秋枝秋叶秋草黄,秋云秋月秋气爽,秋菊秋雁秋收忙,秋情秋意秋缠绵,秋思秋念秋惆怅,天凉好个秋,记得添秋装,别着凉!深院锁清秋!

14. 整个金黄的世界,都沉浸在秋雨的点缀中,秋好像一个仙女,踏着轻盈的舞步,大地变得十分爽朗。枫树的叶子像燃烧的火焰,飘到金色的大地上。人们背着背囊,在秋风中到野外玩去。

15. 这个金秋的季节,秋美的成熟,又美的可爱,虽然没有春天那么清爽,但是有春的温暖;虽然没有夏的火热,但是有夏的激情;虽然没有冬的寒冷,但是有冬那别具一格的美丽。

16. 看,那山顶上,烟雨迷蒙,仿佛是一条条白龙盘绕着那青峰翠峦。在那白茫茫的烟雾中,偶尔可以看见金黄的稻谷,黄白相间构成一幅幅似乎淡薄但又非常绚丽的图画。

17. 秋雨落在枯黄的树叶上,和树叶一起打着滚儿飘了下来;秋雨落在成熟的果子上,使果实更加光彩照人;秋雨又落在了地上,一阵风吹来,“刷——刷刷”,在那红红的枫叶在秋的陪伴下,显得更加的可爱了。

好文章

秋在悲观的人眼里是萧条的象征,秋在农夫的眼里是丰收,但在爱秋的人眼里却是一幅优美的画卷。  ——题记

纷纷扬扬几场秋雨的降临,秋的画卷也被轻轻展开,秋的使者也轻轻地来了,她赶走了炽热的夏日,唤来凉爽的秋风,带来了清爽,还带来各色的新衣给万物做礼物。

看,秋的使者跋山涉水走来,只见她挥一挥衣袖,微风拂过。小草们立刻换上了金黄的新衣,仿佛是一块巨大的地毯铺向远方。欢迎秋天使者的到来。

秋的使者迈着轻盈的步履来到田野。 看,那晶莹饱满的玉米正露出洁白的牙齿微笑着欢迎秋之使者的到来。 快看,高粱见到秋的使者还不好意思呢!把脸蛋涨得通红。快瞧,那黄灿灿的稻谷看着自己漂亮的新衣都笑弯了腰。

秋的使者来到果园,看那满树的柿子换上新衣,羞得脸蛋通红。像一个个红灯笼。看那黄澄澄的鸭梨,像一个娃娃在树上,那么可爱。

秋的使者来到庭院,弹弹手指,菊花们穿着新衣竞先开放,姹紫嫣红,红的、黄的、粉的,多么美丽,跳着炫舞,把世界打扮得更美。

秋,多么美丽的字眼。你,发现它降临在你身边了吗?

诗句

1.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

2.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

3.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4.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5.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6.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7.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8.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9.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10.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

1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1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14.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15.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

16.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17.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

18.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19.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

20.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21.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诗》

2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

23.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

24.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5.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26.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望秦川》

27.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长信秋词》

28.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早寒江上有怀》

29.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

30.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1.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其三》

32.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

33.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

34.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浣溪沙》

35.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苏幕遮》

36.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37.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

38.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孤山寺端上》

39.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八声甘州》

40.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念奴娇》

41.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秋日》

42.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满庭芳》

43.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44.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立秋》

45. 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白露》

45. 一轮穿桂香空照,万里离人诉断肠。《中秋》

46. 天高昼热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寒露》

47. 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霜降》

雅称

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九秋: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故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如晋代诗人张协的《七命》shi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

金秋或金天: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属金,故称“金秋”或“金天”。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诗人陈子昂亦有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金素: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辑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术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秋或素节: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故称。有时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水谷夜行寄苏子美》)。

素商: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秋天又称素商。元朝马祖常《秋夜》诗曰:“素商凄清扬威风,草根之秋有鸣蛩。”

商秋:因晚秋寒风凄厉,故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应,故名。晋代潘尼《安石榴赋》中有句云:“商秋授气,收毕敛实。”

劲秋:指肃杀的寒秋,因秋风劲吹,故名。晋代陆机《文赋》中有句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泰秋:泰,物丰,谓其时安泰吉祥。《管子·出国轧》有这样的记载:“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

西陆:古代指太阳运行到西方七宿的区域,本为二十八宿中昂宿之别称,后亦代称秋天。如晋代司马彪《读汉书》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陆之秋”之句,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亦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说,秋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故称。如《尔雅·释天》曰:“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爽节:秋季天高气爽,故有此称。南朝齐诗人谢目兆《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之一》中就有“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的句子,有时亦代指重阳节,如唐代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一诗中有句曰:“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

诗人诗句

唐·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阙题二首·山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唐·岑参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唐·李白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杜甫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晋·陶渊明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宋·辛弃疾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一点点语录网《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满庭芳》

【唐】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司马宅》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健)

【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

【元,清】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词语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秋意渐凉、金风玉露、西风落叶、金风飒飒、漫山红叶、林寒涧肃、秋高马肥、一日三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千秋、一刻千秋、千秋晩成、春秋之争、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叶落知天下秋、秋阳如吊桶,转眼没西天、秋风起 三蛇肥、秋风扫落叶、马耳秋风、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风落叶、五谷丰登、硕果累累、秋风瑟瑟、秋风送爽、叶落知秋、春去秋来、春秋鼎盛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民俗节日 庾信 小园赋 胡适 东北地区 秋高气爽 白秋 九秋 南半球 室女座 江淮地区 下旬 逐渐 时令 硬心 祁连 川西高原 诞辰 满圆 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