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穿山甲(英文名:Malayan pangolin),又称鲮鲤。为鳞甲目,鳞鲤科,穿山甲属地栖性哺乳动物。穿山甲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共8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穿山甲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野外数量稀少,在中国,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穿山甲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是一类食蚁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各地。穿山甲的鳞甲为临床常用中药。

形态特征

外形

鳞甲目(Pholidota)只有1科1属,即穿山甲科(Manidae)穿山甲属(Manis)。属于该目的动物通称鲮鲤,俗称穿山甲。

穿山甲是一类从头到尾披覆鳞片的食蚁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各地。亚洲地区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以及台湾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

最早在《楚辞·天问》中即有穿山甲的记载:“鲮鱼何所”王逸注:“一云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北魏人高祐因认出穿山甲而闻名。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李时珍认为穿山甲不是以鳞片诱蚁,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

2014年7月,有国际保育团体称由于中国菜和越南菜的食材需求,穿山甲已经面临绝种。

鳞甲

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1对。

生理

穿山甲是特化物种,听觉、视觉基本退化,嗅觉灵敏。

穿山甲的肝脏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统弱,属于单室胃,胃中披着角质膜,胃腺部的黏膜处密布许多呈"S"型的皱襞,借吞食时吞进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肠管表面平滑,小肠长(2 253±381.66)mm。

生活习性

生境

鲮鲤栖息于丘陵山地的树林、灌丛、草莽等各种环境中但极少在石山秃岭地带。掘洞穴居,昼伏夜出,能爬树游水,遇敌受惊时,将头裹在腹部,踯成一团。

食性

食物以白蚁为主,亦食黑蚁、蚁的幼虫和其他昆虫的幼虫。觅食时,先用前肢的长爪抓住蚁巢,然后用嘴插入蚁洞内,用黏性及善于伸缩的舌头舔食白蚁或其它蚁类。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克白蚁。据科学家观察,在250亩林地中,只要有一只成年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可见穿山甲在保护森林、堤坝,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洞穴

穿山甲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边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个5—10厘米深的坑,将粪便排入坑中以后,再用松土覆盖。

穿山甲往往选择坡度为30—40度的山坡筑造洞穴,很少在较为陡峭的地方,也不在平地上。洞穴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常常随着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穿山甲的力气很大,如果在洞口抓住它的尾巴,很难把它从洞里拉出来。穿山甲擅长挖洞,一天可以挖一条5米深,10余米长的隧道。每小时可以挖土64立方厘米,所挖出的泥土的重量相当于它的体重。为了适应洞穴里氧气不足的环境,穿山甲的耗氧量大大小于其他哺乳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各地。亚洲地区分布在中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以及中国台湾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

繁殖

穿山甲发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后即分开,幼仔由雌兽培育。一般在每年的4—9月间交配,冬末或春初产仔,每胎1—2仔。

出生后的幼仔体重仅有100克左右,身体是白色的,没有鳞甲,眼睛也不能睁开。半个月后体重增至250克左右,眼睛可以睁开了。一个月后才慢慢长出淡色柔软的甲片,以后逐渐变硬,并变为暗褐色。两个月后,小穿山甲就常常爬伏在雌穿山甲的背上,跟随母亲四处活动觅食,直到半年以后,才开始独立生活。

药用价值

穿山甲的鳞片作为中药,出自《本草图经》,药物名称有鲮鲤甲、鳣鲤甲、鲮鲤角、川山甲、鳖鲤甲、山甲、甲片 甲珠等。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主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等病症。

详见词条:穿山甲[中药]。

保育状况

保护地位

中国穿山甲已于1975年列入CITES附录Ⅱ,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确定为易危级(V),1996年被IUCN列入《濒危动物红色名录》。这些表明穿山甲的野生种群数量已明显下降,生存早已受到严重威胁。

穿山甲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濒危原因

1、穿山甲非法交易的规模非常巨大。

2014年3月,中国执法人员和英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报告警告说,中国穿山甲正面临“被吃绝”的危险。研究小组对有关2010年以来被没收货物的记录进行了分析,他们共发现了2.59吨鳞片(涉及约4870只穿山甲)和259只穿山甲——其中220只是活体穿山甲,39只是死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穿山甲鳞片的价格一路攀升。美国《生态学与环境前沿》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1公斤鳞片以前售价8.5英镑(1英镑约合10.2元人民币),2014年最高能卖到360英镑。

2、中国人喜欢吃“野味”。

一些中国人普遍有些怀旧情绪,爱吃猴子、蛇等各种野生和外来动物。由于存在感染疾病的风险,中国规定只有某些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才能端上餐桌,但人们对“真货”的需求依然存在。这对穿山甲来说具有灾难性,穿山甲一年只生一只幼崽。而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也担心人们在优待大象犀牛老虎等巨型动物的同时忽视了穿山甲所面临的困境。

养殖技术

饲养场地建造

穿山甲饲养场地宜选择潮湿、阴凉背风、无沙石地处。建场时应把表土层疏土挖出,直到硬土为止,再用石灰、粗沙、黄坭打成混合土,晒干后再在上面浇灌水泥铺面,然后用石块或砖在筑好的水泥板四周砌起1.5米高的围墙,墙的四周用水泥抹面,使表面光滑,防止逃跑。

种源及饲养环境

饲养穿山甲的种源,目前仍依靠捕捉野生获得,捕到的穿山甲放入饲养处后,为了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必须保持饲养场地内清洁卫生和安静环境条件。同时饲养场内做到冬暖夏凉,温度保持在16—32℃之间,最为理想的温度为22℃以上。

饲料及投喂

穿山甲是肉食性动物,以白蚁为主要食物,有时也食一些蚂蚁、及昆虫蛹卵。饲养穿山甲要准备有充足的饲料,其饲料分为活体饲料和单品种饲料两种,在饲养过程中以活体饲料为主,单品种饲料为补。活体饲料有白蚂蚁及昆虫;单品种饲料有牛奶、稀饭、奶粉、黄蚁粉、黑蚁粉、蜂蜜等。

日常管理

1、每天将水池内的水灌满,供穿山甲饮用和游泳,并经常清洗,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2、冬季气温下降,宜在饲养场内设木箱,内垫干草,让其入箱保暖过冬。

3、经常打扫饲养场,清除粪便和残留食物,并保持安静的环境,以利于其生长发育。

4、防治疾病,肠胃病是穿山甲常见的疾病,通常是食量过度和误食质量不良的饲料引起的。

科学分类

穿山甲为鳞甲目(学名:Pholidota)动物,该目只有1科1属,即穿山甲科穿山甲属。属于该目的动物通称鲮鲤,俗称穿山甲。

大穿山甲Manis gigantea

南非穿山甲Manis temmincki

树穿山甲Manis tricuspis

长尾穿山甲Manis tetradactyla

印度穿山甲Manis crassicaudata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

文献记载

最早在《楚辞·天问》中即有穿山甲的记载:“鲮鱼何所”王逸注:“一云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

北魏人高祐因认出穿山甲而闻名。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

李时珍认为穿山甲不是以鳞片诱蚁,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自然 生物 鳞甲目 穿山甲属 背面 鳞片 特化物种 视觉 嗅觉 丘陵 草莽 白蚁 黑蚁 洞穴 哺乳动物 非洲 亚洲 泰国 菲律宾 越南 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