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9+条结果
“浓情端午”系列活动是天凝镇为纪念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美德,让更多的人走进端午,了解端午,认识端午,享受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在端午节前,开展的“浓情端午”系列活动。正文一、教育篇——儿歌故事学一学各学校组织学生学“端午儿歌”、观看“端午节由来”的视频、听“屈原”的故事等,孩子们学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听得很专心,回到家后,很多孩子争着要把学到的关于端午节的儿歌和故事讲给家长听。二、表演篇——舞龙排舞闹一闹天凝镇东顺村举办了“颂屈原、庆端午”联欢晚会,来自村舞龙队、排舞队以及姐妹村排舞队的20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加了演出,2个多小时的丰盛文化大餐,获得了在场2000多位观众的阵...
更新于: --
端午简述:目前,有几个国家在与我国争夺“端午节”为国家级的传统节日,但是以“端午”为题的诗词,其他国家明显没有中国多。光是宋一代,72卷《全宋诗》中诗题里含有“端午”两字的就有218首,还不包括诗句中写到端午情景和端午习俗的。《全唐诗》中直接写到端午的诗也不在少数。诗人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总是有感而发。诗说屈原逢端午,免不了谈及屈原。余靖的《端午日事》:“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余靖另一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而唐人文秀则有《端午》一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更新于: --
弘扬端午节文化。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并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目录前言一、端午节的来龙去脉1.节日名称的变化和字面涵义2.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3.汉代端午节习俗的初步发展4.端午节的定型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从出游避灾到登山克仗2.端午采百药和斗百草3.沐浴兰汤4.五彩缤纷的辟邪装饰物5.端午节的饮食6.端午节的祭祀7.社会交际和妇女归宁8.龙舟竞渡9.射柳游戏三、文艺作品中的端午节1.民间传说中的端午节2.诗歌中的端午节四、端午节的国际影响1.朝鲜和韩国2.日本五、端午习俗的现代意义1.端午节体现着科学、合理的人生理念2.保护端午节
更新于: --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从先秦两汉形成、南北朝确立、隋唐繁荣到明清普及,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在广大汉族地区广泛传播,苗族、布依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在过别具特色的端午节。2009年被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民俗众多,由驱毒避邪祈福为主题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挂五毒图等。端午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江苏苏州市和湖南汨罗市的文化活动更具典型性。端午节的起源有公共卫生、季节适应和祭龙的解释,...
更新于: --
端午节前后正是华南地区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时期。南海夏季风常年在5月中下旬左右暴发,高温高湿气流为华南地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另外,这个季节仍有弱冷空气在华南北部活动,西风槽系统为华南地区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加上季风槽活跃在华南地区,导致该区域易出现持续的强降水天气。当副高西伸北跳、控制华南区域时,西南季风减弱西移,“龙舟水”趋于减弱。名称由来龙舟水,通常指每年5月下旬到6月中上旬华南地区雨量大且集中的降水。由于降水时间正值端午节龙舟竞渡之时,因此便有了“龙舟水”这一名字,民间也称“端午水”“端阳水”“龙降水”等。在此期间,凡过程降水量≥100毫米,且日雨量≥50毫米,就记为一次龙舟水过程。民俗...
更新于: --
端午节早期源头是对龙图腾的崇拜,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端午节标志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叶、竹壳、茭白叶等,稻米与竹主要产区在南方地区。湖南沅陵龙舟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船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
更新于: --
午时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午时水”是端午节午时采集药草,再用药草熬的汤。百姓用这种汤沐浴,可以祛毒除病;另外一种说“午时水”是端午节午时打上来的井水,百姓用来饮用、酿酒、泡茶,有治病的功效。“午时水”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在中国台湾、闽东福鼎、闽南龙岩、福州等地区以及沿袭了闽南习俗的马来西亚的一些地区比较流行。传说相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率领军队经过地势险要的大甲铁砧山,天气炎热,却找不到水源,人困马乏,士气低落。郑成功拔出宝剑,刺入地面,双膝跪地,向天求水,拔剑后果然泉水喷涌而出,郑成功大喜,兵士解渴之后,勇往直前,胜利击败了敌人。因为当时正是端午节午时,...
更新于: --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
更新于: --
谭国政,男,汉族,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传承人。正文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更新于: --
《端午考》是闻一多先生的论文,考证认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正文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因此,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更新于: --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