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粪便,又俗称大便,是人或动物的大肠排遗物。粪便的四分之一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还有维生素K、维生素B。

又称“屎”、“便便”,或者在民间大多地区方言内称“ ”。对于农民来说,粪便可以作为较好的庄稼的有机肥料。

释义

食物未被吸收而产生的残渣部分,由消化道通过大肠,从肛门以固体、半流体或流体形式排出体外。又称“屎”,在民间大多地区方言内称“ ”。 对于农民来说,粪便可以作为较好的庄稼的有机肥料。

形成

食物在胃和肠道内进行消化、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起消化作用。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

另有极少原生动物和螺旋体。肠细菌的重要作用是能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如食物缺乏维生素时可在肠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B2、维生素H、维生素B12、B6、蔚酸,叶酸和消旋泛酸。

也能产生吲哚、粪臭素硫化氢使粪有臭味。如长期用抗生素则不易合成维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维生素缺乏症。食糜通过回盲瓣到盲肠每24小时约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日能吸收460mmol(约10.6g)的钠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胆酸和药物。

直肠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和药物。肠功能障碍、肠炎和感染时可影响吸收。腹泻时肠蠕动增强,吸收减少,严重时可丢失大量维生素、水和电解质。如果正常则在乙状结肠内形成粪便,等待排出。

肠内书信

想知道难以直接见到的肠内的情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测排出的大便。大便就像镜子,可以照出肠内环境,借此了解我们的健康状况。

如果不是在医院中进行详细的肠内检查,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是根本无法观察肠内的情况的。正因如此,希望大家更要注意自己的排便情况。大便正是“来自于肠内的书信”。根据大便的颜色、形状和味道,就可以了解体内的状况。因此,如果好好地观察大便中所包含的信息,就能够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与肠道健康息息相关,而肠道健康又与大便的情况密切相关。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便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情况,便可以判断肠道是否健康。如果大便不正常,就要高度重视,做好肠道调养,谨防疾病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便的细节变化,也可以判断我们的肠道调养效果,到底如何。

A.从大便形状来判断健康

  1. 香蕉状:如果每天排出这样的大便,说明您的肠道是健康的。

  2. 块状:这说明大便中水分含量很少,排便吃力。经常排这种便一般预示肠内出现病变,如各种炎症,有时甚至是癌。

  3. 泥状:这表示肠内已经积满了宿便,肠道运动受到了极大的阻碍,长期下去有可能营养不良,进而导致很多种疾病。

  4. 水状:这种大便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它通常是一些恶性疾病的征兆,肠道运动几乎停滞,食物和水被原封不动的排泄出来。

  5. 硬邦邦状:说明体内水分缺乏,肠道运动不太舒畅,这样的大便极易成为各种疾病的根源。

  6. 半链状:大便中水分多,说明肠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对营养物质也不能很好的吸收。

B. 从大便颜色和便中物质来判断健康

  1. 如果大便颜色正常,则呈现黄色,这是胃肠道健康的表现。 

  2. 大便呈黑色或褐色,这是一种警讯,但不必慌张去医院,只要注意健康饮食,便可呈现黄色。可如果排出来的大便比平常还黑,或呈现紫色,就必须特别注意,这有可能是胃或肠出血。这种状况是血液混入大便之中,在排泄出来之前,颜色由红色变成黑色,必须立即看医生。漆黑的大便有各式各样的类型,比方排出焦油状的大便,可能就是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癌疾病。

  3. 粘血便。这种类型的大便有时会伴随剧烈的腹痛或呕吐的症状,此时可能是患有肠套叠、肠扭转、肠梗塞等疾病。

  4. 如果粘血便中混有油脓,而且持续一段时间,就非常有可能患有大肠癌。便秘的人如果拉出漆黑的硬大便,也可能是大肠癌的征兆。

C. 从大便气味来解读健康

  “大便是臭的”,这是几千年来人们根深蒂固的概念,但科学分析表明,大便不应该是臭的。健康的大便没有太明显的恶臭,而便秘患者或喜食肉类的朋友们的大便却散发着恶臭,这是肠道内的有害菌分解食物后散发出的臭气。另外,便秘患者由于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异常发酵,腐败后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因此,当人们出现痔疮、脸部色素沉着、肛肠疾病这些健康问题时,通常是因便秘所致。

  大便气味的主要成分是吲哚、粪臭素、硫化氢、胺、乙酸、丁酸。其中吲哚和粪臭素是产生恶臭的根源,这是蛋白质被肠内坏细菌分解所形成的物质,换句话说,如果摄取大量的高蛋白质,大便就会变得很臭。而这些东西对人体都是有毒害的,在肠道正常的人——比如婴儿的大便中是不含这些成分。婴儿在断奶期以前排出的大便很干净,一点也不臭。随着断奶后的食量逐渐增加,大便也变得和大人的一样臭。其原因就是婴儿以母乳为食物,可以保持肠道非常干净,肠道运动很活跃,开始进食后,吸收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损坏了肠道环境,腐败物质逐渐产生,宿便也逐渐形成,导致大便臭了起来。

  如果排出的大便充满恶臭的话,说明肠内的腐败已经很严重,这必然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一般来说人的年纪越大,肠道运动就越来越呆滞,越容易发生便秘等疾病,同时大便也越来越臭。人的老化是从肠道开始的,而排出臭便就是肠道老化和恶化的最有力的证据。

  大便有时还会发出奇怪的气味,这往往是肠道发生病变的昭示,必须引起重视。比如大便发出刺鼻的酸味,就有可能是肠内异常发酵(即所谓发酵性消化不良)引起的,此时,拉出的腹泻便便呈黄色。所以,颜色和气味都必须仔细观察。此外,如果拉出的腹泻便有一股烧焦味,有可能就小肠机能减低引起的消化不良,带有腥味儿的焦油状大便,表示消化管有出血的状况,而且出血量相当多。

影响因素

1. 滥用抗生素和消炎药。人们在当感冒、咳嗽、拉肚子的时候,经常会使用抗生素或消炎药。这些药物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会杀伤肠道中的益生菌,使得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比例越来越少),影响肠道功能。

2. 洗肠通便不当,伤肠毁肠。临床发现,含大黄、决明子、番泻叶、芦荟等成份的通便产品,长期服用会造成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维生素缺乏、肠道炎症,严重的可诱发结肠黑变等癌前病变和神经源性假性梗阻。

3. 清肠减肥不当,肠道受伤。不少女性为了减肥瘦身,经常喝各种清肠减肥茶,但由于产品作用机理“不健康”(如不少减肥茶都含有泻药成分,通过强力刺激肠道蠕动,达到“清宿便排肠毒”的目的),长期使用反而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以及排便功能失常,以致一旦停用就无法排便,形成恶性循环。

4. 食品污染。食物在生产(如水源污染、有毒土壤、种养殖业中的药物滥用)和制作(如用地沟油烹饪)中的种种污染,都直接危害肠道健康。

5. 不良饮食习惯。暴饮暴食、食无定时、高脂高热、煎炸烧烤、不洁饮食、频频应酬喝酒,都会加重肠道负担,并直接危害肠道健康。

6. 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环境中存在各种致病细菌和病毒,由于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很容易进入肠道,影响肠道和人体健康。

7. 工作压力和精神调节。工作或学习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焦虑、压抑、易怒,容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下降等消化不良症状。

8. 不良生活习惯。频频加班、熬夜、不规律作息,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现象和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衡,进而造成肠道老化,疾病丛生。

9. 其他原因。如吸烟、喝酒、缺乏运动,都会影响肠道健康。

大便很细

经常听说便秘、便稀、便血,但对于大便变细的原因,真正了解的人却并不多。导致大便变细的原因,排除饮食结构或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外,主要有三种情况:痔疮直肠癌和直肠息肉。

痔疮:痔疮是一种大家耳熟能详的疾病了,发病率也很高,素有“十人九痔”之说。是指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周围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

主要症状为便血、如果伴有血栓会发生疼痛,同样痔核增大后可导致大便变细。痔疮出血是因排便时大便擦伤肛门周围的静脉团所致,血液随着大便排出后滴下来的多为鲜血,血液与粪便是不相混合的,大多数没有粘液粘连。

直肠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直肠癌患者的大便常伴有血液、粘液,与浓液有粘连,而且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大便的次数增多,便细,肛门常有刺激症状,常想大便,就是平时所说的里急后重现象。直肠癌患者还会出现全身症状的改变,如短期内明显消瘦、贫血等。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腺瘤、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便血为鲜血、被盖于粪便表面而不与其混合。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息肉合并溃疡感染时,可有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感。

大便干燥

原因

导致大便干燥的原因很多:饮水不足,肠道有益菌不足,饮食中缺少粗纤维,久坐不动者,排便习惯不佳,过度劳累、精神紧张、阴虚阳亢、火热内盛……以上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大便干燥。

怎么办

1、 热秘: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口干、口臭,腹满胀痛。此型病人应忌食辛辣厚味,如辣椒、姜、羊肉、狗肉、鸡、鱼、酒等均应少用。宜多用清凉润滑之物,凉能清热,润能通肠,热清肠润则大便通畅。如苹果、梨、黄瓜、苦瓜、萝卜、芹菜、莴苣等都极相宜。

2、 气秘:表现为排便困难,嗳气频作,胁腹痞闷,甚则胀痛,大便或干或不干。此类患者应禁食白果、莲子、芡实、栗子、石榴等食品。多吃橘子、香蕉、海带、竹笋等。

3、 虚秘:气虚者表现为面白神疲,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血虚者,大便干燥,面色无华,心悸眩晕;阴虚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目鸣,腰膝酸软或见颧红盗汗

气虚者少吃佛手、萝卜、杏仁、芥菜、橘子等,多吃山药、扁豆、无花果、胡桃、芋头等。

血虚着少吃辣椒、羊肉、五香调料等,多吃桑葚、蜂蜜、芝麻、花生等。

出血

大便出血的原因

肛门疾病,是引起大便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痔疮、肛裂引起的大便出血都是便后滴血、严重的可以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肛门涩痒、血与粪便不混和、肛裂引起的大便出血常伴有排便后肛门痛疼。

痔疮出血、常常是在排便用力怒挣时、有小肿块由肛门内向外凸出、并有滴状或喷射状鲜血排出、出血量可大可小、内痔出血常常。

结肠疾病,结肠同直肠一样、也可有息肉与癌症的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病也可引起大便出血、此类大肠炎性疾病引起的大便出血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症状。

此外、一些比较少见的疾病、如肠伤寒、肠结核、肠套叠等、也会有大便出血的症状发生。

直肠疾病,直肠息肉是直肠的良性肿瘤、大便带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距肛门很近的直肠息肉有时也会脱出肛门以外。此种疾病常见于儿童。如果有人持续大便出血、有下坠感、大便次数增加、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同时有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的情况发生时、则提示可能有直肠癌发生的可能、这样的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老年人。

大便组成

粪便的形成与食物无重要关系,禁食和正常喂养的动物粪便无显著区别,只是粪量减少。粪便组成都一样: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粪便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体。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50%,但大半细菌排出时己死亡。

另外2~30%是含氮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脂肪占10~20%,有2种,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另有胆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维生素。正常粪便呈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质的粪便为棕黄色或黄色,有臭味,硬而成块,含有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食用碳水化合物的粪便为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含有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正常粪便稍有棕色,这是因有粪胆素和尿胆素,粪便颜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药物可改变颜色。正常便为碱性,其高低与在结肠存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稀便呈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结肠内气体约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气味因食物和气体组成而不同,如硫化氢过多可引起硫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肠源性紫绀

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是随饮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气,占70%,另外是细菌对碳水化物发酵而产生的。豆类、白菜、葱头产气较多。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有的能燃烧,氢高达20.9%、甲烷7.2%,电灼时可引起爆炸应注意。肠内气体可使结肠轻度膨胀,帮助蠕动,气体越多肠越活动,腹内有微细的噼啪肠鸣。气体过多使肠壁扩张,牵拉神经从而致疼痛。继续扩张可使肠壁血管受压妨碍吸收进一步胀气,形成恶性循环。

肠气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门排出,在肠内吸收到血循环内而感结直肠粘膜内有杯状细胞,分泌碱性粘液保护粘膜,滑润粪便,帮助排便。越是远段分泌越多,直肠分泌量就更多。化学和机械性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肠绒毛乳头状瘤,常排出大量粘液。肛腺也分泌腺液潴留于肛窦内,当排便时被挤出滑润粪便以利排出。有的细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能刺激肠液分泌,松弛肠肌。

正常排出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cm,直径2~4cm,重量100~200g。正常粪便为碱性,其碱度高低与在结肠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存留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粪便存留时间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一般正常粪便呈棕色,这是由于粪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因吃食物不同,粪便亦有改变,如吃含蛋白质丰富食物的粪便,有臭味、稍硬、成块,色稍淡呈棕黄或浅黄色,含细菌以革兰氏阳性为多;吃碳水化合物丰富食物的粪便,呈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细菌以革兰氏阴性居多。某些药物也可改变粪便颜色。

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其中一部分水分和电解质等被大肠黏膜吸收,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即变成粪便排出体外。粪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黏膜碎片和大量细菌,还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黏液、胆色素、黏蛋白和消化液等。

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食物,粪便组成常一致,即水分65%,固体35%。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总量的1/3-1/2,当排出粪便时,大部分细菌已死亡。另有2%-3%的含氮物质,10%-20%的无机盐,如钙、铁、镁盐。脂肪占10%-20%,一种是未被吸收的分解脂肪,另一种是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中性脂肪,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嘌呤基和维生素。一般正常粪便呈棕色,这是由于粪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

排便

介绍

粪便形成后,由于结肠蠕动使各部结肠收缩,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贮留。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厘米的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约300克左右)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它包括不随意的低级反射和随意的高级反射活动。通常直肠是空虚的。当粪便充满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便意。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增强,产生排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同时还须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粪便排出体外。如环境不允许,则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冲动,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这种结肠逆蠕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其敏感性,对排粪感失灵,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排便是可以随意志而延滞的,所以应当而且能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当人们早晨起床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饭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都可促进结肠集团蠕动,产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饭后定时排便符合生理要求,这对预防肛管直肠疾患是有很大的意义。应该形成起床后或饭后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环境不允许,就不应当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当排便反射弧的某个环节被破坏,如切除齿线上4~5厘米肠段,腰骶段脊髓或阴部神经受损伤,肛管直肠环断裂等,就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产生大便失禁

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达到此阈值时,即产生便意。当100ml粪便将直肠充盈25%时,或者直肠内压力达到约2.4kPa时,就可产生便意。要达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肠内容物和压力须增加3倍。但是否排便最后还取决于排便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作用是抑制还是增强。

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不同,一般每日1次,早饭后排便。也有的3~5日或更长排1次,却不感排便困难。排便后有舒适愉快的感觉。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数多少确定便秘、腹泻或排便的规律改变,应按各人的排便习惯来确定。

节制

由于人的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因此意识可控制排便。肛门部保持一定紧张力,使肛门紧闭,阻止粪便、液体、气体漏出,这种作用叫排便节制作用。排便节制作用,由感觉、反射、肌肉活动共同完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可归纳为两种。

(1) 储存器节制作用(结肠的节制机能)

结肠的节制机能不依赖于括约肌作用。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具有适应反应,这种反应可调节肠腔内的容积和压力,肠腔容积的改变压力随之改变,有防止压力过高,延迟肠内容物通过的作用。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的阻力、弯曲和皱折能延迟粪便进入直肠,保持直肠平时处在空瘪状态。左侧结肠能蓄积一定量的粪便,如超过一定数量时,可刺激结肠,使粪便进入直肠。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人,如饮食调理适当,每日灌肠,可形成排便习惯,即是由于结肠的节制机能。

直肠是一种既有感觉又能扩张的贮器,对容量有最大的耐受性,能蓄积粪便和液体。直肠瓣能使粪便在直肠内螺旋形活动,使粪便压力均等,避免了粪便堆积在直肠下部,并防止直行通过直肠,对排粪起到相应的节制作用。

(2) 括约肌节制作用

是肛门括约肌抵抗结肠蠕动向前推进力的作用。括约肌的收缩力必须胜过结肠推进力才有节制作用。如不能胜过推进力,则是肛门功能不良。内括约肌是抵抗排便的最重要因素,常处于持续紧张收缩状态,控制排便活动;外括约肌也常处于收缩状态,闭合肛管。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高30%~60%,因此能制止粪便从肛门流出。如外括约肌已失去紧张力,可发生肛门功能不良。

在节制排便活动中,随意肌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提肛肌功能与不随意肌内括约肌和纵肌功能有相互关系,联合作用。如对抗排粪和排气要求,外括约肌收缩可抑制内括约肌对逼肌收缩的反射性松弛,称为随意抑制作用。同时提肛肌的底袢收缩牵紧和抑制纵肌收缩,耻骨直肠肌收缩使肛直角的角度变小,直肠下段压力增加,阻止粪便进入肛管,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因为意识可控制排便,所以正常人对排便具有节制能力。如果环境条件不许可,有排便感觉而不能排便时,排便的高级中枢下传冲动抑制低级排便中枢,使括约肌收缩增强,肛门象节制闸门一样紧闭,并反射地引起乙状结肠舒张,直肠内的粪便即返回乙状结肠,使便意暂时消失。但如果经常或长时间抑制排便,可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被吸收过多而使其干燥,可产生便秘。

排便因素

1、哪些因素能影响排便反射:

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进入直肠的粪便量过少,对直肠壁产生的压力小,致使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不产生冲动,因而亦无排便反射产生。这种情况多见于进食过少及进食过于精细者。

(2) 直肠对肠腔内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不能产生冲动。这种情况见于长期不及时排便、经常灌肠或滥用泻剂者。

(3) 神经或脊髓受损,如多发性神经根炎、截瘫等病,使传导冲动的神经受损,不能产生排便反射。

2、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首先是影响便意产生的因素,另外是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前者已在“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一题中作了介绍,不再赘述,有关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大脑皮层对便意的抑制,如工作紧张、外出旅行、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及过度劳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肠的局部病变如痔疮、肛裂会引起大便疼痛,从而使大便受到大脑的抑制。

(2) 排便无力,如老年人、久病体虚者,由于膈肌、腹肌、肠平滑肌均收缩无力,缺乏推动粪便的力量。

3、正常人的排便有何差异:

正常人的排便差异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一次(只要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均属正常),但大多数人(约占60%以上)为每天排便一次。

中医对正常人排便次数亦有论述:“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疾病鉴别

不同性状能反映什么疾病:

了解大便的次数和时间及大便的量、色、质、气味、便时感觉和伴随症状等,对诊断消化系疾病有重要意义。

1、大便秘结,伴见高热烦躁者,为肠热证;

2、伴见面色苍白、脉沉迟者,属冷秘,为肠寒;

3、老人便秘,脉细数者,属脾阴虚;

4、大便溏泄,纳少腹胀者为脾阳虚;

5、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脘闷嗳腐为伤食;

6、情志抑郁,腹痛作泄,排便不爽,为肝郁乘脾;

7、黎明前腹痛泄泻,为脾肾阳虚;

8、排便时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

9、里急后重,见于痢疾脱肛,属湿滞大肠或脾虚中气下陷,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

10、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

11、肠道易激综合征表现为大便坚硬如羊粪状,伴有阵发性腹痛,可在排便后暂时缓解,粪便中含有粘液无脓血;

12、大肠癌粪便形状持续变细,粪便表面可有鲜血;

13、先天性巨结肠见于新生儿,表现为出生后排解胎粪减少,或者有持续性便秘、腹胀。

大便看疾病

从颜色看

以下是大便异常颜色和疾病的关系。

灰白色:如果大便的颜色是“白陶土样”的,有可能是黄疸或由于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胆道阻塞,导致胆黄素无法随大便排出。

黑色:如果没有吃猪血,又没有吃可能拉黑便的药物,大便出现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肠出血,血通过几米长的肠道,发生各种化学变化,逐渐变黑,因此,这些地方出血,量又不是很大的话,大便应该是黑的。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因溃疡病出血的约占 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除溃疡病之外,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红色:拉血便,多是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直肠、结肠,由于“路程”短,化学变化少,这些部位出血,大便应呈红色。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血来不及在肠道里过多停留,拉出来的大便也是红色。但无论是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拉血便,都有一个特点,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如果血不跟大便混在一起,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部分偏离,甚至是便后滴血,这种情况是患了痔疮。

从形状看

观察大便的形状,也能及时了解一些疾病信息。正常的大便应为圆柱形,较软,异常的形状包括:太硬、太烂甚至黏液或水状。间隔应是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大便干硬是因为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都吸干了。腹泻者排出的烂便,是由于肠蠕动过快,来不及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导致的。柱状便见于习惯性便秘;羊粪粒状见于痉挛性便秘;扁形带状便可能由于肛门狭窄或肛门直肠附近有肿瘤挤压所致;糊状便见于过量饮食后及其他消化不良症;液状便见于食物中毒性腹泻及其他急性肠炎;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粘冻便见于慢性结肠炎或慢性菌痢。

如果稀便有红色,应考虑是否大肠黏膜出血;若红色稀便中混有黏液、脓液,应检查大肠黏膜看看有无炎症;如果是柏油样的大便常常是由于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的大量出血,另外小肠溃疡、癌肿等有时也会出现柏油样便型;如果大便变细或变扁,可能是直肠溃疡。

宝宝粪便

未加辅食

此阶段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稠度均匀如膏状或糊状,偶尔稀薄而微呈绿色,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二至四次。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观察是否生病。如果平时大便次数较多,但宝宝情况良好,体重不减轻,则不能认为有病。

腹泻时

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生腹泻时,这时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必要时母亲可在喂奶前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先饮一大杯淡盐开水,稀释乳汁,然后再给孩子哺乳。

在腹泻期间,可服用一些有益菌,是调理胃肠道系统的,拉稀的调到不稀,便秘的调到不干。

便秘及大便异常时

总的来说排便次数因宝宝体质而异;对于便秘,很严格的定义是每周大便≤2次,且大便性状为干硬的丸状。关于大便异常,主要与宝宝粪便的颜色和性状有关,常见含奶瓣、有泡沫、发酸臭味的大便多为消化不好引起的。大多数宝宝对普通配方奶粉中的大分子牛奶蛋白消化不好时,大便表现为便秘、大便中较多的奶瓣、大便发臭等;对配方奶中含量较高的乳糖消化不良,则常见泡沫便、发酸便、屁多胀气等;如果是对配方奶中的棕榈油消化不好,容易造成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等情况。依据症状的轻重,家长需酌情判断或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将奶粉更换为易消化配方。在选择易消化配方奶粉时,应从蛋白质种类、乳糖含量及是否添加棕榈油三个指标出发。市面上有少数几个易消化配方,以雅培亲护易消化配方为例:其蛋白质成分为100%部分水解乳清蛋白,乳糖含量低于2g/L,不添加棕榈油。当孩子出现便秘及上述消化不好引起的大便异常时,更换这列部分水解的易消化配方奶通常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 。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大便 大肠 “蛋白质” 无机物 食物纤维 㞎㞎 大肠 㞎㞎 消化酶 链球菌 变形杆菌 乳杆菌 芽胞 维生素B12 粪臭素 硫化氢 抗生素 维生素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