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上海电视台(Shanghai Television Station)在1958年10月1日正式开播,1973年10月起全部播出彩色电视节目,是中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台之一,也是中国大陆继中央电视台之后第二家播送彩色节目的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世界各大电视网以及许许多多影视机构保持着广泛而长久的联系,在国际电视大家庭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简介

原上海电视台 简介:1979年,邓小平为上海电视台题写了台名。1993年江泽民为上 海电视台题词:“稳定鼓劲,求实创新”。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上海电视台曾经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第一档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第一个介绍国际时事的杂志型专栏节目、播出中国第一个广告,第一个英语新闻节目,第一个成建制的外语台(ICS)、第一批电视节目制片人等等。

目前上海电视台的播出技术仅次于中央电视台。

台标释义

上海电视台台标为上海的市花白玉兰,这种台标于1991年使用,那时候的台标是三基色。

1958年,上海电视台开播,使用电视塔状+字幕台标。

1990年9月1日,使用白玉兰台标,悬挂在左下角。

1992年9月1日,上海电视台台标开始悬挂在左上角,不过台标还是三基色。

1998年9月1日,上海电视台正式使用蓝色台标,右边显示STV-1、STV-2等。

1999年1月1日,上海电视台使用透明灰色台标,右边还是显示STV-1、STV-2等。

2002年1月,上海电视台台标右边将STV和数字改为频道名,一直沿用至今。

现状

自2003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成立后,上海电视台就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不过它还是存在的,只不过从原来的一个台逐渐变为一个频道,那就是原上视新闻综合(就像香港TVB一样,其实翡翠台就是一个频道)。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上海电视台现在指的是新闻综合。

现在对外有两种讲法分别为:上视新闻综合(在和东方卫视并机直播新闻或其他时用的),上海电视台(内部,乃至整个上海都在称呼新闻综合为上海电视台,就连宣传片就直接挂上STV的标志,而不再用STV新闻综合)。

或许又是您会在五星体育上听到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不用感觉这里的介绍是错的,因为,这有的习惯性,还有就是没有真正变为五星体育之前的一个过渡。

尤其到了2009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成立,新闻综合就被频繁的称为上海电视台。

历史

上海电视台于1958年10月1日正式开播,1973年10月起全部播出彩色电视节目。2001年春季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现上海广播电视台)成立,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合并,上海电视台原先的各频道也逐渐独立运作,上海电视台名存实亡。

声誉

上海电视台现有19个频道。日播出时间平均达36小时,每年自制电视节目量达3000小时以上。

上海电视台有一千多名从业人员。广告收入是电视台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上海电视台和世界各大电视网以及许许多多影视机构保持着广泛而长久的联系,在国际电视大家庭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事业建设

1956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下称上海电台)副台长陈浩天和一些工程技术干部,跟踪国外电视发展的信息,酝酿在上海创建电视台,并充实了技术研究组,重点研究电视广播技术。同年8月2日,上海电台台长苗力沉、副台长陈浩天联名向中共上海市委报告,申请筹建上海电视台。10月11日,编制出《一九五七年上海电视台设计任务书》草案。10月22日致函中央广播事业局,申报电视频率,并提出自己动手设计制造电视发射设备。1957年初,电视广播技术研究组在工程师何允、何正声的带领下,开始设计制造电视发射机及天线馈线设备。1957年7月26日,上海电台台长苗力沉、副台长陈浩天向中共上海市委、市委宣传部正式提出建台方案,并转达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利用北京广播器材厂的自制设备,进口少量零件,在北京建造小型电视台,建议在上海建造类似的小型电视台,作为中国创立电视广播事业的初步计划,得到了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的支持,纳入市政建设规划。正当各项工作展开之际,“反右派”运动开始,苗力沉、陈浩天遭到错误的批判,下放劳动,筹建工作一度陷于停顿状态。

1958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正式批准筹建上海电视台,隶属于上海电台,编制为30人。同年4月,上海电视台筹建组建立,赵庆辉受命负责。选定市中心南京东路新永安大楼为台址,在大楼顶部安装离地面108米的电视发射天线,19楼改造成发射机房,图象发射功率为500瓦,伴音发射功率为250瓦。14楼改成中心机房,13楼改装为演播室、导控室、音响控制室(11月起迁至11楼)。

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宣告建成,开始对外播出。

1959年,上海电视台将新永安5楼小剧场改建成两个演播厅。大演播厅180平方米,小演播厅60平方米,导演控制室和音响控制室各1个。6楼改建成电视中心机房和电影机房。电视节目制作和演播条件初步有了改善。

1960年初,上海开始进行彩色电视试验。当时北京广播科学研究所已经在试制彩色电视中心设备,这是单一讯道的电子管设备。上海电台确定由何允负责,抽调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去北京学习,并带回全套系统图纸。在闵行召开的一次市科技会议上,确定成立市301工程(即彩色电视工程),以此推动上海电子工业的发展。市工业部门组织有关工厂企业,根据从北京带回的图纸,进行配套试制。到1961年,部分彩色电视中心设备已试制出来,安装在新永安大楼上海电视台10楼。

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计划实行调整,彩电工程下马。

在进行彩色电视试验的同时,为扩大黑白电视的发射功率,从1960年9月中旬开始,由何正声负责设计并组织加工制造7.5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于1961年夏调试完成,该机是国内第一台功率较大的电视发射机,最大输出功率可达9.8千瓦,通过试验播出和半功率播出后,于1966年开始全功率播出。从此,7.5千瓦发射机代替了上海电视台开播时使用的500瓦发射机,扩大了电视覆盖范围,提高了收视质量。

[1961年投入使用的由上海电视台技术人员设计制造的7.5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

70年代初期,创办彩色电视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970年,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的全国电视会议上提出,要“在第四个五年计划内大力发展彩电”,并决定“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建立彩色电视试播台”。按此精神,经中共上海市委员会1971年3月9日批准,同意建造上海彩电中心。选址上海南京西路651号,征用原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系篮球场、排球房等,占地2600平方米,并委托上海市民用设计院、同济大学设计演播大楼和电视铁塔的任务,上海市建工局五公司负责施工。同年,原建筑拆迁完毕,破土动工。

在建造彩电中心的同时,积极筹措制造和引进彩电的配套设备。为尽早实现试播彩色电视,借用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山东一路23号)大楼14楼为临时演播室,13楼为中心机房,由上海电视台技术部门与南通无线电厂合作试制的1千瓦彩电发射机,则安装在新永安大楼16楼发射机房,作好试播前准备。

1973年8月1日,彩色电视正式对外试播,每周播出两次(周三、六),开始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过渡。

彩色电视试播初期,全市仅有69台彩色电视接收机,观众多达1~2万人。金星金笔厂(上海电视一厂前身)放置的3台彩色电视机,观众1000人以上。中华造船厂职工食堂的一台彩色电视机,观众有700余人。观众第一次看绚丽多采的电视屏幕,欢欣鼓舞,反响热烈。

经过近3年时间的建设,于1974年2月,上海电视台彩电中心的演播楼(3870平方米)、发射机房(1014平方米)、微波机房(291平方米)和电视发射塔建成。演播楼内有600平方米和300平方米的演播厅各一个,以及各自配套的导演控制室、音响控制室和中心机房。演播厅用可控硅调光。演播厅内的主要设备有上海广播器材厂生产的彩色电视摄像机、上海淮海无线电厂生产的中心立柜。发射机房里装有两台上海无线电三厂生产的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一用一备。微波机房内有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微波机。电视发射塔高210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物。塔上装有上海市广播事业局设计制造的6层蝙蝠翼5频道发射天线,和4面、8层8频道双环天线。

此外,还完成彩色电视中心其他配套设施:冷暖机房(782平方米)、变电所(249平方米)以及有关生活设施。建筑竣工面积7574平方米。土建安装投资714.3万元,设备投资791.1万元,共投资1506.4万元。

1974年下半年,上海电视台陆续从新永安大楼迁到南京西路651号新址。原址留给上海电视台属下社教组和上海电视大学使用。同年12月26日,上海电视台启用新落成的彩电中心。8频道除每周播出3次自办节目外,还转播中央电视台的彩电节目。1975年9月,在300平方米演播厅的导演、音响控制室和中心机房,安装了第二套彩电中心设备,专门提供给5频道自办彩电节目播出用。8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的彩电节目,也由原来每星期转播3次,增加为6次。从而成为全国省市级电视台中,第一家全部频道配备彩色电视设备的电视台。

我们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上海电视台的事业建设进一步迅速发展。

1979年5月1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题写的上海电视台台名同观众见面。1981年增设了20频道,并在同年4月22日正式开播。设备从日本引进NEC730N型30千瓦20频道分米波发射机及天线馈线系统,是全国第一个建立的大功率分米波发射台(1993年1月18日,上海东方电视台成立,20频道划归东方电视台使用)。

1985年5月1日,上海电视台20频道开播,是上海市人民政府1989年为上海人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先是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后改为上海电视台第二套自办节目频道,内容以经济信息、农村节目、影视剧为主(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成立,20频道划归东方电视台使用)。

到1993年时,上海电视台自办节目使用8、26两个频道(1994年,上海教育电视台成立,26频道划归教育电视台使用)。

到1994年时,上海电视台自办节目使用8、14两个频道。

上海电视台在增加频道和播出时间的同时,不断进行摄、录、播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从1981年开始成批引进国外电视制作设备,更新原有设备,改变了单一在演播室录制节目的状况。新闻采访也从使用16毫米胶片拍摄,过渡到ENG电子采访,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时效和质量。1984~1986年,上海电视台改建了播控中心,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成了多功能网络型的制作、播出、传送中心系统。

为了增强电视发射功能,完善传输网络,扩大上海电视台覆盖面,1983年1月1日,上海电视台5频道启用了40千瓦电视发射机,发射功率比以前增加3倍。1985年12月2日,上海电视台与江苏省无锡、常州、南京、扬州、南通等7城市电视台取得协议,通过上海——北京微波线路,开口转播上海电视台节目。以后,浙江杭州、宁波、舟山等城市电视台也建立了微波、差转台,转播上海电视台节目。1986年7月1日,上海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建成,接收电视节目。通过差转和微波传送,上海电视台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北至江苏连云港,西到浙江、安徽部分地区,南达江西东北部,东含舟山群岛和长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人口超过1亿。

电视机大量进入普通居民家庭,逐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电视机的拥有量迅速增加。上海市每百户的电视机拥有量:1980年占59%,1984年占97%,1993年达到138%,即平均每户居民拥有1.38台电视机。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上海电视台改革经营管理,财务收支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1979年以前,上海电视台所用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1979年,上海电视台开办了电视广告业务,开始有了自筹资金,并在1980年建立了二级会计单位,实行“经费包干,独立核算”的财务体制。1984年上海电视台“以宣传为中心,环绕多出节目,出好节目,拓展经济活动”,采取重大举措。1985年1月,上海电视台分别与所属5个部门签订形式不同的承包合同:新闻、文艺、社教3个部,签订以节目制作质量、数量与经费开支挂钩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合同;技术部的承包合同以更好地为宣传服务,提高播出质量为中心内容;广告业务科的合同则以广告超收金额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为中心内容。承包合同每年修订一次,后逐步推广至其他部门。

1979年以来,上海电视台收入呈逐年迅速增长的态势。1979年自筹资金为51.9万元,1985年上升到978.8万元,相当于1979年的17.86倍,1993年自筹资金高达20149万元,比1979年增加387.23倍。

1993年9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上海电视台建台35周年题词:“稳定鼓劲,求实创新”。

宣传规模

上海电视台开播初期,只有一个频道(5频道)播出黑白电视,每周三、六晚播出两次,每次2~3小时。

1958年10月1日对外试播时,全市总共只有前苏联制造的记录牌黑白电视机(14吋)100台,绝大部分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只有极少数安装在社会知名人士家中。在建台初期相当一段时间里,上海人看电视大都是在单位里集体收看。

经过一年126次试播后,于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播出。每周播出由原来2次增加到4次(周二、四、六、日)。节目品类除新闻、文艺、电影以外,逐步增加了社教专栏性节目。

1960年4月6日,上海电视台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试办的上海电视大学开学,设有数学、物理、化学3个专业,首届招生17940人,与上海电视台合用一个频道,每逢周一、三、五下午各播出3个小时。从此,上海电视台每天都有节目播出。

从60年代初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电视宣传规模逐步扩展,自办节目有所增加。新闻性节目分别于1960年9月和1962年开办了《图片报道》和《谈时事》节目;社教类节目陆续开办了《电视台客人》、《科技知识》、《古诗欣赏》、《少儿节目》;服务类节目增设了上海地区当天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等。每星期自办节目平均播出量,1958年试播时为2小时40分,1959年正式开播时为5小时22分,1966年增加到26小时38分。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舆论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控制下,成为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上海电视台节目全面萎缩,“批斗会”、“大批判”和8个“样板戏”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自制节目大幅度下降,1966年为26小时38分,1970年降到8小时59分。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随着事业建设的发展,宣传规模有了明显的扩大。1985年以后,上海电视台有两个频道播出自办节目,每天播出节目的品种迅速增加,节目全面走向定时化、栏目化。《国际望》、《新闻透视》、《体育大看台》、《大世界》、《大舞台》、《今夜星辰》、《英语新闻》、《法律与道德》、《科技之窗》等纷纷出台,到1993年时,上海电视台的两套节目每天共播出自办节目30小时,年节目制作量达到2441小时,平均每天达到6.7小时。

机构、队伍

1958年4月,上海电视台筹建组建立时,由赵庆辉任筹建组负责人。同时从上海电台技术部、服务部抽调了技术骨干卢树人、张青严、徐英、王忻济、陈绍楚、张庆科、黄允、朱锡珪、苏扬等9人,前往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广播器材厂、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等单位,学习有关电视技术方面的知识。同年8月,从上海市电影系统调配了一批编播人员:周峰(导演、参加电视台领导)、朱盾、邹志民、肖振芬(摄影)、张罗山、乔善珍(放映)、苏黎元(洗印)、梁十千(美工师)等8人,又从上海电台文艺部抽调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许诺、周宝馨、李尚奎、江波、沈西艾、王宗尧等6个青年,先后去北京电视台实习,为电视台开播作准备;在上海电台其他部门选调胡文金(音响)、俞鸿祥(灯光)、毛玉麟、沈曾修(技术人员)及总务保卫人员徐世新、陈松乔、李伟民、章华健等,由上海市委宣传部调入的李宝性负责行政管理。这批筹建组成员,成为上海电视台开播的基本队伍。

上海电视台建台初期,隶属于上海电台,编制30人。开播时因工作需要,实际工作人员为34人。电视台副主任赵庆辉、周峰,下设3个组:编播组15人,技术组12人,行政组5人。

随着电视制作和播出时间的增加,工作人员逐步增加,1966年全台人员增加到108人。充实了领导成员。电视台主任宋丹、副主任周峰、奚里德。下设5个组:新闻组、节目组、演播组、技术组和行政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队伍被打乱,原有的组织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1月18日起,电视台实行军管。1968年4月,电视台建立了“革命委员会”。1968年9月,上海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上海电视台。接着,电视台的全部工作人员分为大、小两个班子:“大班子”集中搞所谓“斗批改”,后来借“四个面向”的名义将一批技术业务骨干排挤出电视台;“小班子”留在台内工作,一共38人,组织机构设政治新闻、技术、行政3个组。

1973年6月13日,上海市广播事业局成立,上海电视台成为与上海电台并列的局属单位。由于筹建彩电中心需要,先后从“大班子”或“四个面向”调回一批技术和业务骨干,工作人员补充到176人。设置了政治新闻组、演播组、技术组、管理组以及一个参加彩电会战的工作班子。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为适应工作重点的转移、电视事业的发展,上海电视台不断改革体制,调整组织机构。

1978年,上海电视台成立临时领导班子,由邹凡扬、奚里德、陈国儒、柳星三等4人组成。邹凡扬为负责人。

1979年3月28日,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上海市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刘冰兼任台长,副台长柳星三、周峰、奚里德、陈国儒、赵庆辉,同时成立台委会,由正副台长6人组成。(同年4月16日增补王忻济、郑礼滨为台委会委员)。

1979年和1980年相继成立人事科(后改为组织科)、财务科,人事、财务相对独立。在上海市广播事业局核定的人员编制和财务预算的前提下,电视台自行吸收、聘用各方面人才,自行财务收支核算。1980年6月1日,上海市广播事业局所属的电视教育办公室划归上海电视台领导,后改建为社教部。

翌年,上海电视台建立部一级建制,设五部一室:新闻部、文教部、电教部、技术部、管理部、台办公室。

为扩大电视节目宣传,1982年1月《上海电视》杂志出版发行。翌年1月,上海电视台因陋就简,办起了中国电视系统第一家动画制片厂。

1984年1月31日,上海电视台成立党委会,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龚学平兼任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和总编辑,韩士敏为党委副书记,时敏、郑礼滨为副台长兼副总编辑,赵庆辉为顾问,何正声为总工程师。同年3月1日,电视台下设机构作了适当调整,设7部、2室、1组。即:新闻部、文艺部、电视剧部、社教部、对外部、技术部、管理部、党委办公室、总编办公室、党委纪律检查组。同时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划归上海电视台领导。1985年1月,上海电视台经营公司成立,之后几年,相继成立了上海电视台技术公司、制作公司、咨询信息服务公司、贸易服务公司、服务部、电视台二台经济信息服务公司,以及上海正大综艺电视制作有限公司、沈传薪——黑川音乐制作有限公司两家中外合资、合作公司,共9家具有法人资格的三产企业。

1985年11月22日,上海电视台调整领导班子,龚学平兼任台长、党委书记,郑礼滨任副台长、总编辑,时敏任副台长、副总编辑,宋明玖任副台长,卑根源任党委副书记(后兼纪委书记),吴安甫任总工程师。1986年6月2日,上海电视台成立编委会,由郑礼滨、时敏、卑根源、宋明玖、李海林5人组成。

1986年12月,上海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达到967人。

1987年1月10日,经中共上海市委同意,上海电视台定为相当于副局级单位。同年3月19日,市委宣传部同意下列人员组成上海电视台领导班子:

台长:龚学平(兼);党委副书记:金闽珠;纪委书记:卑根源;副台长:郑礼滨、时敏、宋明玖、王根发、李海林。

1987年5月,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属机构有较大变动。机构设置有:第一编辑室,录制编辑的节目使用8频道播出,对外呼号“上海电视台一台”;第二编辑室,录制编辑节目使用20频道播出,对外呼号“上海电视台二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广播电视艺术团;广告经营部;台办公室;台党委办公室;台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电视台技术部、管理部分别划归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技术中心、服务中心直接领导,上海电视台的建制相应减少,在编人员为724人。

为改革人事制度,上海电视台在80年代前期曾两次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1980年11月27日,上海电视台与上海电台联合公开向社会招聘有志从事广播电视的编辑、记者,报名应聘的有4000余人;1983年8月,再次向社会公开招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编辑、记者、导演等业务人员。两次共聘用记者、编辑、导演44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2人。1988年3月,又公开招聘节目主持人5名。1985年3月,上海电视台又在台内首次实行干部聘用制:对下属部、室主任,总工程师的聘用期为两年;部、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科长,副科长聘用期为1年,视其聘用期的业绩和表现,或续聘,或解聘。

1989年7月,金闽珠任上海电视台党委书记兼台长。1991年12月30日,金闽珠任上海电视台党委书记,盛重庆任上海电视台台长兼党委副书记,孙重亮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少峰任副台长。

上海电视台为适应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特点,注重队伍年轻化和知识化。据1993年在698个工作人员中统计,35岁以下的206人,占30%;36岁至45岁的301人,占43%;46岁至50岁的99人,占14%;51岁至59岁的86人,占12%;60岁以上的6人,占1%。高等院校本科专科毕业的有430人(其中研究生10人),占62%;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87人,占12%;初、高中文化程度的180人,占26%。

1987年以来,上海电视台根据工作人员的学历、资历和工作业绩,评定职称。到1993年12月止,先后被评定为新闻、文艺、技术、经济、政治高级职称的有9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的有16人,副高级职称的79人。除历年来已办理退休、离休的40人外,现职的有55人。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组织机构 企业 开播 彩色 电视台 江泽民 香港TVB 上海广播电视台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