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中耳为一含气的不规则腔隙,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内。中耳向外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向内与内耳道相毗邻,向前借咽鼓管通向鼻咽部。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检查,X光检查检查其有无患中耳炎。中耳黏膜也可经鼓膜券孔观察。残馀鼓膜上有无慢性肉芽性鼓膜炎,外耳道是否狭人、或弯曲,也要观察。如果在耳镜检查时,能够注意到上述各点,对于治疗上便有很大的帮助。

鼓室

鼓室(tympanic cavity)居颞骨岩部内,前方借咽鼓管与鼻咽相通,后方借乳突窦与乳突小房通连。鼓室可分为上、下、前、后、外侧、内侧6壁,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

鼓室壁

上壁(盖壁):为一薄层骨板,由颞骨岩部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

窝。中耳疾患可能侵犯此壁,引起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下壁(颈静脉壁):分隔鼓室与颈内静脉起始部,一般为一薄层骨板,有时此壁尚未骨化,仅借粘膜与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故中耳手术时需注意,以免伤及颈内静脉而致严重出血。

前壁(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后壁。前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即上方的鼓膜张肌半管口和下方的咽鼓管鼓室口;前壁下部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

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鼓室由此经乳突窦与

乳突小房相通。中耳炎易侵入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乳突窦开口的内侧有外半规管凸,下方有一小的骨性突起,称为锥隆起,内藏镫骨肌。

外侧壁(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鼓室鼓膜以上的空间为鼓室上隐窝,此部外侧壁为骨性部。

内侧壁(迷路壁):是内耳的外侧壁。此壁中部有圆形隆起,称岬。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蜗窗(fenestra cochleae)(或圆窗),在活体为第二鼓膜封闭。在鼓膜穿孔时,此膜可以直接受到声波的振动。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小孔,称前庭窗(fenestra vestibuli)(或卵圆窗),连于前庭,在活体由镫骨底及其周缘的韧带将前庭窗封闭。在前庭窗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此管壁骨质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的炎症或手术易伤及面神经。

鼓室内的结构

(1)听小骨(auditory ossicles):有3块,

即锤骨、砧骨和镫骨。

锤骨:形如鼓锤,有头、柄、外侧突和前突。锤骨头与砧骨体形成砧锤关节;柄附于鼓膜脐,其上端有鼓膜张肌附着;外侧突为鼓膜紧张部与松弛部分界标志;前突有韧带连于鼓室前壁。

砧骨:形如砧,分为体、长脚和短脚。体与锤骨头形成砧锤关节,长脚与镫骨头形成砧镫关节,短脚以韧带连于鼓室后壁。

镫骨:形似马镫,可分为头、颈、前脚、后脚和底。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边缘,并封闭该窗。

(2)听小骨链:锤骨柄附着于鼓膜,镫骨底封闭前庭窗,砧骨居中,将锤骨和镫骨连接成听小骨链,组成杠杆系统。杠杆的支点刚好在听小骨链的重心上,故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效率最高。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听小骨链相继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作向内或向外的运动,将声波的振动转换

成机械能传人内耳。炎症引起听小骨粘连、韧带硬化等,听小骨链的活动受到限制,可使听觉减弱。

(3)运动听小骨的肌:共有2条,即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鼓膜张肌:位于咽鼓管上方的鼓膜张肌半管内,止于锤骨柄上端,受下颌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向内侧牵拉锤骨柄,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

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止于镫骨颈,由面神经支配。收缩时向后拉镫骨以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减低迷路内压;并解除鼓膜紧张状态,是鼓膜张肌的拮抗肌。

鼓膜

鼓膜(tympanic membrane)为介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的椭圆形半透

明薄膜,其外侧面向前下外倾斜,与外耳道底成45~50°。婴儿鼓膜更为倾斜,几乎呈水平位。

鼓膜周缘较厚,附着于颞骨鼓部和鳞部;中心凹向鼓室,称鼓膜脐,其内侧面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鼓膜的上1/4为松弛部,呈三角形,薄而松弛,在活体呈淡红色。鼓膜的下3/4为紧张部,坚实紧张,在活体呈灰白色;其前下部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光锥。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锥改变或消失。鼓膜能随声波振动而振动,故能把声波刺激传到中耳。

鼓膜由3层组织构成。外层即上皮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与外耳道皮肤相续连;中层即纤维层,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构成,鼓膜松弛部缺乏此层,是鼓膜的薄弱部位;内层即粘膜层,与鼓室粘膜相续。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

(mastoid antrum)位于鼓室上隐窝后方,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连,为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间的交通要道。

乳突小房

(mastoid cells)位于颞骨乳突内,为许多大小、形状不等而互相连通的含气小腔隙。中耳炎症可经乳突窦侵犯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内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