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一个“五年规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截至2019年1月底,中国经济增长在2018年取得6.6%的好成绩,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全年6.5%左右的增长目标。

增速变缓

增长数据

2012年1—9月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已经回落到7.7%。相较于中国过去30年接近10%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更是接近11.2%的增长速度。因此在10%或者8%以下,显然是经济增长变缓。另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种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变缓。

增长保八

温总理曾经提出要保八,否则居民收入就会下降,社会就会出现问题。但是,已经回落到8%以下的增速,到9月份中国的新增就业已经超过1000万。换句话说到9月份为止,已经完成全年计划的新增就业数的114%。1—9月份统计的城镇失业率是4.1%。

而且到9月份的时候,有18个省、市、自治区还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的增长幅度接近20%,这就意味着劳动力还是不足的,招工难,剩余就业难。换经济增速达到8%以下,中国仍然能够承受。

三次回落至7%

2013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经济增速为7.6%。回溯历史,1998年以来的15年里,中国经济增速有三次回落至7%平台,其中1999年上半年的增速同样为7.6%(按当时发布的数据,下同)。

第一次增速回落至7%平台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速从1997年的8.8%,落至1998年的7.8%,进一步回落至1999年的7.1%。

第二次增速回落至7%平台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的猛烈冲击,措手不及的中国经济增速从2008年三季度的9.0%猛落到四季度的6.8%、2009年一季度的6.2%、二季度的7.9%。

第三次增速回落至7%平台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外需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到2012年二季度增速再度回落到7%平台,为7.6%,此后至今连续5个季度运行在7.4%至7.9%之间,期间略有反弹,但总体趋势是小幅下行。

经济复苏

11月份汇丰Flash采购经理人指数触及了13个月来高位,达到50.4,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脱离了硬着陆的风险。该指数高于50表明经济扩张,低于50表明经济收缩。

汇丰亚洲经济联席主管Frederic Neumann表示,这将是一个V形复苏。野村证券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PMI数据显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支持经济复苏还是有效的,在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将加强。

中国政府已经加大了政策力度,启动了一个15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刺激计划,并为小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补贴。野村证券预计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将从前三季度的7.4%提升到8.4%。

野村证券还认为,将于12月1日发布的官方PMI数据可能优于预期。野村证券提高了对官方编制的PMI数据的预期,从10月份的50.2到11月份的50.4。

巴克莱银行的经济学家也认为汇丰银行周四公布的初步数据是令人鼓舞的,9月和10月份的增长势头将要持续到11月。据巴克莱经济学家估计,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7.5%到8%之间,但不希望经济立即加速。PMI中的新订单指数用于跟踪国内订单情况,在11月增长较慢,表明经济复苏不太可能大幅反弹。新增出口订单的增长趋势反映了外部需求的增长,但不太可能持续当前的速度。新增出口订单指数从10月的46.7增长到11月的52.4。出口新增订单的改变令人惊讶,因为看不出需求来自何方。当前,全球经济都还没有实质性变化。鉴于当前疲弱的外部经济环境,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余地并不是很多。

升级

首次详细阐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五大路径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概念。本次调研,在听取四省份负责人汇报后,李克强讲话中首次详细阐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五大路径:

1、 要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立足内需,面向世界,深耕亚太;

2、 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3、 要立足于拉动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

4、 要使环境资源可支撑;

5、 靠开放促改革,靠制度创新释放红利。

转型文化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促进了话语权向平民、向大众、向社会的深刻转移,加速了分众化、对象化、个性化的传播趋势,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科学认识新媒体传播形态、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充分发挥新媒体促推作用,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增进共识:新媒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是一个不断消弭分歧、增进共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理解、获得赞同的过程。新媒体促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于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沟通”、“协商”和“引导”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实现由差异到理解、由分歧到共识的跨越和转化。

通过“开放性沟通”,打通两个舆论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穿透力。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一个依托于互联网新技术的无疆界、跨地域、大众化的开放性沟通平台快速形成。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发挥和提升新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阵地的作用,把体现党的声音与反映人民心声相统一,把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大众期待相统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基层、进入人们的心灵。

通过“建设性协商”,提高社会共识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凝聚力。新媒体传播具有多样化、相互激荡的交流特征,这些特征虽然会带来观点冲撞、意见分歧,但经过时间的淘汰、理性的筛选、真相的引领便会形成协调和协商的机制,达成分歧到共识的意见转化。

通过“主流化引导”,提高价值引领力,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话语权。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有核心价值观。政府部门应旗帜鲜明地利用和提升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搭建数字化宣传平台,拉近与社会大众距离,为推进政务公开、司法公信、政策透明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发挥优长:新媒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法论。新媒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要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和强大精神力量。从目的反观手段,就必须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新媒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法论。方法论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如微博擅长表达情感,论坛擅长理智沟通等。发挥新媒体的促推作用,就要依靠方法的普及。

一是加强日常维系,实现上下贯通,重塑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方式。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的运用,打通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通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渠道,形成日常维系的沟通模式。

二是运用情感表达,实现情感共鸣,发挥新媒体的情感传递功能。新媒体形态多样,进一步细分各种新媒体特点又各不相同,博客擅长分析,微博擅长表达情感。

三是促进理智沟通,实现矛盾化解,展现新媒体的理性交流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需要情感表达,还需要理智沟通。

四是强化深度培育,实现舆论引导,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偏于理性认识和深度培育的内容,使用新闻网站进行主题宣传效果较好。

前沿争夺:新媒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战场。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深刻复杂,新媒体传播领域成为思想碰撞、价值分歧、意识争夺的重要阵地,处在意识形态竞争的前沿,前沿争夺要做到:唤起、扩展、内化、捍卫、坚守。

唤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括着传统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承,它们早已沉淀在人们心中,内化为价值观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平民化、大众化、互动性、深入到人际交往圈子和生活圈子的传播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和唤起深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唤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因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向所有人群,而媒体的对象却只针对特定的受众。要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对象,必须借用新媒体的大众化传播功能,扩大受众面。通过主流媒体、再向新媒体扩展的传播路径,典型的事迹得到了最大范围地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意识形态,它必须成为大众信仰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需要两者的结合,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凝聚整合。新媒体比较擅长后者,它的亲和力、互动性、人际交往的特色,比较容易扎根大众信仰。

捍卫。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资产阶级思想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冲击。这就需要捍卫。主流媒体的捍卫是官方旗帜鲜明的行动,但民间组织的舆论捍卫,却更能反映广大群众的心声。城市电商物流文化传媒就是捍卫的最佳武器。

2010世界15个大国GDP及增长率

排名国家或地区GDP (百万美元)
世界61963429
1美国15924184
欧元区161068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7,426,090
3日本5,974,297
4德国3,309,669
5法国2,560,002
6英国2,246,079
7巴西2,087,890
8意大利2,051,412
9印度1,729,010
10加拿大1,574,052
11俄罗斯1,479,819
12西班牙1,407,405
13墨西哥1,039,662
14韩国1,014,483
15澳大利亚924,843

当然,这里只是一个官方的有关GDP的表 ,我们不能看了这个表以后 ,就自大的以为我们能在2021年超过美国,甲午战争前中国GDP是日本的7倍而以中国失败告终,单一的看GDP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只看GDP而来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明显是不科学的,而且,中国经济GDP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了凯恩斯依赖症,是靠政府投资来实现的……

当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否定的,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我们还是不能太过放松,认清现实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金融危机的影响

直接影响相对有限

中国官方储备及商业银行投资的美元资产在本轮危机中一度暴露于风险中,但总体而言投资损失有限,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冲击。

具体的影响

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和美林公司被收购与次贷危机一脉相承,在众多专家看来,这个事件仅是整个危机过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也是次贷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延续。可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来理解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出口方面: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由于此次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而更显严峻。

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2008年前8个月,中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将遭遇考验,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

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进口方面: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

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从可以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由于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中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美林公司被收购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的“两房”,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

虽然美国经济形势在二季度表现优于预期,体现出了足够的韧性,但这是由于美元弱势所带来的强劲出口所致,因此,在金融风暴袭来,国内需求更趋疲弱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弱势美元”下的出口,给美联储预留出进一步降息的空间。

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中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重创信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是美国次债危机的延续,带给金融机构的损失和震动相当大,华尔街五大投行拥有强大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资产超过数千亿美元,信息资源也极为丰富,这样大型的投行也纷纷倒闭,说明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所区分的只是损失额度大小,像雷曼兄弟,还包括前面被美国政府接管的“两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等,但与其估算投资者的直接损失不如考量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打击。具体到中国而言,影响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市场信心,美国出大问题的机构相继破产,给中国的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可以获得印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消息传来的次日,正值A股结束中秋三天假日开市,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表现只能以“惨不忍睹”来形容,其中,工商银行跌9.95%,建设银行跌9.94%,中国银行跌9.17%。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击之下,沪深两市银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过9.0%,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招商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并且公司尚未对上述债券提取减值准备。

雷曼兄弟破产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影响

一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对持有大量美国金融机构股票和基金的中国银行业的担心。根据破产文件显示,雷曼兄弟前30大无抵押债权人主要是亚洲金融机构。

据报道,雷曼对日本Aozora银行欠款额达4.62亿美元,对瑞穗实业银行欠款额达3.82亿美元,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

得到教训

(1). 宽松的货币政策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给日后金融系统危机带来潜在风险。

(2). 面对国际市场这碗“深水”, 中国的“走出去”政策须更为谨慎,对外投资需要有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

发展趋势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要注意到“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2000年中国GDP达到99214.55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可观。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也就是按国际共同价格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还要提前。

但是,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头两步,并不是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2/3。大约还要经过50年左右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1倍。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虽然有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不利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于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可以达到,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中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

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许多地方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许多乡镇企业面临生产过剩和销售困难,初始阶段那种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乡镇企业。从长远来说,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靠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可以这样说: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是在农村。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推进城市化,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需要改变,同时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缓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开发和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条件,东部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大局。西部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人口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应该加一句话:注意老龄化问题。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10%。西方国家在人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很多问题。中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大。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境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按照“十五”计划,2005年经济增长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比2000年减少10%。经济发达国家在人均2000美元时开始治理环境,中国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控制环境污染,难度更大,要靠长期努力。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

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城镇失业者仍将有1200万人以上,农村仍将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就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市场商品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是供过于求,没有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不可能开拓,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增长。

2013年1月7日,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在纽约召开的“2013年中国经济展望”会议上表示,他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在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仍具有高速增长的潜力。

林毅夫表示,中国产业升级空间还很大,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仍较大,只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未来中国经济仍将继续快速增长。针对2013年的宏观经济走势,林毅夫预计,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会比较强,居民收入和消费还会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速将在8%-8.5%之间,略快于2012年,通货膨胀将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从长期看,中国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和人口老龄化两大挑战,“但中国高层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分清楚,相信中国必定会沿着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道路,克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为此,林毅夫建议,第一,加快金融制度改革。改变金融机构以大型机构为主的状况,提高金融供需匹配程度,增加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提高经济活力。第二,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内需;第三,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考虑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黄金时段

今天,我们要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一些展望,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说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时期,我们既面临着很多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说,我们耽误不得也失误不起,我们要谋划好我们的发展思路,谋划好我们的蓝图,谋划好我们的路线图,我们才能趁势而上,才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如果我们战略上有失误,那我们就会贻误发展的时机,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黄金发展期的中国经济,我讲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为什么说我们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我们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650美元以下我们叫低收入国家,650到2555美元我们把它划为中等收入国家,2555美元到7911美元叫中高收入国家,7911美元以上我们就叫高收入国家,我们中国是在1996年超过了650美元,也就是说1996年,我们就开始告别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

2003年我们开始我们突破了一千美元,人均GDP突破了一千美元,那么我们要实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要达到多少呢,就是人均三千美元,那样我们就可以由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向中上等收入国家迈进。

从工业化的进程来看,我们也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们人均国内产总值是一千二百七十美元,我们有可能达到一千四百美元,按照汇率计算,我们按钱纳里的模型,我们也基本达到了就是正处在一个工业化中期阶段,那么从各个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了走出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这么一个时期,或者说工业化正处在中期的这么一个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可能是矛盾凸显时期,为什么?它处在一个社会转型之中,也就是说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工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化,中国正处在这种大的社会转型之中。

所以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个阶段为什么是黄金发展时期,我们说理由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消费结构开始出现升级,它就为经济增长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需求。我们消费结构在发生什么变化呢?就是说我们正处在由吃、穿、用为主导的这么一个消费阶段,正在转向住和行为主导的一个消费结构,大家在北京很直观可以感觉到,这个街上的汽车是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拥堵,我们每个月的汽车的销售量都可能在三到五万辆之间,这个说明我们汽车正在进入家庭。

另外,大家也可以感受到,住宅、小区像雨后春笋不断的涌现,人们正在大量的购置不动产,这就表明我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转型,经济学上有一个用恩格尔系数来表达我们消费中用于实物支出的比重,那么我们恩格尔系数已经由1995年末的39.4%下降到的37.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就是它用了三分之一多一点用于实物支出,那么其他的会用于什么呢?就会用于住和行的积累和支出,甚至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和培训。

那么农村居民,由1995年末的49.1%下降到2004年的47.2%,也就是农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50%以下,除了住房的消费以外,我们还会有许多新的消费热点,包括电信,我们移动电话用户超过三亿人,我们城镇居民也就五亿人。

还有医疗保健的消费等等,我们说这些住、行和新的消费热点就会对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需求,我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型,就是我们不但追求我们的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我们还在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

第二、我们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这种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说住和行的需求,它跟吃穿、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说要建房子,就需要钢材、水泥、铝合金,要发展汽车,同样需要大量钢的薄板,这是比较高端的产品,需要各种电子,汽车用的电子产品,需要玻璃,需要橡胶做轮胎,这些产业有什么特点呢,它的产业链条比我们说吃、穿、用这些产业的链条要长得多,那么它就会形成很多中间需求,就是我们说投资品中间品的需求,那么它就会使得产业链条拉长,使得我们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这几年来看,我们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很明显的变化,比如说本世纪以来,2000年我们的工业比重占GDP的比重是多少呢?是50.2%,到我们提高到52.9%,也就是说提高了2.7个百分点,这表明什么?我们工业还在加快,它占GDP比重还在提高。

而在工业结构内部,你会发现,钢材、水泥、有色金属、铝合金这些重工业部门的比重提高在加快,你比如重工业部门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000年是62.5%,2004年67.6%,提高了5.1个百分点,也就是四年中提高了5.1个百分点,表明什么呢?我们正在呈现工业化过程加快,重化工业部门提高的这样一个态势,这种态势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对环境的排放量就迅速增加,这对我们这种处理生产的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就提出了挑战,所以我们说这个阶段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也发生变化。

2010年,中国会有多少人居住在城市?

第三、为什么是黄金发展时期,我们说城镇化在加速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在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说,当今中国正处在可以说是世界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我们流动人口总规模有多少,有一亿两千万人,相当于比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还多,大家都学历史都知道,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圈地运动,那时候的人口流动跟我们现有的规模相比那是远远无法相比。

那么我们正处在一个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当中,按照通常的规律,我们说城市化达到30%以后就进入了一个加速期,我们是哪年达到30%呢?我们是1996年,我们城市化率达到30%,那么我们城市化率是多少呢?是41.8%,也就是说全国已经有40%的居民已经集中在城市居住。

那就是说,城市社会就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城市化会带来什么?人口进入城市,它必然带来对住房、对基础设施、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进城子女要受教育,要有医疗保证,要有各种公共服务,对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有基础设施需求,这些需求就会带动经济的发展,那么还带来什么?我们说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以后,有相当一部分会居住下来成为城市居民,这部分人又会形成比较庞大的一个消费品的市场。

附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百分比:49.6%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什么?

第四、为什么是黄金发展时期,我们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阶段,为我们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资源,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全球处在一种什么状态?我们说不光是资金,而且这个技术人才都在大规模流动,当然我们说这种流动对发展中国家还是有限制的,比如说,全球化为什么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呢,如果人口自由流动,我们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亿多劳动力都可以流动到美国去,到那儿去寻求就业机会,我们说这个不能自由流动,但是高端人才可以,我们说全球化资金技术都在大规模流动,那么这种态势就是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国际资本,我们大规模引进外商投资,我们引进的外商投资规模有多大呢?六百零六亿美元,由于这种大规模的引进外资,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大大促进了我们的产业的发展,我们已经成为什么?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大国,我们进出口总额有多大规模呢?有一万一千亿美元,我们可能达到一万四千亿美元,所以我们的货物贸易这个规模应该说是非常大的,那么它对周边国家都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包括对东亚国家,你比如说东亚一些国家的传统产业,比如说日本、韩国的钢铁由于我们这个进口规模的扩大,使得他们这些传统产业延续了什么?延续了他们的生命周期,使他们生命周期拉长了。那么我们这种大规模的进口对周边国家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所以我们说,今天的中国已经跟世界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发展关系。

矛盾凸显期

首先我们说社会矛盾,社会利益,更加复杂多样,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社会矛盾突出是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最明显的是收入分配,由于新兴产业部门的成长,由于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发挥主导作用,由于要素在参与分配,那么就使得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这种扩大甚至表现在方方面面,甚至表现在人们的社区,以前人们可能都在一起,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今后由于随着大家购置不动产,你会发现有些人逐步的向高档社区迁移,有些人在向中档社区迁移,就是说在空间上也在表现出来,那么如果收益差距扩大了,以后我们的利益共同点就会发生变化,是不是?

第二个,我们说矛盾凸显,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我们正在面临巨大的什么?资源的瓶颈的制约。中国以前是号称地大物博,但是中国有巨大的分母效应,我们有十三亿人口,就是什么东西拿来被中国分母一除,就变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我们说,我们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对资源的这种需求,也是非常的巨大。我们正在大量的进口资源,我们不仅进口石油,也在进口铁矿石,进口各种金属矿产,由于我们资源供给的不足,所以我们受到这种资源的约束也在越来越大,这种进口也有商业风险,大家也知道,前一段原油涨价,我们就要付出的成本,就会大大提高。

另外,我们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由于我们重工业的发展,我们的排放正在增加,我们二氧化硫的排放,是世界排在第一位,我们电厂都在进行脱硫装置的改造,我们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仅次于美国,我们是第二位,我们也参加了《京都议定书》,我们有减排义务,到一定阶段我们要履行减排义务,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新的压力。

第三个,我们说为什么矛盾凸显呢?由于我们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正处在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一个时期,大家看媒体都知道,欧盟、美国都给中国纺织品设限,我们面对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出口规模又在迅速的增加,这种压力很大,另外一方面,我们由于出口产品大量是加工组装,由于没有自主的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的附加值很低,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去出口,但是所得收益非常有限,这种参与国际分工的这种方式,这种外贸的增加方式,也面临巨大的调整的压力。另外,我们由于利用国际资源,面临国外这种矿业集团价格的压力也在加大,可能是一种战略联盟,他们可能建立一种战略联盟来跟我们讨价还价等等,所以我们说我们正处在十分重要的关口。

经验启迪

很快第十个五年计划就要完成了,那么第十个五年计划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我想有这么几点,回顾过去这几年,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说有这么几点启示非常重要,第一就是我们说要用好,要抓住我们当前的有利时机,在发展中来解决我们前进中的问题。

十一五计划明确了一个指导方针——发展是主题,小平同志也说发展是硬道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讲话中也强调我们要又好又快的发展,十五时期,我们实际上是逐步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从2002年开始,大概的情况什么样?就是我们2001年GDP增长是7.5%,2002年增长了8.3%,2003年是9.5%,最近的统计资料调整,2004年也是9.5%,2005年上半年还是9.5%。

我们应该说正处在一个经济增长的上升周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就是要把各方面的有利因素都用起来,争取在这段时间实现较快发展,这样能够取得主动,包括今后几年,在保证增长质量的情况下能快的时候我们尽量快一点,这样我们发展的主动权,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第二个特点就是,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发展的实践,去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来的,也是发展实践的总结,特别是2003年的SARS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和教训,我们说发展一定要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转变增长方式,我们说了这些年中国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所以说,我们要转变增长方式,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发展实践,就是要提高我们增长的质量和效率,要不我们这种发展模式,很难持续下去。

第三、要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我们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总是有周期性变化的,但是我们要尽最大限度来减少经济周期的大幅波动,减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历次五年计划的经验来看,凡是经济增长比较平稳的,波动比较小的五年计划,我们说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比较好,比如我们正在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经济波动就比较小。

但是也有波动的时期,2002年下半年开始,投资迅速回升,到2004年一季度投资增长率高大43%,那么中央也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措施,应该说这次宏观调控保持了我们经济增长的这种稳定性,没有出现这种增长周期的大起伏,避免了这种增长周期的中断,而且又没有损害经济增长的这个基本面,所以说,如果没有这次宏观调控的话,可能我们现又要面临新的调整。

第四、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南方的同学都感受到夏天暑假回家的时候有拉电的现象,对不对?就是能源的供给不足,我们发电量增加了五千万千瓦,原煤生产量是十九亿吨,原油产量是1.75亿吨,我们还进口了一亿两千万吨,在这种局面下我们还能源还紧张,说明什么?我们这种资源利用非常粗放,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说我们GDP还要翻两番,我们煤炭也去翻两番行不行?现生产19亿吨,我们煤的生产量再去翻两番?那显然我们的空气受不了,我们的肺也受不了,所以说我们必须着力调整结构,调整结构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我们说不是简单去调整产业的比例关系,而是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所以我们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说的一个重要的启示。

最后一点是坚持以人为本,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发展经济是为了什么?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我们说老百姓的需求在发生新的变化,他们不但要物质上的生活改善,包括对精神生活都有更多的需求,所以我们发展也要适应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

中国何时跻身中上等收入国家

简要展望一下十一五的发展,那么从2001年到2020年,这二十年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是第一个阶段,后十年是第二个阶段,那么十一五时期正好是处于什么时期呢?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它要延续十五这样快的增长态势,拉长经济增长的上升周期,为后十年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说十一五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我们说延续这种增长周期并不是很容易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说1979年到2004年,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是多少呢?9.4%,但是总体上还是不平衡的,在各个年度间是不平衡的,当然我们能够实现,应该说这个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是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一个大国保持这么二十多年的持续高增长,已经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还要延续,我们就还要继续去创造奇迹。但是总体上说,经济增长不可能永远在一个很高的增长平台上维持下去,往往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一种态势。

如果我们汇率发生变化了,我们的GDP总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我们假设2010年是13.5亿人,2020年是14.3亿人,按这个推测人均GDP是多少?1700美元,当然如果按2000年的汇率算,与中等国家的平均水平,1920美元就接近了,到2020年就会超过3200美元,就是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应该说按照我们的发展态势,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是应该说是有信心的。

未来5年

区域规划的战略

十一五时期我们还要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随着我们国家财力的增强,要增强这种扶持力度,另外要加大跨区域的基础设施,交通通道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因为交通不方便,人就流动不起来,货物就流动不起来,只有流动了,有些资源才能变成商品。

再一个,为了打破行政边界,促进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十一五也要尝试建立这个主体这种功能区,来构建区域发展的体制,比如说,按照它承担的这种功能来进行划分,有些地区是优先开发的地区,也就是说它这个国土开发密度已经比较高了,但是资源承载能力开始减弱,那么这种地区我们可以优先开发。但是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我们也要减轻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有些区域我们叫严格限制开发,比如说自然保护区,比如对三江源,就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河的源头地区,作为生态地区,国家投入了好几十亿要重新恢复生态,这个就跟当时的开发有关系,所以有些地区要限制开发或者说禁止开发,就是自然保护区要禁止开发,按照它承载的功能做一些划分,这个正在探索。

有利条件

今后五年,我们到底有哪些有利的条件,包括很多方面:

第一、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开始显现,我们回旋余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跟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是已经是一万六千五百亿美元,这样一个庞大的一个经济体了,再加上我们占世界的份额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4%,提升到已经4%多一点了,再加上我们有13亿人口,城市人口又超过5亿,工业化又在加快推进,所以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大大加强,那么这种大规模经济体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会在很长时期内继续保持,但要避免劳动力价格的迅速上升使我们高速增长期中断,我们就业总人数有7亿人,当然我们农村还有1.6亿的剩余劳动力,我们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当然我们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是人力资源大国,这就使得我们在比较长时间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有它特有的比较优势,中国的出口产品为什么有竞争力,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价格有竞争力,如果在成熟的技术状况下,生产线都是成熟的技术状态下,劳动力价格,特别是劳动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份额比较大的这些产品,我们都是有竞争力的。

第三、我们有利条件就是我们储蓄率比较高,可以保障经济较快增长对资金的需求,我们多年来储蓄率一直高于40%,当然这同东方民族这种文化,这种储蓄文化有关系,随着这个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消费率的提高,我们储蓄率会有所降低,但是我们仍然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所以我们的资金供给条件比较充分,另外我们这几年在外商投资方面非常踊跃,但外商投资,我们说我们投资80%以上仍将来源于国内储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资金供给优势有效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但又不会对国外资本形成过渡的依赖,这是我们的优势。

第四、我们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很多物质技术的支撑,我们这个产业体系,可以说我们有很多产品都是第一,全世界都是NO.1,我们有很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有智能化的,柔性化的,集成化的生产方式都有,你到上海通用去看,生产线上各种车,不同品牌的不同型号的车在一条线上可以组装,它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控制。

第五个有利条件,我们经济转型加快也为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我们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使国有经济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领域,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来,集中到它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这些领域,包括基础原材料,一些带垄断性的领域,带自然垄断性的这些领域,那么我们进一步放宽这种电信、电力、金融、城市、公共事业、铁路、航空、邮政这种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来加强它的竞争。

以前中国的分量非常小,中国没有被太多的去关注,但是你要看看今天西方的主流媒体,美国、德国、法国、瑞典都在连篇累牍报道中国,为什么?中国开始对世界有影响了,中国的影响力已经足以对这些国家发挥作用了,所以说我们正处在这么一个有利的时期。

前景形势

央行发布的10月金融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868亿元,同比多增175亿元。业内人士分析,贷款明显回升显示信贷政策有所放松,政策已经微调。

政策放松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鄂永健博士表示,10月新增贷款大幅增加一方面反映政策有所放松,政策已经微调,另一方面也反映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比较旺盛。鄂永健预计,11、12两月单月信托网的新增贷款会在6000-6500亿,四季度达1.8万亿,全年信贷规模在7.5万亿左右,“属于可控、平稳的水平”。

中金公司发布报告认为,信贷增速的大幅反弹,主要得益于定向宽松和政策微调。

M2增速创新低

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同比增速连续4个月回落,创下自2001年10月以来的新低。

中金公司报告指出,10月财政存款增加4190亿元,比同期2992亿元大幅增加,年末财政存款并未减少是造成M2增续下的重要原因。虽然 10月份贸易顺差小幅扩大25亿美元,但估计其影响可被资本净流入降低所抵消。资本净流入降低将导致新增外汇占款继续走低,这也是未来几个月M2增速有可能继续探底的重要因素。

当月存款净下降2010亿元

数据显示,10月末,人民币存款净下降2010亿元,同比少增3618亿元。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分析认为,存款突然降低可能是大量资金及利得财富在银行“几日游”后,被存入理财产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中国的银行理财、信托等投资产品愈发完善,令通胀预期存款利率吸引力减弱。同时,民间借贷火爆,这可能导致存款流出。

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鄂永健认为仍会以微调为主,利率不太可能调整,准备金率视情况可能小幅下降,货币政策仍会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货币政策仍将在稳健的基调下继续进行微调,主要的方式仍将是公开市场的流动性投放。年内下调准备金率虽有可能,但首先会从施行差别准备金率入手。

经济环境

2012年12月12月,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2013年中国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欧债危机走势的不确定性;第二,美国债务悬崖管控结果的不确定性;第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第四,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不确定性;第五,国际资本向新兴市场流动的不确定性。

朱光耀认为,欧元区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解决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不确定性问题。欧央行在8月份作出了重要的决定,也就是在欧元区成员向欧洲稳定基金提出政策救援要求,并接受稳定基金的政策条件以后,欧央行将无限量地在国债二级市场,对该国的政府债券收益率进行干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对于稳定欧洲资本市场是至关重要的。但问题的不确定性就是现在西班牙是否向欧洲稳定基金提出救援申请,并且接受金融稳定基金提出的政策条件。

朱光耀表示,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G20政策协调力度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2010年4月,多伦多G20峰会确定,2013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财政赤字要比2010年削减一半,但是目前来看,即将到来的2013年,美国和日本是无法实现多伦多协议的政策目标。现就是国际社会如何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大的框架之下,就短期的财政政策刺激和中长期的财政整顿目标的一致性达成共识,这是对美国、日本这些发达经济体的挑战,同时,也是对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挑战。

中国经济会崩溃吗?

其实,中国经济不可能崩溃。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上,我们将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从2010年调控政策出台以后,我国经济增速也出现了下滑,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政策,2012年10月份以后已扭转了经济增速下降的势头。我们正在努力实现国民收入翻番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家庭收入占GDP份额,加大消费水平,中国国内市场空间很大,未来消费增长潜力很大,能有效拉动内需;还有我国已到达人均GDP5000美元,一般来说,对外投资会快速增长。

债务问题

中国的债务占GDP水平很高,也是新兴市场之中最高,未来债务继续上升会对GDP增长带来压力。

中国要债务水平与GDP同步温和增长,只会令到中国处于“risk-on, risk-off”(冒险、避险)的格局。由于贷款主要投放到低效益的政府项目,随着加权平均借贷利率上升,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出现下滑。

据估计,如果中国保持一季度的信贷增长,则年底总债务占GDP的比重将升至230%,到2015年进一步升至280%,2011年则为190%。

中国将重新回到冒险和避险的状况,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可能会极其波动,资金流向变得不明朗。由于资本流入对境内净资产有正面作用,若果资金流出,会对债务带来压力。

同时, 中国将于2015年开放资本帐,在弱经济基调之下资本流出将会加快,令到中国有可能面临如欧洲一样的债务危机。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要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中国二季度GDP等宏观经济指标将于下周一公布,路透综合15家机构预估中值显示,二季度经济增速预计将回落至7.5%,低于上季的7.7%。

预期下半年中国还处于去杠杆化的过程,这令金融和能源行业首当其冲,相信两大板块的市值占比仍在滑落的过程,且这个调整在7月份周期股反弹后继续,因此该行建议投资者关注内需和创新的板块,例如医疗、养老、环保,以及一些在传统垄断性行业释放出来的机会。

相信下半年政府不会真正放松银根,因为就业情况良好,政府刺激经济的意欲较少。

下半年如果政府想刺激经济,应会从高科技、消费、军工、环保产业着手。预期下半年总体流动性不会很宽松,反而相对偏紧。

学者声音

宋清辉:2014年是中国经济增速最低的年份

全年经济增速在7.5%左右,为1990年以来最低值,但它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曙光。从2014年起,中国的新兴产业开始崛起,技术创新和消费等开始取代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开始加码,从而标志着创新驱动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增速换挡只是表象,本质则是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是和过去的“旧常态”相对应的。1978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过去的三十五年中国经济增速平均接近两位数,所以过去的增长的常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速度。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资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因此累积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这种深层次的问题是由投资的双重性所导致:一是投资在投入的时候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投资一旦完成就会形成大量的生产能力和供给;二是大量的生产能力形成后,消费不能够及时跟上,必然面临着产能过剩。

政治观点

李克强谈中国经济:要有信心要有举措要有创新

2015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李克强表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变,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要有信心】

李克强说,既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不确定性增多,又要看到中国经济呈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加快转化、地区和行业走势分化的明显特征。虽然一些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变,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能支撑中高速增长,关键要遵循发展规律,坚定发展信心,掌握发展主动权,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力来推动。

【要有举措】

李克强指出,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和下行压力并存,要继续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宏观调控正确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创新宏观调控与推进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协调发展,也为各类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既着力深挖传统产业升级的潜力,又积极释放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潜力,在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双赢和促进经济行稳致远上持续发力。

【要有创新】

李克强强调,中国经济升级发展根本靠改革创新。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创新主体,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住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和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机遇,面向市场,贴近需求,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让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让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接创新需求,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企业飞向新高度。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小康水平 市场经济体制 五年规划 宏观调控体系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 居民收入 增速 最低工资标准 野村证券 张智威 经济复苏 汇丰银行 扩大内需 内需 文化体系 欧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