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人学是指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形成和进化、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现代图景和未来等问题。人学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反对将天与人相互敌对,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孟子主张性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说,告子主张性无善不善说,世硕主张性善恶混说,王充主张性三品说。《论语》作为儒家经典,重点记载了孔子对于人生问题的观点。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同样重视人的研究。政治家伯里克利提出“人是第一重要的智者”。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社会的动物。13—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得到弘扬,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如伏尔泰、洛克、卢梭、狄德罗、康德、费尔巴哈等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地位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其基本思想是把自由、平等、理性和爱情看做人的本质。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还未建立起能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人学科学体系,一些学者甚至对是否要建立一门单独的人学表示怀疑。科学的人学体系的建立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人学主要是一门社会科学,但它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故也是一门综合科学。

定义概述

人学,面向个体和世界,反思自我并提升自身。它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要为个体找到最适合的存在方式。如果你对人生有过哲学上的思考,认可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或对人本主义哲学、精神分析学产生了兴趣,那么,你就是一位现代人学的探索者!

理念

人学是通过反思人自身,通过思维边界来反求诸己进而重新认识内外的一种学问,分广义人学 与狭义人学两种,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向两个方向进展,一个向内反求诸己之狭义人学,另一个向外探求主客体一致性的科学,狭义人学与科学通过活生态的人完成的主观唯心之狭义人学与客观唯物之科学的联动性归一,通过人的不断实践与反思,使得人学与科学可续不断进步。人学是什么样的学问? 笼统的讲,人学即为当代人类对人性的真实的透视学. 它所探讨的问题很多. 其中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为什么市场化社会(实即资本主义社会)首先在西方新教地区发生?" 和李约瑟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人类近代科学理论会在中世纪时期科学技术比之东方,尤其是中国相对落后的西方首先发生?" 都属人学问题.

概念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人学首先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并将人纳入自然界和宇宙之中予以通观。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物质辩证统一体。精神的实质也是物质。人与自然界物质存在形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与宇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中。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的确立,将会使人走上真正彻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在研究实质上,人学,是横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边缘学科。是对人类的社会属性、生理、心理属性和综合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 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狭义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的本质)、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观(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论)、人治论(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想体系。

三元论

狭义人学/科学/人三者的联动关系,下面谈三元认识论中的人学均是狭义人学。

首先真理是完备性认识体系,在某个阶段而言, 世界上只有好理论,而没有“真理”理论,人学也不是“真理”,“只是研究人与内外关系的理论.本质上所有研究者都是一个大宗教就是真理教,我们坚信有一种理念存在那就是真理。

科学与人学是不同两个方面的偏执性知识积累,是人对外与内探寻的知识构架,他们都是导向不断推进真理的偏执性演化,而能融合人学与科学的恰恰不是理论而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不存在什么人学高过科学,或是科学高过人学的事情,它们是两个不同方面的探寻,没有那个学科高过谁的问题,对内与外两个领域,不能彼此使用彼此的标准去打压对方,科学发展不可能否定人学,人学发展不可以否定科学,人学只能为了活的人去引导与约束科学,科学也只能通过活的人去支持与修正人学。

他们之间有着联动性归一的关系,人学是人对内反求诸己,科学是对外的主客体一致性体验,人学是主观唯心,科学是客观唯物,当然在人的纽带下主客观将归一为存在。人学的主观唯心需要客观唯物来实践与拓展,而科学的客观唯物需要人学的主观唯心去验证与体验。能统领人学与科学的只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某个理论。人是变化动态的活的生命,所以科学与人学也将在这个纽带之下联动性归一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需要人学约束与体验,人学需要科学去拓展与支持,这便是唯物与唯心通过人完成的联动性归一的动态整体过程。

本质上讲科学与人学分别是对外与对内的偏执表述,这些固化偏执恰恰需要活生生的人的推动才能不断地突破偏执,正所谓为万法唯心,实相无相。人学与科学一样只是纽带人之下的不断演化的偏执。最高的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活生生的人。

重要性

关于人学的重要性,中国当代哲学家黎鸣甚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结晶. 西方哲学界称16世纪为‘冒险的时代’,称17世纪为‘理性的时代’,称18世纪为‘启蒙的时代’,称19世纪为‘意识形态的时代’,称20世纪为‘分析的时代’。实际上,从16世纪到20世纪,在这五百年中,西方文化模式及其向全世界的扩张,整体上即显示了人类理性和理性主义从其诞生,成长,壮大,直到僵死的全过程。这也是西方哲学从它的古希腊形态的复兴、成长、壮大,直到最后终结的全过程。到了20世纪末,西方哲学也就完成了它对于人类历史的全部使命。在人类的思想界,它将不得不清出自己曾经占据过的中心地盘,而让位于在21世纪必将兴起的‘人学’" ,也就是说人学是高居于整个西方哲学之上的。

研究应用

张荣寰先生于2008年3月在发表了《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他提出人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新命题: “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 ,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以人为本是人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它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仅体现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特征,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态思维,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的现代意蕴,并且说明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从理性的角度来关照社会秩序的方法是人学研究的新视角,为新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人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直接关注当代人类的真实的存在状态和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双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为新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只有在人格生态中反思才能得出真理般的方法和智慧”

“当反思在科学与哲学中丧失了发展原本的确然性的环境。要想找回这种区分后的确然性的环境就只有将人归正到生命中的第一位的存在地位才能拥有出发的本源,那就是要在人格生态中反思,用东方的一个术语“养生”来说明他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丧失养生的作用,现象学方法将变得毫无意义!脱离人格生态的纯粹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的科学,它仅仅来源于纯粹“反思”,是没有意义的“科学”。这就需要人学的基本观点来复生这种僵尸学科的的生命,那就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类社会”“生活世界”“交互主体”和“人格生态”的同时,对科学和哲学提出反思性的要求。” “只有人学能整体反映和把握人的存在和意义”

“人学的立足点不是完全重走近现代西方人学发展之路,也不是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路继续走下去,而是立足于人的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修养,在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变化的趋势中研究人和提升人和世界环境的整体质量!人学的历史使命是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洞察现实人的生存体验,关注人、尊重人、塑造人,为人类发展实践提供人文精神、核心的文化理念、合理方式和观察方法。人学能从人的整体认识上来确定人文精神之内涵,从根本上是基于对人及其本质(人性)、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把握和时代诠释,这离不开人学的研究,而人学之最高功能和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当代人类发展实践提供核心的文化理念即核心的人文精神。所以,人学是探究人文精神的深层理论基础,人文精神体现着人学的时代功能。因此,人学是一项事关人类发展和哲学发展之命运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设性的“人格及其生态修养的实践工程”。”

思维哲学

概况

在本体论上唯物唯心实质是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概念问题,都是绝对一元论,僵化。

只有在认识论中唯物与唯心才有意义,而主观唯心恰恰是人学的方法论,客观唯物恰恰是科学的方法论,人学与科学统一于人,在人不断向内反求诸己,向外主客体一致性探险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跳出固有偏执,在人学与科学的来回碰撞中不断彼此前进,人学引导科学价值观,科学支持拓展人学理念,而活人将引导科学与人学不断发展,人学与科学联动性归一于人。

矛盾论往往将暂时的人的理解当作真实存在,实际发展一段时间,发现从前理解的矛盾原来是自己认识的肤浅所导致,所以三点论的价值在于能融合唯物与唯心于一体,通过唯物不断正,通过唯心不断反,进而正反合,完成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而人便是这个认识过程的主体,所以三点论恰恰是人学的逻辑特制,我们既需要实证,也需要理性反思,单独依靠哪点都是教条的一点论,只谈他们的先后关系那是两点论,两者都谈,谈他们彼此联动归一互动的正反合认识动态阶段才是三点论。

世间一切学问归根结底都是人看世界的学问,均是指月之指,绝对性孕育于具体相对性之中,脱离具体相对性的绝对性只能谈变动,而不能谈价值,因为脱离具体相对性参照体系的价值是无法量化的,因而不能谈价值是非,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出科学与人学的微妙关系,这个关系恰恰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轨迹,而这个轨迹恰恰也符合三点论的理论构架:

第一阶段

人学完全占统治地位,科学受压制,这个时候只有反求诸己之主观唯心,而不允许在向外探寻主客体一致性方面,使用科学原则,因而导致人的思维中,只有反求诸己方法论,而缺乏向外探险主客体一致性的方法论,用人学的思维通彻一切,这就是一点论的错误所在,人学领域自然是反求诸己,而科学如果使用人学的标准必将变成使用心灵作主客体实验的错误局面,将人凌驾于物之上的错误,此刻将人神化高于物的神灵;这就是人学高于科学之神学显示阶段。

第二阶段

科学完全占统治地位,人学受压制,这个时候只有向外探险主客体一致性的客观唯物,而不允许在向内反求诸己的领域,使用本来的人学原则,因为同样导致了人的思维中,只有主客体一致性方法论,而缺乏向内的反求诸己一致性的方法论,用科学的思维通彻一切,这就是另一个阶段一点论的错误所在,正所谓矫枉过正而已,科学领域是向外探险主客体一致性,而人学如果使用科学标准必将变成把人的思维等同僵硬的石头作纯外部记录的错误局面,将物凌驾于人之上的错误,例如我们的西方经济学眼下就是只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方式。此刻人变成物的奴隶;这就是科学高于人学之物学显示阶段。

第三阶段

人学再起阶段,此时科学与人学共同反思,彼此依靠,彼此节制:向内反求诸己的主观唯心的人学需要向外探险主客体一致性的科学来支撑与拓展;而向外探险的主客体一致性科学又必须依赖向内反求诸己的主观唯心的人学来体验与反思;这样明显看出无论是人学还是科学均是教条的理论,只有在活人的带领下,才能在人学与科学中不端碰撞中,不断依靠彼此,将彼此不断带出固有的偏执教条的理论,使得理论不断进步;这就是科学与人学相互促进之广义人学的显示阶段。

人学只有在保护人的活性价值与人权上才会限制科学,而科学也只会在现有技术成果的范围那来限制拓展人学思维的社会自然空间拓展范围。人是存在的,是活的。而活的不需要源于理论,而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死的”只知识是对“活的”世界一种偏执反映。

实际地球何尝不是一个活性体那。活性便是动的一种表现,而死的便是企图把这种变给教条与凝固化了。例如自然之活性便是变化,生命之活性在于变化。对自然的活性固化与教条处理便是科学,对生命之活性固化与教条的处理便是人学。所以对外的科学与对内人学这种两种凝固化的东西(认识结合),只有在活生生的人的带动下才会不断地进化,完成一次又一次“活的”抛弃“死的”的过程。

语言与人的思维如同指向圆月的手指,我们既不能认为它就是月亮本身,更不能极端地把手指砍掉.否则前者将会陷入一个概念化的世界,后者则是陷入妄想的世界.理论的发展说明,三元论是时期已经到来。

面临问题

广义上的人学是一个学科群。在当前的人学研究中,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人学研究中各特殊学科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出现了相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角度讲相同的内容,导致了人学上的所谓“怪圈”。其次是人学研究中各特殊学科的内容没有提升为人学的内容,即没有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导致了人学什么问题都研究的虚假性。人学不能脱离对人研究的各特殊学科的内容。

从各特殊学科的内容中概括出人的本质属性,构建出人的完整图像,才是人学的研究内容。

从科学、人学、人这三者的关系研究哲学,是三点论研究思维。这也是哲学上客体研究、主体研究、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化。古代哲学以客体研究为主(本体论),近代哲学以研究主客关系为主(认识论),而现代后现代哲学则研究人为主。人学的研究,是当代哲学的前沿。人学之内外,是以思维原理为界的。思维原理的应用是对外,思维原理的本质探讨是对内。

广义人学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神学阶段,二、物学阶段,三、人学阶段,四、存在学阶段。存在学包括神学、物学及人学,包括了所有一切的互动学问。可以说:科学为一,人学为二,生命态的活人为三.世界上只有好理论,而没有真理,人学也不是真理,只是研究人与内外关系的理论。科学与人学是不同两个方面,是人对外与内探寻的东西,他们都是导向不断推进真理的偏执性演化,而能融合人学与科学的恰恰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活生生的人。

昭其然,了其悟,唯其实,践其道,无欲则刚,禅悟则慧;拈花之指非明月。

人学展望

人学之路,从一个灵魂深处开始爆发的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人学,揭示意识的本质,发掘生命的力量,引导异化者回归自然,帮助迷失者复归本性。促进个体实现自我,团结人们开创事业,使人类步入发展进化新时代。 让生活在烦恼痛苦的精神地狱中的人走进天堂一样的境界; 令挣扎在庸碌空虚的世俗琐屑中的人面向崇高丰富的心灵; 使奋战在寂寞无助的理想征途中的人获得真爱激励的人生。

学科问答

张荣寰在2001年6月,发表了只有人学能整体反映和把握人的存在和意义,对于当代人学做了反省和解答:

1.当代人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

人学是在人类思维、哲学、人的科学、文化和当代人类实践的内在发展趋势的反映必中产生,人类的新创造是它的基本任务!

2.为什么说不理解和关注人学,就不会深刻理解和关注时代?

人学能整体反映人的人的存在和意义,人的一切活动和关系的主体和目的在人学中将得到其人的人格和生态上的反映,包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并成为现代最深层问题与解决的反映!

3.人学的研究范围?

人学是在综合和提升各门人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门以完整的人及其本5质、存在、生态和历史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而且是上升到第一级的学科!

4.人学同人的科学的区别在哪里?

人学,是综合和提升各门人的科学所提供的关于人的不同侧面的知识,以达到对完整的人的理解,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人的科学指的是研究人的某一方面的各门具体科学以及由此组成的学科群,“凡是研究与人有关的学问”实际上属于“人的科学”的范畴,不属于人学范畴。人学之被倡导,其理论上的动机无非是把已经积累起来的、与人有关的知识由人格、生态、养生之间统一的原理重新加以组织,从而把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把握。

5.人学分为哪两个层次?

人学研究实际包含两个层次的基本内容:一是综合人学,以达到对“完整人”的研究;二是未来人学,从完整的人中提升出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从人是什么向人还可以成为什么,主要是成为更高人格的人及其预计如何达成的次第和方法乃至技术。遗憾的是,由于大多数学者对各门人的科学了解不多,对如何综合各门人的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知之甚少,对综合人学的研究稍显底气不足,缺乏人学的“学科”意识,对未来人的认识更是缺乏反思的精神和操作!

6.人学作为门学科是怎样论证出来的?

一.人学有明确而独立的研究对象;

二.人学确定人与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人是不能完全被社会历史所说明的,人也不等于人类社会,所以不能完全被社会历史所溶解和淹没,社会学和历史学以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对象,它侧重研究社会的人和历史的人,是人的现实,它为达到具体而由人走向现实,它并不研究完整的人,人学则专门以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发展规律为对象,二者不能互相取代。

三.人学是所有学科的一个理论前提。

7.人学与人道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人学研究虽包括人道主义研究,并在价值观意义上对人道主义加以某种肯定,但二者毕竟不同:人学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是一门学科,而人道主义是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的一种评价,是一种价值观;人学包括人道主义,但不归结为人道主义。实际上,我们所要建立的人学,恰恰是为了通过对人的完整科学理解以克服抽象人道主义对人加以片面错误理解的局限。

8.人学方法论的内容?

人学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只对人的科学进行综合研究而不加理论提升,这样关于人的一般理论就难以确立起来;也不能停留在只囿于对人进行学理性研究,这样人学就会缺乏活动的源泉。应倡导的研究方法是人学不是抽象地研究人,而是为了达到对人的真实研究。

9.人学的立足点在哪里?

人学的立足点不是完全重走近现代西方人学发展之路,也不是顺着中国传统文化之路继续走下去,而是立足于人的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修养,在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变化的趋势中研究人并提升人和世界环境的整体质量!

10.如何认识完整的人?

人学所研究的是人和宇宙的全面关系和联系,在对人的部分的研究越深入,在一定条件下就越走向对人的整体的把握,因为研究人的部分最终是为了把握人的整体,而力图把握人的整体,又有利于认识人的部分。因为“完整的人”存在于“部分的人”之中,在对人的部分的逐步认识中包含着对完整的人的认识。

11.人学与既有学术成果和学科是什么关系?

人学对于既有学术成果和学科不是抛弃而是要从人学角度重新审视和理解以往有关的哲学成果,并在人学观念框架内加以重新定位。在人学中,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实践观和历史观依然存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那不过是与人和人学相关,受人学统摄的存在。

12.人学的最高功能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人学不只是研究人的某一现象、某一方面,也不是取代哲学,而是旨在回归到一门完整的人的学科,回归哲学、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之本,引导今后的哲学观、哲学史观、科学观和文化观,为当代和未来哲学变革和发展提供方向和途径。

13.人学研究的现实意图是什么?

人学研究的基本意图就是在对人的现实强调和关怀上,人学所注重的不只是从价值观上重视人,无限夸大人的作用,而是既要在学理上全面完整地论说人,全面正确地把握人的作用,又力求在人的内心深处进行全面深刻的人格塑造。

14.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的新任务有那些?

全面彻底实行人格塑造应成为中国当代改革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从学理上全面而科学地论说完整的人;在实践层面上研究塑造新型人格的目标和方法。

15.人学研究已意识到它所面临的任务,并自觉实行的转变有那些?

由以前片面理解人向今日全面理解人转变;由80年代初从价值观上重视人到90年代从实践上塑造人转变;从过去忽视或片面夸大人的作用向重视并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作用转变。在对研究者思维素质的要求上,人学研究者不能完全被利益、情感、经验、感觉、感情、意志和表象所遮蔽和影响,而必须切实掌握以高级理性为支撑的自我印证的思维方法。

16.人学反对狭隘经验主义?

人是一个感性存在但又超越感性存在的理性存在物,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囿于这种存在而不能超越这种存在把自己提升为理性存在,结果遮蔽了理性思考,往往仅凭感性经验来思考问题,来看待和审视提供给他的对象,而这样的人既难以达到对理性人的把握和理解,也难以把握、理解和接受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所提出的人学理念、人学观点和人学理论,且往往以其感性经验来审视、把握和理解这些理念、观点和理论。

17.当代人学取得了哪些进展?

当代人学基本上取得了五个进展:“一.反映了思维、历史、哲学、科学、文化和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规律,提升出了“人学”的一系列范畴,并自觉努力把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建设;二.形成一种关注人、尊重人和塑造人的人学思潮;三.把人看作是认识主体、社会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四.总结了以往人的问题研究的经验教训;五.开设人学课程,招收人学方向的研究生。

18.当代人学研究的走势如何?

当代人学研究的发展趋向上,人学不能满足于既得的成就,而要善于发展和解决问题,使人学进一步在把握时代精神、综合创新、理论和学科建设、寻求核心理念四个层面上有所突破和进展:一.在把握时代精神上;二.在综合创新上;三.在理论和学科建设上;四.在核心理念上。

19.人概念的内涵是如何描述的?

人概念的内涵主要指人是什么。“什么”是指“存在”的概念。“什么”是人的“本体论”概念的内容。即指人有别于动物的概念。

相关书籍

《 人学概论》

人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归根结底,任何科学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任何科学都来源于实践,任何科学都需要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发展,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离开人的科学,任何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生活得更好,因此,如果出现某种论调想要使人的生活变坏,那么它一定是伪科学。

在现时代,人学要发展,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重新全面探求“人”这个问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同时,任何科学都应该从人出发(因为只有人更加完善了才有更加完善的科学),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学是对完整个人的研究。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现实人生的内在结构,对“人生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生的活动”、“人的能力”、“人的环境”、“人的活动尺度”、“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几个基本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从而建立了内容完备、结构严谨、形态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

人学概论》是标准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教科书;对于人们认识人,了解人以及为人处世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导言:人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 人的存在

一 人的自然存在

二 人的社会存在

三 人的精神存在

四 人的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

第二章 人的需要

一 人的需要的内容

二 人的需要的特征

三 人的需要的上升规律

第三章 人的行动

一 物质生产活动与职业分工活动

二 劳动合作活动与人际交往活动

三 人的认识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

第四章 人的能力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资本主义社会 李约瑟难题 价值论 人治 实相 立体思维 协调性 物质文化 双越 科学与哲学 一元论 反求诸己 三点论 一点论 两点论 后现代哲学 无欲则刚 迷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