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广东梅州兴宁客家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广东潮州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4年响应孙中山号召组织讨袁军,后受命兴办矿业,筹措革命经费。1920年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咨议,1925年为东征军筹饷。

何子渊先后在当地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曾在辛亥革命、中国现代教育、实业救国、国共合作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人物生平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1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星窝子顺裕庐。

1881年,参加嘉应州院试,获甲等第一名,录为廪生,随即赴兴宁县衙履职。

1883年,因“少年老成,办事公道,文章道德俱佳”升任督学,专职督导全县的教育工作。

1884年3月,何子渊从广州出发,自费乘货轮赴美游历、考察基础教育兼茶叶贸易,同年归国,矢志“教育革新、救国图强”。

1885年6月,他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西式六年制“宇南洞小学”,自任校长,并亲自给学生授课,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唱歌、体操、劳动等课程。

1888年,创办同仁学校。

1896年,何子渊深感国力衰微,吏治腐败,便跟反清组织“洪门会”取得联系,并秘密加入洪门,被同门中人尊为“渊公”。

1903年冬,何子渊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民学堂,第二年又与陈少岳等人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为后来成立的同盟会及兴民中学、兴宁县立中学(兴宁一中前身)培养了大批人才。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后,仅兴梅两县便有200多人入会,这不能不归功于何子渊他们早年的教育革新。

1904年,何子渊与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等人在这里筹划潮州黄冈起义,次年以修筑铁路为名聚众千余,约期“举事”,但因消息泄露而失败,史称第一次黄冈起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何子渊经学生何天炯介绍入会,任嘉应州主盟人。为推翻满清腐败政权积极筹款,在学生中宣扬革命,始终一节。

1905-1907年,何子渊先后两次与许雪秋谢逸桥萧惠长等同盟会骨干成员汇合潮梅会党余既成、陈涌波等策动潮州黄冈起义,与丘逢甲一起营救张花谷、萧惠长等遇险党人。

1906年,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简易师范科,是中国第一批示范性高中兴宁一中、粤东名校兴民中学和石马中心小学的创始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驱、兴宁新学的开拓者。

1909年,何子渊又与萧惠长、张花谷、江柏坚等10余人商定向外侨借枪,准备在梅县揭旗起义。后因泄密而失败,撤退时何子渊冒险殿后掩护,险遭不测。不久之后,何子渊他们又与同盟会早期领导人何天炯、何天翰等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震惊中外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惠州起义。

1910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前夕,何天炯深情写下《忆子渊族叔》,将终日为会党同志奔波操劳,鞠躬尽瘁,心系党国的何子渊喻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赤松子。

1911年,何子渊与同盟会领导人何天炯、黄兴等人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招募敢死队员筹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并委派石马刁田村陈文友等洪门兄弟运送枪支弹药,拟在惠城发动起义,接应黄花岗起义事败,陈文友等人不幸被捕牺牲,葬于黄花岗,子渊长子何尚炬失踪遇难。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晚,消息灵通的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得到把哨同学的协助,潜出军校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为辛亥革命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12年初,何子渊被兴宁县刚成立的议会政府推举为代议长,同年底议会正式选举时被公推为议长。他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方案,并得以实施。

1914年,何子渊等人奉孙中山之令组织讨袁军,事败。萧惠长、张花谷被迫出走南洋,子渊则继续留守兴宁与袁氏爪牙龙济光周旋。

1920年,何子渊出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参与谘议军事”,为粤军参谋长邓仲元献计献策,为推动粤军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同年秋,经何子渊等人多方斡旋,援闽粤军独立营营长何贯中奉孙大元帅之命与邓仲元参谋长从福建率师回粤,不幸在惠州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之时壮烈牺牲,年仅32岁。后孙中山非常大总统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迁葬广州粤军第一师陵园。原粤军总司令部秘书兼稽勋局文牍主任罗师扬亲为何贯中作传并题写碑文。

1921年,何子渊到广州公干,见到已担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孙大总统特授意何子渊将贯中烈士遗骸迁葬广州东门外二望冈陆军忠烈祠对面浸水山安葬,并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罗师扬特为何贯中烈士作传并题写碑文。

1925年春,为平息陈炯明残部的窜扰,东征军光复兴宁时,他与县长罗师扬才能带粮、带物、带钱慰问东征军全体将士,并在短期内筹募到两万大洋军饷及大批物资。

兴宁人民为了纪念、表彰何子渊的功绩,1928年,由张英、罗幼山等人牵头,群众自发集资,在县城小笔门、沙前宫附近,即现在“和山岩”前面,兴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梁,并勒石命名为“东汉桥”。

1930年代初,何子渊自筹资金,在兴城至石马的必经之路,即八仙亭前面转弯,靠“角罗径”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合土、砖石混合结构的桥梁,当地人亦将它命名为东汉桥,并勒石纪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何子渊将三儿子尚文、四儿子尚周、女婿梁世骥等子女、亲属送上抗日战场。

1939年冬,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亲为何子渊赠“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悬于光裕庐中堂。同年冬,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映球代表一中师生特为即将退休的革命导师子渊先生赠画《木棉报春》。

1940年,何子渊因与兴宁县长温克威交厚,遂力促温县长多方筹款,从速修缮被日寇炸毁的兴民中学南院北楼、大成殿、尊经阁等多处古建筑。

1941年8月18日,何子渊退休乡居,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七岁。国民政府特增发8.6两白银抚恤金,温克威县长亲自主持葬礼。

人物轶事

渊公轶事

清朝宣统年间,国家地质勘探部门在广东兴梅交界的琯坑发现大型有色金属钨锡矿床,但一直苦于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而无法大规模开采。直至1918年(戊午年),在孙中山大元帅的授意下,兴梅两县县长的一致保举之下,由何子渊兼任董事长,事情才有了转机,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得以解除,矿山生产经营遂得以顺利进行,琯坑钨矿一直开采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终因矿产资源枯竭才宣告歇业。

民国元老何天炯,对何子渊的为人倍极推崇,每次回家都必定吩咐轿夫,先把自己抬到石马星窝子顺裕庐再停轿,不管何子渊是否在家,不见子渊公一面决不回家。

有一次,何子渊坐着轿子从兴城回光裕庐小住,走到石马“三眼桥”,轿夫突然发现路旁芦苇丛中蜷缩着一位淹淹一息的乞丐,渊公闻讯,马上命令轿夫停轿,并随即下轿,上前询问,乞丐见一仁厚长者前来,便强打精神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伯,我得了急病,快不行了,请把我挑的担子带回去交给我儿子……”子渊公见病人情况危殆,一刻都不容耽误,便马上制止他继续说话以保持体力,连忙吩咐轿夫将病重的乞丐抬上八抬大轿,并写了一封留言条,叮嘱轿夫务必将病人和一百多斤的担子,星夜送到梅州德济医院(今市人民医院)实施抢救,自己则步行回家。

经德国医生一天一夜的全力抢救,病人终于活了过来。原来,这一病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叫化子,而是梅州鼎鼎有名的富豪罗善民(兴宁金宾旅店的创始人),因兴梅山道险峻,土匪横行,便乔装成要饭的乞丐,挑着一担光洋回梅州窑上“园畲”老家。不料,走到半道突犯急性阑尾炎,要不是碰到贵人何子渊,这条小命就只好留在“三眼桥”了。

罗善民身体恢复后,多方打听救命恩人的下落。当得知救了自己一命的恩人不是别人,正是潮梅地区闻名遐迩的知名士绅何子渊时,不禁老泪纵横。连夜置办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带着老婆、孩子赶到石马光裕庐致谢,被子渊公婉拒。从此,何罗两人结成八拜之交。

1904年,有一何姓教师与一位潘家闺秀联婚,请兴城贤达喝喜酒,席间叫子渊公作联。其时,兴宁刚创办新学,何子渊为了摒弃约定俗成的八股文,倡导白话作文,便随即用浅白清雅之词作对,联曰:潘氏姑娘,有水有田兼有米;何家公子,添人添口又添丁。横批:百年好合!当场博得同事幼山、少岳先生击掌称妙。此联至今仍流传于兴宁永和乡一带。

因何子渊在潮梅地区德高望重,是处理重大民事纠纷的不二人选,所以,但凡重大族姓斗杀,当事双方均指名道姓要子渊公调停。如:1926年春,兴宁岗背钟刘两姓大规模斗杀,获何子渊摆平。下半年,永和何罗斗杀,死了3人,子渊冒险“独赴前线”,事件终获平息。不幸渊公被扶棍误伤,成了瘸腿,直至1941年夏77岁逝世。

押韵事小 开火事大

1930年代初,光裕庐落成,何子渊为新屋撰写了“光昭前哲,裕启后贤”和“光照前列,裕启后人”两幅门联。

前一副对联帖到大门口,没有人提出异议,后一副门联帖上去,却招来诸多非议,非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照”字的使用不符合传统对联押韵的规范。但,渊公一律笑而不答。直至1941年夏,77岁逝世前,迷底才终于揭开:

弥留之际,何子渊将当时在家的子孙叫到床前,交待说:“大门联不得修改,押韵事小,开火事大。国难当头,凡我华夏炎黄子孙,必要时,均可开火!”

原来,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外敌入侵的抗战时期,“照”字下面四点正好象征熊熊燃烧的火焰,隐喻着四万万六千万中华儿女杀敌报国的雄心。

土改记事

1950年代初,叶剑英主政广东。按政策,渊公四大房近50口人均定为中农,分得了土地。不料,晴天霹雳,毛泽东突然造访广东“挖浮财”,叶帅遭撤职,将陶铸扶上台,硬给广东来了个所谓“土改复查”“反地方主义”。方方、古大存等90%以上的土改干部被打倒、清算。点天灯、吊单手、开喷气式飞机、老鼠毒蛇钻裤裆等全套“经验”便在南粤大地遍地开花。两广、福建顿成人间地狱,被叶剑英痛心地称为“一场敌我不分的混乱局面”。1953年,子渊四儿子何尚周家被打成所谓“地主”,当地政府还给他家补分了1斗5升2合半的水田(1.5亩)。家里几乎能搬动的东西均被受蒙弊的群众一抢而光,全家13口人,包括9个未成年子女被赶出家门扫地出屋——险遭灭门。

就在大家快濒临崩溃的时候,家里的主心骨何尚周却显得异常镇定,1920年代末在广州中央公园力战群雄,登上中国象棋“七省棋王”(中南七省)宝座的王者气派又回来了,他一字一顿对接近饿死边缘的家人说:“大家不用担心,天塌不下来,他们不把我家打成地主,其他三家就要遭殃,他们横竖要在我们大家人中焗一家地主。

人物著作

何子渊著有《宋元明史概论》《中华教育史》,与其他书稿一起整理成《东汉文存》(六卷)传世,1950年代“土改”时遭焚毁散佚。

人物评价

在近代民族复兴的和平变革时期,同样涌现出何子渊等大批民族英雄和英雄团体。(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历史学家赵立人认为“变革、革新、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何子渊精神正是“渊公文化”的精髓所在,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何子渊不仅为中华的崛起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还贡献了自己的兄弟子婿,他的家族不愧为革命世家。尽管在他去世之后,这个家族曾受到急风冷雨的吹打,然而历史终究是人民写的,在霾消雨霁、彩彻云衢的今天,何子渊及其家族诸贤的令名,将永为我们怀念。

何子渊先生既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教育家,又是一位满腔热情、立场坚定的民主革命者。何子渊先生品节高尚,勇于奉公,对于子弟也常以民族大义相启发。(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李穗梅)

子渊先生勋劳卓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满腔热情的爱国情怀,就是要学习和弘扬子渊先生这个革命大家庭,在关健时刻对国家、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委秘书长潘莎莎)

亲属成员

二弟:何子韶,担任革命党联络员。

六弟:何贯中,1905年到“广东陆军小学”深造,翌年将回家探亲的何贯中吸收为同盟会会员,并亲自主盟。“切肉连皮,兄弟同盟”的义举,在嘉属同盟会员中一时传为佳话。

女儿:何瑛,解放后,担任省政协委员,广州市人大代表。她的丈夫梁世骥,是十九路军的高级军官,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主任。1957年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

三子:何尚文,原是教师,在父亲鼓励下,后来考入黄埔军校,先是参加国 民革命军,任少校军需主任,后又参加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前线英勇杀敌。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

四子:何尚周,也是受父亲的影响参军,抗战期间参加了“广州保卫战”和“粤北大会战”等,后来在兴宁起义后回乡。

女婿:梁世骥,是十九路军高级军官,淞沪抗战时身先士卒。抗战胜利后加入农工民主党。解放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主任。

长孙:何桂芳。

后世纪念

何子渊故居

广东兴宁市石马镇马下村,辛亥先贤何子渊的故居就坐落于此。这是一座建于1927年的三堂二横的客家古民居,门口“光裕庐”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由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题赠的“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悬挂堂中。

文集纪念

2009年9月10日,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委秘书长潘莎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李穗梅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联谊会会长蔡醒民等省市领导同志特为“何子渊诞辰145周年暨何子渊故居挂牌揭幕庆典”剪彩。

2011年9月9日,《何子渊纪念文集》出版。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历史人物 广东 梅州 兴宁 客家人 辛亥革命 现代教育 同盟会 潮州黄冈起义 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 广东省 兴宁市 星窝子 院试 廪生 何天炯 嘉应州 许雪秋 谢逸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