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佛牙指释迦摩尼的牙齿,释迦牟尼佛的涅盘地在古印度拘尸那伽城,涅盘年代有多种说法,今取公元前五三四年之说。该年五月月圆日夜半,佛陀在拘尸那伽城附近的优波伐檀那林双菩提树下涅盘,时年八十岁。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四颗牙齿(现人间仅存二颗,详见下文)一截手指骨、两根锁骨、部分头顶骨及几根头发等。

涅盘

当时葬法已有三种与四种之分。三种葬法是火葬(梵言<荼毗>)、水葬野葬(弃之荒野);四种葬法是火葬、水葬、土葬、林葬(弃之森林)。《毗奈耶杂事》说:(佛言:比丘)身死,应为供养。比丘不知云何供养。佛言:应为焚烧)。佛陀把火葬列为诸种葬法之首,其俗延续至今。佛陀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灰尽中得到佛陀舍利(八斛四斗)( 《释门正统》)。另说一石六斗(《毗奈耶杂事》)。但二说显然都不是准确计量。至于当时收拾出何种舍利,从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及佛教典籍中的记载可知,佛陀身体的遗骨残片大约不止这些,但未能一一详记。另外一种是《释氏要览》中记述的如五色珠般光莹紧固的舍利子和白色珠状舍利子。后者存世较多,分布亦广。

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不但在今日至尊至重,在佛陀时代也极为宝贝。当时各国为了争夺佛舍利,曾阵兵城下,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严阵以待,扬言(不惜身命,当以力取)。在此紧急时刻,一位名叫香姓的婆罗门从中调解,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争战。此议被前来争夺舍利的八国国王接受,於是舍利被分为八份,每国一份各自请回建塔供奉。这次事件佛教史称(八王分舍利)。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佛舍利因各种因缘,逐渐流散至世界各地。

诸国记载

关于佛牙舍利在古印度等西域诸国的记载,我国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梁慧皎等撰的《高僧传》和唐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等书中都有记述,其中尤以《佛国记》中记述(狮子国佛牙)最详:(城中又起佛牙精舍,皆七室作┄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前十日,王装校大象,使一辩说人着王衣,骑象上击鼓唱言┄却后十日,佛齿当出至无畏精舍,国内道俗欲值 福者,各各平冶道路,严饰巷陌,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燃灯,种种法事,尽夜不息。满十五日,乃还城内精舍。至齐日则开门户,礼敬如法)。法显在公元四零五年到达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毗尼和迦毗罗卫国故城,上述记载乃是新历,真实性当无疑问。此后十余看,智猛也来到迦毗罗卫国朝拜佛牙等圣物:(西南行千三百里至迦毗罗卫国,见佛发、佛牙及肉髻骨。佛影、佛足迹,炳然具存)(梁慧皎《高僧传,智猛传》)。

唐高僧玄奘于公元六二九年至六四五年西行求法,在其《大唐西域记》中多次提到佛牙舍利,如:(新城东南十余里,故城北大山阳,有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齐日,时放光明)。

流散

印度历史上外侵内乱不断,异族异教间的斗争亦层出不穷。释迦牟尼佛圆寂不久,就发生了毗卢择迦王(琉璃王)大肆杀戮释迦族的事:(大城西北有数百千窣堵波,释族诛死处也。毗卢择迦王即克释族,虏其族类┄并从杀戮,积尸如薪,流血成池。天警人心,收骸 葬)( 《大唐西域记》)。此外,婆罗门教与佛教之间的斗争也异常尖锐。公元前一八五年,古印度中部与迦王朝补砂密多罗国王以婆罗门为国师,施行全面和残酷打击佛教的政策。当时摧毁了境内佛塔八百余座,尽杀僧尼,摧毁佛教。佛教史称(中印度法难)。此法难迫使一些僧尼从佛塔中抢出佛舍利逃往各地。为了在逃亡中保护佛舍利不被抢去,有的僧人甚至割开皮肉,将舍利藏入,再缝合起来逃出国境。在此后的数百年间,释迦牟尼佛的重要舍利逐渐流散至国外。其中一部分向东传入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佛教国家;一部份向西传入了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等佛教国家。

公元三七一年古印度迦迦国遭到邻国苏打,国王哥哈塞瓦恐佛牙被敌人抢去,便命女儿赫曼丽将佛牙送往狮子国,交与狮子国王吉特刹利弥文供养。这便是现供奉在斯里兰卡康堤佛寺的那颗佛牙舍利。释迦牟尼佛的另一颗牙舍利去流散到乌苌国一带,这就是后来被法献从于阗请回,现供奉在山东汶上宝相寺内的那颗佛牙舍利。

汶上

汶上佛牙又称悟空佛牙,典藏记载大唐天使自北天竺犍陀罗获赠之释迦牟尼真身舍利,1994年3月15日于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之塔地宫现世。

考证

来历

佛经记载:佛牙是释迦牟尼佛荼毗后的牙齿舍利。《大般涅架经后分》记载:世尊荼毗,以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坏。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

佛牙之来,源自悟空。这里的悟空,据推测正是齐天大圣的原型。《大正藏》卷五一圆照《悟空入竺记》:上都章敬寺沙门悟空,俗姓车,字奉朝。唐天宝九年(750),罽宾国谴使诣唐,意愿归附。次年,玄宗派中使内侍省张韬光前往安抚,奉朝时任左卫从行。天宝十二年到达罽宾国犍陀罗王城,奉朝因患重病,滞留天竺。病愈后,投三藏法师舍利越摩出家(757),赐名法界。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在北天竺、中天竺周游巡礼圣迹。为忆君亲,拜辞恩师,舍利越摩以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赠别。后随唐内侍宣慰使段明秀于贞元六年(790)回到长安,将佛牙舍利及译经进上。上赐法名悟空,授壮武将军兼试太常卿,住上京章敬寺。悟空是继玄奘之后在天竺影响最大的唐朝高僧之一。释圆照曾过访悟空,记载了他从出使到为僧、游历天竺、获赠佛牙及归国前后四十年的事迹。

流传史

贞元十年(794),佛牙由禁中移入大庄严寺新修之佛牙宝塔供奉。见圆照《新修大庄严寺释迦牟尼佛牙宝塔记》。

有日本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述会昌元年(841)亲瞻佛牙事。又大中七年(853),宣宗幸庄严寺观礼佛牙。见《宋高僧传?慧灵传》。

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孟蜀知祥送佛牙至洛,云僖宗广明元年(880)幸蜀所留。陈垣疑为庄严寺旧物。见《佛牙故事》。

后晋天福三年(938),西京左右街僧录可肇等赍佛牙至阙,宣付汴京收掌。见《册府元龟·卷五十二》。

有宋一代,自太祖、太宗以降供养佛牙事频见于史载。王珪作《三朝御赞佛牙舍利序》,有“烈火煅试,晶明坚固,光彩夺目”,逢旱灾,“祷于禁中,随时大雨”,“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点”等灵异事迹的记载。

沈括《梦溪笔谈》:熙宁中,予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子先谓予曰:此有一佛牙,甚异。予乃斋洁取视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飒然涌出,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坠地,人以手承之,即透过,着床榻,摘然有声,复透下,光明莹彻,烂然满目。予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又,王巩《闻见近录》:咸平县僧藏佛牙一株,其大两指许,淡金色,予尝请而供之,光彩炳然。须臾舍利自牙中出,初如露,巡行牙上或远数十步,求者辄得。后神宗迎之禁中,遂御封匣而归之,今人罕得见者。

“三朝御赞佛牙”系太祖建隆元年(960)自洛取之道宣佛牙;沈括、王巩所记当为后晋天福三年可肇自洛赉来之悟空佛牙。皇祐元年(1049),曹后命宦官取故宫旧藏所有佛舍利,奉安咸平县洪福寺塔。石晋所隐佛牙当在此数。

胡道静《沈括事略》考:熙宁五年(1072)九月壬子,沈括出使按行汴渠,察访过咸平当是时。佛牙至是乃出,随后迎至京师。

日本僧成寻于熙宁五年十月礼拜相国寺佛牙堂,见佛牙有二,其一“佛牙放光,希有不可思议”,平时深藏不见,遇有斋供,“取旨方开”。见《参天台五台山记》。

按《宋史·王安石传》,沈括所记熙宁间之“东府执政官”实指王安石。据《释氏稽古略》,安石尚佛,自谓“半山居士”,乃虔诚佛子。则佛牙为王安石宝掌无疑。今观佛牙有“东府”墨迹,亦出荆公手笔。

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初创于北魏,唐时扩充,北宋重修改今名。太子灵踪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系典型佛牙塔形制。1938年,日本军国主义炮轰宝相寺,千年古刹夷为平地;1947年解放军攻城,重创宝塔。1994年重修时意外发现塔基地宫。出土储藏佛牙的石函,上镌志铭记:

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于嘉王宫亲事官孙政处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数百颗。是以葬于当县宝相寺太子灵踪之塔。时大宋元丰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刻记于此。

时京师有嘉王宫。《宋史·宗室传》:熙宁四年徙赐御弟赵頵嘉王。佛牙由东府“流布士大夫之家”而入嘉王宫顺应势理。《宋史·宗室世系》:赵世昌乃太祖五世玄孙,爵洋州侯,与神宗、嘉王是堂兄弟。赵世昌于嘉王宫求得佛牙合乎情理。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三十九记:“佛有四牙舍利,一在犍陀罗。”又《大唐西域记》卷三“迦湿弥罗佛牙伽蓝”记:“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斋日,时放光明。”后唐孟知祥所献佛牙“长一寸六分”,成寻观大相国寺佛牙“长一寸三分”,宝相寺发现的佛牙长五点五厘米,形质色泽均与典藏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牙相吻合,乃佛教至高圣物:入葬规格为十三级佛塔和金棺银椁;同时出土佛舍利九百余粒,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数量最大的佛舍利发掘”;又有“跪捧真身菩萨”等举世无双之造像。七宝齐全,供养俱足,如法如律。

太子灵踪塔地宫墙壁题记: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葬佛牙舍利。概入葬之际适逢徽宗崇道灭佛,宋辽不睦,金人崛起,战争燃眉。佛牙入葬十五年后金灭北宋,中都沦陷。金改“中都”为“汶上”沿用至今。

佛牙流转有序,历历可考:唐释悟空于贞元六年自犍陀罗王城携来长安,先入禁中,继奉大庄严寺新修之佛牙宝塔;僖宗携入蜀,五代后唐至洛、后晋之汴;宋皇祐元年瘗入咸平县洪福寺塔,熙宁五年再现于咸平,执政官王安石取入东府、又流布嘉王宫,神宗诏留大相国寺;熙宁六年,宗室洋州侯赵世昌求来中都,造太子灵踪之塔,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瘗葬。

佛牙奉印度一千二百余年,入东土又一千二百年矣。历唐、五季、北宋;经悟空、唐四朝、孟蜀、后唐明宗、石晋敬瑭,宋曹太后、沈括、王安石、宋神宗、嘉王、赵世昌等,后隐迹近九百年不为人知。今逢盛世,大放佛光,仍供奉于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流传永代云。

流传

1994年3月15日,在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一座北宋佛塔——太子灵踪塔的地宫中,发现了历史上记载的唐朝天使从北天竺犍陀罗获得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Sacred tooth relic of Buddha)。

《大般涅槃经·圣躯廓润品第四》记载:

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坏。

我国佛教史上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唐朝高僧义净,在其译著《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

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

“天帝释处”与“海龙王宫”佛牙不可考究。人间佛牙只有两颗,其中羯陵伽国佛牙于公元370年由佛牙城王子陀多偕王妃稀摩梨,密藏佛牙于发髻中逃难至锡兰。据说今斯里兰卡康提市(Kandy)的马拉葛瓦寺(Malagawa)有佛牙(Dalada)。

汶上发现的佛牙是由唐朝高僧悟空于公元790年从犍陀罗带回中国的。

悟空西游

悟空,俗姓车,字奉朝,后魏拓跋族后裔。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北天竺罽宾国大首领萨婆达干和国师舍利越摩来到唐朝的长安城,向唐玄宗上国书,表示愿意归附大唐,请求皇帝派天使安抚。第二年,玄宗派出由内侍省宦官张韬光为首的四十人出使罽宾国。经过四年的艰苦跋涉,来到罽宾国的犍陀罗王城。奉朝因患重病,滞留天竺,病愈后,投在舍利越摩门下出家,法名法界。舍利越摩是罽宾国的大国师,掌管迦湿弥逻佛牙伽蓝的祭祀。法界在天竺巡礼学法三十多年,后来异教侵入,佛教衰落,法界更加怀想故国亲人,于是拜辞恩师,准备回国。舍利越摩也深感佛教在天竺已日趋没落,他希望法界能将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于是亲自授予他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作为赠别的宝物。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他跟随出使的大唐内侍宣慰使段明秀回到长安。从出使至此前后四十年,时年六十岁。法界将佛牙舍利和翻译的佛经进献给德宗皇帝,皇帝亲赐他法名悟空,授予壮武将军试太常卿,住持章敬寺。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唐德宗亲率百官至章敬寺慰问悟空。

悟空是继唐玄奘西天取经之后影响最大的西行高僧之一,是滞留天竺时间最久的求法人,也是有记载的唐朝最后一位取经人。正如明朝吴承恩借重玄奘的名气塑造了唐僧形象一样,《西游记》的作者同样借用了这位唐朝高僧悟空的盛名,演绎出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他带回的佛牙后世称作“悟空佛牙”,是中国唯一一颗典藏记载的由大唐天使自古天竺获得的释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

皇权象征

在历史上,自南陈为始,佛牙一直是正统法权、即皇权的象征。佛牙祭祀是皇帝的专利,其地位相当于“传国玉玺”,新登基的帝王多以获得佛牙垄断祭祀权作为取得正统皇权的象征。

悟空佛牙在皇宫供奉了四年后,于公元794年移奉长安城大庄严寺新修佛牙宝塔。

当时的长安城是个国际大都会,很多国家的使节、僧人来这里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日本僧人圆仁于会昌元年(公元845年)瞻礼佛牙,写下著名的被誉为古代东方三大游记之一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述皇帝召开“佛牙供养会”的空前盛况。

六十年后,唐宣宗还亲自到大庄严寺观礼佛牙。

又过了四十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到成都,在带走的少量珍宝中就有这颗象征皇权的大庄严寺佛牙,他在成都的大慈寺建了一座“佛牙楼”,专门供养悟空佛牙。

佛牙在成都滞留了将近五十年,直到后唐建立,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京师洛阳,名为唐明宗祝贺生日,实则掩盖自己称帝的野心。

十年后,后晋取代后唐,洛阳左右街僧录(主管佛教的官员)可肇等把佛牙送到后晋京师开封,献给了石敬瑭。石敬瑭是契丹国扶持的“儿皇帝”,他惧怕契丹人贪得无厌的索要,把佛牙隐藏在宫禁,秘而不宣。

咸平奇缘

宋朝建国之初,一直没有找到传世的悟空佛牙,寻找佛牙下落便成了宋太祖的一大心病。于是千方百计要借某种神话来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还要以获得佛牙供奉权来向世人宣示“君权神授”。太祖听说洛阳有一颗“神授佛牙”,其来历就十分蹊跷,据传是唐朝西明寺道宣律师从天神那吒手里得到的。志磐佛祖统纪》记载:

初,太祖疑宣律师佛牙非真,遣使取自洛,烈火锻之,色不变,心敬神异,遂制发愿文。

显然,太祖对“神授佛牙”由疑而信,很快确立了这颗“镇国之宝”的神圣地位,将佛牙隆重安置在皇家大相国寺昭示天下。之后的北宋皇帝都盛赞这颗佛牙的神奇,今有多篇“御制”《佛牙赞》传世。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曹皇后让宦官清理出五代故宫秘藏的所有舍利,瘗藏在位于咸平县的洪福院,无意间将悟空佛牙混入其中。

曹后为什么将故宫所有舍利瘗藏在咸平县洪福院呢?

曹后是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仁宗正宫皇后。仁宗十三岁登基,由刘太后垂帘听政。直到刘太后去世,仁宗才得知生母是李宸妃。此时李宸妃已故,灵柩安放在位于开封南五十里的咸平县皇家功德寺洪福院。仁宗追谥生母为庄懿皇太后,对洪福院大加修葺。据记载,仅购买木材就达九万四千余条,曾激起范仲淹上疏反对——这就是民间熟知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原型。曹后瘗藏舍利的目的正是为仁宗生母荐福。

曹后在熙宁时代是反对王安石新法的老祖宗,对北宋政治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十年后,著名的大博物家沈括,在熙宁五年(公元1073年)九月察访汴河水利工程,来到咸平县(今开封市通许县)。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说:有一天路过一座佛寺,同行的咸平知县刘定对他讲,寺院里有一颗佛牙很不一般。沈括斋洁后,虔诚地请出佛牙来观看。这颗佛牙忽然生出舍利,就象人身上的汗滴,突然冒出来,多的不计其数!有的飞向空中,有的坠到地上;人用手去接,舍利马上就透过手掌。舍利落到床榻上,哔叭作响,然后又透到床下去了。舍利晶莹剔透、光明耀眼。沈括到了京师开封,在公卿士大夫中盛传这件奇事。不久,有人把这颗佛牙从咸平县迎到开封,执政官取入东府(相府),后来又流布到士大夫之家。其神异的迹象很多,不能详记。神宗皇帝下诏把佛牙留在大相国寺,还专门制作了一个木塔来藏佛牙。

和沈括同时代的王巩在《闻见近录》里也记载了这件奇事儿。他说,咸平县有个僧人收藏了一颗佛牙,大两指多、淡金色。他曾经请来供养。佛牙光彩照人,不大会儿,舍利从佛牙中冒出来,开始象露水,在佛牙上巡游;有的还飞出几十步远,有想求取舍利的人马上可以得到。后来神宗皇帝迎请佛牙进了皇宫。皇帝亲自把佛牙密封在一只匣子里,让人藏起来。后来很少有人再见到了。

沈括和王巩记载的咸平县的佛牙,正是后晋石敬瑭秘藏于宫禁、曹皇后瘗藏于洪福院的“悟空佛牙”。悟空佛牙如果早些被太祖找到,恐怕就不会费尽周折,迎请洛阳那颗颇有疑问的道宣“神授佛牙”了。然而,此时发现了传世的悟空佛牙,其“神异之迹”有目共睹,流传有序,不容抗辩,这多少让神宗皇帝感到尴尬。神宗无论如何是不能对祖宗认可的“道宣佛牙”提出质疑的,那么他的态度只有 “双重承认”,采取的措施是:诏留悟空佛牙在大相国寺封存,以免蛊惑人心,动摇了对道宣佛牙的神圣信仰。

日本僧人成寻在熙宁五年十月礼拜大相国寺的“佛牙堂”,他记载说看到了一颗发现不久的佛牙。这颗佛牙放光,十分少见,不可思议,以重重匣封,深藏不露,非经皇帝下旨,不得开放。然而成寻是外国使节,还是“取旨”瞻仰到了佛牙真面目。

如此严密封存也不免被人看到,密封不是万全之策。王巩记载说,后来神宗干脆让人藏起来。果然,很少有人再见到了。

佛牙原本是“东府”收藏的,应该还是由这位“执政官”解决如何藏和由谁来藏的问题了。

熙宁秘史

宝相寺瘗藏佛牙的石匣上镌刻铭文记载:

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先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于嘉王宫亲事官孙政处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数百颗。今以自备及有施主将到者,以金为棺、以银为椁、以石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于当县宝相寺太子灵踪之塔。

纠首赵世昌,妻王氏,前妻李氏男进士中、妻程氏,女大娘出适进士张玮,次女三娘,孙男希伟。

这一发现承接了熙宁年间佛牙的流向。

高太后生有四子,长子赵顼,即宋神宗,次子歧王赵颢,三子颜早夭,幼子即嘉王赵頵。《宋史·宗室传三·益王頵传》记载:熙宁四年二月赵頵晋嘉王,位至太尉。頵少好学,长博通群书,工飞白篆籀。颇好医书,手著《普惠集效方》。

当时两位亲王受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的溺爱,仍住在皇宫内。所谓“京师嘉王宫”就是指嘉王在京师宫城内的“别宫”,嘉王的府第称“宫”而不称“府”,即区别于居住在里城和外城的其他皇子王孙“外府”故。《梦溪笔谈》记载,神宗特制了玉鱼袋赐给赵頵,而按国朝仪制,亲王玉带是不能用“玉佩鱼”的——一种腰带饰品,系皇帝专用。看来这位小王爷在皇家的地位非同等闲。

邵氏闻见录》记载:“神宗友爱,二弟不听出于外,至元祐初,宣仁太后始命筑宅于天波门外。”元丰八年正月,邢恕阴谋策立赵頵为帝,而赵頵是非常明智的,没有参与宫廷政变,他对皇位并无兴趣。

如何理解沈括记载的佛牙“由东府流布士大夫之家”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透视熙宁,去看佛牙的流转,是非常清晰的:沈括笔记中所说的“东府执政官”正是指宰相王安石。王安石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熙宁五年,佛牙由执政官王安石取入“东府”,佛牙上的“东府”二字或是王安石的亲笔题记。佛牙在东府滞留的时间应该很短,因为自咸平发现佛牙到佛牙来中都仅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这时王安石潜心政治改革,也是与皇室矛盾冲突几近白炽化的时期。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写下《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书神宗,回顾了宋兴百余年的历史,尖锐揭示了“民不富”、“国不强”的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强调变法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设“东府”以居执政。王安石始终把财政问题视为首要问题,主张在不加重百姓负担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并把富豪兼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以增加国用。针对时弊,制定了一系列新法,自这年七月起陆续颁行。史家所称的“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正式揭开帷幕。

事实证明,这场变法使积贫积弱的宋王朝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叶适水心集》:“尝试以祖宗之盛时所入之财,比之汉唐之盛时一再倍。于熙宁、元丰以后,随处之封椿、役钱之宽剩、青苗之倍息,比治平以前数倍……”。新法的实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岁入达六千余万;社会生产力得以巨大发展,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七亿亩,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多种矿产产量为汉代、唐中叶的数倍至数十倍;城镇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王安石的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不断遭到来自皇室内宫和上层贵族的强烈反对。有一次,神宗同弟弟嘉王赵頵一起玩击球的游戏,神宗约以玉带为赌注,嘉王却说:“我若胜了,不求玉带,只求废除青苗、免役法。”神宗默然。想必游戏至此也不欢而散。

又一次,曹太后和高太后哭着对神宗说:“王安石是在变乱天下啊!”神宗见祖母和母亲如此伤心,十分内疚。偏在这时,岐王赵颢从旁劝说:“皇兄应该遵从太后的懿旨,新法是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的”。神宗心烦意乱,恼羞成怒道:“是我在败坏天下,那你来当皇帝好了!”岐王诚惶诚恐,痛哭失声……神宗面临朝廷和后宫的双重压力,内心的烦躁、矛盾可想而知。

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熙宁二年四月,王安石初参大政,著作佐郎章辟光上言:“岐王、嘉王不宜居禁中(宫城),请使出居于外。”太后闻之大怒,告诉神宗“辟光离间兄弟,宜加诛。”章辟光扬言 “王参政教我上此书……”。神宗令有司治章辟光离间之罪,王安石极力援救章辟光,说他无罪,结果法吏审讯未获批准。这无疑使两宫和二王更加痛恨王安石。

林希《野史》记载:熙宁六年正月上元夕,王安石从御驾至宣德门,将入,亲事官攒骨朵止之,马势不止。大阉张茂则叱止之,遂目亲事官执其驭者而殴之。驭者辩以“相公马有何不可?”茂则曰:“相公亦人臣,得无为王莽者乎?”——从“宣德门事件”可看到王安石与后宫关系之紧张程度。宣德门事件即使不是二王指使,至少可以说,连阉人亲事官流也深受内宫影响,没有把王安石这个宰相放在眼里。

朝廷没收了向皇后的父亲、国丈向经的部分财产;曹太后的弟弟、国舅爷曹佾受到违犯市易法的指控。他们自然十分仇视王安石。以两宫太后、皇后和亲王为首的皇室内宫与外戚大臣联合起来,众口一词,极力诋毁新法。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下大旱。保守派硬把自然灾害与王安石变法联系起来,说是变法触怒了老天爷。后宫、亲王和外戚对王安石的新法群起而攻之,终至王安石罢相。这是后话。

王安石为了争取后宫对新法的支持理解,缓和与皇室的矛盾,割舍宝物——虽有“送礼周旋”之嫌——将佛牙直接赠送给嘉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佛牙由东府易主而为嘉王宫藏,顺应势理。

中都皇孙

《宋史》宗室世系记载,赵世昌是太祖皇帝的五世玄孙,爵洋州侯。按系谱:太祖次子燕王德昭→四子舒国公惟忠→长子鲁国公从恪→三子洋州侯世昌。赵世昌与神宗赵顼、嘉王赵頵是“五服”堂兄弟关系。

皇孙赵世昌怎么会从京师开封来到中都县定居呢?佛牙舍利如此贵重他又如何能够得到?这里要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宋太宗规定:宗室子弟只能居住在京城,“赋以重禄,别无职业”。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授予虽有职无权、有名无实却奉禄优厚的官爵;但不准许出京做官,只是衣食无忧、养尊处优——为防止发生“宗室之祸”。到了宋神宗熙宁初,开国百年,宗室已近千户,这是一笔庞大的财政开支。宋神宗和王安石果断对宗室制度进行了改革。熙宁二年十一月,下诏“别其亲疏,异其等杀”:不再给予五服以外的宗室子弟赐名、授官、拿国家补贴等特殊优待,让他们自谋生路;但允许宗室子弟通过科举致仕,量才授官。

这一变革直接触动了大多数宗室成员的切身利益,使不少远房的金枝玉叶失去了得到官爵的机会,因而招致他们的强烈不满。这些宗室子弟不仅向朝廷上书,甚至群起围攻东府和王安石本人,拦住他的马叫嚷:“我们和皇帝都是同一祖先,相公不要为难我们。”王安石理直气壮地厉声呵斥:“祖宗亲尽,亦须祧迁,何况贤辈!”人群才不得不散去。

赵世昌应该是在熙宁三年以后离开京师,举家迁移到中都的。这符合出土石匣上的记载——铭文只记 “中都郭内赵世昌”,而没有冠其爵位、官职,叙述平淡低调。事实上,此时的赵世昌充其量是个有着皇家血统的“富家翁”而已。

铭文中特别提到他的儿子“进士中”和女婿“进士张玮”——“进士出身”已经成为宗室远族延续发达的唯一出路,所以赵世昌极为重视子嗣名禄,连择婿也要选“进士”,并将“进士”这一功名郑重刻在石匣上以示眩耀。

赵世昌作为离开京师不久、蕃寄中都的皇族一脉,跋涉六百余里,匆匆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这个时间正是赶“清明祭祖”,也许还有为儿子求取“荫补”功名的目的。《续资治通鉴》记载,熙宁六年三月,神宗特赐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等近六百人,其中或许就有赵世昌之子赵中。——赵世昌此次来京师的心情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宫和二王本来对大批宗室成员被“逐出”京师甚为不满,赵世昌等宗室旁亲的到来或许更令曹太后唏嘘伤感一番吧。

此时赵世昌年约四十岁,嘉王赵頵时年十八岁。赵世昌虽与神宗和嘉王同辈,年龄悬殊却有二十岁。这位“外放”的宗室大哥理当受到嘉王赵頵特别优厚的款待。嘉王宫所藏的悟空佛牙在当时的京师朝野是存在着“争议”的,赵世昌能够求得佛牙舍利来中都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铺宝相寺瘗葬佛牙铭文,仿佛为我们重新打开了那幅发黄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一派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帝京繁荣景象,一位风尘仆仆锐意改革的实干家,一个受两宫太后和当朝皇帝溺爱的小王爷,一群落魄外放苍凉感伤的宗室远族……遥远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石上。可想见当时庙堂之上唇枪舌剑的正面交锋,皇宫内室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外戚和重臣微妙的宫廷斗争和宗室帝胄失去特权后凄凉落寞与奋发掘起的复杂心情……如何不让九百年后的今人感慨深思呢!

太子灵踪

宝相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从汶上现存北魏铜鎏金佛造像、东魏石刻弥勒造像、北齐文殊般若碑和水牛山摩崖斗字刻石等大量佛教遗存判断,宝相寺初建应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宝相寺唐时名昭空寺,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重建昭空寺时易名宝相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归途经曲阜、过中都,真宗住跸宝相寺,在北宋时期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寺内的太子灵踪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是由京师赐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云太亲自监造、仿照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宋真宗尝迎“道宣佛牙”至开宝寺灵感塔供奉),符合《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第一》的记载:

佛告阿难:佛般涅槃,荼毗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一切妙宝间杂庄严,一切世间众妙华幡,而严饰之。四边栏楯,七宝合成,一切装校,靡不周遍。其塔四面,面开一门,层层间次,窗牖相当,安置宝瓶如来舍利,天人四众,瞻仰供养。

1938年,日本侵略者炮轰宝相寺、血洗黄安街,千年古刹夷为平地,塔刹相轮遭劫;1947年内战,塔身受到炮弹重创;1958年,寺院内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造万斤精铁大钟被砸烂炼钢;文革初期,塔基台栏楯被盗挖破坏;七十年代初,裸露的塔基清理后用水泥裙保护起来,地宫宝藏幸运躲过了那个疯狂年代。直至1994年修塔、剔除水泥裙时,才意外发现了塔基底部的地宫入口。此后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轰动世界,同时也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熙宁秘史和中都皇孙的凄凉故事。

宝相寺瘗葬佛牙的规格是彰显皇家威仪的“金棺银椁”;同时还有九百余颗佛舍利同时出土——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数量最大的佛舍利发掘”;出土的水晶舍利瓶和玻璃舍利瓶均为外国进贡的舶来精品,是当年皇家供养佛舍利的珍宝。

宝相寺发现的“双膝跪姿捧真身菩萨”是专门用来供奉佛牙的特别造像。著名学者、佛学家周绍良先生认为,菩萨呈跪姿,在佛教史上还是唯一的发现,宝相寺瘗葬佛舍利的规格,除了法门寺,还没有超过或接近这个规格的。

199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汶上将成第二个法门寺——新发现佛牙舍利等141件珍贵文物》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

太子灵踪塔地宫墙壁上墨书题记:“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送葬佛牙舍利”。佛牙下葬之时正逢道君皇帝(徽宗)崇道灭佛:诏令天下“寺院”改称“宫观”;释迦牟尼佛改称“大觉金仙”;大相国寺供奉的神圣“道宣佛牙”流放大海……在这样的形势下,赵世昌求得的悟空佛牙只能秘密埋葬,显得法事匆匆。佛牙入葬十五年后,金灭北宋,改中都为汶上,至今整整八百年。

中国的佛牙在历史长河中淹没了。以至后代的元世祖、明成祖等帝王不得不到锡兰索取佛牙,借以宣示自己的帝位受命于天。

关于佛牙的形制,不少唐宋史料记录了作者亲自观察的结果,有其长“寸余”、“余一寸”和“寸半”等。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佛牙伽蓝》中记载“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斋日,时放光明”; 《册府元龟》记后唐蜀守孟知祥所献佛牙“长一寸六分”;日本僧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载佛牙“长一寸三分,广六分,厚四分”等等。按唐宋度制与公制换算: 1寸=10分≈3.1厘米。宝相寺发现的佛牙长约五点五厘米、直径约三点三厘米,色黄白、璞玉泽、质如腊,具有三只牙根。经鉴定,系两千五百年前人类牙化石,位右上颌第二磨牙。从连续不断的地域流转,从佛牙的形状、质地、色泽和尺寸上都与史籍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牙相吻合,确系佛祖真身牙舍利,是佛家至高无上的圣物。

汶上佛牙流传有序,历历可考:唐僧悟空从犍陀罗王城带回长安,先进入皇宫,后供奉在大庄严寺佛牙宝塔;唐僖宗携至成都;五代后唐至洛阳;后晋由洛阳到开封;北宋仁宗朝曹皇后瘗藏于咸平县洪福院;沈括过咸平再次发现,执政官王安石取入东府,神宗诏留大相国寺建木塔封藏,辗转流入嘉王宫;宗室洋州侯赵世昌求来中都县,建造太子灵踪塔;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十五日瘗葬。公元1994年3月15日佛牙出土——冥冥中应验了“阴进阳出”的佛家说法。

佛牙舍利在古天竺一千两百多年,进入中国又有一千两百多年了。历唐、后唐、后晋、北宋,经悟空、唐十朝、孟蜀、后唐明宗、石晋敬瑭、曹皇后、沈括、王安石、宋神宗、嘉王赵頵、洋州侯赵世昌等,乱世隐迹近九百年不为人知。今逢盛世,佛牙现世,佛光普照!

流转记

来到中国

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北天竺罽宾国大首领萨婆达干和国师舍利越摩来到长安,向唐玄宗献国书,意愿归附。第二年,玄宗派内侍省张韬光率40人出使北天竺罽宾,当时一位名叫车奉朝的人正任左卫官,而他就是后来的悟空法师。车奉朝一行到达北天竺罽宾国犍陀罗王城后,奉朝因患重病滞留北天竺而未能与同来的人一起回国。病愈后,便投在舍利越摩门下出家,取法名法界。

法界在北天竺巡礼求法30多年,因思念故土,便拜辞恩师。当时北天竺罽宾国异教入侵,大肆毁佛。舍利越摩深感佛教在北天竺日渐衰落,亲授法界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作为赠别的宝物。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留有4颗佛牙舍利,其中一颗就是舍利越摩送给法界的这颗。

贞元六年(公元790年),60岁的法界回到长安,将佛牙舍利进献给唐德宗,德宗亲赐法界法名悟空,住持章敬寺。悟空带回的佛牙从此也得名“悟空佛牙”。

皇帝供奉

历史上,自南朝陈霸先为始,佛牙祭祀成为中国皇帝特有的法事。后代帝王多以拥有佛牙祭祀权象征掌握正统皇权。

唐德宗于公元794年将悟空佛牙移奉到长安大庄严寺新修佛牙宝塔,作为“传国之宝”隆重供养。即便到了唐武宗灭佛时期,大庄严寺佛牙仍在特别保护之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潼关,唐僖宗仓皇出逃四川,携带了这颗“传国之宝”,并在成都的大慈寺建佛牙楼供养佛牙。佛牙在成都滞留了近50年,直到后唐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京师洛阳。不久,后晋取代后唐,洛阳左右街僧录可肇等把佛牙请至后晋京师开封,献给石敬瑭,石敬瑭为防止契丹人索要,便把佛牙隐藏于宫禁,秘而不宣。

“传国之宝”与“神授佛牙”

宋朝开国,宋太祖一直在寻找前朝的“传国之宝”,后来听说洛阳有一颗“神授佛牙”,便取来“以烈火煅之,色不变”,遂将其虔诚请入皇宫供养。咸平六年(1003年),宋真宗迎请佛牙至皇家开宝寺灵感塔。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曹皇后让中官清理出前代故宫秘藏的舍利,供奉在咸平县(今开封通许县)洪福院,其中就有悟空佛牙。

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在咸平一座佛寺中观看了一颗佛牙,这颗佛牙忽然生出舍利,有的飞向空中,有的坠到地上;用手去接,舍利马上透过手掌;舍利落到床榻上,摘然有声,然后又透到床下去了;舍利光明莹彻,烂然满目。沈括回到开封,在公卿士大夫中讲述了这件奇事。不久,有人便把这颗佛牙迎到京师。

然而,“传国之宝”的发现,让神宗皇帝感到尴尬——他无论如何不敢对祖宗已经认可的佛牙予以否定,但也未免心存疑问。但悟空佛牙在京师士大夫间广为流布,影响到当时对“神授佛牙”的唯一信仰。于是,神宗果断下诏,置悟空佛牙于大相国寺,造木浮图,试图永久封藏,防止出现“神授佛牙”的信仰危机。

瘗葬

为了彻底解决悟空佛牙现世可能带来的“信仰危机”,神宗决定“迎之禁中,遂御封匣”,任宰相处理“归之”。此时宰相王安石与后宫矛盾冲突几近白炽化,他要争取后宫对新法的支持与理解,缓和与嘉王赵頵的矛盾,于是便将佛牙转赠给赵頵。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宝相寺瘗葬佛牙的石匣上记载佛牙是从嘉王宫中得来的了。

嘉王得到佛牙后,京师朝野充满了争议——佛牙供养本是皇帝特权,祭祀乃国之大事,亲王不能僭越,嘉王不能毫无顾忌。他初获佛牙的喜悦心情很快被忧虑、恐惧所替代,他甚至怀疑政敌王安石赠送佛牙的居心。这颗被多位帝王供养了近300年的传国之宝,成了难以处置的烫手山芋。

而恰在此时,赵世昌赴京为儿子谋取“荫补”功名。赵世昌是宋太祖第五代玄孙,与神宗赵顼、嘉王赵頵是五世堂兄弟关系。赵世昌此时到中都正合情势,他便有了秘密瘗葬佛牙的使命。

汶上是我国最早的佛教活动中心之一。宝相寺唐时名曰昭空寺,宋咸平五年(1002年)易今名。太子灵踪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1073-1112年),是仿照京师皇家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佛牙舍利塔。赵世昌选中了这里瘗葬佛牙舍利。

惊现人世

宝相寺地宫打开之前,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记载过这座佛塔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甚至连佛塔的名字也无从查考。佛牙舍利是在极其隐秘的情形下瘗葬的。近代战争使塔体受到严重创伤,直至1994年修塔时,人们才意外发现了塔基底部的地宫入口。

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周绍良曾这样评价此次挖掘:“佛舍利一次发掘数百颗,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史无前例的。宝相寺发掘出的佛牙舍利在佛教界是至高无上的圣物,在文物界是稀世珍宝。其中的五色舍利非常珍罕。佛经上有记载,佛陀圆寂后,得五色舍利,而采用石匣、金棺、银椁函藏的佛牙、舍利,归葬规格为最高。宝相寺出土的舍利则是采用此种归葬的葬仪和标准,且如法如律,其所选用的金棺、银椁,制作精细,工艺考究,足见其所葬之物的尊贵。法门寺佛指舍利是唐代皇室亲自供养珍藏的,规格是后世再无超越的。除了法门寺之外,还没有接近和超过宝相寺佛牙舍利的归葬规格的,汶上成为法门寺第二。”

流转年表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751年) 车奉朝随团出使罽宾国 圆照《悟空入竺记》赞宁《宋高僧传》卷三

唐肃宗李 亨乾元二年(759年) 舍利越摩为车奉朝取法名法界,于迦湿弥罗受具足戒,瞻礼佛牙 圆照《悟空入竺记》赞宁《宋高僧传》卷三

唐德宗李适贞元六年(790年) 法界携舍利越摩亲授佛牙归长安,进献禁中。德宗赐法界法名悟空 圆照《悟空入竺记》赞宁《宋高僧传》卷三

唐德宗 李适 贞元十年(794年) 大庄严寺新修佛牙宝塔供奉佛牙。皇帝主持召开佛牙供养无遮大法会 圆照《贞元续释教录 新修大庄严寺释迦牟尼佛牙宝塔记》

唐武宗李炎会昌元年(841年) 大庄严寺开佛牙供养会 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陈垣《佛牙故事》

唐武宗 李炎 会昌五年(845年) 不许供养佛牙,但保留大庄严寺等长安四大寺院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唐宣宗李忱大中七年(853年) 大庄严寺观礼佛牙 赞宁《宋高僧传卷十六 慧灵传》

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880年) 携大庄严寺佛牙入蜀王钦若《册府元龟》、何光远《鉴戒录》、李畋《重修昭觉寺记》

后唐明宗李亶天成二年(927年)益州孟知祥献佛牙至洛,为明宗资寿 《册府元龟》卷五十二《崇释氏门》

后晋高祖石敬瑭 天福三年(938年) 西京左右街僧录可肇等赍佛牙至汴 《册府元龟》卷五十二《崇释氏门》

宋仁宗赵祯皇祐元年(1049年) 曹后将故宫旧藏佛牙舍利奉安咸平洪福寺道霈《鼓山志 建正法藏殿记》

宋神宗赵顼 熙宁五年(1072年) 沈括过咸平见佛牙;执政官取入东府;诏留大相国寺西塔造木浮图藏之;后入嘉王宫。日僧成寻瞻礼大相国寺佛牙堂 沈括《梦溪笔谈 佛牙》、《宋朝事实类苑》、《续墨客挥犀》卷五、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 熙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王巩《闻见近录》

宋神宗 赵顼 熙宁六年(1073年) 宗室赵世昌求得嘉王宫佛牙至中都。建太子灵踪塔 宝相寺瘗葬佛牙舍利铭记

宋神宗 赵顼 元丰四年(1081年) 宝相寺镌刻“瘗葬佛牙舍利记” 宝相寺瘗葬佛牙舍利铭记

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1112年) 宝相寺瘗葬佛牙舍利 太子灵踪塔地宫题记

法献流传

由来

我国佛牙史称法献佛牙,原因有二:一是这颗佛牙最初由南朝高僧法献自于阗请回;二是我国历史上有关佛牙的记载颇多,如悟空佛牙、道宣佛牙等。称法献佛牙意在区别史籍中记载的其它佛牙。《高僧传·法献传》中有法献请牙经过:(献先闻猛公西游,借瞩灵异,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以宋元徽三年(四七五)发种金陵,西游巴蜀。路出河南,道经芮芮,即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道断绝,逐于于阗而返。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佛牙在乌缠国,自乌缠来芮芮,自芮芮来梁土。献卖牙还京,十有五载。密自礼事,作无知者。)虽然法献请回佛牙后未敢公开,但十多年后还是被齐武帝第二子竟陵王萧子良发现。萧子良因而写了《佛牙赞》和《佛牙记》。建武末年(四九七)法献圆寂,佛牙仍保存在上定林寺。

被劫

普通三年(五二二)正月佛牙被骗劫。其经过是这样的:(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数人并执仗,初夜扣门。称临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之,在化牙阁上,请开阁检视。寺司即随语开阁。主帅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作礼三拜。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今竟不知所在)( 《高僧传·法献传》)。临川殿下即梁武帝弟弟萧宏。

劫后复出

佛牙劫后三十五年无下落,直至陈高祖霸先下令诏出佛牙,始知为高祖所藏。《陈书·高祖纪》:(永定元年<五五七>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于南郊,庚辰,诏出佛牙于杜姥宅。集四部设无遮大会,高祖亲出关前礼拜。初,齐故僧统法献于乌缠国得之,当在上定林寺。梁天监?lt;五一九>为摄山庆云寺沙门慧兴保藏,慧兴将终,以属弟慧志。承圣末<五五四>,慧志密送于高祖,至是乃出)。此说有破绽,恐有意掩饰佛牙被劫事。

供奉

陈高祖于公元五五七年诏出佛牙并设无遮大会,此后佛牙当在宫中供奉。陈祯明三年(五八九)年,陈为隋所灭,兵乱中佛牙不知去向。后有豫章王 持佛牙入京<长安>供于禅定寺,礼请高僧法喜专门管理。《续高僧传·法喜传》:(喜姓李,襄阳人。隋仁寿元年<六零一>内,文帝敕召入京师,住禅定寺。爰有佛牙舍利,帝里所珍,檠以宝台, 宝溢目。众以喜行解潜通,幽微屡降,便以道场相委)。文帝即隋文帝。禅定寺在唐武德元年<六一八>改名庄严寺。佛牙在此一直供奉到广明元年<八八零>。同年,黄巢起义攻入潼关,唐僖宗携佛牙西逃入蜀。

自蜀至汴

僖宗携佛牙至蜀后,佛牙陷没四十七年。天成二年<九二七>唐明宗生日,益洲孟知祥献佛牙祝寿,佛牙逐由蜀至洛。事见《册府元龟·崇释氏门》:(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九二七>九月,益洲孟知祥令僧五人持佛牙一寸六分,云僖宗幸蜀时留之。今属应圣嘉节,愿资寿命,宣示近臣。)又(后晋天福三年<九三八>十一月庚年,西京左右街僧禄可肇等卖佛牙至阙,宣付汴京收掌)。佛牙又从洛阳迁往汴京。

辗转入燕

佛牙在后晋天福三年(九三八)到汴京,开运三年(九四六)契丹入侵汴京之后,佛牙何去何从,史籍无考。但佛牙被掠而北上当无疑问。一九零零年北京西山招仙塔残基出土的佛牙舍利沉香木匣上有五代时北汉僧人善慧于天会七年(九六三)亲笔所书的题记可为证。陈()先生认为契丹人汴后,曾携法物而死。至真定,契丹主死,法物星散。刘高起太原,牙当于此时入汉。郭威篡汉,牙又转隶北汉,曾为僧人善慧所藏。天会末年,宋伐北汉,佛牙遂避入燕京。这推断大致不差,但尚需确切史料证明。

善慧,山西崞邑人,俗名霍宋乾得赐[宣秘大师]称号。《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三有《善慧传》,惜无佛牙事。保存至今的佛牙木匣,几乎每面都有善慧书写的题记。匣顶书有[释迦如来灵牙舍利 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记 善慧书]。木匣做工粗糙,显然是在兵乱中匆忙为之。此后佛牙供于何处,史无记载,但百余年后,佛牙复出。

奉安招

《辽史-道宗本纪》:[(七年)八月辛巳,置佛骨于招仙浮图]。[(七年)八月指一零六一年;佛骨指佛牙。招仙塔位于北京西山之侧,从塔顶石雕露盘上的刻文可知,建塔人是[大辽国公尚父令公丞相大王燕国太大夫郑氏]。燕国太大夫郑氏是当时辽国宰相耶律仁先的母亲。一九零零年塔为八国联军所毁,僧人在残基中发现一个佛牙舍利石函,石函内是善慧题记的沉香木匣。打开木匣法献佛牙赫然在焉。从九六三年善慧题记沉香木匣至今,已历一千零三十八年。由于佛牙始终供奉其内,这颗佛牙舍利千余年来的历史脉络变便基本可以确定。

百年守护

佛牙舍利从一九零零年出土至二零零零年,整整一百年,除出外巡礼供奉和在广济寺暂时供奉外,其余时间佛牙舍利未曾离开过西山灵光寺。一百年中灵光寺历代住持为守护佛牙竭诚尽忠,功不可没。今列诸师名号于左,以铭功德(百年以前略)。

始建唐代

初名龙泉寺,后改名觉山寺。经辽、金、元、明、清、屡毁屡建。明成化十四年(一四七八)改今名。一九零零年招仙塔被毁时海山和尚人住持。海山年迈,自知无力振于道场,遂举承恩寺圣安和尚接任。清理招仙塔废墟并发现佛牙者,海山与圣安。圣安圆寂,墨林和尚接任住持。墨林之后,()棠和尚接任。)棠和尚接管佛牙后重做了一个较善慧佛牙木匣精致些的紫檀木匣,将佛牙请入其中并抄写善慧题记与新木匣。其时无塔可藏,佛牙便连匣供奉于方丈室内的供桌上。故今流传的佛牙木匣有二,其一为善慧题字之沉香木匣,今供于灵光寺客厅内;另一个()棠所制之紫檀木匣,现供于北京广济寺舍利阁上。继()棠任者为净朗和尚。净朗之后为心明。新中国成立后,净朗、心明相继离寺下山,遁入红尘。此后三十余年无住持。八十年代初,中国佛教协会海圆老和尚住持灵光寺。老和尚于二千年初示寂。

疑问解答

如果你有机会观瞻过国内各寺院供奉的佛牙,会发现它的大小,形状都明显与现时人类的牙齿有所不同,人们为此难免会产生困惑,释迦牟尼佛不也是2500年前古印度迦比罗卫国的太子吗?怎么佛祖的牙齿会同我们的牙齿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疑惑一:这真是佛陀的灵牙吗?佛陀的灵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而形状又同人牙有这么明显的不同?当然,所有带有疑问的人们也自然会想到,如果古人是用别的动物牙齿来代替,那么为什么不选择用垂手可得的人的牙齿来代替呢?

其实,佛经上对此有明确的记载:经书上讲,佛祖宝相庄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中,有关于“佛牙”应有以下“三相”和“二好”。

其“三相”是:

(1)二十二相:四十齿相

(2)二十三相:诸齿齐密相

(3)二十四相:牙呈油浸白黄相

“二好”是:

(1)三十四好:齿方整鲜亮

(2)三十五好:牙长光洁

疑惑二:佛牙能有这么长吗?佛经上又说释迦牟尼佛是丈六之身,也就是说佛陀身高是现代人身高的4.5倍。释迦牟尼的“牙齿”比正常人多了八颗,上下颌各是二十颗。其牙相的特征应该是方形柱状端面平整,比例是1∶0.014。由此我们大此可以计算出佛牙的长度应该在6—8公分之间。

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记载来分析,有关佛牙的“一相”、“一好”是说佛的牙齿呈“黄白相,方形柱状,光耀晶莹”。

又因为佛陀有四十颗牙齿,上下各二十颗,其端面必然平整光滑,否则佛的嘴会合不扰而显怪相。

按佛教经典来理解,佛陀留下的灵牙,会在牙根牙槽、牙身上生长出细粒舍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记载玄奘法师在西天印度曾朝拜过佛牙,其佛牙长三寸、油浸鲜亮、熠熠生辉。

依据佛教经典和历史记载,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珍藏的两颗佛牙,如法如律,其色泽、大小、形制完全同佛教经典记载相一致。正如台湾大德高僧,非洲佛教导师慧礼法师所说的那样:“建塔之前,必先有登地大菩萨应现于世,以种种方便,呼引众生,始能建塔”。

《诗经》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一双佛牙,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如高山、如景行(大道),要瞻仰,要身体力行。临应地而生善意,瞻佛牙而生善心。对于每一个朝圣者来说,生命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

电影

主创

导演:李秉光(中国香港)

主演:冷中易

刘永健

尚天瞳

洪连城

李晨熙

苏 素

上映时间

上映时间2012年初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释迦牟尼佛 古印度 那伽 水葬 野葬 土葬 释氏要览 光莹 象兵 香姓 高僧传 迦毗罗卫国 炳然 释迦族 婆罗门教 古印度 密多罗 义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