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指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别称“巴蜀”。“川”是四川省的简称,“渝”为重庆市的简称。位于四川盆地及巫山东部地区,由于地域两地相邻,文化生活风俗上接近,故“川渝”是一个地理概念,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因此两地经常被外界合称为“川渝”。

川渝历史关系

在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巴族人在四川盆地东缘建立了巴国

战国时期(前316年),秦国先后兼并蜀国、巴国,设立蜀郡于成都。又置巴郡,郡治江州县(今重庆北)。

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蜀郡均为其一。

西汉元封5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刺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整个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

三国时期,益州(包括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属于蜀汉政权管辖。

曹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旋分蜀汉故地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

晋朝,巴郡改为巴都郡,改属梁州。经两晋、南北朝,由于“州”越设越多,其辖境逐渐缩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个辖区。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以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唐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改益州为剑南道,蜀郡属于剑南道。今四川东部和重庆直辖市范围在唐初则属于山南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并省全国的州县,划天下为十五道。山南分置为东、西二道,唐代延续渝州之称,为山南西道辖地。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为唐玄宗幸蜀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乾元元年(758年)剑南道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成都府隶属于属剑南道西川。乾元二年(759年)渝州改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到唐末,渝州属剑南东川昌渝泸合都指挥使。

五代十国时期,川渝同属在四川地区建立的前蜀后蜀政权。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地区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重庆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由此得名。

宋代时,重庆先后属西川路、峡西路、夔州路管辖,崇宁元年(1102年),因赵谂谋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元朝,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四川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其中,1288年-1290年四川行省曾驻重庆府。因在之前的宋元战争中,蒙古军攻破成都,使当地的生产和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即《元史》本纪第十六●世祖十三载:”四川行省旧移重庆,成都之民苦于供给,诏复徙治成都。”)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灭大夏国,重庆府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

清代,设立四川总督管辖四川省,省会成都府。重庆府亦属于四川省。

民国初期,重庆先期宣布独立,不久,成都宣布独立。1912年2月成渝军政府合并,成为中华民国四川省。1928年设立成都市,为四川省会。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四川乙等省辖市,水陆总面积93.5平方公里,人口28万。

民国24年(1935年)2月10日,以刘湘为省主席的四川新省府在重庆成立。6月18日,四川省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

民国28年(1939年)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析出四川省,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 第一次直辖)。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其后的制宪国大中,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为永久陪都。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随后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 第二次直辖),驻地亦设在重庆。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并将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和西康省。

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54年7月,西南大区北碚市并入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被撤销,重庆并入四川建制,重庆从直辖市降为副省级市。

(80年代,四川省江津专区与四川省重庆市合并,形成1997年以前的重庆地级市。)

1983年3月3日,四川省永川地区8个县并入重庆市,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

1996年9月15日,重庆市代管四川省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地级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第三次直辖)。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成立。

蜀文化

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蜀族在现今四川一带建立的国家,后被秦国所灭。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的牧野之战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古代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代羌人(语言学上属于藏缅语族)的一个分支。蜀国不只拥有单独一个王朝,在秦灭蜀之前,蜀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诸族统领。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成都华阳)。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通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灭蜀后,蜀人残部一支在王子安阳王带领下辗转南迁,最后到达交趾,在现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持续了五十年。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

巴文化

在中国先秦时期位处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东部的一个国家。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灭于战国秦惠王时期。巴国的都城为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

据《辞源》:“巴国,古国名,位于今重庆、湖北、四川、贵州一带地方”。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这对重庆和川东地区,特别是大巴山一带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战国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部分。巴国文化是一种方国文明,巴地文化则是一种地缘文化。

重庆巴渝文化

巴地青铜器、陶器和文字系统“巴人图语”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先秦的时期考古学上所谓的“巴文化”。实际上,这一“巴文化”的概念主要是物质的,如果将这一文化概念扩展到当时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诸领域,并经与秦汉汉文化交融,传承发展到隋唐以后,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指以今重庆为中心,辐射川东、鄂西、湘西这一广大地区内,从夏商直至明清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

四川巴渠文化

巴渠文化,一指达州市地处巴山渠水,上古属巴地,距今上千年的古著《太平寰宇记》中就列有《巴渠风俗篇》;二指巴渠人民所创造的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巴渠地域特色,又是中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渠文化”是生活在州河、渠江流域的劳动人民,经历了数千年社会的发展演绎创造出来的区域文明的结晶。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巫山 巴国 巴郡 江州县 景元 山南西道 蜀郡 前蜀 后蜀 川峡四路 宋代 西川路 夔州路 赵谂 宋光宗 明太祖 省辖市 永川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