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开始写诗。抗战爆发后,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中国作家》(英文版),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外国文学研究》主编。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奔赴前方采访,写出了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新时期,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与《地质之光》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002年创立“徐迟报告文学奖”,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学会奖,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著有诗集《二十岁人》、文艺评论集《诗与生活》以及《徐迟散文选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镇德懋弄6号。弟弟徐舜寿是著名航空工业家。

1927年,在南浔中学念书。读到了早期白话诗人徐玉诺的诗集《将来之花园》。这年秋,第一次去了上海。

1928年,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念书。在该校的一个油画展上,第一次见到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1931年9月,和同学杨一萍一起由东吴大学附中升入东吴大学。“九一八”事变发生,12月参加学校爱国学生“援马团”北上,拟出关抗日。滞留北平。

1932年1月,入燕京大学借读。在5月号《燕大月刊》发表散文处女作《开演之前》,同时写出一些短诗。

1933年5月4日,收到《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一封退稿信。6月,到上海见到施蛰存。8月,回到燕大继续学习。在12月号《现代》发表译诗《圣达飞之旅程》。

1934年,在《矛盾》、《时代画报》、《妇人画报》等发表诗和散文。与施蛰存周围的现代派作家多有交往。

成名

1936年夏,作为男傧相参加诗人戴望舒婚礼。9月,和诗人路易士一起协助戴望舒创办《新诗》。10月,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11月,音乐散文集《歌剧素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7年元旦之日,和陈松在上海结婚。上半年写作《世界之名音乐家》及《音乐家和乐曲的故事》。9月,写作警世幻想小说《三大都市的毁灭》。

1938年2月,写作中篇小说《武装的农村》。5月,和戴望舒一家流亡香港。在香港结识袁水拍冯亦代

1939年,结识《时事晚报》主笔、国际述评家乔冠华。听袁水拍谈马克思主义

1940年1月11日,读恩格斯的书 豁然开朗,自称为“觉醒日”。2月,赴昆仑关抗战前线采访。

1941年10月,在桂林白虹书店出版诗集《最强音》。

1942年11月,在桂林《诗创作》发表长诗《一代一代又一代》。

1943年2月,在桂林雅典书屋出版雪莱诗歌选译《明天》。7月,在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荷马史诗《依利阿德选译》。任郭沫若主编的《中原》季刊执行编辑。

1944年1月,在重庆国讯书店出版译作《托尔斯泰传》(第一部:青年时期)。7月,在美学出版社出版《托尔斯泰散文集》(第一册)。11月,出版散文集《美文集》。

1945年,翻译《巴黎的陷落》、《解放是荣耀的》、《我轰炸东京》等。9月。与马思聪一起受到毛泽东接见,并获得“诗言志”的题词。11月,发表小说《狂欢之夜》。

1946年10月,在南浔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在上海新群出版社出版小说集《狂欢之夜》。

1947年,翻译司汤达小说《巴马修道院》。

1949年3月,在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译作《华尔腾》(后改译名《瓦尔登湖》)。4月,创作诗歌《江南》。与南浔同仁维持地方治安,促成小镇和平解放,并率学生出镇迎接解放军。8月,到北平,出席第一次中国文代会。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编辑。

1956年6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8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战争,和平,进步》。

1957年4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美丽,神奇,丰富》。7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特写集《庆功宴》。

1958年7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共和国的歌》。

1959年11月,在北京出版社出版评论集《诗与生活》。

1961年,离开北京,举家迁入武汉,到长江水利工地深入生活。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65年,创作中篇小说《牡丹》,未及发表。“文革”到来。

1966年,“文革”中进“牛棚”,被剥夺写作权利,创作中断。十年后得到平反,恢复专业创作。

晚年

1977年10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地质之光》。

1978年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3月,相继发表《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等。4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

1979年9月,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徐迟散文选集》。

1980年5月,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革”期间偷偷写出的文论《红楼梦艺术论》。

1981年2月,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文论集《文艺和现代化》。

1982年8月,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修订本《瓦尔登湖》。

1983年4月,在北京出版社出版《托尔斯泰传》(全译本)。

1984年7月,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结晶》。

1985年,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单独建制后,任该会名誉主席。

1986年12月,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散文集》。

1989年,开始用电脑写作长篇自传《江南小镇》。

1990年,开始编辑多卷本《徐迟文集》。

1991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游记《美国,一个秋天的旅行》。

1992年4月,访问希腊雅典。回国后开始重新翻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1993年3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江南小镇》,4月,《徐迟文集》前4卷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开始写作《江南小镇》续集。7月,在上海书店出版报告文学集《来自高能粒子的信息》。

1996年6月,《江南小镇》续集部分章节在《江南》发表。

1996年12月13日,病重,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中国,享年82岁。

人物贡献

成就荣誉

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诗刊》副主编
《哥德巴赫猜想》 、《地质之光》获1977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刑天舞干戚》获1981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2002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与徐迟的故乡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联合设立中国报告文学最高奖“徐迟报告文学奖”, 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

著作书目

类 型作 品出版时间备 注
诗集《二十岁的人》1936年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
《最强音》1941年桂林白虹书店出版
《诗歌朗诵手册》1942年集美书店出版
《战争,和平,进步》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美丽,神奇,丰富》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共和国的歌》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散文、文艺评论、翻译合集《美文集》1944年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
小说、散文选集《狂欢之夜》1946年上海新群出版社出
散文集《徐迟散文选集》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愉快的和不怕快的散文集》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特写《我们这时代的人》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庆功宴》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中篇小说《武装的农村》1938年上海明明书局
文艺评论集《诗与生活》195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文艺和现代化》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结晶》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翻译书目

类型作品国籍作者出版时间备注
诗集《明天》英国雪莱1943年桂林雅典书屋出版
《依利阿德选译》希腊荷马1943年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
话剧《小涅丽》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1944年《时代生活》出版
人物传记《托尔斯泰传》第一、二部英国阿尔麦·莫德1944年重庆国讯书店出版
长篇小说《第七名逃犯》德国安娜·赛格尔斯1944年桂林学艺出版社出版
《巴黎!巴黎》俄国爱伦堡1947年上海国讯书店出版;与袁水拍合译
《巴黎的陷落》俄国爱伦堡1947年群益出版社出版;与袁水拍合译
《帕尔玛宫闱秘史》法国司汤达1948年上海图书杂志联合发行所出版
散文集《托尔斯泰散文集》俄国托尔斯泰1944年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
《华尔腾》美国亨利·戴维·梭罗1949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瓦尔登湖》美国亨利·戴维·梭罗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报告文学《我轰炸东京》美国劳逊队长1945年《时代生活》出版;与张能欣合译
《解放,是荣耀的!》美国裘屈罗·斯坦因1945年重庆新群出版社出版

文学特点

报告文学

徐迟报告文学的显著特征是题材的科技化。他笔下的人物,如陈景润、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都是在各自专业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徐迟倾心于科技题材,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这在题材拓展与主题开掘上具有文学史意义。《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也正体现在这里。

在当代史上,知识分子曾被视作被改造、教育的对象,钻研科技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与此相应,当代文学史上也很少有作品将科技人员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叙写塑造的。《哥德巴赫猜想》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拨乱反正,第一次对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工作者作了深情的讴歌,陈景润也成为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徐迟的作品题材有"一律化"的倾向,但他对人物的表现注意求异,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品格,并设计与其特异相谐的表现形式。作者写陈景润,从外在的怪异中,发现人物对于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写李四光,并没有对人物作全程式的铺写,而是精心截取人物历程中典型断面,挖掘人物最为闪光的美质。

徐迟的作品讲究艺术构思,善于调动生活材料进行有机的组合。《在湍流的涡漩中》叙写科学家周培源的业绩与品格。作品的标题就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远。它既巧妙地契合了湍流理论家周培源的学术贡献,同时又暗示了作品叙写的1976年10月的政治背景。《生命之树常绿》写植物学家蔡希陶,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诗美哲理。徐迟是一位诗人型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诗人式的激情,有诗语式的清新、凝练和文采。他善于将枯燥变为生动,将抽象化成具体,将专业演绎为通俗,增强科技题材作品的可接受性。《哥德巴赫猜想》写到陈景润研究工作所具有的意义时,作者运用博喻譬说:"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想象丰富,令人神驰。徐迟的作品也有缺失。他认为报告文学"也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并且承认《哥德巴赣猜想》中有细节的虚构。

翻译特点

徐迟的译诗读来流畅自如,琅琅上口,其节奏快慢徐疾一如原作 ,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中所描绘的美国的经济发展风貌,仿佛能感觉到奔驰的车辆迎面而来。这一成功要归功于徐迟本人的音乐修养。可贵的是,徐迟能联系中国诗坛的现状做出自己的思考,他不无感慨地说“西洋的文字已经能直接传出音乐来了。”

他翻译的作品,在相当的程度上是通过翻译表达他本人的情感和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翻译、创作、研究三者有机地化为一体。把翻译和研究结合起来 ,并选译与自己性之所近、能打动自己的作家作品 ,这些特点大致都体现在徐迟的翻译活动中。他的研究中摒弃了那种悬置诗作本身 ,只作空泛的夸夸其谈的评论路数 ,而与原作者作心灵上的交流。

徐迟重视包括美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翻译、介绍和研究。他认为翻译本身就是学习。他和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一样,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 , 既有译作 ,也有创作 ,还有研究之作。事实上 ,他的译与作 ,可以说也是互相促进、互相受益的。他以译作走上文坛 ,而其创作往往受到译作的影响。翻译对于他的创作来说 ,无疑是一种激发、一种“锻炼”。

人物评价

完全以平等的地位和商量讨论的语气说话,丝毫没有大作家、大名 人架势,丝毫没有居高临下、傲视众生的态度,丝毫没有以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作派,充分体现了徐迟先生对文学青年细致入微的扶植提携和关心爱护。

——《怀念未曾谋面的徐迟先生》

徐迟先生对写作的作品,要求很高,每篇作品,都以精品对待。

徐先生为人本份、率真、清正,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诗人。

他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仍旧是那些风趣、诙谐、幽默的语言;他那健谈、豪爽、好动的性格;他那敏捷、深邃、深沉的思维;他那不倦、不疲、连续写作的习惯;他那平易、朴实、真诚的待人;他那爱党、奉献、亮节的思想。使我永远难忘啊!

——李苏卿《我与徐迟老师》

徐迟之死

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写作的《皇帝的新装》一文意在嘲讽作假者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像“陈氏定理”这种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装”当然是错误的,错误的东西还能有什么意义?塑造陈景润这个荒唐故事的大作家徐迟都感到无地自容而跳楼自杀了,但徐迟之死却没能唤醒许多人对“陈氏定理”的痴迷,由此可见抱残守缺的人不在少数。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氏定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该文中徐迟说【数学分两大部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纯数学处理数的关系与空间形式。在处理数的关系这部分里,论讨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枝,名叫“数论”。】在该文中徐迟说如果不是研究数论方面的专家,很难看懂陈景润的论文(这是实话,不过正教授级的数论专家不讲说多如牛毛,至少数以千计,究竟有几个数论专家能看懂陈景润的论文只有天知道)。既然看不懂,绝大多数盲从者的关注点就被徐迟的报告文学误导在“陈氏定理”究竟有没有用的“应用”问题上,也就是把人们的关注点集中在“陈氏定理”有没有用的空谈问题上,这样就掩盖了人们应该关注的“陈氏定理”究竟正不正确的本质问题。由于徐迟用打悲情牌的方法(即陈景润蜷缩在光线昏暗的六平米小黑屋里使用了五麻袋草稿纸刻苦攻关等悲情写作素材)塑造了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神话故事,致使人们不管“陈氏定理”是对还是错,都认为“陈氏定理”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徐迟用打悲情牌的写作手法误导了人们的关注点,使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无法质疑“陈氏定理”,这是很不正常的学术现象。

徐迟在1978年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徐迟在晚年醒悟到他塑造的陈景润这个神话故事是一个荒唐的故事时,徐迟感到无颜面对天下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医院病房的窗子跳楼自杀,以此向天下人表达深深的忏悔之意。徐迟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作家,却以悲壮的不可思议的举动走完人生,令人惋惜。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行业人物 作家 散文家 戴望舒 叶君健 郭沫若 人民中国 诗刊 外国文学研究 生命之树常绿 哥德巴赫猜想 徐迟散文选集 南浔镇 徐舜寿 徐玉诺 杨一萍 施蛰存 时代画报 戴望舒 袁水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