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皇帝亲自到皇宫奉天门,主持朝廷会议,聆听内阁及各部院大臣的奏报或奏言,进行议商,做出决断,发布谕旨,贯彻实行。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称早朝。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早朝。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

地点和时间

太和门

太和门是明代皇帝的听政之处,届时门厅内设宝座,皇帝亲临听取大臣奏事,并作出有关决策,这种表示封建帝王勤于政务的重要方式叫"御门听政",在我国汉唐时期就已有先例。然真正形成惯例却是从朱元璋做起,大明洪武一十三年,朱元璋废承相集皇权,一则为使上情下达更为了当,二则为了威慑官员,大改殿阁朝会之法,扩百官议政为千官听政,将每日朝会设在奉天门前广场之上。至永乐初期,朱棣废此做法。然而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建成,次年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当时前朝三大殿叫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但朱棣御新殿办理政务不到百日,前三殿便遭火灾烧毁。朱棣惟恐"违背天意"而不敢重修,只得复将将北京故宫的奉天门(今太和门)作为皇帝常朝和听政的重地。后来至英宗正统六年(1441)将三大殿重建后,但有的皇帝仍愿在此听政。

仪轨

御门听政于常规日的凌晨举行。届时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太和门前两侧。当皇帝御门升宝座之时,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1644年清灭明后,清代第一帝顺治,便是在该门听政时发布大赦令的。

清朝的御门听政

常朝仪

一年当中只有三大节和特殊喜庆时才举行大朝仪,而这一庆典仪式,完全解决不了朝廷实际的政治行政问题。统治不能仅仅是自我标榜的盛典,必须在行政中实现,尤其要能解决国家遇到的现实问题。朝廷一般的政务处理通过常朝的形式实现,每月逢五举行。常朝举行时,也必须设置相关的礼仪规范君臣的行止,这就是常朝仪。

清朝康熙起御门听政在内廷正门乾清门举行。门以内就是皇帝家庭的世界,一般人很难进入。凡是每天各衙门递进的本章,其中未经皇上批阅的,先转送内阁,积累若干件,传旨于某日御门办事。办事当天,在乾清门正中设御榻,榻后立屏扆即屏风和表案。黎明,皇帝升座后,来奏事的官员列队在门前广场等候,部院官按预先编好的次序,分部门顺序陆续登东阶向皇上汇报,而不是集体一起上前,这样做也体现了工作的专业性并防止了不必要的信息扩散。当代的清装剧的君臣议事的场景大都不怎么准确。一般来说,政治行政信息大都通过邸报在朝廷上公开,官员个人意见可以通过奏章形式向皇上表达。不具备直接递折权的四品以下官员,可以通过本部门长官代转。邸报又称邸抄或宫门抄,类似政府政治行政新闻报纸。向地方上传送的方式,一般由各省在北京专门设立的“提塘”官负责,或由总督巡抚的折差顺道带回。

各衙门每天送递官员奏折与取回皇帝批复也在此举行。清震钧天咫偶闻》说,每日零点,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各派一位笔帖式持奏折到景运门内九卿房连同本衙门的印片一同交给奏事官转交给奏事太监转送御前批阅。此时不过凌晨两点。旨意批下与否,要看乾清门前白纱灯的位置,只要白纱灯从石栏上挪到了台阶上,就证明旨意很快就要批出。不一会儿,奏事官捧折出来,高呼“接事”。各衙门信使齐集,叫到哪一衙门,这一衙门的人上前,奏事官手付折匣口诵旨意,或“依议”或“知道了”或“另有旨”;虽发送上百件,决无差错。

御门听政

御门听政的地点不仅局限于乾清门,后来根据情况和季节变化,乾清宫西暖阁、懋勤殿、西苑(今中南海和北海)瀛台勤政殿,以及畅春园澹(dàn)宁居等,也都分别成为康熙帝御门听政的场所。如康熙帝早年,每逢夏日,常避暑瀛台,因而就改在瀛台勤政殿听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后,康熙帝常驻畅春园,因此,这里也就成了他的一个主要听政地点。他到承德避暑山庄,或到木兰围场,听政地点也就设在那里。后来雍正帝听政常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乾隆帝听政常在皇宫养心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常在养心殿东暖阁、西苑仪鸾殿、颐和园仁寿殿等。

清朝御门听政虽然一个月至少举行六次,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决非朝廷重大事务的决策会议。皇帝要实现统治,要拥有高层小范围的讨论和决策系统,这才是皇朝权力的核心所在。以明嘉靖皇帝为例,他可以二十年不举行常朝的各种仪式,却不可能不见行政首脑内阁大学士。虽然不见朝臣,朝廷大权却一刻也未放松。

说词解义

说御字

御字,《说文解字》曰:御,驶马也。御字本来的意思是御驶车马。《论语·子罕》说:执御乎?执射乎?掌驾车,还是掌射箭?后演变为多义词,其中一义是指同皇帝有关事物的敬称。如皇帝的文章称御制文,诗词称御制诗,看书称御览,吃饭称御膳,喝茶称御茶,指示称御旨 ,宝座称御座 ,图章称御宝,器物称御器,医生称御医等。总之,就是皇帝亲自参与、亲自主持的意思。

说门字

门,就是门窗的门。永乐帝开始御门听政的门,不是普通的门,而是特指的门,就是奉天门(今太和门)。明朝皇宫分为前朝与后廷,前朝主要是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还有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群;后廷主要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大宫,还有东六宫、西六宫等建筑群。奉天殿前面的门叫奉天门,这座门位于三大殿的最前端。门前有广场,适合文武百官在此列班奏事。因此洪武、永乐帝选择奉天门作为御门听政的地点。

说听字

听字很有意思。现在简化字的听字,看不出它的原来意思。过去繁体字作听 ,左边一耳一(tín ),为形声;右边一直一心,为会意。用今天的话诠释为:君王用耳倾听,听时要直心有德(直心为德)。《史记·李斯列传》说: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言。突出听政,而不是议政、理政、观政。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御门听政,贵在一个听字,重在一个听字。君王倾听大臣的声音,应真心听、诚心听、细心听、耐心听、虚心听。这是皇帝正确决策的前提与基础。

说 政 字

《论语·颜渊》曰:政者,正也。政字右偏旁为攴,《说文解字》曰:攴,小击也。这是字源学的颇有意思的解释。在这里,政主要是指军政大事、官员任免等。

总之,御门听政一词,通俗地说,御就是皇帝, 门就是奉天门(清时移至乾清门),听就是听取各部院官员的奏报,政就是议商决定军国政事。也就是说,皇帝亲自到皇宫奉天门,主持朝廷会议,聆听内阁及各部院大臣的奏报或奏言,进行议商,做出决断,发布谕旨,贯彻实行。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奉天门 太和门 礼仪规范 邸报 震钧 天咫偶闻 景运门 接事 乾清门 宁居 瀛台 畅春园 例行公事 御旨 御座 御宝 太和门 后廷 东六宫 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