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八角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八里胡同的北岸,和黄河南岸的鲧山遥遥相对,人称“禹王台”,俗名叫“八角山”。传说那是当年大禹治水的一个据点。 八角山的山腰上有一个洞,洞内四通八达,形成十字八条街,相传大禹治水感动了天帝,天上各路神仙下凡,当时就在这个洞中商议治水大计,这个洞就被称为神仙洞。胸怀大志的夏禹,主动请缨,要求重新治理水患,一是救人民出水火;二是替父亲赎罪。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禹王,曾编写这样一首民歌,歌中唱道:禹王治水禹王功,千秋万代留美名。

名称来历

因山有八角而得名。 八角山的山腰上有一个洞,洞内四通八达,形成十字八条街,相传大禹治水感动了天帝,天上各路神仙下凡,当时就在这个洞中商议治水大计,这个洞就被称为神仙洞。在战乱时多有百姓避难其中,洞壁上有清代和民国难民避难和官员旅游留下的题词。在神仙洞的旁边还有一个神女洞,传说是七仙女下凡之后把她头上的那个金簪掉在了这个洞中,这个洞内的景观特别漂亮,有钟乳石、石花、石笋。但是洞口非常窄,须爬着才能进去。

起源

八里胡同的北岸有一座大山,和黄河南岸的鲧山遥遥相对,人称“禹王台”,俗名叫“八角山”。传说那是当年大禹治水的一个据点。

却说鲧一生辛苦操劳,奔波忙碌,积石成山,治理水患。在他看来已建功立业,无愧王命。孰不知他的功绩转眼却变成了“滔天大罪”。那凶猛的洪水被大山挡住,却肆虐于高原。然后溢山而出,又危害于平原,一发而不可收拾。水患变本加厉,人民灾难深重。胸怀大志的夏禹,主动请缨,要求重新治理水患,一是救人民出水火;二是替父亲赎罪。舜帝准许了他的请求。他便不辞艰辛,跋千山涉万水,寻其根,找其源。然后,在八角山后的一个山洞里召开各路神仙会议,共商治水大计。后世的人们就把当年召开神仙会的山洞叫作“神仙洞”。

一天,舜帝召见夏禹,问其治水之策。夏禹回答说:“中国之大,而水患无穷,沧海横流,民不聊生。实乃民之不幸,国之不幸。以吾所察,神州之内,水患有四。一曰长江;二曰黄河;三曰淮河;四曰济水,并成四渎,盘亘华夏,涂炭生灵。以臣之见,要除其患,须降四龙,使之各归其道,各走其路,自源头入海流,方可沧海变良田。然后划九州、封九山,镇四渎。诸路神仙各负其责,民可安居,国可太平,百业俱兴,盛世将出。”舜帝听了,十分高兴。觉得禹胜己十倍。遂召文武百官,举行禅让仪式,将帝位传给夏禹,禹即成为禹王。

禹王继位后,亲率大军,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他吸取了父辈的教训,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处,将父亲当年堆积起来的大山,推置河南,树八角山于河北。又置莲花于黄河之阴,立田山于黄河之阳,凿开八里胡同,首尾相顾。并设水神于峡首,门神于峡尾,守关护口,使奔腾的黄河,象驯服的野马,平平静静地穿峡而过。

黄河被征服了,他指着两岸的大山对手下的臣民们说:“后人若有能耐,可在此筑一坝,分流灌田,可利及九州。”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首民谣叫作:“九蹬莲花,转转有一灌,谁能得住这一灌,能治九州十八县。”另一首民谣说:“八角山,八角山,立在九州正中间,何日黄河再泛滥,神仙洞中问神仙。”相传那神仙洞中的石壁上,曾有当年禹王刻下的治水图。因年深日久,今已不复存在。但是,后世的人们在建筑防洪大堤时,总是采用象九蹬莲花山和八角天柱山那样的斜面,用来减弱洪水的冲击力量。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禹王,曾编写这样一首民歌,歌中唱道:禹王治水禹王功,千秋万代留美名。治水之人何时去,留下八角古台空。脱缰野马至此服,奔腾黄河脚下通。河流万里归大海,人活百岁思太平。 这就是八角山的起源。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夏禹 请缨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