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词语解释

词目:兴趣

拼音:xìng qù

基本解释 [interest;taste] 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我对音乐特别感兴趣。

详细解释

1. 兴致;由爱好而产生的愉快情绪

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诗之二:“从来 支许 游,兴趣江湖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大觥连饮,兴趣愈高。”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十七:“这是一个很有兴趣的故事。”

2. 情韵;情趣。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诗者,吟咏情性也。盛 唐 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志和》:“自撰渔歌,便复画之,兴趣高远,人不能及。”

综上所述,兴趣(interest)是在探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获得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在学习和工作中,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刻苦钻研、废寝忘食

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意义

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其兴趣就会有不同的特点。

种类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主要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就中学生来说,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无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都需要师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

第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例如,有的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有的中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也就没有目标,过程就很难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第三,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社会兴趣指社会成员对某一领域的普遍兴趣,或社会某一领域对社会成员的普遍需求。 

特征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对钱币感兴趣的人,会想尽办法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钱币进行收集、珍藏、研究。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兴趣不只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例如集邮,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某种实际行动。例如,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高,有的人的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低,兴趣和爱好品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和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优劣。例如,对公益活动感兴趣,乐于助人,对高雅的音乐、美术有兴趣和爱好,反映了一个人个性品质的高雅;反之,对占小便宜感兴趣,对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有兴趣和爱好,则表现了一个人个性的低级。 兴趣和爱好有时也受遗传的影响,父母的兴趣和爱好也会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年龄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就年龄方面来说,少儿时期往往对图画、歌舞感兴趣,青年时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成年时往往对某种职业、某种工作感兴趣。它反映了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兴趣的中心在转移。就时代来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会对人的兴趣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需要什么也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由于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兴趣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容易满足。例如,人对某一种食物、衣服感兴趣,吃饱了、穿上了也就满足了;而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却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例如人际交往、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则是长期的、终生的,并且不断追求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中学生需要知识,他的知识越多,他的兴趣也就越广泛,越浓厚。 与此同时,人的兴趣还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等品质。兴趣有4种品质:①兴趣的倾向性,即对什么发生兴趣。这对各个人是不同的,表现出个别差异。凡对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其倾向性就是高尚的;凡对有害于人类社会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其倾向性就是低级的。我们应通过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兴趣倾向。②兴趣的广阔性,即兴趣的范围。有人兴趣广阔,对许多事物兴致勃勃,乐于探求;有人则兴趣单调狭窄。兴趣的广阔程度与知识面的宽窄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培养广阔的兴趣,同时又要把广阔的兴趣与中心的兴趣结合起来,做到既博又专;③兴趣的持久性,即兴趣的稳定程度。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可以经久不变,也可以变化无常。培养持久的兴趣是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④兴趣的效果性,即兴趣的力量。若兴趣能够成为推动工作和活动的动力,其效果就是积极的,若兴趣仅仅是一种向往,而不能产生实际效果,它就是消极的。功能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培养首先要有浓厚的好奇心。对于未知的事物应该付诸行动去接触它,像是电脑游戏很好玩,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日全蚀是不是真的是天狗吃日?要消解这些问号,进一步去钻研计算机书籍或翻阅百科全书,兴趣的开端搞不好就这么产生了。

再次就是不间断。有人吉他弹得很好,但若半年不弹,技巧铁定退步,同样的,要培养一份兴趣,也要不断去熟悉它,渐渐地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碰一点,久了自然会上瘾,如果只是选择性的初一、十五玩一下,那是很难变成自己兴趣的;许多男生喜欢打篮球,只要一天没得打,就会全身不对劲,那是因为篮球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兴趣,戒不掉啦。

深入的研究也是培养兴趣的要素之一,假使你每天固定一小时玩计算机,但只是随便消磨时间,没有设定一个目标来研究,是引不出兴趣来的,不过是不断地重复一样的动作罢了,但假使你锁定一个主题,譬如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认识,有了深入的方向,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起勇气,一层一层地往前追,一定就像倒吃甘蔗般,滋味越来越甜美。

除此之外,找朋友也是很重要的。校园的一些社团,就是为志趣相同的学生共同学习的学生而设立,因为一个人即使对某样活动兴致盎然,也会有停摆的时候,此时,朋友就可从旁鼓励协助,而且,如果朋友是比你厉害的角色,还可能刺激你更上一层楼。

个人兴趣 介绍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对钱币感兴趣的人,会想尽办法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钱币进行收集、珍藏、研究。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兴趣不只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例如集邮,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某种实际行动。例如,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高,有的人的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低,兴趣和爱好品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和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优劣。例如,对公益活动感兴趣,乐于助人,对高雅的音乐、美术有兴趣和爱好,反映了一个人个性品质的高雅;反之,对占小便宜感兴趣,对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有兴趣和爱好,则表现了一个人个性的低级。   兴趣和爱好有时也受遗传的影响,父母的兴趣和爱好也会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年龄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就年龄方面来说,少儿时期往往对图画、歌舞感兴趣,青年时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成年时往往对某种职业、某种工作感兴趣。它反映了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兴趣的中心在转移。就时代来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会对人的兴趣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需要什么也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由于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兴趣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容易满足。例如,人对某一种食物、衣服感兴趣,吃饱了、穿上了也就满足了;而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却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例如人际交往、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则是长期的、终生的,并且不断追求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中学生需要知识,他的知识越多,他的兴趣也就越广泛,越浓厚。   种类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主要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就中学生来说,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无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都需要师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   第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例如,有的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有的中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也就没有目标,过程就很难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人的兴趣还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等品质。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什么感兴趣。人与人,由于年龄、环境、阶级属性不一样,兴趣的指向也不同。就中学生来说,有人喜欢将来学文科,有的人喜欢将来学理科,他们的兴趣倾向就不一样。兴趣的广阔性主要指兴趣的范围。兴趣的范围因人而异,有的人兴趣广泛,有的人兴趣狭窄。一般来说,兴趣广泛的人知识面也就越宽,在事业上会更有作为。但也要防止兴趣太广,什么都喜欢,而什么又不深入、不专注,结果也会一事无成。兴趣的持久性主要指兴趣的稳定程度。兴趣的稳定性,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很重要,只有稳定的兴趣,才能促使人系统地学习某一门知识,把某一项工作坚持到底,并取得成就。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和稳定性显得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方向和能否取得成就。 作用综上所述,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南宋末年诗论家、诗评家严羽的《沧浪诗话》被称为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其宗旨是总结晚唐以来五、七言诗的发展,树立盛唐榜样,揭示诗歌的本质,以矫正宋诗流弊。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兴趣”“别材别趣”“入神”等等命题引起了七百余年的论争,还有相当多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本文重点分析其“兴趣”说的理论层次及其具体的审美特征。 详细解释出处  1. 兴致;由爱好、喜欢而产生的愉快情绪。  唐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诗之二:“从来支许游,兴趣江湖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大觥连饮,兴趣愈高。”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十七:“这是一个很有兴趣的故事。”  2. 情韵;情趣。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张志和》:“自撰渔歌,便复画之,兴趣高远,人不能及。”  示例  我对音乐特别感兴趣。  兴趣 - 个人兴趣作用  综上所述,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 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 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南宋末年诗论家、诗评家严羽的《沧浪诗话》被称为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其宗旨是总结晚唐以来五、七言诗的发展,树立盛唐榜样,揭示诗歌的本质,以矫正宋诗流弊。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兴趣”“别材别趣”“入神”等等命题引起了七百余年的论争,还有相当多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本文重点分析其“兴趣”说的理论层次及其具体的审美特征。兴趣美学特征 严羽“兴趣”说见于《沧浪诗话 诗辨》,其代表性表述如下: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一句可以肯定,严羽是以独创的“兴趣”这一术语来概括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为了便于把这种特征说得更能为当时人所理解,严羽动用了宋代文人习用的“以禅喻诗”的方法,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样的禅语做解释。又进一步用“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及“空音”“镜象”之语比喻“兴趣”这一审美特征的独特魅力,并归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段表述看起来不可捉摸,但如能结合盛唐诗歌的状况进行分析,却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其理论层次及其具体的审美特征内容。 “兴趣”说的理论层次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审美感兴的发生、审美意象的形成和审美诗境的生成。汤高才先生认为,严羽的“兴趣”说提出了诗歌创作方面三个根本性的问题:诗要抒情;诗要形象思维;诗要蕴藉有味②。它们正好从诗歌创作的层面契合于“兴趣”理论的三个层次。 在审美感兴的发生这一层次,“兴趣”体现为“情兴”,即感物起情,这是“兴趣”说最基本、基础的内涵。这一内涵体现为对传统诗学“兴”这一命题中的“感物起情”之义的承扬,它揭示了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这一根本性质。“兴”,无论是从咏诗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都具有“起情”的涵义,虽然严羽没有明示“兴趣”之说“感物起情”的内涵,但他既然提及“兴”,也就包含了对传统诗学之“兴”的“感物起情”这一基本含义的认同。盛唐诗人好“兴”,注重感兴骋情,此为公论。这正可以用来充实“兴趣”说的理论内涵。那么盛唐诗人所感为何?所“兴”之情有什么特点?置身于盛唐时代的诗人所感受的是时代的强音,这使得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因而也喜好抒发“雄壮浑厚”之情。这是一种昂扬向上,决然不同于晚唐诗人低迷、宋代诗人孱弱悲苦的人生情性,这种人生情性发诸诗,即形成盛唐诗人以宏大意象抒发雄心壮志的特点。严羽标举盛唐诗,明为矫正宋代诗道之不幸,实质上也是对盛唐之音的向往,所以其“兴趣”论,应包含盛唐诗感于时代,兴起具有勃勃生机之诗情的意味。 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这一层次上的“兴趣”体现为“情象”。从审美表现形态上说,“感物兴情”必然涉及到主体对客观外物的感受,外物经由主体心灵而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从而形成审美意象,这也正是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神思》所谓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由于审美意象是灌注了主体情感的意象而不再是一种自然物象,所以它是一种“情象”。“兴趣”说在“情象”这一理论层次上,揭示的是诗歌的形象性和概括性这两大特征有机融合的艺术规律,它主要通过审美意象来体现。“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这一组比喻,正是对富于艺术概括性的诗歌意象的描绘。首先,它强调了诗歌应该以意象来展开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陈晓明先生在《“兴趣”的结构分析》一文中曾提出:“‘兴趣’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它的表层结构是意象体系。从语义学角度来看,‘兴’与意象可以相通。”又认为:“‘兴’作为动词,是‘象’的一种运动方式;作为名词,与‘象’重合为同一意义,故有‘兴象’之称。从总体原则来看,‘兴’是渗透了审美情感的表象体系,是一种动态结构的意象系统。”陈晓明对“兴”与“象”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说明严羽“兴趣”说强调了诗歌以意象来展开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严羽最为推崇的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之诗,还有与宋诗面貌截然不同的汉魏古诗等,总体而言比宋诗更善于通过诗歌意象来展开形象思维,而不是以议论说理的方式进行抽象的思考和逻辑的推理。当然,严羽对于诗歌意象也有偏好,譬如对于李杜诗歌宏大沉雄的诗歌意象和王孟韦柳为代表的自然冲淡的诗歌意象更为欣赏,而贬抑以韩孟为代表的险怪逼仄的诗歌意象、晚唐“四灵”的窄小冷僻的诗歌意象和江湖派诗人粗疏空泛的诗歌意象。《诗评》评李杜诗曰:“李杜数公,如金鸡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评柳宗元曰:“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诗辨》批评晚唐“四灵”及江湖诗人曰:“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鸟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均是由此着眼。其次,“空音”“镜象”的比喻又说明审美形象又具有艺术概括性,因为它强调的并不是拘泥于枝节的形似,粘滞于具象的点点滴滴,而是一种经过了诗人主体情感的感悟、选择、提炼并重组了的意象,诗歌的形象思维就是一种用精当的意象来艺术地概括诗情的思维方式。严羽“兴趣”说揭示了诗歌的审美意象所具有的形象性和概括性特征,尤其强调了这二者的有机融合。 在诗境的形成这一层面,“兴趣”体现为“情境”。经过感物兴情,情景交融,审美意象产生,才能进入主客不分的澄明透彻之境,这是严羽“兴趣”说理论层次中的最高一级。对于它的具体表征,严羽使用了一系列禅语作比喻,即“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的再传弟子元人黄清老对严羽的这一段话作了解释,他说:“常使意在言表,涵蓄有余不尽,乃为佳耳。是以妙悟者,意之所向,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虽有所闻,不可仿佛;如象外之色,虽有所见,不可描摹;如水中之味,虽有所知,不可求索。”(《黄子肃诗法》)它揭示了诗歌的几个具体审美特征,即诗意的自然浑成、诗境的清虚空灵、诗味的含蓄蕴藉,以下分别论析“兴趣”中所包含的这三个突出的艺术特征。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比喻的是诗意的自然浑成之美。中国古代诗论讲“圆成”,王国维以“不隔”为佳境,都属此类。严羽在《诗评》云:“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词,指语言形式;理,指思想内容;意,指意思意义;兴,指主体情思的抒发。在严羽看来,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他追慕汉魏古诗于词、理、意兴能打成一片,无迹可求,认为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称赞唐代诗人能把理蕴含在“意兴”之中。又在《答出继叔吴景仙书》中反对吴景仙用“健”字评唐诗,建议改用“浑”字。在晋宋诗人中,严羽推重左思、陶渊明,贬抑陆机,也是因为左思、陶渊明诸人之诗在严羽看来更为自然浑成,而陆机的诗作因为过于工丽而伤其自然浑成之美。《诗评》又曾比较谢灵运陶渊明的诗说:“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所谓“质而自然”,也就是自然浑成之美。严羽反对江西诗人寻章摘句、好用典故、无一字无来历式的诗法,正是因为这种创作会使诗失去“自然浑成”之美。所以他在《答出继叔吴景仙书》中将盛唐诗歌与苏黄为代表的宋诗作了比较:“坡谷诸公之诗,如朱元璋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严羽又以“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之语形容由“兴趣”所引发的诗境的清虚空灵的审美特征。“透彻玲珑”,就是一种清虚空灵的诗境,所谓“不可凑泊”,是以水无心印于月,月无心印于水,却又两两自然相印的状态作比喻,言其不可造作、拼凑而成,而应是自然天成。“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中之象”之喻出于佛教内典,钱锺书先生《谈艺录 补遗》把佛教“镜花水月”之意在用法上分为“贱之”与“尊之”两类,用于“贱之”的,是佛教为了阐发“性空”的理论所作的比喻,《净饭王涅??经》云:“世法无常,如幻如化,如热时炎,如水中月”,又《说无垢称经 声闻品》第三曰:“一切法性皆虚妄见,如梦如焰。所起影象,如水中月,如镜中象”等等,意为一切“法”(事物),都如幻影火光和水中的月影,并没有实体。只是虚幻的景象。用于“尊之”的,如《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曰:“发菩提心者,如镜中象,如热时焰,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序品》第一曰:“智慧如空无有边,应物现形如水月”,以镜象水月来比喻智慧心、菩提心的不粘不滞。钱锺书先生认为沧浪之说取后面一种意义 。其实严沧浪取于禅学这一比喻的,无所谓贬或尊,而是兼取“法性虚幻”与“应物现形”来说诗。用“法性虚幻”来比喻诗境不必解,如水月镜花,不要拘泥于它的形迹,取“应物现形如水月”来比喻诗境的不粘不滞,所谓空中音、相中色、水中月、镜中象,皆是于相离相,自然生成。总体上,它们都在表征着诗境的“清虚空灵”。严羽认为孟浩然的诗歌独出于韩愈之上,亦是看到孟浩然诗的这一艺术特征的,闻一多先生也曾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因诗意的自然浑成,诗境的清虚空灵,所引发的主体的审美感受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揭示了诗歌的又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含蓄蕴藉”。严羽主张诗要吟咏情性,但又不主张诗情的直露,而要求它应融合在审美意象中,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蕴藉的诗歌韵味。故严羽《诗法》称:“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严羽之所以对盛唐以后的诗人更欣赏韦、柳之诗,是因为他们的诗歌具有“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的特点,对于刘长卿、顾况、李益、权德舆、刘禹锡、李贺等人的诗作也偶有称道,也是因为他们的诗作多多少少能承袭盛唐遗风。严羽对元和诗坛的韩、孟与元、白两派不满意,是因为这两派的诗歌皆于抒发情性上过于直露痛快,使得其诗歌失去了含蓄蕴藉之美。严羽又在《诗辨》篇中归纳诗歌风格为“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九品,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含蓄蕴藉”更相近,即便是“雄”,因受“浑”的制约,也不是纯粹的一任雄壮,即便是“壮”,因有“悲”的限制,也并不是彻底的发露,所以,严羽正是以“含蓄蕴藉”作为诗歌艺术特征之一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①兴趣的倾向性,指兴趣所指向的内容。是指向物质的,还是指向精神的;是指向高尚的,还是指向卑劣的内容。②兴趣的广度,指兴趣的范围大小。有人兴趣广泛,有人兴趣狭窄。一般说来,兴趣广泛的人能获得广博的知识。③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长时间保持在某一或某些对象上。只有具备了稳定性,一个人才可能在兴趣广泛的背景上形成中心兴趣,使兴趣获得深度。④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发生作用的大小。凡对实际活动发生的作用大的兴趣其效能作用也大,反之,对实际活动发生作用小的其兴趣的效能作用也小。 如何培养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例如,一些体育迷,一谈起体育便会津津乐道,一遇到体育比赛便想一睹为快,对电视中的体育节目特别迷恋,这就是对体育有兴趣。一些老京剧票友们,总喜欢谈京剧、看京剧,一遇京剧就来劲,这就是对京剧有兴趣。所谓“打锣卖糖,各爱各行”,就是说人们的兴趣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那么,怎样培养良好的兴趣呢?兴趣的培养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⒈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兴趣的基础知识是兴趣产生的基础条件,因而要培养某种兴趣,就应有某种知识的积累,如要培养写诗的兴趣,就应先接触一些诗歌作品,体验一下诗歌美的意境,了解一点写诗的基本技能,这样就可能诱发出诗歌习作的兴趣来。可以说,知识越丰富的人,举也越广泛;而知识贫乏的人,兴趣也会是贫乏的。⒉开展有趣活动,培养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就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发生的兴趣。是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或内容在感官上产生的一种新异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应表现为强烈但比较短暂。我们每上一堂新授课时,学生往往表现为极大的兴趣,而且也较容易激发,但自上了复习课起,学生的兴趣就大不如前,有的甚至随着教学的深入,难度的增加,导致失去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因而要培养这种直接兴趣,应使活动本身丰富而有趣。例如,有趣的游戏活动,能引起幼儿参与群体活动,体验社会角色的兴趣;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有兴趣的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生动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学习实践操作、动手动脑、发明创造的兴趣;开展劳动竞赛、体育比赛、文体活动,能激发学生对劳动、学习、体育、文体活动等的热情与兴趣。⒊明确目的意义,培养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就是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这种兴趣是由于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引起了求学的状态,既有理智色彩,与个人的指向密切连带,既有远景行,又持久的定向作用,且不会偶遇挫折便轻易悔改。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形:教一个班的学生篮球,刚开始学大家一样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遇到相对枯燥一点的练习,有点学生在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感觉篮球也没有那么好玩,而参加过篮球训练,经历过重要篮球比赛洗礼的学生则并不因此感到无趣,相反对他来说学起来更有挑战性,更能提高自己球技而感到有意义。这就是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最大区别。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的结果或意义感兴趣,因而,要培养人们间接的稳定的兴趣,就应让人们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哪种兴趣呢?毫无疑问是后者了。我们在教学中其实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兴趣的真正内涵。一般只是发展了学生的直接兴趣,这种兴趣更多的考学生的本能,老师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就能激发的,他靠得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也有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直接兴趣就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其实是非常不可取的,这种方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实践可以看到“放羊”放到最后多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不是去聊天就是回教室做作业。从直接兴趣过渡到间接兴趣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就是教师教授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反复甚至枯燥练习达到掌握技术,提高技能的过程。当学生利用了他掌握的技能去获得的运动和成功的快感,感受的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他就能对此项技能的意义产生了认知,那么这就能使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发生了迁移,学生的兴趣才是真正的建立起来。看来,兴趣的激发主要在于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培养是对于学生的间接兴趣。我们平时往往重视了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忽略了学生额间接兴趣,导致学生兴趣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比如,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访就是一个例子。⒋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培养优良的兴趣品质由于所有的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主体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学生的兴趣都带有个性特点,因而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兴趣爱好的自我培养。例如,有人兴趣广泛而不集中,就应加强中心兴趣的培养;有人兴趣单一而不广泛,就应加强兴趣广泛性的培养;有人兴趣短暂易变,就应加强兴趣稳定性的培养;有人兴趣消极被动,就应加强兴趣效能性的培养;有人兴趣在网络世界,容易沉糜,那么就要加强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培养这些年轻人的高尚的人格。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事物 情绪 杜甫 毛泽东 严羽 辛文房 张志和 反射 事物 心理 废寝忘食 意识 需要 科学 文化知识 接触 注意 学习 研究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