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内波是指海洋中的自然波,它沿着不同密度的水域分界面,有像表面波一样的传播的波动过程。它的产生与主跃层的温度波动有关,主要是由于温度的突变而形成。主跃层在强烈的风、潮汐、海流等驱动之下,产生温度波动,就形成在海洋介质内部的一种波动过程,称为内波。

概念

内波是一种水下波,通常发生在分层介质中,是在海洋内部密度不均匀水层间发生的一种波动。只要海水密度稳定分层,并有扰动源存在,内波就会产生。由于内波的能量比相应的表面波小得多,只需小小的扰动就能引起内波的形成,且这种扰动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内波像海面波浪一样广泛发育于各大洋中,只是其波长、振幅、周期、传播速度及存在深度有很大的变化。由于内波的存在,在界面上下水质点运动的方向相反,在界面处发生最大速度剪切,可形成速度可高达1. 5m/s以上的内波流,犹如锐利的剪刀,破坏力极大。

界面内波

为方便起见,通常用产生于两层密度不同的流体来简要描述内波的各种过程。这种内波又称为界面内波。表面波浪是界面内波的一种极端情况。正如海面与空气之间密度不一样,加上风力的扰动作用,就会出现海面上的狂涛巨浪。在深层当海水因温度、盐度的变化,出现密度分层后,经大气压力变化、地震影响以及船舶运动等外力扰动,就可能在海水内部引发起内波。

与表面波区别

内波与表面波虽然都是液体波动,但它们又各不相同。空气与水的密度相差近千倍,在海面形成的波浪,它的波动最大值在海面,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到达一定深度就消失了。

海水密度随着水温盐度及压力的不同,通常由上至下密度逐渐增大,形成稳定连续密度层结,密度梯度一般在O(0.001)的量级。在外力扰动下,就会海水内部产生内波,因此海洋内波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内波的振幅,一般要比表面波高大得多,从几十米甚至达到上百米;内波的波长,一般有几百米,甚至万米以上。这主要是由于海水密度和空气密度的差异不同引起的。因为同样的外力,使海水内部产生的波动,要比海面上大很多。这种现象用阿基米德原理是不难解释的,犹如在水中抬起重物,比由海面抬到空气中要省力很多。

破坏作用

内波虽不像海面波浪那样汹涌澎湃,但它隐匿水中,暗中作祟,常使人们防范不及,故有“水下魔鬼”之称。内波的破坏力,主要是产生内波的跃层上下,会形成两支流向正相反的内波流。这种内波流可高达1.5米/秒,犹如剪刀一般,破坏力极大。加拿大戴维斯海峡深水区的一座石油钻探平台,就曾遭内波袭击而不得不中断作业,为此,美国英特俄辛公司为其安装了内波预警系统,以保障其安全作业。内波峰高谷深,垂直作用也很大。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大西洋距波士顿港口350公里处突然沉没,艇上160人无一生还,事后经过对沉入海底,变成碎片的残核分析判断,下沉的原因是潜艇在水中航渡时,遇到了强烈的内波,将其拖拽至海底,承受不了超极限的压力而破碎,这就是强大内波垂直力作用的后果。

内波沉积的研究意义

由于内潮汐和内波沉积是以前人们尚未认识到的一种新的沉积类型,因此开展内潮汐相内波沉积的研究,对发展沉积学理论、丰富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和古大地构造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沉积矿产尤其是油气的勘探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为内潮汐和内波沉积是潜在的良好的油气储层。与浊积岩和等深积岩相似,砂级的内潮汐、内波沉积与深水细粒沉积互层,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而又由于深水潮汐和波浪的反复淘洗,使其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较浊积岩高得多,原生和后生孔隙发育,储集性能远比浊积岩好,为深水沉积中颇具勘探前景的潜在油气储层。因此研究内潮汐和内波沉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密度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