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写诗也称作诗,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于将写诗称谓为作诗,以区别于一般的写文章·从古自今,文人在作诗时,一般习惯于边吟唱边作诗,作代表的是一种状态,一种动作,一种陶醉于诗文意境中的感情抒发。

写诗的方法

1.明喻法。(多用在事物上)

2.暗喻法。

3.排比法。

4.阅兵法(表现事物层次)

5.拟人法。

6.假设法。

7.夸张法。

8.对比法。

9.疑问法。(或反问)

10.故事法。

古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格律

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

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欧化诗歌等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律要求。

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用韵

韵书 :切韵、广韵、平水韵、诗韵新编、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平仄

平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古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今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对仗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

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

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

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

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

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

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此外还讲有邻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

字数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

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

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押韵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

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所谓 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 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

《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格律分类

五言绝句格律

有四种常见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

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

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

(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

五言律诗格律

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五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

(仄)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

第三种格式:首句入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 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

第四种格式:首句不入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

七言绝句格律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 平,

(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

七言律诗格律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六言绝句格律

六绝,要求每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诗四句,偶句入韵,一韵到底

主要使用以下三个句式进行组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一联惯用对仗,可不对,有时两联全用对仗。

《一》绝句押平声韵

《A》六言绝句仄起首句不押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 (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

《B》六言绝句仄起首句押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

《C》六言绝句平起首句不押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

《D》六言绝句平起首句押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 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

《一》绝句押仄声韵

《A》六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 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

《B》六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

六言律诗格律

六律,要求每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诗八句,偶句入韵,一诗八句,中两联对仗。

《A》六言律诗平起首句押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 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

《B》六言律诗仄起首句押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

《A》六言律诗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 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

《B》六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

第五字其平仄不得拗救,这一点和七言(绝律)不同.

注意

写诗需要积累,无法速成,下面把写诗最重要的声韵因素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

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

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

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

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

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

“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

“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

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明喻